经济学原理|第7期:第四篇第八、九章总论工业组织及论分工并机械的影响

文摘   2024-12-12 22:00   湖北  

制度虽可迅速发生变化,但如要持久的话,制度必须适合人类:如果制度的变化比人类的变化快得多,就不能保持它的稳定性。因此,进步的本身就增大了以下警告的迫切性:在经济界中,自然是不能飞跃的。

——阿弗里德·马歇尔


本期目录

  • 有机体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

  • 适者生存的意义是什么?

  • “为世界进步先驱的一切国家差不多都采取多少是严格的社会阶级制度”,这个事实有哪些启示?

  • 马歇尔如何看待近代的资本主义经济组织方式?

  • 经济进步是否完全由经济动机驱动?

  • 机械应用(或广义上技术推广)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 机械如何影响工人?

  • 什么是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


有机体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

“有机体——不论是社会的有机体还是自然的有机体——的发展,一方面使它的各部分之间的机能的再分部分增加,另一方面使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每一部分的自给自足越来越少,而为了它的福利却越来越多地依靠其他部分,因此,一个高度发达的有机体的任何部分出了毛病,就会影响其他各部分。”

在工业组织上,机能的再分就表现为分工、专门技能、知识和机械的发展等形式;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密切性和稳固性的增加则表现为商业信用的保障增大以及各种交通通讯手段的增加等形式。

(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资本论》)


适者生存的意义是什么?

适者生存是说,生存竞争使最适合于从环境中获得利益的有机体增多,它保证的是善于利用和榨取经济资源的个体和组织的生存,却不一定能保证它们能够反过来有利于资源本身的增加。

不过,一般来说,这些最能利用外部环境的有机体,其内部往往是由最有利于周围环境的个体组成的。


“为世界进步先驱的一切国家差不多都采取多少是严格的社会阶级制度”,这个事实有哪些启示?

1.证明该种制度在当时适合于它的环境,而大体上加强了采取该制度的民族或国家。任何存在的制度都有其能够存在下去的理由。

2.但这种适合只能表明在特定的条件下,该种制度在优越性方面超过了它的缺点,但并不能证明它没有缺点。阶级制度的主要缺点是僵化性和为社会利益而牺牲个人。

3.由于该制度的效果、该制度真正导致这个效果的特点和该制度无关甚至起反作用的特点往往是同时出现的,因此要清楚地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加以识别,这才能有的放矢,而不是乱打一通。

4.既然制度的优缺点同时存在,那么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在努力保留其优点的基础上改善其缺点。试图直接通过连根拔除来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武断愚蠢的,往往会导致新的问题。

5.制度的效果不能单独构成对它的价值判断,只能作为价值判断的材料。

6.这样的论断是错误的:对现状的改变是不利的,因为如果有利的话它早已为生存竞争所实现了。这是因为人类由于对未来的预测和对下一步的准备,扩大了对自然发展的有限而有效的控制,人类社会的制度演进并不完全受简单直接的适者生存的生存竞争左右,它要复杂得多。


马歇尔如何看待近代的资本主义经济组织方式?

(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把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看做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段,而是看做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资本论》)

马歇尔认为,近代以来由斯密等主张的精细分工、精密的工业组织、“看不见的手”等等资本主义经济组织方式包含着重要的真理,但夸大它却有很大的害处。因为在这些组织方式所导致的现实变化中,有利也有害,而该种学说的坚定拥趸不能看见和消除其中的害处。他认为,这些近代工业的广泛特点尽管确实产生着良好的效果,但可能也像阶级制度一样,只是一种向更幸福时代的更好制度安排的过渡,而不是永恒的。

(这叫资本主义制度的代言人?我们的一些标签化的思想史观真的流毒太深。从穆勒到马歇尔,几代英国经济学家都在认真思考权衡资本主义制度的利弊,并对工人抱有深切的同情,对社会主义抱有相当的好感,迄今我还没看到这些经济学家有哪位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永恒的,资本主义的财富分配是合宜的,仅仅因为他们只想逐渐地实现进步而不愿拿起刀杀人(而他们之所以如此只是因为坚信这样的成果更能巩固而且不会捡起芝麻丢了西瓜),就被蔑称为所谓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真是荒谬。)


经济进步是否完全由经济动机驱动?

马歇尔认为,经济进步不一定是完全由直接的经济动机所驱动的,我们的其他种种动机所驱动的行为,尽管其最初目的并不是考虑经济进步,但却现实地导致了这种结果。“工业进步所依赖的宗教的、道德的、智力的和艺术的才能,不是完全为了这些才能所可获得的东西起见而养成的,而是为了它们本身所带来的愉快和幸福因运用而发展起来的;同样地,经济繁荣的那个较为重要的因素——井井有条的国家的组织——是无数动机的产物:其中有许多动机与追求国民财富没有直接关系。”


机械应用(或广义上技术推广)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第一,要在技术上有效——机械或技术本身确实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第二,要在经济上有效——考虑成本收益后应用机械或技术要是合算的。

此外实际上还应有一个隐藏条件,如果我们把人不仅当作生产手段,还当作生产目的本身的话,那么要对人的身心发展有利,不过这是一个难以定论的技术伦理问题。


机械如何影响工人?

1.替代机械单调的手工劳动,在人类长期从事的行业中减轻了劳动及其单调性,但也就使这一部分工人失业;

2. 造就了许多没有机械就不会引起的新劳动,培养和鼓励智力、判断力、责任感等驾驭机器所需要的更高级的品质,也就创造了更多具备这些品质的新岗位,并且增加他们的收入;

3.以前高度特化的手工劳动在机械运行中的统一化以及一般品质的培养,使得工人比以前更能跨越分工的界线,更容易转入另一行业。


什么是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

“我们可把因任何一种货物的生产规模之扩大而发生的经济分为两类:第一是有赖于这工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第二是有赖于从事这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我们可称前者为外部经济,后者为内部经济。”

前者表示个体绩效受大环境或外部规模的影响,后者表示个体绩效受自身内部规模的影响,二者的界线大概划在个别生产决策者所能控制和影响的资源范围的边界。外部经济可和消费者剩余做些对应,二者都源自不依赖于单个生产主体的整体经济所带来的利益。


七日谈读书计划由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一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青年朋友组织成立。阅读领域主要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也包括国学、历史、艺术、宗教神话等内容。我们的宗旨是“阅读、思考、分享、交流”。欢迎来自各个高校的渴望知识、愿意思考、接受交流、善于坚持的青年朋友加入我们。

七日谈读书计划
坚持每天阅读讨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