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近视防控的体系中,准确判断孩子对近视控制手段的敏感性是一个核心环节。这一判断过程如同在复杂的迷宫中寻找出口,极具挑战性。因为它很难预测,同时涉及到众多因素的综合考量,要求我们深入探究近视发生和发展背后的复杂机制。但只有精准地判断孩子对各种近视控制手段的敏感性,我们才能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最有效的近视防控方案,从而在这场与近视的战斗中抢占先机,保护孩子们的视力健康。
如何判断孩子对近视控制手段的敏感性呢?
注重临床指标的定期观察,进行眼轴增长监测
首先我们要理解的是,很多情况我们无法事先预测小朋友对当下哪种近视控制光学手段更敏感。这需要我们给孩子选择某一种手段进行尝试并定期观察、调整。
在临床中,为了判断孩子对近视控制手段的敏感性,我们通常会在孩子采用特定控制手段之后,对其进行为期 3 - 6 个月的密切观察。屈光度和眼轴的变化是判断孩子对近视控制手段敏感性的重要依据。
对于配戴框架眼镜的孩子,通过定期安排孩子进行验光和眼轴的检查,我们能够获取孩子屈光度及眼轴的数据。对比孩子在采取近视控制手段前后的屈光度和眼轴变化,也就是近视进展速度,可以为我们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但是对于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孩子来说,一般只能通过跟踪眼轴的变化来判断控制效果。一般而言,如果孩子的眼轴增长速率能够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例如≤0.1mm / 3个月,我们可以初步判定孩子对该近视控制手段反应还可以,如果能达到≤0.05mm / 3个月,可以说孩子对这种控制效果非常敏感,意味着这种控制手段可能在抑制眼轴过度增长,从而延缓近视进展方面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相反,如果眼轴增长速率≥0.1mm / 3个月,这可能预示着孩子对该控制手段的反应不够理想,此时就需要重新审视治疗方案,考虑进行方案调整。甚至在单一的控制手段效果不佳的时候,或许需要尝试综合多种手段进行干预,比如将光学矫正、药物治疗、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近视防控效果。
多因素综合考量
有的时候,孩子采取某种光学手段后,眼轴增长依旧很快。这种情况我们并不能轻易地判断为对近视控制手段的不敏感,因为可能受其它因素影响使得控制效果打折扣。
必须明确的是,儿童近视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
例如,现代社会中孩子们长时间接触电子屏幕、室内活动时间过长、户外活动时间不足等环境因素都与近视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用眼习惯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不良的用眼习惯,如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用眼时姿势不正确、在光线过弱的环境下用眼等,都会加速近视的发展。此外,眼部的调节功能也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眼部调节功能出现异常,可能会影响眼睛对不同距离物体的聚焦能力,进而影响近视的发展。
如果我们系统梳理后,发现孩子存在某种加速近视发展的危险因素,我们不必急于更换近视控制光学手段,而是首要针对这一危险因素进行调整干预。比如临床上最常见的,孩子调节功能差引起的眼轴加速,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重视孩子的调节力训练。
从遗传因素的角度判断
在近视防控门诊上,我们对于小朋友遗传背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从遗传学的角度深入剖析,我们发现家庭内部在近视敏感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相似性。同一个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具有相似的近视敏感性,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近视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在人类基因组中,已有某些特定的基因变异被发现与近视的易感性密切相关。这些基因变异就像是隐藏在身体内部的 “近视开关”,一旦存在,就可能增加孩子患上近视的风险。
然而,家庭因素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基因层面。共同的生活环境和相似的生活习惯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生活在相同的居住环境中,接受相似的光照条件,并且可能有着相近的用眼习惯,如看书、看电视的姿势和时长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使得家庭中的孩子在近视敏感性方面呈现出类似的特征。
基于遗传因素对近视防控的影响,首先我们会关注小朋友家长的近视情况,如果家长任一方存在高度近视,我们在近视控制手段上会倾向于选择特殊设计的周边微结构框架镜;其次,对于多子女家庭而言,如果其中一个孩子对某种控制手段敏感,另外的孩子也会对同种手段表现出相似的控制效果,这对于我们给孩子制定近视控制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小结
判断孩子对近视控制手段的敏感性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监测,全面深入的分析和准确客观的评估,我们才能够及时调整和优化近视控制方案,确保这些方案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往期推荐
预约挂号 进家长社群 问答留言
都可以联系小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