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结束的那次视力检查,往往是家长和孩子最怕的一次,因为寒假后孩子的视力总是呈现 “断崖式下滑”。
我们的临床观察和一些文献研究都显示,近视确实在冬季进展速度较夏天更快,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光照的影响。
尤其是在寒假期间,由于天气较冷,孩子长时间居家,室内近距离活动过多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更重要的是接受不到明亮的光照,很容易诱发或加重近视,导致眼轴增长。
光照对近视发生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
虽说,近视是基因、环境、用眼习惯等混杂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
但是,光照作为环境因素中的一个重要指标,确实对近视进展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
正如我们眼科医生总是鼓励儿童青少年要保证每日充足的户外时间,它的重点在于接受户外的光照【1】。
晴朗的天气,户外树荫下的光照亮度,大概能达到1万lux 左右,正午时分或太阳光直射情况下,甚至能超过3万lux。而室内的平均光照是低于1000lux的。
大量的临床和动物研究都表明,足够的光照强度及光照时间(1万lux,一周14小时)可以作为预防近视及延缓近视进展的有效措施【1-4】。可能的机制是,我们的视网膜接受更强的光照时能分泌更多的多巴胺,有益于抑制眼轴的增长。
澳大利亚一项追踪 4000 名儿童的大型研究也显示,不近视的孩子每天在户外活动的时间要明显长于近视的孩子,哪怕这些孩子呆在户外做一些近距离事项,比如看书、画画、野餐等,他们近视的概率也会比长期呆在室内的孩子要低【4】。
室内的光照同样重要!暗光环境影响光学离焦的保护作用!
最近,国外眼科研究者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他们发现:在1-30lux的暗光条件下,近视患者的视网膜无法对保护性正离焦信号作出反应【5】。
这一结果与既往的研究结果相印证【6.7】。
研究中,大多数近视患者在单焦眼镜阅读20分钟后会有一个短暂的脉络膜变薄,眼轴变长的反应;而这些患者在1-30lux光照条件下配戴完单焦眼镜阅读后再配戴周边正离焦眼镜阅读,脉络膜和眼轴并没有恢复到基线位置。
也就是说,在过于昏暗的光照条件下,我们其他的近视保护手段可能也无法发挥作用!
一般来说,每天孩子在学校和家里所处的时间最长,接受到的光照有大多数都来自室内人工照明,如果长期处于照度不足的环境下,可能我们给孩子所用的近视控制手段也无法起到理想效果。
这就要求我们室内的光线一定要尽可能的充足,达到合格的光照环境(至少要高于300lux)。
室内照明应该关注哪些指标?
那光照环境是否合格?我们一般需要关注光源的照度、色温、显色指数、有无频闪、蓝光等几个方面。
其中,“照度”是用来判断衡量光照的强弱程度。足够的照度,可以保证我们快速准确地看清物体,而均匀的照度环境可以有效避免眼睛频繁调节,从而减缓视疲劳。尤其在夜间学习的时候,缺乏户外自然光照射,眼睛很容易疲劳,因此,孩子在家里学习时,要通过台灯、或者落地灯等叠加保证室内拥有充足的光照,保证孩子学习时的照度最好大于500Lux。
图片来源于网络
“色温”,其实一般活动对色温没太大要求,如果是读写环境光以 4000K左右的色温为佳。但需要指出的是,阳光下活动的时候色温一般达到6000K左右。
“显色指数”反映的是灯光还原物体真实颜色的能力,太阳光的显色指数Ra为100,也就是说,显色指数越高,就意味着光线越接近自然光,色彩还原度越高。读写环境下一般建议不低于90。
对于“频闪”,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绝对无频闪,一般达到或高于 3125Hz 这个频率就基本是安全的,要是每秒可以达到几万次的闪动频率,我们肉眼就会默认是“无频闪”的状态。一般市面上有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认证的灯具,频闪都是合格的状态。
“蓝光”的选择上可以关注下蓝光危害组别,国标规定 LED 灯具产品的蓝光危害组别不能超过 RG1,而读写台灯要选 RG0 的产品。
最后还是需要提醒大家,户外光照才是最为理想的光环境,再好的室内人工光源也不能代替阳光,多多增加户外活动,保证良好的用眼习惯,才是预防和延缓近视进展最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预约挂号 进家长社群 问答留言
都可以联系小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