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当中,我们经常见到有这样一类现象——近视的小朋友无论是配戴角膜塑形镜,还是离焦框架镜或者是一些特殊的功能性框架镜去进行近视防控时,有时候会出现前半年控制效果好,后半年效果会变差的情况。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的梳理、总结,我们认为可能与视网膜的“神经适应性(Neural Adaption)”相关,这种现象有点类似我们临床上提到的“耐药性/治疗耐性”。
视网膜神经适应性与“醉酒理论”
因为我们当前临床上所使用的光学离焦方法来控制近视,本质上是我们给眼球施加原本不存在的近视性离焦刺激或远视性离焦刺激,视网膜可有效识别出离焦的方向,启动相关机制来调控眼球轴向生长和改变脉络膜厚度从而代偿离焦刺激,类似一种对视网膜的“欺骗”。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视网膜会逐渐适应这种刺激,发觉了这种“欺骗”,从而产生了“耐药性”。
所以我们就提出了一种假设,在这些小朋友出现这种“神经适应”现象后,更换不同的光学体验,有可能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那么我们所指更换的光学体验也就是更换不同的光学近视防控手段或者更换防控手段后,使小朋友的视觉体验有些变化的方式。我们推测这种方式会使小朋友远期的近视控制效果会更好,就类似我们给长期善于喝高度数白酒的人喝白酒兑红酒或者喝低度数的酒一样会醉的道理(近视控制的“醉酒”理论)。
同理,我们也可以通过定期改变OK镜的偏位来达到类似的效果;以及通过打乱低浓度阿托品的使用时间来延缓神经适应性的出现。
近视防控实践中如何打破视网膜神经适应性?
如上所述,视网膜神经适应性的出现与近视控制手段一成不变的光学体验相关。要想打破视网膜的神经适应性,更换光学控制手段是一种可行的办法。但是具体如何实践,比如在不同设计的离焦框架镜中交替配戴?离焦框架镜与降对比度镜片交替?以及交替的最佳时间间隔是多长?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除此以外,基于这种“醉酒理论”,目前市面上已有数款新产品不断问世。这其中就包括一种叫做STOP KIT动态时空光学膜的技术,通过更换眼镜片上离焦点的位置,定期更换它的贴膜能够产生不同的视觉体验。更换的周期频率可以是一周,两周甚至两三个月。这种设计颠覆了传统的离焦饱和,从静态光学信号迈向随时间而改变的动态光学信号,实现对视网膜的全方位动态刺激。目前在临床试验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我们也注意到,近期一款新上市的离焦框架镜采用微动非等量离焦的技术——在透镜排布上采用非同心阵列、非等量排布的设计,达到多重离焦刺激的效果,让近视管理持续有效,从而规避了眼睛对等量离焦的“神经适应”。
视网膜神经适应性是近视防控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目前我们仍在不断探索、完善相关理论,并期待能基于这些理论抛砖引玉,会有越来越多的近视防控新理念、新产品能如雨后春笋一样,推动近视防控新进展,扩宽新思路,带来更优秀的控制效果,同时给与青少年儿童更多的帮助,使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从中获益,打破现有“一成不变的光学体验”。
往期推荐
预约挂号 进家长社群 问答留言
都可以联系小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