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抗肿瘤新药的研发和获批上市,肺癌诊疗逐渐步入“慢病化”管理的时代,然而新的问题也在不断产生,临床实践面临新的挑战。“癌肺共病”这一新理念的提出,正契合当下的肺癌诊疗新格局。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为民教授分享癌肺共治的重要性。
李为民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和共病研究院院长
教育部长江特岗学者
呼吸和共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华西)负责人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及临床研究,在Cell、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医脉通:肿瘤呼吸病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您认为它在肺癌诊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李为民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过去,临床上更多关注的是肿瘤本身如何治疗,并未关注到治疗过程中的肺损伤,“肿瘤呼吸病学”这一全新学科概念刚刚发起,让我们更加注重肿瘤与呼吸的关系,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对肺的保护。例如,在化疗、放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的过程中,常见肺间质纤维化即间质性肺炎的发生,若临床实践中更加重视和关注,同时通过多学科协同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够进一步降低治疗所致的不良事件的发生,降低治疗所致的肺损伤,使肿瘤治疗能够更好地完成。总体而言,“肿瘤呼吸病学”这一学科的发展,为进一步推动肿瘤防治水平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只有把肺保护好了,肿瘤的治疗才能够发挥更好的疗效。
医脉通:在治疗肺癌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时,离不开多学科的综合治疗。能否请您谈谈,不同亚专科之间应该如何有效的协同合作?您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经验?
李为民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肺癌无论是在诊断还是治疗方面,都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在诊断过程中,我们不仅仅需要呼吸科医生,也需要健康管理中心、影像科、病理科、外科、肿瘤科的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更需要各科的协同,才能够推动规范化的治疗,多学科协同让肺癌的五年生存率全面提升。
为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自2015年建立肺癌中心,形成了一个肺癌诊断治疗中心,既有呼吸内科,也有肿瘤内科,还有肿瘤放疗科、胸部外科,通过多学科共同的努力进一步为肺癌患者提供精准的、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全面提升肺癌的早期诊断率和五年生存率。值得一提的是,当临床中遇到一些疑难的、复杂的肿瘤患者,通过多学科交叉管理,能够让重症肺癌患者得到更加规范、及时的治疗,能够让过去无法进行抗肿瘤治疗的患者,通过多学科的协同解决共病问题,让患者进一步获得治疗,让肺癌的五年生存率进一步提升。
医脉通:“癌肺共病”这一新理念的提出,顺应了肺癌进入慢病化管理时代进程的需求。在肺癌患者长生存、高质量的更高要求下,您认为我们还能从哪些方向进行探索与突破?
李为民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要进一步提高肺癌的五年生存率,改善肺癌的生存质量,“癌肺共治”是至关重要的。与此同时,这一概念的提出,也让我们意识到相关研究,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转化研究,都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只有我们从事与肿瘤、肺癌相关的各个专业的同仁、所有的医护工作者共同努力,才能进一步提高肺癌与共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水平。同时,在未来,还应进一步针对共病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探索,以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