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另一侧也是乳腺癌?
十年前,张女士被诊断为左侧乳腺癌,进行了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恢复良好。但不久前,张女士又感觉到右侧乳腺不适,经过检查,再次确诊右侧乳腺癌......
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和乳腺癌复发转移不一样,张女士属于二次原发肿瘤,再次得了“全新”的乳腺癌。乳腺癌的二次原发,指在原有乳腺癌诊断并治疗后,患者在对侧或同侧乳腺不同部位新发生的乳腺癌。而这种风险并非人人相同,它与个人的遗传背景、生活习惯等多个因素息息相关。
乳腺是人体成对存在的器官,当一侧乳腺发生癌变后,另一侧乳房仍有乳腺癌发病几率,且相较于未患过乳腺癌的正常人群来说,概率更高。
尤其是年轻的乳腺癌患者。有证据表明,不超过40岁时被初次诊断为乳腺癌的女性,她们发展为第二原发乳腺癌的风险比老年阶段才被初次被诊断的患者高出2-3倍[1-2]。
遗传因素也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乳腺癌家族史(BRCA 基因突变)会增加对侧患癌风险。
同时,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不可忽视。比如长期抽烟、酗酒、服用含雌孕激素的保健品、使用劣质化妆品、高脂高糖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或是长期处于环境污染(如廉价家居耗材释放的有害物质)的生活环境,会增加另一侧患癌风险。
医脉通癌友指南读者俱乐部成立啦
<加入社群、获得帮助、相互支持>
👉参与经验分享
分享“抗癌心路”,帮您发表在公众号上,抒发心情自我排解、影响并帮助更多患友;也可以随时向我们提供选题建议,或转发、点评我们的科普文章。
添加小助手,拉您进病种群,有问题或需要帮助可直接在疾病群向医生、营养师提问。
长按二维码
进入癌友指南俱乐部
这么恐怖?
1.定期自查体检及接受专业筛查可降低风险
女性可以每月进行一次乳房自查,观察乳房的形状、大小、皮肤颜色、乳头有无溢液等情况。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此外,专业的筛查也非常重要,临床医生的查体、乳腺癌钼靶、彩超、磁共振、穿刺活检等辅助检查的进步有助于更早发现早期癌灶,利于患者的预后。40 岁以上女性每年进行一次乳腺 B 超或钼靶检查;如果有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35 岁以上女性也可定期检查。
通过这些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对侧乳房的异常情况,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2、健康生活方式及积极治疗也有助于降低对侧乳房患癌的风险
首先,要均衡饮食,保证蔬菜水果的摄入,避免长期服用含雌孕激素的保健品、使用劣质化妆品、高脂高糖饮食等。
其次,要适量运动,如每周锻炼至少 150 分钟,考虑进行两次以上力量训练,或者选择每周进行几次 30 分钟的散步。
少饮酒,最好不饮,因为酒精是致癌物,与乳腺癌发生密切相关。
不吸烟,不仅自己不吸烟,还要远离吸烟的人,避免二手烟。
3、对于已经患乳腺癌的患者,积极治疗也是降低对侧转移风险的关键
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等,同时定期检查对侧乳房非常有必要,勿存侥幸心理。存侥幸心理。
此外,对于单侧患乳腺癌的人,预防对侧患癌时需考虑年龄。
如果患者 50 岁前患癌,说明基因因素占了很大比重,最好进行基因检测,判断对侧是否有较高发病率,并咨询遗传科医生,判断子女、亲属是否也有较大风险,做好预防。
如果 50 岁后患癌,生活习惯的影响往往更加明显,需及时改正不良生活习惯,降低对侧患癌风险。
再次患癌也不要害怕,与转移癌以非手术姑息性治疗为主要治疗原则不同,第二原发性乳腺癌的早期积极治疗有望取得较好的疗效。其治疗原则是综合考虑第一原发乳腺癌与第二原发性乳腺癌的位置、分期、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以及患者的一般情况。
若患者身体能耐受,建议行乳腺癌手术治疗,同时辅以必要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包括化疗、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等);如果患者不能耐受,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多学科综合诊疗,确定最佳方案。
总之,乳腺癌的二次原发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学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乳腺癌患者在治疗后应该注意定期随访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可能出现的二次原发迹象。
参考文献:
[1]Yoon TI, Kwak BS, Yi OV, et al. Age-relate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contralateral breast cancer among younger women versus older women.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9;173(3):657-665.
[2]Ramin C, Withrow DR, Davis Lynn BC, Gierach GL, Berrington de González A. Risk of contralateral breast cancer according to first breast cancercharacteristics among women in the USA,1992-2016. Breast Cancer Res. 2021;23(1):24.
[3] Brantley KD, Rosenberg SM, Collins LC, et al. Second Primary Breast Cancer in Young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JAMA Oncol. Published online April 11, 2024.
[4]张慧,山长平.双侧原发性乳腺癌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6,56(13):99-101.
[5]平静,朱婧,周东华,等.同时性与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22,37(04):346-351.DOI:10.13267/j.cnki.syzlzz.2022.058.
[6]毛杰,海健,张超杰,等.双侧原发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9):105-107+110.
[7]刘国慧,王静萱.肿瘤患者再发第二原发性乳腺癌诱因及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23,15(04):44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