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睿妈“周更”来了。这是去塞班第五十周的周更,但我们现在在首尔。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仔细想的话,如果是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性格呢?
一个孩子出生在富人家庭或者穷人家庭,出生在中国或者美国,都是命运,而这个命运会造就他的性格。
“性格”和“命运”就像“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性格决定命运”,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则是“命运决定性格”。
今天我想通过两个女性的故事来展开我对性格和命运的探讨。
从家庭出身,到就学,再到就业,一环扣一环,家庭背景、个人努力、社会资本,以及时代的机遇和限制,共同塑造了每一个人的命运。
(一)J——和命运抗争
J是上个世纪80年代生人,家中六个女儿中的老幺。J家并不富裕,加上子女多,J在求学期间家中能提供的资源有限。不过J的智力基因够好,J说自己家从事教育的人很多,父亲也是老师。
在J生涯中有几个重要节点,造就了现在的她。
第一个节点是J要考高中的时候。J当年很想考外高,但就在她中考前,韩国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
亚洲金融危机对韩国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说亚洲金融危机造就了韩国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现在的样貌也并不为过。
当时J的父亲告诉她,因为金融危机,自己的工作也朝不保夕,而外高的学费贵,家里没有能力供她上外高。J含泪上了家附近的一般高中。
但因“祸”得福,J在一般高中成为了妥妥的“鸡头”,高中期间很多好的机会她都轻松获得。要知道,同样的机会放在江南地区要经过层层选拔才能拿到名额,但J高中的校长只是挥一挥手,跟“鹤立鸡群”的J说,“就你去吧!”
高中三年,J在一般高中拿到了优异的“内审”成绩。高考时,J本想学医,但这次又遭到了父亲的反对,理由是,学医需要的时间太长,家里供不起。
名列前茅的J又做了一次抉择。她的成绩可以考上韩国最高学府首尔大学的教育系,或者是排名二、三的高丽大学的经营系。
而当时的J最希望的就是将来从事能赚钱的工作。于是J选择去高丽大学经营系。学经营,跟赚钱正面交锋。
一般情况下,在中学阶段,学生认为只要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就万事大吉,但是,到大学以后才发现,应试教育导致的结果是缺乏学习的自我驱动力。过去有明确的考大学的目标,但完成这个目标后,很容易变得空虚迷茫。
更要命的是,从进入大学校园那一天起,他们还没来得及排解中学时代淤积的紧张和焦虑,就被告知要面对就业压力、买房压力和结婚生子的压力。他们曾经为上大学经过无数的应试训练,但进入大学以后,依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
不过,J的努力并没有在考上大学后就停止。在大学,她继续拼搏,目标是进入稳定又赚钱的银行业。
在J大学毕业的时候,她拿到了诸多对进入银行业有利的资格证,大学毕业入职韩国最大的K银行,而且一入职就是课长。
要知道,新人入职得熬好几年才能晋升到代理,再晋升到课长,J大学毕业就直接以课长身份进入很多人都挤破头都难进的大银行。连韩国人听了都惊叹,其努力程度可见一斑。
有高智商,又有为了改变命运发奋图强动力的J,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天立命。
在婚姻上,J凭借自己打拼出的较好的条件,在30岁前找到了当韩医的丈夫。很快就诞下了两个儿子。
J的丈夫从小生活在江东区。老房子再开发,现在他们和婆婆住在再开发后的大型公寓楼群里,家离得很近。
就这样一直努力奔跑的J到了40岁,回看人生,突然发现,自己一直在努力奋斗和追求的,其实并不是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而是别人,或者说是世俗眼中的“好专业”、“好职业”。
别人都说,走这条路,努力奋斗就可以过上好生活,现在看来,自己这么努力,现在生活的确实不错,但也没有那么地好。
这时J对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怀疑。刚好遇到公司育儿休职的最后期限,J决定休职带着两个儿子到国外学英语,体验生活。
关于子女教育,J也有着自己贤明的坚守。J说这种贤明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流了很多泪,看了很多书和视频后的彻悟。
因为J和丈夫都要工作,两个娃是住在附近的奶奶带的。奶奶的育儿态度和J成长的娘家的态度大相径庭。
奶奶认为世间是苦的,所以不要生那么多孩子,生了就要尽量给Ta最好的教育。孩子也要努力过上好日子,要出人头地。
而J成长在六姐妹的大家庭,父母很难给这么多孩子给予足够的物质支持。好在J的父母态度乐观,按说有这么多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苦恼,如果父母只看到悲观、负面的一面,那就得每天发愁了。但是J的父母总是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问题。所以J感觉回父母家很放松,而跟婆婆在一起很紧张。
J丈夫的性格完全不像自己的妈妈,可以说是正相反,所以婆婆虽然和他们住得很近,却与自己儿子合不来。J说,丈夫这样与世无争,下班回家就往床上一躺的性格,也没耽误他好好工作,内心幸福啊。
J大儿子的性格估计像了爸爸,对事情无欲无求。本来是个挺喜欢数学的孩子,但去了数学学院反而变得不喜欢数学了。J看在眼里,果断就把大儿子的数学学院给停了,她不希望给孩子交着钱送着学院,却让孩子失去对数学的兴趣。
J的大儿子放学后就喜欢回家往沙发上一歪。奶奶特别看不惯这一点,说孙子这么小就这么懒懒散散,以后怎么在学习上拔尖和别人竞争,如果在竞争中败下阵来,那将来怎么在社会立足,怎么过上幸福生活。
J却不以为意,她觉得孩子在学校上了一天学,回到家感觉疲惫是正常的,想在沙发上歪一歪也可以理解,不必把这么一种性格习惯上纲上线到将来过不上幸福生活吧。
J觉得大儿子的这种性格,更容易在生活中找到满足感,更容易获得幸福,而有完美主义情节的二儿子更应该担心。
比如学校第二天要考听写,二儿子要在家反复练习,让妈妈给自己听写几遍,直到全部掌握为止。如果考试没得满分就久久不能释怀。J观察到二儿子在上美术兴趣班时,迟迟不肯下笔,原来是因为他的完美主义情节使得他怕一下笔把画画坏了。
J说,二儿子的这种追求完美的性格将来更应关注,因为大儿子不论遇到什么情形,心理调节能力强,更善于自我安慰,幸福感高;但二儿子追求完美,更容易心理失衡。
这次J带两个儿子到国外学英语体验生活。儿子们超级开心,他们之前从没出过国,而且他们并不喜欢韩国一般公立小学的生活,外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自由的氛围,让他们感到新鲜、愉快。
而在40岁感到人生困惑的J,也利用这难得的机会放松一把,做回自己。看到在国外的J,每天大裤衩、T恤、凉拖的样子,是怎么也想不到她在银行职场穿工装的样子的。
更重要的是,J的高智商在海外带娃时也显现出来。我已经觉得我是和娃一起体验的典范了,但在J面前,我却是小巫见大巫。J学啥都认真,学啥像啥。
我觉得,J的高智商,以及在求学期间培养起来的思维能力,让她不仅在职场上,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受益。死记硬背的知识在应付完考试之后就会忘记,但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让人终生受益,不断释放潜能。
无所求,无所待,无所靠的时候,人表现出的一种决断的力量造就了其自身,而不是生来就是个英雄。踏入社会让人的英雄本色显露出来,是把其抛入到一个可能把其造就成英雄的环境当中。这里很重要的是:人自己要有一个决断。所以萨特说:“是英雄把自己造就成了英雄,懦夫把自己造就成了懦夫。”
(二)K——延续奢侈生活
K的故事是我间接听来的。
K是上世纪70年代初生人。父母在江南大开发早期来到江南。关于那个时代江南的文化,我曾在以前的文章里写过,为了大家阅读方便,我把之前写的那段内容贴过来。
道允妈妈是71年生人,而且因为生日早,所以和70年一起入学,大学学号是89(也就是89年入大学)。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1988年汉城奥运会,韩国从一个名不见经传小国,成了被世界瞩目的奥运会主办国。八十年代的韩国经历了70年代朴正熙主导的高速增长期,一切欣欣向荣。人们都有种自豪感,很多人认为自己属于中产层,有房、有车、每年都去海外旅游。
而70年代的江南大开发,使得江南成为高级中产的聚居区。国家为了让人们愿意迁移到江南来,采用的方法便是把著名的高中都搬到了江南。所谓的“八学区(팔학군)”便应运而生,推涨了类似中国的学区房的江南房价。
所以八九十年代的居住在江南的年轻人有种天然的优越感,其中的“橙子族”和“嗨,上族”,就是那个年代江南年轻人的代表。
橙子族(오린지족):
上世纪90年代初,在江南居住的富有家庭出身的奢侈消费的20岁青年。因为父母给他们阔绰的零花钱,他们热衷于购买外国名牌,开着高价私家车休闲娱乐,成为现代浮夸消费的代名词。特别是橙子族开当时被看作是非常奢侈的外国豪车,受到了社会的批判。这些橙子族开着外国豪车上学、约会……这与上世纪90年代,韩国把拥有私家车作为一种炫富象征的社会氛围不无关系。
橙子族的由来,一种说法是与爱好进口名牌的这群人,开着豪车,在泡妞的时候,手中拿着橙子有关(据道允妈妈说,这个词的来源,就是把橙子扔向自己喜欢的女性)。
90年代初,元祖橙子族在狎鸥亭一带活动,后来为了享受新的文化,渐渐聚集到弘大,从而弘大附近高级咖啡店聚集的毕加索街就慢慢形成了。到90年代后半期,这条街又接受了外国人的Party文化。
但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橙子族因承受社会的愤怒和批判渐渐消失了。而这些人在韩国迅速而成功地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后又重新回归到韩国社会。
橙子族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到海外留学,然后变身为高级专业人士,在金融危机结束的时候回到了祖国。他们回国后在清潭洞形成了自己的新文化。橙子族兴起的狎鸥亭和橙子族回归后的清潭洞的差异可以以他们喜欢的咖啡的口味来区别。有人用狎鸥亭的榛子咖啡,清潭洞的意式浓缩咖啡来表达它们之间的差异。就像异卵双胞胎一样,相似又不同的橙子族文化在狎鸥亭洞和清潭洞以一街之隔相望相守。
嗨,上族(야타족):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私家车的大学生毕竟是少数,其实现在也是少数。那时候有钱的大学生会开着私家车在街上兜风,看到漂亮姑娘就把车停下来,说“嗨,上车”。女孩也很荣幸地上车兜风。
道允妈妈说自己就是“橙子族”和“嗨,上族”。但她也说,那时的人还是很单纯的,上了车,因为大家都住江南,所以一说谁谁谁,大家都互相认识,就都玩儿在一起了。
K也是“橘子族”和“嗨,上族”的一员。K有一个哥哥,K家并没有什么男尊女卑的传统,K属于家里“会哭”的那个孩子,哥哥反而性格温和。
因为家庭条件好,从小在相对优越的环境中长大。谈婚论嫁的时候,自然是要找一个职业好,有经济能力的丈夫才能接得住她习惯了的奢侈的生活方式。
于是K嫁给了一个律师。在那个年代,要成为律师需要刻苦学习,通过竞争激烈的司法考试。韩国前总统卢武铉、文在寅都是出身寒门通过刻苦学习实现了鲤鱼跃龙门,山沟里飞出金凤凰的人生转变的。K的丈夫也属于这一类。按咱们中国的说法就是富家女嫁给了凤凰男。
这里要提一嘴,现在想进入法律行业也很难再现早期的“山沟里飞出金凤凰”了。因为韩国借鉴了美国的司法教育体系,不论大学上什么专业,如果想走司法这条路,就要上法学院,而法学院学费高昂,不是谁想上就能上的。
再说回K,从富家女到律师夫人,奢侈的生活可以继续,K相夫教子生活倒也滋润。
但是,成为律师并不就一劳永逸,“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随着后辈律师不断涌现,并不是每个律师都能一直吃香喝辣。
其中的细节我并不知晓,以我的判断,因为工作不得志,K的丈夫开始沉迷赌博。而K和丈夫本也没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当初的婚姻也是看重了丈夫的职业和经济能力,一但这个最主要的条件丧失了,K和丈夫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
于是他们分居。丈夫会给K一部分孩子的抚养费,但肯定是不够K维持她原有的生活水准。两个孩子,老大复读了两年,本来目标是考医大,但后来降低目标去了牙医大学,老二上的寄宿制私立高中,两个孩子的学费就是不小的一笔。而K仍然不时会给自己添几件奢侈品。
其实,K花消上的洞都是娘家妈给补的。因为娘家妈有一栋楼,每个月的收益还不错,娘家妈除了自己的吃穿用度之外,剩下的钱就都拿来补贴女儿了。哥哥不说一个“不”字,也不伸手向妈要钱,嫂子心里觉得不公平,但也不好说什么。
这次,因为本来就和丈夫分居,两个孩子又都去了寄宿学校,K干脆要从自己现在住的房子搬出来,搬到娘家蹭房子住了。
从K的生涯来看,小时候靠父母,结婚后靠丈夫,丈夫没落了继续啃老,等到把孩子供出来以后,是不是就可以堂堂正正地靠孩子了呢?
之前听说过一个在美国的韩国人,母亲要求当外科医生的儿子把每个月工资的30%给自己,因为在美国供出一个医生确实花费不小。
我很想知道K有没有思考过自己的人生意义?还是觉得这样的生活理所应当?
“到底是性格决定了命运”还是“命运决定了性格”?是“本质决定了存在”还是“根本不存在预先准备好的本质,而是在人的种种际遇以及选择的最后,造成了其本质”?
“意义”也是一样。一种是“追求意义”:有一个意义本身在那儿,去追求就行了;一种是“创造意义”:根本不存在一个事先在那儿的意义,是人在各种场景/际遇中,一只看不见的手把他塑造成一个样子,他这个时候发现“嗯,我追求的是这样一个东西”。
今天的内容写完了。谢谢你的阅读。你对今天的内容有什么想法呢?欢迎留言交流。
“睿妈在首尔”公众号的更新虽然不勤,但睿妈100%保证每篇推文的质量,每篇都是原创,每篇在推送前都要经过反复推敲。所以,如果你喜欢睿妈的文章,请继续对“睿妈在首尔”给予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