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睿妈“周更”来了。这是来塞班第六十八周的周更。这周是感恩节,放假时间比上学时间多。
因为已经有了一年的轮回,我总是会不自觉地拿今年和去年同时期做比较。在塞班呆了一年的我,在各个方面都自如了很多,这似乎没有捷径,需要时间来打磨。这期间遇到境遇相似的朋友,娃们也更开心了。
周三上午,我更完周更,一身轻松。接了只上半天课的娃们回家,她们写作业,我洗衣、打扫。周三晚上开启假期模式,放松地参加匹克球场举办的爬梯,孩子们也开心地和玩伴玩儿到球场熄灯。
周四,去土人朋友家参加了土人家族的感恩节爬梯。朋友的家人都很友善,从外貌、着装、举止等都可以看出,这个家族的整体文化素养较高。甚至之前我一直觉得不是我的菜的查莫罗食物,也挺好吃的。我还吃到了从罗塔岛打来的鹿肉做的汤,味道和中国菜很接近,且是“大补”。
在近距离接触土人前,这些我是无法代入的,我以为土人都是口嚼槟榔满嘴血红的,真是接触了才有发言权。
下午娃们在家见缝插针做作业,晚上送她们去朋友家过夜。我则是练球、练球。
周五,我们和朋友一家去了鸟岛徒步。开始我们迷路了,本打算要放弃,却“柳暗花明又一村”找到了方向。因为徒步路上的艰辛,才有到达目的地后的喜悦。海浪很高,海水一遍遍拍打着珊瑚石海岸。娃们就是捡被浪带到岸边的垃圾搭房子也开心。她们为捡到的寄居蟹搭了一个“豪华”的带滑梯泳池的“别墅”。
周六、周日两天,我们和朋友一家在PIC酒店订了一个间房,娃们就在酒店玩儿了两天水,开心得不得了。这个感恩节的四天假期总算是过去了。
今天这期周更,想跟大家聊聊“被看见”的话题。这个话题,是我在反省我们夫妻关系时关注到的。
我一直对我们的夫妻关系很有信心,觉得我们就是“天生缘分”的代名词。但是,我慢慢发现,其实我可能忽略掉了我们之间存在的不和谐,这种“忽略”就是一种“看不见”。
这种“看不见”是相互的,我“看不见”他在很多细节上为我的付出,他因为抱怨我“看不见”他的付出,而对我的好也“视而不见”。
虽然有相识二十多年的信任作坚实基础,但夫妻之间也需要做出调整,相互“看见”。
——对人性的容纳、看见,让情感恢复并增强连接的做法,就是爱。
(一)希望“被看见”刻在我们的基因中
刻在我们人类基因里的一个本质特征是:我们都希望受到他人的关注。因为,在原始社会中,那些没有得到父母关注的孩子,很大程度上会被遗弃。也就是说,越是能够被父母看到,越是能感受到亲人的目光,婴儿活下来的几率就越大,也就越有安全感。
直至今日,我们依旧继承下来了这种希望“被看见”,得到更多关注的原始记忆。
而无论是眼神、动作还是语言,表达出的关注信息里,都包含着一对最基本的态度——“赞扬”和“责备”。
1、渴望被赞扬
我们不但会主动接纳外界的赞扬,还会不自觉地向内寻求肯定。对外,人们很容易把赞扬合理化,归结到自己的努力或者天赋上;对内,人们在比较能力、努力、成就甚至健康程度的时候,都更倾向于把自己摆在高于平均值的位置(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虚幻的优越感”)。
我们的大脑需要激素的刺激,来实现进化。一些激素能够为大脑建立新的神经回路提供养料。在大脑发育的早期,最重要的激素有两种:一种叫催产素,另一种叫内啡肽。
催产素被称作是“亲密激素”,对制造两人之间的好感和亲和度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内啡肽会让人感受放松和愉悦。有研究发现,当父母脸上流露出赞扬的信息时,婴儿的大脑中会涌入大量的催产素和内啡肽。
那些经常受到赞扬的孩子,小的时候往往能掌握更多的技能。而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赞扬的孩子,他们大脑的神经网络则会显得迟钝,尤其在学习和行动的积极性方面。
可以说,赞扬是健康大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我们无论年龄多大,都不会消减对它的需要。
2、逃避被责备
与赞扬相反,当被质问,自己为什么做不好一件事时,人们更可能归结于外部因素。凡是跟责备有关的信号,人们都会本能地想把它反弹出去。
之所以责备会让人讨厌,是因为它会激发出两种非常负面的情绪,一个是恐惧,一个是羞耻。
最能让人感受到恐惧的,是被排斥。因为,我们人类是自然界中最依赖社会群体的动物,尤其是在原始社会,想要生存下来,就必须依赖同伴提供信息、分享食物和相互保护。一旦被自己的群体排斥,无异于直接被宣判死亡。
直到现在,这种被社会群体抛弃所带来的恐惧感,也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被排斥的负面影响,已经写进了我们的基因中。
而责备,就是遭到排斥的一个警铃。因为责备所传递的信息就是:“我对你不满意”“你没有做到我想要的”“我和你不是一伙儿的”。
受到责备的时候,大多数的人第一反应就是逃避或者推卸责任。这是我们用来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它的潜台词是:“这个结果不是我造成的,请不要把我排斥出去。”
还有一部分人,会过于迅速地接受责备,让这些责备深深地扎进心里,自己慢慢消化。这样产生的情感,就是强烈的羞耻感。如果这种情绪反复出现,就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患上精神疾病。
所以,讨厌和害怕别人的责备,也是我们的天性。
(二)“看见”伴侣
1、“看见”积极、正面的东西,并去赞扬
那些毫无顾忌的、过量的责备,在一段关系中有着巨大的破坏力。
有研究表明,能够让婚姻稳定、健康地维持下去的最重要原因,并不是具体的技巧,不是夫妻之间有着相同的爱好,也不是彼此能持续保持吸引力,而是在夫妻对话中,赞扬与责备所占的比例。
对于夫妻双方来说,责备对人的影响比赞扬更大,能引发强烈的情感,更深地扎入记忆,因此,要想让赞扬能够抵御责备造成的伤害,就需要更大的比例。
有数据的分析,在一对夫妻的交流中,当赞扬与责备的比例达到5:1时,他们的婚姻更有可能保持稳定、健康的成长(赞扬与责备5:1的比例,后来也被发现适用于很多其他的沟通场景,现在也被称作是人际沟通中的魔法比例)。
2、“看见”情绪劳动,平衡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是“结合情绪管理和生活管理,是我们为了让周遭人感到舒适和快乐所做的没有酬劳、不被看见的工作”。
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用“无薪劳动”来定义家务劳动。家里总负责操心的那个人,叫“指定操心者”。就我们家而言,娃爸算是那个“指定操心者”。
对指定操心者来说,日积月累的隐形情绪劳动之下,生活变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网,只有自己才有清晰的导航图,还得负责引导其他人在这张网之间穿梭,确保每个人都感到安心。
情绪劳动从关怀变成了一种负担,那就是分工的不均衡,操心的始终只有一方,另一方总是等待付出者的关怀,越来越依赖付出,而不提供回报。
我们家的这种“不平衡”是从我的工作不像以前那么繁忙开始的。在我工作超忙的十几年中,我们家慢慢形成了“男主内”的模式,加上我是外国人,很多事情本来就需要本国人更上心。这么一来二去,娃爸就成了我家的“指定操心者”。
但当我的工作慢下来后,家里的事无巨细仍然是娃爸“操心”,他的忍耐度就变得越来越低了,而在他眼里看到的,都是我对家务漠不关心的不好。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平衡情绪劳动,步骤如下:
“指定操心者”要做的第一步是放手,我家娃爸“放手”的契机就是把我和娃们“流放”到塞班岛。因此我必须学会自己开车、做饭、打扫……
第二步是相信伴侣的学习能力。敢于“流放”我们,就说明娃爸相信我的学习能力。不过,看到我做饭做得单一,他还是会忍不住指责。
第三步是与伴侣对话。
而被照顾的人,第一步是重视情绪劳动,第二步是主动问自己还有没有该做的,第三步也是对话。
作为家里不太喜欢打扫的那个人,我不太理解娃爸的不满。但通过对话,我才慢慢醒悟。
一个更平衡的关系永远不晚,我们或许无法做到完美的平衡,但双方都能通过参与找平衡的过程,一起努力克服各自的障碍,找出一个适合的解决方案,继续前进。
(三)“看见”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懂得,孩子制造问题时,常常是在寻求我们的关注。而这时我们要做的,不是故意忽略他,而是把人和行为分开,好好地“看见”他。带着积极能量的“看见”,可以把事情引向积极的方向。
1、“看见”孩子的养育原则
一是善意养育。意思是相信自己和孩子的本心都是好的。如果我们能坚持善意养育的原则,坚信孩子本心是好的,我们就能把孩子和他们的行为区分开。孩子的行为不是评判孩子的标尺,而是洞察孩子需要的线索。问题行为背后,是孩子尚未“被看见”的需求。
二是明确父母和孩子的职责。在任何系统中,清晰的角色定位和明确的职责分工都是保证系统顺利运转的关键。每一个家庭也是一个系统,每一名家庭成员都有各自的职责。父母的职责,是通过设置行为规则、接纳和共情来构建安全的成长环境;孩子的职责,则是通过感知和表达情感来探索学习。
三是减少羞耻感。羞耻感是一种情绪,是“没有人愿意去了解和接纳我的这部分自我”。如果孩子被羞耻感裹挟,父母就需要先放下教育的念头,让孩子知道她的本心是好的,她是可爱的、有价值的,我们是在乎她的。只有这么做,才能帮助孩子从羞耻感中解脱出来。
四是心理韧性大于快乐。心理韧性是我们在体验各种情绪时保持自我的能力,它能帮助我们从压力、失败、错误和逆境中走出来。
心理韧性对孩子非常重要。积木倒了再搭需要心理韧性,拼图遇到困难需要心理韧性,学习单词需要心理韧性,被同伴孤立也需要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强的孩子能及时调整心态、鼓励自己、不断尝试。很多人会把心理韧性看作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能力,但事实上心理韧性和成功与否无关。它是忍受痛苦的能力,是哪怕暂时没有结果,也仍旧气定神闲、不失自信的能力。
有了心理韧性,快乐才能持续存在。它不仅能让孩子成为快乐的小孩,还能持续发挥作用,帮助他们在将来成为快乐的大人。
为了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父母应该共情、倾听、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通过稳定的陪伴给予孩子安全感,找出孩子的优势,允许孩子犯错,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以及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自信”的孩子
自信指的不是感觉好,而是相信“我完全知道我现在的感受,我的感受是真实的,拥有这种感受的我也是好的。”自信是不论自己有什么感受都觉得很自在,相信不论我有什么感受,我都可以做自己。
如果自信是信任自己,那么培养自信的孩子就是教孩子信任自己的感觉。
首先,我们可以说出孩子的感受并且表达接纳,这样孩子会相信自己的感受是真实的。
其次,我们可以多多使用这个句式:“你是怎么想到这么做的?”要更多地夸奖孩子的内心,夸奖孩子做事的过程。
再次,更加重视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如个性、感受和想法,而不是他的成绩、结果等外在表现。自信的孩子,往往有同样的信念,那就是自己的内心要比外在表现更重要。
当然,要做到如上所述的内容,亲密感最重要。孩子的问题行为往往源自对关注或者亲密感的渴求。
3、让赞扬更加恰当,责备更容易被接受
在表达责备的时候,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笼统的。也就是说要对事不对人,否则泛化了的指责,会引起孩子极大的恐慌。
而在表达赞扬的时候,应该是慷慨的,而不是吝啬的。尤其对于同时有几个孩子的家庭来说,如果总是需要孩子之间你争我夺,努力表现才会得到赞扬,是件相当可怕的事。这会让孩子觉得,对别人的表扬就意味着自己没有做好,从而陷入嫉妒和恐惧。而且,就算受到了赞扬,孩子也会觉得这份荣誉会转瞬即逝,很快就会落到一个更配得上它的人身上。
一个健康的家庭评判应该是通融的,而不是严格的。而在通融的评判制度下,孩子有机会表发自己的观点,挑战家长的“绝对权威”。最终的评判结果,是双方沟通过后都认可的。
一个健康的家庭评判应该是回应式的,而不是入侵式的。回应式的评判模式,会首先关注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在尊重孩子想法的前提下充分地沟通。
今天的内容写完了。谢谢你的阅读。
你对今天的内容有什么想法呢?欢迎留言交流。
“睿妈在首尔”公众号现在一周更新一次,睿妈对每篇文章都反复推敲,力争给大家呈上高质量推文。所以,如果你喜欢睿妈的文章,请继续对“睿妈在首尔”给予关注哦。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睿妈的生活也可以加睿妈的个人微信:ruichaoaishenghuo,请在添加好友时注明“你的姓名”+“生活的城市”+“一句添加的理由”哦;也欢迎你关注睿妈在“油管”YouTube的频道——“睿妈在首尔손예초tv”;以及睿妈在小红书上的账号“睿妈在首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