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睿妈“周更”来了。这是来塞班第三十八周的周更。这周虽然因为赶上期的“周更”熬夜熬得感冒了,但体力却明显比上周要好。
我还因此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近来我可以很细微地体察到我身体的变化,这次的感冒也感得明明白白的。
这周的“周更”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对幸福的思考。我很认同禅宗所提倡的:一,我们要把固有的观念和态度放在一边。二,我们需要培养对微妙事物的敏锐感受力。做到这两点,我们的幸福感就能大大提升。
(一)把固有的观念和态度放在一边
1、我们习惯囿于固有的圈子里
前些天我和在马来西亚带娃的朋友相互问候,朋友跟我吐槽马来西亚的韩国妈妈群里起纷争的事。
起因是有个妈妈说,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像首尔,槟城就像釜山一样。另一个妈妈跳起来说,吉隆坡像首尔说得过去,说槟城像釜山,真是太侮辱我们釜山了。我们釜山有海云台,有BEXCO,有……(说了一堆),要工业有工业,要经济有经济,反正比槟城强。
别的妈妈说,没有看不起釜山的意思,就是类比一下而已。
另一个妈妈说,槟城在她眼里最多就是丽水或顺天的水平。然后一个妈妈说,“最多”是什么意思,你是看不起全罗道吗,庆尚道还不如全罗道呢……
然后就吵吵吵,最后结论是,槟城就是筏桥(벌교),而且是30年前的筏桥。还有人说是巨济岛,20年前的巨济岛。
我这位朋友心想,20年前的巨济岛,那你们来干嘛的……
朋友说:“这里韩国妈妈气氛可不太好,待久了,接触多了,听多了,啧啧。朋友总结了槟城韩国妈妈的几个特点:第一,特别在意出身,老爱问,‘你从哪里来’,然后又互相贬低;第二,首尔来的妈妈比较少,地方广域市的比较多;第三,对韩国大学有执念。”
有个妈妈拉着这位朋友特别亲切地说,“咱们首尔妈妈”,朋友老公在旁边听了冷笑:“她跟你一个中国人说这个,自己不觉得搞笑吗。”
朋友说:“还有就是马来西亚的学校里有很多华人老师,听得懂中文。所以如果讲中文的孩子有什么矛盾了,马上就会有华人老师来询问情况,做调解。但是韩国孩子都讲韩文,学校里没有会韩文的老师,所以韩国孩子之间的问题就会延伸到校外,变成家长来调解。家长又带了个人感情,‘我家孩子不会这样’,‘我家孩子不是这种人’,就吵得比较凶。别的国家的家长也都觉得韩国小孩在一起特别闹腾,而且老是看他们内部打打闹闹的,都不太喜欢韩国孩子。”
我们会发现,很多人虽然生活在外国,但还是在跟本国人玩儿,跟本国人竞争,那么其所在的圈子就很受限。
试想,塞班现在的常住人口是五万多人,其中有几千名中国人,几千名韩国人。五万人本就不多,如果又局限在本国人的几千人的圈子里,对内,容易起纷争无处可逃;对外,容易竖壁垒强化偏见。
2、警惕潜意识层面的“偏见”
聊天中,我发现很多在美国呆久了的朋友(有中国人,有韩国人,有与亚洲人结婚的美国人)都对美国的“种族歧视”表现得很敏感。
美国有没有种族歧视?当然有。但是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教育、宣传,价值观层面的歧视者已经大大减少了。要注意的是,一个人可能在价值观上反对歧视,但在潜意识里却有偏见。
“歧视”是价值观层面的,价值观反映的是人经过教育刻意选择的结果。潜意识层面的偏见是在人还没来得及思考时,自动在脑海中出现的种种联系。
为什么会发生潜意识层面的偏见呢?人类为了降低认知成本,不会一个物品一个物品地下判断,而是创造出像“苹果”、“玫瑰”、“乌龟”等等的概念。人类也不会一个人一个人地下判断,而是会创造出关于一群人的概念。比如,提到黑人,我们可能会想到更有攻击性,更贫穷,更会打篮球。提到亚洲人,我们可能会想到比较内向,学习刻苦,数学成绩好。提到东北人,我们会想到很豪爽,能喝酒。提到江浙人,我们会想到很精明,会做生意。提到会计,我们会想到谨慎、认真,特别会心算。
美国建国初期身份认同的核心是300万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简称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平权运动后,美国主流身份认同扩大到欧洲白人(WEP:White Europe Protestant)。
在平时所处的环境中、报纸杂志上、影视剧里,优势群体(白人、男性、高个子)总是跟正面事物联系在一起,所以人难免下意识就会把正面因素跟优势群体联系在一起。
而亚裔相比于黑人的积极求融入求平权,缺乏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意愿,显得比较消极。聚在一起形成唐人街、韩国城,不积极学英语,赚了钱也不爱消费……
我们中的很多人对白人也同样存在偏见,这无形中造成与主流社会的隔阂。因为近代历史等原因,某些亚裔对某些事情特别敏感,这种敏感,导致各种极端的故事被传播和放大,然后又让普通亚裔更加敏感。这种敏感本身就是种族偏见的放大器,甚至是无中生有的直接原因。
3、把固有的观念和态度放在一边
如果我们只在固有的圈子里,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不更新自己的知识,固执己见,对新事物和外部环境抱有敌意,就会陷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出不来。
要想减少存在潜意识中的偏见,就要克服习惯性的狭隘和自以为是,要对“差异”有所包容。世界因差异而美丽。
这就需要我们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更多地去接触不同的人群,去了解他们的文化。我们所处的环境变化了,我们的潜意识也会随之变化。
我记得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分享过,没有近距离接触过塞班的原住民时,我对原住民的印象也是负面居多,觉得我们根本就不是一类人。但是当接触多了,就会发现受过教育的原住民,和我们并无二异。
我们要多以“欣赏”的态度去对待与我们不同的文化现象。文化传统能够保留到现在,必然有其原因。想要了解、洞察这种文化现象产生和保存下来的真正原因,就应该以积极的视角亲身体察其中的每个细节。没有什么娱乐项目比体察文化现象更让人愉快了。
在我上大学时,对广东话广东文化有排斥的心理,我觉得广州和我们大北京比就是没文化。反而是当我离开广州几年后,读了《全球通史》,我才意识到广州的历史地位。当我把我的“新发现”说给我的广州好友时,好友说“我真想把你现在说的话录下来,给大学时的你听一听”。
对自己固有文化的骄傲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以贬低其他文化的方式来获取文化优越感,只会导致文化隔离。长此以往,就会生活在一个文化孤岛上。
文化见识决定人的格局。一切好东西,都值得学习,没必要严格区分什么“你的”、“我的”,更没必要刻意证明“我的优于你的”。
在中国北方出生并长到18岁,在南方读大学、工作5年,在韩国学习、工作、生活18年,现在又来到塞班的我觉得自己十分幸运。因为我可以接触并吸纳多种文化的精髓,这种学习让我的内心更充盈。
(二)培养对微妙事物的敏锐感受力
《大学》开篇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之所先后,则近道矣。”
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不论是“把固有的观念和态度放在一边”还是“培养对微妙事物的敏锐感受力”最终都指向“内心的宁静”。亚当·斯密也说过,“幸福就是内心的宁静”。
1、敏锐感受力之重要
时代虽然进步了,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对细微事物的敏锐感受能力却大大退化了。比如,人类曾经能通过嗅觉感受别人的敌意,现在退化了;比如与唐代人比起来,现代人的“诗意”退化了,现代人不是好词儿不够用,而是敏感度不行,甚至连感受都没有。
而《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书中提出一个公式:知识=体验*敏感度。他说在人文主义时代的我们,应该追求人生的体验,提高自己的敏感度。
我之前在油管做过一期视频,专门讲过增强敏锐感受力提升幸福感的内容。从最基本的五感来说,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在哪方面的敏感力越强,我们越能体察入微,越能从中感知幸福。
以我对自己身体的敏锐感受力的提升为例,在开始练习瑜伽前,说我是“行尸走肉”可能有点过,但是回头想来,身体虽然是我自己的,但我一点儿也不了解“她”。在忙碌的生活中肩颈是长期耸起来的,肌肉是僵硬的。
但随着瑜伽练习的深入,我感觉到自己可以支配自己的身体了,我的步伐变大了,我真正明白了“收腹、抬头、挺胸”的含义,我能够通过控制自己的核心力量去做一些有难度的动作……
我对自己的呼吸也更加敏感了,之前的呼吸很浅,但练习瑜伽后,我的呼吸变得深入了,之前的鼻炎也有了极大的好转,很少再发作。
2019年我通过“减脂”的体验,对食物营养变得敏感了(想具体了解请戳:睿妈经验ㅣ和你聊聊减肥那些事儿)。
从那以后,再看某种食物,我关注的是,这是蛋白质,还是植物纤维,还是碳水化合物;是精制面粉还是糖、盐、脂……从而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更负责了。
在生活中,我用拍照和文字来记录生活,这也是对生活保持敏锐感受力的一种方式。俗话说“颜值是外在的智商”,对“颜值”的追求就是自身审美定位,通过对上传朋友圈照片和文字的打磨,增强了审美。
世界从不缺美,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捕捉、记录生活中精彩的瞬间,增强幸福感,渐行渐远的记忆和感觉,都可以靠照片和文字保留、回味。
2、如何提升敏锐感受力
《追忆逝水年华》的作者,法国大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有一句名言:真正的发现之旅,并不是发现新的风景,而是寻得新的眼睛。
放下固有观念,提升对事物的敏锐感受力需要我们把自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当成陌生的东西去看待。很多高手,就经常用这个方法训练自己的观察力。
美国的畅销杂志《纽约客》的一位资深封面设计师就有一个习惯:在闲暇时,随便挑一个最常见的物品,一直盯着它看。目的就是要把这个东西从其实际用途中解放出来。假如筷子不是用来吃饭,假如笔不是用来写字,假如不把iPad当成电脑……这些日常的东西,还有没有别的用途?从而做出了很多有趣的设计。
禅宗的窍门是像训练身体一样训练头脑,而且,头脑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助身体的训练。
茶道、插花、书法、打坐、散步,都是通过某种仪式训练对道的感悟。茶具反映出对不事雕琢的天然材质的喜爱,泡茶的时候动作和缓,茶室的装饰古朴简单,茶的气味淡雅清香……都是为了放下尘世的纷扰,感受细微之处的美好。
不是只有这些很优雅、安静的活动才能训练对道的感受。钓鱼、打高尔夫球也都是很好的修身养性;登山、徒步、种花、做木工,包括修理摩托车,也都能体会到物我两忘。
“睿妈在首尔”公众号的更新虽然不勤,但睿妈100%保证每篇推文的质量,每篇都是原创,每篇在推送前都要经过反复推敲。所以,如果你喜欢睿妈的文章,请继续对“睿妈在首尔”给予关注哦。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睿妈的生活也可以加睿妈的个人微信:ruichaoaishenghuo,请在添加好友时注明“你的姓名”+“生活的城市”+“一句添加的理由”哦;
也欢迎你关注睿妈在“油管”YouTube的频道——“睿妈在首尔손예초tv”;
以及睿妈在小红书上的账号“睿妈在首尔”。
咱们下期见!
如果你觉得此文尚可,请转发出去,让更多可能需要它的朋友看到。
谢谢。
睿妈是谁?
本科就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首尔大学教育人类学硕士毕业,在韩国汉语教学领域深耕20年。俩孩妈,40+,爱生活,善于死磕。不盲目追赶潮流,爱经典。如果你信任我,请关注我以死磕精神,磕出的一片你我的新天地。
这是睿妈的第一百三十篇原创文哦:
你可以点击感兴趣的主题,跳往相关内容:
睿妈塞班带娃 l 第二十一周 l 再见2022,你好2023
睿妈塞班带娃 l 第二十三周 l 去北马大学参加英语水平等级考试
睿妈塞班带娃 l 第二十四周 l 关于移民、落脚、职业、幸福感的故事
睿妈塞班带娃 l 第二十六周 l 牛郎织女四个半月,鹊桥相会仅六天
睿妈塞班带娃 l 第三十一周 l 娃爸在的日子像块宝,娃爸走的日子像棵草
睿妈塞班带娃 l 第三十三周 l 当我们说子女教育的时候其实我们在说什么?
睿妈塞班带娃 l 第三十四周 l 精神周&羽毛球比赛&内在动力
睿妈塞班带娃 l 第三十五周 l 即使只有这一个变化,一年的亲子陪伴也值了
睿妈塞班带娃 l 第三十六周 l 在185平方公里的岛上找乐子
十四、睿妈约稿
睿妈约稿 l 双安妈 l 一家四口从韩国“出走”马来西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