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收藏丨浅谈含银敷料技术评审关注要点

文摘   科学   2024-10-27 09:30   广东  

关注威科 助你医械事业快速成长

本文介绍了含银敷料在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分类,具体归类为药械组合和三类医疗器械。重点阐述了含银敷料在技术评审过程中的关键关注点,包括技术要求及生物学评价。

欢迎各位关注威科检测集团,交流行业话题,推送行业时事,助你医械事业快速成长!

在2014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暂停了对含银盐敷料的审批。经过深入探讨与研究,2015年CFDA发布第225号公告,决定将含银盐的医疗器械产品(如敷料、导尿管等)纳入三类医疗器械管理。这一新规与以往以第二类身份上市的产品形成鲜明对比。

对于含有硝酸银、磺胺嘧啶银等银盐的产品,若其主要功能依赖于银盐的抗菌作用(如银盐溶液、凝胶),则不作为医疗器械管理;而若银盐仅为增添抗菌功能的辅助成分(如涂层导尿管、含银盐敷料),则应按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

值得强调的是,此处提到的含银盐敷料,旨在区分含银盐产品与含银纳米颗粒产品。目前的分类标准不包括含纳米银颗粒的产品。

在2018年发布的最新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含银敷料被归入14-10-13项下,明确排除了纳米材料的产品。这些产品通常被视作以医疗器械功能为主的药械组合产品。尽管历年相关文件并未直接说明这一点,但其内涵在药械组合产品注册的相关通告中得以反映,比如2009年的第16号通告,尽管该通告现已废止。

例如,带药物涂层的支架、带抗菌涂层的导管、含药避孕套及含药节育环等产品,均按医疗器械进行注册管理。而含抗菌、消炎药品的创口贴、中药外用贴敷类产品等,则按药品进行注册管理。

这一规定与2015年公布的含银盐医疗敷料作为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的原则是一致的。在2015年的医疗器械分类规则中,第六条规定,若医用敷料符合特定情形,包括具有防止组织或器官粘连的预期功能、作为人工皮肤使用、接触受损的真皮深层或以下组织、用于慢性创面,或可被人体全部或部分吸收的,均需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由于含银产品的银离子最终通过开放性伤口被人体吸收,因此也符合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的原则。

伤口愈合情况简介

在伤口愈合过程中,敷料的选择和使用至关重要。以下是关于含银敷料的生物学评价及其功能特点的概述。

敷料的基本功能
  • 屏障与保护:敷料的首要功能是形成保护屏障,防止外部污染物和微生物进入伤口区域。
  • 温度与湿度调节:敷料应保持伤口恒定的温度(约37°C),并维持适当的湿度,促进愈合。
  • 液体吸收性:具有良好的吸收能力,能够处理伤口渗出液,防止积聚,有利于伤口的干燥和清洁。
  • 阻菌性:有效阻止微生物及有害物质的侵入,保护伤口不受感染。
  • 容易去除:在移除敷料时,应确保不会损伤新生的肉芽组织,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 持粘性与剥离强度:良好的粘附性是必要的,某些敷料可能需要额外的覆盖物以增强固定效果。
伤口的解剖及生理特点

皮肤由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组织组成,真皮层内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负责感觉、体温调节和免疫功能。伤口的性质和类型多种多样,如手术切口、烧伤等,每种伤口的愈合过程也各不相同。

伤口愈合的阶段通常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 炎症期:初期可能出现感染,局部红肿和疼痛。
  • 增生期:毛细血管增生,形成肉芽组织,开始愈合。
  • 重塑期:伤口逐渐闭合,形成新皮肤,可能出现疤痕。

这些阶段并不是严格分开的,往往是重叠的,临床医生需根据经验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以促进愈合。

含银敷料在伤口愈合中的应用不仅依赖于其物理和化学特性,还需结合具体伤口的类型和愈合过程。通过综合考虑伤口的特点与敷料的功能,能够更有效地促进伤口的愈合。

含银敷料技术评审关注点
在对含银敷料进行技术评审时,以下几个关键焦点是企业需特别关注的:
产品概述

企业应详细描述含银敷料的原材料,包括各成分的化学性质和特性。重点突出与同类产品的差异,确保产品名称准确且反映实际成分。具体的成分标识,如“硫酸银”或“磺胺嘧啶银”,应明确写入产品名称中,以避免混淆。

型号规格对比

提供型号规格的对比表格,必要时对不同型号的性能、适用范围及禁忌症进行详细说明。这不仅有助于审评人员理解产品的定位,还能展示企业对产品设计的严谨性。

产品包装与标签要求

包装和标签应符合相关法规要求,明确适用范围、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应标注可能的禁忌症,以提高使用安全性。

研发依据

在产品研发阶段,参考同类产品或前代产品的研究和临床数据有助于企业更清晰地定位产品设计。这不仅能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能让审评人员更好地理解产品的优势和创新点。

成分详细说明

近年来,对产品成分的具体化要求愈发严格。企业需确保在提交材料中包含所有银的成分信息,包括银的化学形式(如金属银、磺胺嘧啶银、硫酸银等)以及其在敷料中的功能和作用。

相关指导原则的遵循

企业在申报时,需参考《以医疗器械作用为主的药械组合产品注册审查指导原则》以及《药械组合产品中药物定性定量及体外释放研究注册审查指导原则》,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合规性。

针对含银敷料的技术评审,企业需在各个环节保持高度的专业性和细致性,通过详细的产品信息、清晰的比较数据和合规的研发依据,确保顺利通过审评,推动产品上市。

不同敷料的设计和生产工艺会导致其含银量的差异。有些产品可能含银量较高,释放曲线相似,而有些产品则可能迅速达到稳定释放期,甚至表现为累积释放。自2015年起,监管机构对这类产品的适用范围提出了相关要求,特别需要增加以下说明:本产品为敷料,仅供外用,所含银盐主要用于增强抗菌功能,抗菌作用为辅助性质。

风险管理方面,电子申报系统对原材料的控制要求尚不明确,但企业仍需对原材料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并提交相关资料。特别是对于添加银成分的敷料产品,其风险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尽管银成分具有杀菌效果,但在伤口局部可能存在细胞毒性,这可能影响伤口的愈合。因此,必须进行详尽的产品风险和受益分析,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技术要求

在编写产品技术要求时,应主要参考相关指导原则,以确保其符合行业标准和市场需求。参考的主要标准如下:

  • YY/T 0471.1-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第1部分:液体吸收性

  • YY/T 0471.2-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第2部分:透气膜敷料水蒸气透过率

  • YY/T 0471.3-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第3部分:阻水性

  • YY/T 0471.4-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第4部分:舒适性

  • YY/T 0471.5-2017: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第5部分:阻菌性

  • YY/T 0471.6-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第6部分:气味控制

  • YY/T 0148-2006:医用胶带通用要求

以敷料产品为例

物理性能:物理性能评估可参考YY/T 0471标准系列。这些标准涵盖了液体吸收性、水蒸气透过率、阻水性、舒适性和抗菌性等指标。在编写技术要求时,需明确说明产品的具体性能,不能仅仅依赖于参考标准。

化学性能:对于银的化学成分,建议使用单位面积克重来表示其含量,以便于比较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异。同时,技术要求中应包括动态释放曲线的制定,涉及具体的实验方法。建议采用模拟渗出液的方法,而非仅使用水作为质量控制的参考,因为这与真实的伤口环境下的释放特性更为接近。

通过以上标准和方法的明确,可以确保产品的性能和安全性,满足临床使用的需求。

在产品技术要求中无菌和抗菌性能的部分应详细描述使用的代表性菌种及测试方法,确保以log值形式呈现抗菌效果。如果目标是99.99%的效果,需明确产品结构组成及相应比例。同时,原材料信息应放在技术要求的开头,清楚标明灭菌方式和有效期。包装材料的选择也很关键,特别是非固体产品,需考虑与包装材料的相互作用,将初包装材料的具体信息纳入技术要求中。这样可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第三方承检方面,企业在立卷时需提交检测机构的承检范围,这包括国家认可委发布的认可文件,特别是检测资质认可附录以及具体标准的可检测项。由于许多检验报告未盖CMA章,企业应提供相关文件以补充产品检验报告。新法规实施后,这对企业可能产生积极影响。

关于自检要求,药监局在2021年发布的126号文件中有明确规定。自检报告必须包含在体系考核报告中,尽管企业已提交自检报告,但在体系考核后可能会面临额外要求。我们强调自检的必要性,并确保其纳入体系考核报告,以全面了解检测机构的能力。对于境外机构,需确保其具备GLP资质。

在选择典型性样品时,企业需注意,市场上销售最多的规格或型号并不一定代表典型性。需综合考虑产品结构组成、包装材料、灭菌方式及预期用途等因素。若申报型号较多,企业需提供立卷声明,清晰说明为何所选样品具备典型性。审评员无法仅通过规格型号判断其代表性,因此企业必须从多方面阐述样品的典型性,以确保评审的顺利进行。

送检产品需要具备典型性,但仅凭一个典型性说明无法完全解决问题。具体情况需进行产品分析,例如,尺寸大小的差异可能是合理的。然而,型号的选择应具备特殊性,不能随意选择如A、B、C型号。在选择了A型号后,需要提交相应的典型性分析。

通常,我们会根据每个性能指标进行分析,确保送检样品在各项性能中具有典型性。一般情况下,典型选择应考虑实现最困难或性能最差的型号进行评估。

无论是注册检测还是委托检测,全性能检测都是必不可少的,不能简单拼凑。例如,如果申报产品包括A、B、C三个型号,选择A型号作为典型性型号时,必须提交针对A型号的全新检测报告。如果同时有两个A型号可用,但未进行检测而选择了B型号,这样就相当于拼凑。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产品需要补检,应由具备资质的医疗器械检验机构进行。

性能研究对于无源医疗器械产品至关重要

主要包括对物理、机械、化学性质及材料特征的考察。在这些研究中,含银添加剂的表征尤为重要,要求对其化学成分和原材料进行详尽分析。例如,银粒子与辅料的结合方式、结合原理及生产工艺中的助剂都需要明确。在最终产品形成时,必须详细说明银的存在形态、粒径和价态。

许多企业可能误认为检测中的银盐等同于大粒径的银,然而实际上,银化合物可能以纳米颗粒的形式存在,这可能导致一些关键的区别被忽视,从而影响报告的完整性。如果存在纳米颗粒,依据相关要求,需要进行相应的颗粒释放研究,并参考ISO 10993第22部分关于纳米材料的指导,评估产品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在毒性风险。

尽管银具有抗菌作用,并广泛应用于多种医疗器械,但迄今为止尚无确凿的临床证据证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2015年,FDA曾讨论含抗菌物质的医疗器械产品,指出相关文献中的结论存在差异,有的认为有效,有的则认为无效。因此,在引入纳米物质时,需要评估其在临床应用中可能的毒性风险。

在报告这类产品时,必须清晰阐明多个问题。例如,美国指南提到,含银导尿管仍处于研究阶段,虽然在某些临床情况下可能使用,但《柳叶刀》杂志的一项大规模临床实验表明,含银导尿管与普通导尿管相比并无显著优势,因此不推荐使用。

关于含银物质的性能研究,还需评估其在敷料表面的均匀分布、银离子的产生与释放途径,以及银的释放量和动力学特性。这些研究结果也需要提交。选择抗菌有效剂量至关重要,因为不同企业的银含量差异较大。因此,需要从最低抑菌浓度等多个角度评估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并选择最低剂量作为依据,同时进行安全阈值分析。

含银的化学成分不仅包括银离子,还有其他化合物和负电荷基团,因此需要整体进行研究。以磺胺嘧啶银为例,作为一种药品,它的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不良反应,需予以关注。

含银敷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估

在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中,生物相容性的评估确实是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对于敷料类产品。由于这类产品与皮肤的直接接触及其吸水特性,生物相容性的研究需要特别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接触方式与时间:敷料的使用频率和接触时间会显著影响银的释放及其在体内的代谢。例如,敷料若频繁更换,需评估每次使用后银的积累及其潜在的生物效应。

银的代谢与积累:需要关注银的代谢特性。如果银的代谢时间长于敷料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就可能需要在评估中考虑其长时间累积的风险。

急性与亚慢性毒性评估:除了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研究也不可忽视。在设计亚慢性毒性试验时,应综合考虑临床使用的最大剂量、接触途径及时间,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相关性。

剂量选择与动物模型:在剂量选择上,直接按动物体重计算可能不够准确。由于人体与动物 在生理特性上的差异,需对动物实验中的剂量进行合理放大处理,以更好地反映人类的反应。

实验方法的选择:鉴于代表性生物学实验周期较长,必须慎重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例如,对于敷料的液体浸提实验,应充分考虑辅料的液体吸收特性,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产品厚度与释放特性:敷料的厚度可能影响其物质释放的量,因此在评估时应选择厚度最大的样品进行测试。

总之,生物学评价的设计需要多方位考量,确保对敷料类产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有充分的理解与验证。


含银敷料与灭菌工艺和货架有效期的研究

灭菌工艺和货架有效期的研究是确保医疗器械,尤其是含有银成分的敷料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代表性产品族的选择

关键性:选择耐细菌抵抗力最强的产品作为代表性产品族,可以确保评估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接触面积考虑:随着接触面积的增加,细菌的数量和种类可能会增加。因此,评估时应重点关注产品的实际使用环境和条件,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单位面积分析。

最大耐受剂量的确认

剂量波动与验证:在辐照灭菌过程中,确立一个有效的最大耐受剂量至关重要。需要对不同剂量下产品的性能进行全面评估。

长期观察:即使辐照后产品的性能没有显著变化,仍需在有效期内观察其稳定性,以确认产品在长期储存中的表现。

货架有效期与包装的研究

储存稳定性:对于含银敷料,包装设计需重视避光,以防活性成分的降解。

化特性:含银化合物与传统材料在老化过程中的行为差异,需要企业在进行有效期研究时,考虑药品化学制剂的相关研究方法,以确保产品的长期稳定性。

活性成分的研发背景

研发标准:尽管这些产品未经过正式药品审批,但其研发过程应遵循药物的标准,以确保有效性和安全性。

非临床研究:在进行非临床研究时,应综合考虑活性成分的背景与目的,以全面反映产品的预期用途和性能。

总之,以上研究的细致入微有助于确保含银敷料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为产品的市场准入奠定基础。


动物实验
动物实验在生物学评估中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因此需要进一步评估其对伤口愈合的影响。目前的动物实验模型存在局限性,主要集中在皮肤缺损和烫伤等类型,而慢性伤口模型较少。在伤口愈合研究中,所选的动物种类(如大鼠或兔子)与人类的愈合机制差异较大。建议使用猪作为更具代表性的实验模型。

威科检测集团将持续关注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不断创新和完善服务体系,为推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威科检测集团有限公司依据CNAS-CL01:20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及相关认可应用准则、《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 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 医疗器械检验机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依照GLP准则管理要求运行动物实验室,取得CNAS实验室认可资质,国家CMA资质,广东省CMA资质和动物使用许可资格。




*以上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