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的三次孩子升学之一 —— 美本申请初体验(下)

文摘   2023-06-03 01:18   加拿大  

(接上篇)

申请过程中还遇到的两个挑战都和所在高中有关。

那年因为本省公立学校教师与省政府的集体劳动合同一直谈不拢,引发了有史以来最长一次罢工。罢工从暑假前的6月份开始,经过暑假一直延续到9月份。在A老师的建议下,姐姐罢工前就和写推荐信的老师打好招呼,并且将有关资料交给了他们。9月初因为罢工无法正常开学,罢工期间老师不到学校上班、也不能进入工作邮箱,根本无法联络。我们都很了解公立学校老师的工作效率,一方面不知罢工何时结束,另一方面就算复工也不知道他们慢吞吞地何时能提交推荐信,为此非常焦虑。好在开学三周后总算达成临时协议,老师们复工。在一再沟通和催促下,三份推荐信在截止日期前发了出去。

A老师的二儿子也是从本市一所公立中学申请美本,当年也遇到罢工,同样无法联系写推荐信的老师。A老师打电话给校长问联系方式,校长答曰:基于《隐私法》无法提供。结果他们想出一个变通办法,A老师搬出电话黄页,把相同姓名的电话逐个念给校长听,校长以“Yes”或“No”作答,终于得到电话号码联系到那位老师。那位老师也算nice,在罢工期间按时提交了推荐信。

还有另一个横生的枝节。12年级姐姐的英文老师是位新来的。这里的新老师初来乍到往往会给学生一个“下马威”,就是先给你打一个很低的分数,然后在后面几次打分中逐渐提高,以体现学生在自己的指导下有显著进步。第一学期的期中成绩她给了姐姐一个C,并且全班差不多一半学生都没有及格。

她一拿到成绩就给我打电话和我说了情况。她说已经和这位老师沟通过,说了四点理由希望老师重新考虑:第一,她认为自己不应该得到C(don't deserve a C),因为11年级期末的成绩是A,她不认为短短几个月时间成绩会掉到C;第二,她11年级的同学现在在另一个老师班上这次获得了A,但那位同学在11年级的期末成绩是B,女儿不认为自己的成绩低于那位同学两档是合理的;第三,她SAT考试的阅读和语法部分都拿到了760分,可以佐证自己的英文水平(美本很多学校对SAT阅读超过700分的国际生可以豁免托福成绩);第四,自己正申请美国大学,ED学校要看这份期中成绩,所以这个分数挺重要的。没想到这位老师的回答非常直接:“我的打分是公平的;你申请哪里的大学和我没关系。”这一下就惹恼了我。

我找出学期初下发的12年级英文课syllabus(课程大纲)。课程大纲可以理解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份“协议”:针对这门课老师打算如何教,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预期。还包括详细的打分方法,譬如平时作业占多少比例、测验占多少比例、考试占多少比例、课堂参与占多少比例等等。在仔细研究了课程大纲之后,我给这位老师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邮件,对她的打分公平性和合理性提出了质疑,同时抄送了校长。晚上8点左右这位老师回复了邮件,依然强调自己的打分是公平合理的。我立即回复说:“我是个工程师,我注重数据。请你告诉我分数是如何根据你的syllabus计算出来的,我要看计算时用到的每一个因子和算式。”结果没再收到回复,因为她无法提供。

女儿第二天一大早和另外两位同学找到了校长,把准备好的数据和图表分析给他看,结果校长拒绝看这些文字材料,同时也强调老师的打分是公平的。中午校长给我回了邮件安慰我,说姐姐的SAT成绩很好,应该不会对她的大学申请有影响。我知道校长的难处。在本省公立学校,行政序列和教学序列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校长对老师的教学没有任何干涉的权力,对老师的工作调动和任免也没有任何权力。

但这件事在学校里还是闹出了很大的波澜,许多家长打电话投诉,这位老师受到了很大压力。有一位留学生姑娘数理化成绩非常出色,几乎都是满分,她的目标是Mcgill大学。可是这位老师给她打了不及格,如此几乎断了她的Mcgill梦。这个姑娘在学校惊天动地地哭了一整天,搞得所有老师同学都知道。第二天她的homestay爸爸特地打电话给这位老师痛斥了她一顿。

因为我抓住syllabus的问题不放不停追问,老师后来解释因为罢工晚开学三周,没有足够时间按syllabus的计划实施教学,只用了三次随堂作文的成绩来计算期中成绩。那样显然是不公平的,作为补救,她发回了一篇作文让大家修改后重新打分,另外又增加了一篇回家作文,打分后重新计算了期中成绩。这样找了个台阶,最后大家总算都拿到了一个过得去的分数,姐姐得了一个B,至少报给ED学校的时候不至于太过难看。

罢工和打分这两件事促使我后来下决心让妹妹脱离公立学校系统。

姐姐最终如愿在ED轮进入了Wellesley College。当年美本申请中SAT成绩还是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根据SAT成绩来判断录取几率的准确度相当高。而如今已经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有时候甚至一份好的标准化考试成绩反而产生非正面的影响,这都是拜近几年日益严重的政治正确所赐。

姐姐的美本申请起步比较晚,但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和A老师的沟通也很顺畅,他的选校建议偏保守,我们考虑了部分建议但没有完全接受。他修改文书的速度也很快。姐姐第一稿交给他的时候,他觉得比较fluffy(花俏)。这其实反映了不同顾问的不同风格和理念。有些顾问喜欢讲述一个戏剧性的故事打动AO,而A老师说:“相信我,AO在你文书上花费的时间只有2-3分钟,废话不要太多,要直击主题。”其实风格无关乎对错,只要抓住老鼠都是好猫。

在姐姐所有的文书中,我最喜欢的是“为什么申请Wellesley”,就是所谓的“Why essay”。我们访问学校时恰逢戴维斯博物馆举办一个特展,展出美国第一位女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胸针。奥尔布赖特也是Wellesley校友,作为一个11岁才到美国的东欧移民,她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自己的努力,成为美国政府第一位女性最高行政官员,本身就是一个励志故事。这篇文书从观展自然而然联系到自己,描述了对未来的展望和对在Wellesley学习的期待。

由于在早申轮就结束战斗,姐姐12年级的圣诞节以及接下来的第二学期过得非常轻松。

姐姐完成了大学申请之后,我对美本申请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一个学理工的,比较喜欢搞清楚问题背后的逻辑。所以在那年暑假报名参加了IECA在洛杉矶郊外CMC(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加州五校联盟之一,排名前十的文理学院)的培训课程。在那里的一周,详细了解了美国大学的申请过程和录取逻辑,遇到了许多来自不同州和不同国家的升学顾问。(下图二为IECA的CEO Mark Sklarow先生正坐在课桌上授课)

此后我又在edX参加了密歇根大学的一门关于美本申请的网络课程经过这两轮学习,基本摸清了美国大学申请以及录取的逻辑和理念,为后来妹妹的申请奠定了理论基础。

抖泥乱弹
我随便扯扯,您姑且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