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国际生,凭啥他能拿到哈佛的“全奖”?
文摘
2023-05-07 21:05
加拿大
之所以“全奖”要打引号,是因为那实际不是奖学金而是助学金。在标题里他用了“full aid”这个词(另外“full ride”也是同样的意思)。还是先来看看孩子的背景:男生、南亚裔国际生(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是印度,但印度孩子绝大多数都会自豪地表明自己的国籍/种族以和其他亚裔区分开来,因此猜测是剩下的巴基斯坦、不丹、尼泊尔、斯里兰卡这些国家之一)。就读一所私立学校(请注意他加了“semi-feeder”,说明这所私立高中过往的高竞争性大学录取记录不错,大学认可他们多年来输送的生源)。在收入这一栏他注明“需要全额助学金”,也意味着“低收入家庭”。自认为没有hook。
目标专业没有确定,可能是科学技术和环境科学的某些领域。
再来看看他的学术成绩:学校不计算GPA,他们采用的是英国高中教育体系(应该是A-level)。他的成绩都是A和A*,SAT考了1570分。应该说都达到了高竞争性大学的学术门槛。
课外活动的描述很简单(但我认为是录取的关键因素):1. 学生组织的副主席(可以理解为学生会副主席);3. 非政府组织Relief International的长期项目经理(这是一个旨在提高全球贫困人口教育、经济、卫生、健康和营养水平的非政府组织);2. 代表本国参加某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非国际数学或化学奥林匹克);4. 在另一所T5参加某会议(不太明白3、4两项为什么要算奖项);哈佛、普林斯顿和达特茅斯录取并给了full ride (即所谓全奖)。
他的自我评价说,如果你是个没有hook、需要助学金的国际生,且每一项人口统计的要素(指来源地、种族等信息)都对你不利,那么你基本上是完蛋了。他认为自己的录取有幸运的成分,并且要很好地运用自己的资源。要尽早制定策略,包括标准化考试、文书等等........
我觉得他的自我评价多少有点避重就轻。他的来源地南亚某国、他的高中是semi-feeder、他与气候相关的课外活动以及他在Relief International的课外活动,在地域独特性、民族独特性、政治正确性(气候变化和扶贫)等方面构成了一个非常独一无二的完美拼图。这些都是现如今顶尖大学最喜欢的标签,一个学生满足了好几项“多元化”指标,不录他录谁呢?那么这个孩子的样本可以复制吗?我看除了成绩和某些课外活动,其他方面都不太容易。再聊几句FA(Financial Aid,助学金)。国际生在本科阶段申请FA是非常困难的。美本申请大致有need-blind和need-aware两种情况。前者是指在做录取决定的过程中,能否负担学费不是评估因素之一;相反,后者是指学费的负担能力是评估录取的因素之一。大多数学校对国际生采取后一种方式,也就是说你在Commonapp里勾了“需要FA”,大概率就已经被拒了。国际生基本上是美国大学的“现金奶牛”。大家耳熟能详的绝大部分美国大学和文理学院,针对美国公民和美国永久居民的录取都是need-blind,在录取评估过程中不考虑是否付得起学费。一旦录取了,会看你家庭能够负担多少,缺的部分由各种途径补足——学校提供一部分、各级政府提供一部分、兼职工作提供一部分、贷款提供一部分等等。审核过程非常严格,需要提供税单、填写复杂的表格,基本上把家庭收入和资产状况翻个底朝天。看到过一个半开玩笑的例子:为了申请FA,在填表过程中父母吵到几乎要离婚的地步......哪个家庭会愿意把自己的财务状况毫无保留地摊开给别人看呢?但国际生就是另外一个故事。对国际生录取采取need-blind政策的学校不多,大致而言就是非常顶尖的几所,例如哈佛、耶鲁、MIT、达特茅斯,文理学院中的威廉姆斯和阿默斯特等。这些学校本来都只有个位数的录取率,你哭着喊着送钱给他都不一定录你,更不要说问他要aid了。也就是说,只有这些学校看中你、一定要你了FA才有可能。这个南亚孩子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所以哈佛、普林斯顿和达特茅斯抢着给钱要他来。前两天有朋友问,去美国读书到底有没有奖学金——就是成绩好就给的那种。我印象当中,T30中大概就USC(南加大)的merit scholarship是考虑国际生的,但是僧多粥少,能拿到的寥寥无几。另外德州和犹他州的个别大学会根据成绩和SAT/ACT分数提供奖学金(包括国际生),但是那些学校的名字你可能听都没听过,给钱你也未必愿意去。
还有些US NEWS排名100左右的学校为了吸引你申请,会主动发邮件offer你四年4万或者8万美金的“奖学金”。这个实质上是学费打折,每年6万美金左右的学费给你便宜1-2万,你自己还得付4-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