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曾丙健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党委书记
弘扬教育家精神,书写兴农强国答卷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对新时代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给予了殷切期待,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新中国农经学科的发源地和研究高地,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在建系70年、建院20年以来,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强农报国”的使命担当,相继涌现出曹国兴、周诚、严瑞珍、张象枢等大批名师俊彦,他们用脚丈量、用脑思考、用心体悟,以实际行动成为教育家精神的最佳诠释者。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要发扬“不日新者必日退”的创新精神,以扎实的科研功底和前瞻性的学术视野带领学生开拓远航、引领社会全面发展。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1954年的农业经济系,一批享誉学界的名师大家在这里开创了国内农业经济学学科,奠定基本理论框架和方法。曹国兴教授主持编写出版新中国第一本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等教材,是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科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建立者;周诚教授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理论贡献者;严瑞珍教授自1994年起在太行山区建立脱贫与发展试验区;张象枢教授是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和环境经济学的早期开拓者……上世纪80、90年代,几代学者致知力行、踵事增华,在农业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反贫困、农业系统工程、生态与环境经济学、农业经济史等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新世纪以来,学院始终紧扣国家战略需求,通过搭建平台、健全机制、建立团队等方式开展有组织科研,鼓励教师产出更多高水平成果。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要传承“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以一片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传道授业解惑、守护学生成长。“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只有以德立教、用心育人,才能真正培养出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用之才。学院唐忠教授在他的博士导师周诚教授逝世十周年之际回忆道:周先生对学生的关爱不溢于言表,在《土地经济学原理》的参考文献里,他把指导的每一位博士生的博士论文都列在其中,这就是他爱学生的方式。在严瑞珍教授执教50周年座谈会上,学院孔祥智教授作为他第一批学生,写下对联“执鞭五十年求真求实求义、弟子三千人知命知理知言”,与学生的珍贵情谊成为严瑞珍教授执教50周年来的一大欣慰。走上三尺讲台,润育万千桃李,一代接一代农经人、农发人前赴后继地投入到我国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研究和建设中,在这当中不乏有留校任教者,他们接过老师的“接力棒”,走上教书育人岗位,真正地做到了教育家精神的薪火相传。
▲ 严瑞珍教授执教50周年合影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要弘扬“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精神,以向下扎根的勇气和亲力亲为的态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对于农经学科的师生而言,在开展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时,绝对不能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而是要主动沉下身去、深入一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学院素来就有注重实践锻炼的优良传统,建系之初就开创了农经学科以实践能力提升为导向的训练先河,专家教师带领学生奔赴基层一线、田间地头,通过专业实训、半农半读等方式将专业特色融入到生产实践之中,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社会需求中去。目前,学院已经创建了“扎根大地、问题导向、知行合一”的“卓越三农”人才训练体系,逐步形成了“卓越三农·启学”、“卓越三农·砥砺”、“卓越三农·知行”、“卓越三农·力行”、“卓越三农·新秀” 、“卓越三农·先锋”等学生训练品牌项目。学院教师身先示范走进乡土中国深处,带领青年学子扎根乡村振兴一线,在“解民生、治学问”中育英才。
▲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展览--农业经济系大办农场
▲ “卓越三农”人才训练体系
今年,学院将迎来农业经济系建系七十周年和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建院二十周年。七十年砥砺前行、七十年栉风沐雨,学院将继续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引育德才兼备师资队伍,为广大教师筑造施展才华、成就自我的平台,为培育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