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书记院长谈|刘甡: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服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文摘   2024-10-11 18:53   北京  
为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党委教师工作部策划并相继推出“人大·人师”第五季视频“教育家精神书记院长谈”征文活动,让我们一起领略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生动实践。


作者简介

刘  甡

教育学院和心理学系党委书记


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服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深刻理解提出教育家精神的重大意义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了“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六要”“统一者”“大先生”等一系列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是对于此前教师队伍建设相关论述的深化与发展,较为系统地回答了“由谁培养人”这一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赋予了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论述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对教师队伍建设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举旗定向,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路引航。

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教育家精神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大力弘扬培育践行教育家精神,奋力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供坚实基础,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挺膺担当。


全面把握提出教育家精神所蕴含的方法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一种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同样具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所蕴含的方法论意义。

(一)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坚持人民至上、守正创新

一方面,教育家精神是中华传统师道思想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脉不断,既孕育了一大批教育名家大师,也形成了尊师重道的师道文化、“人之模范”的师德文化以及能者为师的师能文化。中国传统师道文化将“师”与“道”联系在一起,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道”,教人理解世界万物的本源、规律,理解并遵守人之为人的价值准则、价值理想。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是中国古代师道思想的先驱,他的师道思想特别关注教师的价值理念、个人修养和专业修为。在为师者的价值理念方面,孔子提出教育的目的是要营造一个孝悌有序的社会,教育本身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为师者要有研习历史文化的意识,并用于解决当下问题的分析。在为师者的个人修养方面,孔子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师者要不断地学习精进、提升修养、提高境界,同时又要实现教育的目的,教授受教育者学习新知、学习如何做人、形成理想人格。这要求为师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涵养、德行修养,才能在言行举止方面成为学生的榜样。在为师者的教育方法方面,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指出教学应当尊重规律、注重时机、依据学生自身特点激发潜能。这要求为师者要懂得教育规律,知道如何实施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在几千年的文明演进过程中,中华传统师道文化被历代教育家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另一方面,教育家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追求全人类解放、为人类谋幸福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教师作为育人的主体,自然应当家国天下、胸怀人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人类精神的最高目的是将人的本质全面展现于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实现自我发展的目的,这要求教师要坚持主客体的统一、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塑造自我、超越自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人,这要求教师能够掌握正确的育人方法,激发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方位成长。

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守正基础上基于时代特点的理论创新,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强烈的现实关照。

(二)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

教育家精神融合政治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分别从政治觉悟、境界品位、专业素养、学术追求、职业志趣、格局视野六个方面对教育家精神作出系统论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维度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全面要求,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逻辑体系,分别回答了“为了什么做老师”“成为什么样的老师”“怎样做老师”的时代之问。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映射了为师者的内在价值取向,“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为师者的外在价值理想。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任何一个时代的教育都是基于这个时代的政治基础和政治理想,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是当代中国教育工作者正确的价值追求。这两者是对家国天下、人类解放的信念追求,揭示了为师者为了什么做老师的价值意义。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授学生知识的“经师”,更要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人师”,始终注重自我修养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体现了为师者的情感投射、事业追求,只有真正的爱教育、爱学生,燃烧自我、点亮他人,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教育的价值,实现育人、育己的双重目的。这两者蕴涵着为师者成为什么样的老师的目的意义

“启智润心、 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强调育人工作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注重教育的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勤学笃行、 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要求为师者要不断通过学习和实践充盈自我、立足已知、探索未知,实现自我的超越。这两者蕴涵着怎样做老师的方法意义

从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到实现什么样的目的,再到如何实现这样的目的,教育家精神内涵的三重意义构成了紧密关联的内在逻辑体系。

(三)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坚持自信自立、胸怀天下

中华民族历来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中华传统文化倡导“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立己达人,兼善天下”“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观,滋养了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历史自觉。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始终坚持把为人类谋利益作为崇高理想,探求人类自由解放之路,主张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提出了时代指向。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始终把本国命运与世界命运联系在一起,始终把追求人类社会公平与正义作为自己的精神底色。

教育家精神充分体现了这一立场、观点和方法,彰显了追求世界大同的精神底色。“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是对自我以及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自勉共勉。这里的大事既是教育行为本身,又是教育的使命目的。

教育家精神本身即有“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内涵,它倡导教师要有兼容并包、世界大同的伟大情怀,要秉持“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实际行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安全倡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特征,如何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时代使命。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创新是驱动,立足我们所处的伟大新时代,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这个伟大时代的使命担当。

教育家精神蕴涵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从小我、大我、国家、世界的维度,诠释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指引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培育求民族复兴、世界大同之才。广大教师只有胸怀天下,才能主动拓宽全球视野、弘扬人类共同价值,才能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以多元文明培养具有历史厚度、 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实现 “以文化人”的弘道之志,在成就他人的同时成就天下,在成就天下的同时成就自我,最终实现教育者目的性和主体性的统一。


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打造一流高校教师队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为牵引,统筹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教学方式、组织架构改革,打造一流高校教师队伍。

(一)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学院师德师风建设水平

教师思想政治是教师队伍建设之根基,要把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教育学院和心理学系党委将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把教育家精神贯穿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始终。

一是要强化体制机制,涵育教育家精神内生土壤。要完善各项制度,健全工作体制,建立责任和任务清单,发挥党支部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广大教师的平台作用,使制度规范、体制机制、基层堡垒成为引导约束、浸润涵养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的外在力量。

二是要加强理论武装,让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教育,组织引导教师开展实践研修,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继承优良传统,让历史文化因子内化为教师的内在德行,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引领教师品行和能力提升。

三是要开展案例教育,让教育家精神引领风尚。一方面将师德模范作为教师榜样,广泛宣传以卫兴华、高铭暄等为代表的“人民教育家”榜样人物,大力宣扬他们的先进事迹,突出榜样的价值引领作用,以“大先生”的为人为学为事之道促进广大教师见贤思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风尚。另一方面要加强警示教育,以反面案例,引导教师遵规守纪、树牢底线,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二)推进教师教学方式改革,推广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形态

推进教师教学方式改革,发展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形态,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当前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多样化、创新性的需求。

通过推进教师教学方式改革,发展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形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形态。此外,教师需要创新学生评价方式,注重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考察。

(三)推进教师科研体制改革,增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

面向2037建校百年发展愿景,教育学院和心理学系迫切需要对标国家战略需求,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整合学科资源,优化教师配置,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开展有组织科研,以支撑学科专业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求真求实,始终以前沿意识、探索精神潜心钻研,锤炼“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精神品格,以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努力构建以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为主干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同时,要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宣传、研究、阐释,积极参与国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建设,努力为学校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言献策,自觉投身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和学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教工部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官方宣传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