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党委教师工作部策划并相继推出“人大·人师”第五季视频和“教育家精神书记院长谈”征文活动,让我们一起领略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生动实践。
作者介绍
陈默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
弘扬教育家精神,
培养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人才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既需要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要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这种精神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精神底蕴,也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指南。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立足学院历史发展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倡导学院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牢记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同时,为培养知华、友华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人才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胸怀远大抱负,以天下为己任。学院前身为学校成立于1986年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心”,该中心1996年与“语言文字研究所”合并组建了“对外语言文化学院”,2008年对外语言文化学院与文学院合并,2019年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立。38年来,学院教师帮助来自世界各国的学子透过中文这扇窗,窥见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开放包容的胸怀,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了大量通晓中外语言文化的高素质国际人才。学院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共同举办了八届世界汉学大会,鼓励引导学院师生与世界各地汉学家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中外文明对话,以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文化碰撞中理解与欣赏多元文化。学院教师将个人学术探索与全球文明发展紧密相连,他们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传递文化、促进理解、构建和平的重要桥梁。在未来,学院教师将更加致力于培养更多文明交流互鉴领航者、海外友华政策倡行者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者,不断展现新时代国际语言教育者的全球视野与责任担当。
(1994年7月)
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秉持勤学笃行,以求是创新为躬耕态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院教师扎根中华语言文化传播事业,始终保有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勇气,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在实践中积累中文传播智慧,并产出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李泉教授
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展现因材施教之智慧,以启智润心为育人之本。“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以德立教、用心育才,方能培育出精通中文、知华友华的卓越人才。因材施教,是学院个性化教学理念的生动体现。学院教师善于把握留学生在不同阶段中文学习的特征与规律,观察语言水平、学习风格、母国族群背景对于学生的影响,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努力发现每位学习者心中那根“独特的琴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李大忠教授
学院教师将在教授中文知识技能的同时,努力培养更多中华语言文化传播者、海外友华政策倡行者和文明交流互鉴领航者,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创新高地,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贡献更多的人大智慧和人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