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是每一名教师都可以成为教育家,但是均可以秉持成为教育家的职业理想,以教育家精神烛照为师之路。2023年9月,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明确提出并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全国广大教师应该“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教师要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坚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肩负这一任务,教师首先必须以深沉的爱国主义为精神底色,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战略,立志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至诚报国。要把自己的毕生心血奉献给崇高的教育事业,教师个人必须压缩本我的快感之欲,管控自我的功利之心,达至超我的理想之境;必须舍弃小我,心有大我,将个体生命价值寄托于为民族复兴培育栋梁之材、为国家强盛造就先锋力量的宏大事业。教师要内修德性、外展德行,体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要带领无数灵魂走出无知与偏狭的泥潭。要帮助另一个灵魂,教师自己必须做到心灵纯粹,灵魂高尚。我们必须承认教师首先是人,与其他人一样具有多元而复杂的人性,但教育事业的崇高性和神圣性要求教师时刻警醒自己的人性弱点,并不断修炼自己的君子品性。内修德性,师德才有根基;然而,道德的本质是实践,是德行。德性的修炼只有转化为德行的实践才有价值和意义。师德要发乎仁心,至礼而止,所言所为皆须合乎公认的守则规范。道德之恢弘要见诸于行为之细微。“小处不可随便”,我们要从每个细节做起,践行师德。如此一来,“德不孤,必有邻”,感召更多年轻人修心明德,向善而行,向阳而生。教师要知人善育、启发有方,形成“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教育教学工作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科学地识别每个学生的才智类型和个性特点,方能因材施教;既要遵循学生个体认知建构的内在规律,又要善于创设社会情境促进其知识的社会建构。教学工作并非是搭建单向灌输的管道,而是搭建帮助学生攀爬认知高峰的“脚手架”,引导并支撑学生“跳一跳”去摘到知识的果实。教学不是照本宣科。“君子之教,喻也”,教师要能“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帮助学生辨理明道。教学要把握好顺序、时机与火候,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先设置一项疑难任务,制造一个认知冲突,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先让学生温习已经掌握的某个概念,才能为教授新的概念提供一个坚实的“锚点”。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能举一反三,当然会大大增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倘若教师“举一隅”,而学生“不以三隅反”,此时教师只能增强自身心理的韧性,提升教学灵活性。因为孔子说“则不复也”,其意并非是“不教了”,而是“不再那样教了”,教师还得调整教学思路和讲授角度,换个办法教。总之,教师要主动学习教育的规律、心理的规律,在每次教学实践之中和之后都不断反思,不断生成育人智慧。教师要潜心治学、守正创新,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教师的理想职业路径是一个从新手到熟手,再到专家,最后到教育家的漫长修炼过程。与其他领域专长或专业技能的形成过程类似,教学专长的形成也有赖于“一万小时”的学习和练习,这大体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十年磨一剑”。然而,“十年”大约只是教师从开始专业学习到成为“青椒”(青年教师)的这段时光,这期间只是形成了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而距离成为教育专家和教育家的道路依然十分漫长。与此同时,科学知识在飞速迭代,各行各业在持续更新,教师与学生的代际差异在不断扩大。面对这些挑战,每一名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都应始终潜心治学,并躬身笃行。教育教学从来不能因循守旧,而要不断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创新工作方法,做出新的业绩。在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教师发展的任务有所不同。刚开始工作时,要站住讲台,尽快形成个人教学风格;接下来,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做出教学实践成果和教学研究成果;甚至编写教材和学习资料,提炼教学模式,更广泛地影响学生和同行;到最后成为学科专家,成为教育专家和教育家。
教师要敬业爱岗、关爱学生,展现“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敬业爱岗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会让自己更快乐。我们的痛苦不是来自工作,而是来自犹豫要不要做这份工作,来自选择的压力。相反,当全身心投入做一件事情时,我们很快乐。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那种完全沉浸在一项活动中而忽略身边一切事物的全然投入状态,是最令人快乐的,此时“福流”充盈。因此,教师若能“乐教爱生、甘于奉献”,不仅是在奉献教育事业和所在学校,而且也是在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幸福体验。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对于组织和个人,都是一件好事。教育是一种爱的行动,教师要以仁爱之心,像关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关爱每个学生,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启智润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传承文明、弘道育人,坚持“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师不只是个谋生的“职业”,更是以己弘道、以文化人的“志业”。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应该像历代先贤那样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至圣先师孔子从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到杏坛开讲“有教无类”,无不是以天下为己任。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就认定自己“是学教育的一个人”,觉得自己“最适合于教书”,不仅如此,他还胸怀天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们当代的那些著名教育家,也无不是胸怀国家,心有人民,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以文化人,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解放。因此,我们每一名教师都不应忘记自己的职业使命和追求,并勇毅前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教书育人是一件看似普通的工作,但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作为教师,我们始终应该以教育家精神烛照前路,以教育家为榜样,心向往之,念念不忘,并期待从学生那里听到积极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