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期肺癌攀研社 | 肺癌前沿进展深度解码,共绘肺癌治疗创新蓝图

学术   2024-10-01 20:02   上海  

2024年9月25日,“第七期肺癌攀研社:WCLC重要研究进展解读”会议于线上如期召开。本期会议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田攀文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杨帆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围绕2024 ESMO&WCLC肺癌免疫治疗进展开展了学术分享与讨论,探讨了晚期肺癌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以及围手术期NSCLC免疫治疗策略。会议中设置了讨论环节,参会专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经验,以肺癌最新研究进展下的肺癌免疫治疗应用策略为主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肿瘤资讯】特别整理了会议精华内容,以飨读者。


主席致辞

田攀文教授

大会伊始,由大会主席田攀文教授与杨帆教授分别做开幕致辞。

田攀文教授表示2024 ESMO和WCLC大会上肺癌领域临床研究的显著进展令人振奋,值得大家深入思考,本次会议将围绕这些临床研究的最新结果和临床指导意义展开分享和讨论。各位参会医生将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为本次学术讨论贡献多元化的视角,这种互动与融合无疑将促进治疗理念的更新与深化。

杨帆教授

杨帆教授表示很荣幸参与肺癌攀研社的学术讨论。这一汇聚肺癌科研精英的盛会,再度启航,引领大家踏上肺癌探索的新征程。这次会议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智慧碰撞出火花的平台,它将镜头对准了2024 ESMO和WCLC肺癌免疫治疗的重要研究进展,为参会者呈现一场紧跟时代步伐、充满医学创新活力的精彩之旅。希望通过学术讨论促进知识的共享与碰撞,为肺癌患者铺就一条更加光明与温馨的治疗之路。

2024 ESMO&WCLC晚期肺癌免疫治疗进展 

李子明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李子明教授分享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免疫新药/新联合探索以及IO耐药免疫治疗等在晚期肺癌免疫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李子明教授指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领域因免疫治疗药物的出现(特别是帕博利珠单抗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显著延长了患者生存期。肺癌免疫治疗正在买入黄金时代:免疫联合化疗的长期研究数据强化了免疫治疗在一线治疗中的地位,新兴免疫药物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皮下注射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因其便捷性提升了患者依从性,生物标志物如ctDNA的研究在预测免疫治疗预后中展现重要价值。虽然,多项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观察长期效应并验证其安全性,但科研领域不断积极探索的新药与新方案,如HARMONi-2研究、免疫治疗联合ADC、免疫治疗联合LAG-3抑制剂等着实备受期待。

免疫治疗将继续在NSCLC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并致力于在更广泛患者群体中验证和扩大成果。新型免疫治疗策略如双特异性抗体、TIGIT、LAG-3等创新疗法将被持续探索,为肺癌治疗注入新动力。未来研究将聚焦优化免疫治疗联合策略,提升治疗效果;耐药机制研究也将深入,为制定有效应对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大咖视角

讨论环节中,在大会主席杨帆教授引导下,参会专家围绕2024 ESMO和WCLC晚期肺癌免疫治疗进展进行了深入讨论。

张勇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勇教授:当前免疫治疗在肺癌一线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基于免疫增强的策略,探索多种药物联合使用。面对免疫耐药后的治疗困境,临床上尝试了多种方案,但免疫治疗耐药后具体如何联合使用双抗、是否换药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总体而言,晚期肺癌治疗仍以免疫治疗为基础,并期待未来对热门药物进行更长时间、更精细的多维度分析,以获取更全面的疗效数据。

陈川教授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陈川教授:在局晚期PACIFIC模式治疗中,尽管尝试了双免巩固治疗、双免前移诱导化疗及多通路药物联合治疗等加法策略,目前这些组合更多基于理论或机制分析,缺乏精准人群分层和充分评估药物不良反应。PACIFIC-2研究的阴性结果及淋巴细胞保护问题凸显了叠加治疗的挑战。因此,尽管叠加治疗可能带来希望,但需注意其对特定人群的潜在抑制性及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管理。

张嘉涛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张嘉涛教授:在今年的WCLC上,我深刻认识到标志物探索方向和方法的正确性对于研究至关重要。会上展示的全芯片与AI判读技术,为明确区分标志物表达提供了新视角,特别是为ADC药物的预测价值开辟了新思路。ADC药物的成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并优化标志物探索策略。对于双抗这类复杂药物,我尤其关注其标志物比值的确定及在整体微环境中的精准探索方法。

白莉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白莉教授: 免疫治疗需结合患者个体差异、免疫微环境全貌及多维度指标,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精准绘制个体化的免疫微环境图谱,以制定最佳联合策略。未来应更多关注机制、疗效预测标志物研究,以缩短寻找更有效药物或联合策略的时间。

2024ESMO&WCLC围术期NSCLC治疗进展 

李晓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晓教授分享了NSCLC围术期免疫治疗最新数据、NSCLC围术期免疫治疗挑战及探索,以及新型药物NSCLC围术期治疗探索。

李晓教授梳理了围术期免疫治疗模式,包括新辅助+辅助(包括KEYNOTE-671、AEGEAN、CheckMate 77T等)、单纯新辅助(CheckMate 816)以及单纯辅助(CCTG.BR 31、IMpower 010、KEYNOTE-091)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李晓教授指出新辅助免疫治疗的不完全治疗率较低,强调治疗依从性对术后治疗的重要性;与围术期化疗相比,免疫治疗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且夹心饼模式可能更有效地降低复发风险;早期ctDNA清除情况可预测病理完全缓解的可能性,而术后ctDNA阳性则预示不良预后;此外,EGFR突变NSCLC患者从新辅助免疫治疗中获益,且不影响后续治疗的毒性。

围术期免疫治疗正在快速发展,其研究趋势正从联合化疗转向联合新疗法,多项研究探索新治疗路径和药物组合。同时,未来研究设计需优化,推荐多臂涉及附加试验,并倡导人工智能与多组学技术融合,以实现医学诊断智能化和个体化诊疗。


大咖视角

讨论环节中,在大会主席田攀文教授引导下,参会专家围绕围术期免疫治疗的最佳治疗模式、驱动基因阳性围术期NSCLC患者治疗策略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杨镇洲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杨镇洲教授:免疫治疗正改变早期围术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格局,特别是新辅助治疗中化疗联合免疫的策略而受青睐;术后辅助治疗中,单药免疫治疗可能改善手术创伤及应激导致的免疫抑制,降低复发和转移风险;FDA已批准特定条件下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模式,进一步验证了其作为认可治疗方式的地位。综上所述,“夹心饼或三明治”模式被认为是针对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优选策略。

杨懿教授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杨懿教授:对于阳性患者,手术联合辅助治疗的模式被广泛认可,但对少见或罕见靶点患者的治疗策略令人担忧,特别是缺乏大型临床研究支持时,如何有效应用靶向药辅助治疗成为关注点。对于阴性患者,免疫治疗模式选择存在争议,焦点在于新辅助治疗是否过度治疗。对于潜在可切除的III期患者,新辅助治疗具有明显优势,但术后辅助治疗是否必要需结合PCR及MRD等生物标志物进一步探讨,以优化治疗策略。

王睿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王睿教授:因为新辅助靶向治疗的医学证据不足,对于驱动基因阳性患者在术前辅助治疗选择上需要深入思考。围手术期采用“三明治”模式的免疫治疗临床转化治疗中取得了成功。


会议总结


大会主席田攀文教授和杨帆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本次会议围绕晚期及围术期肺癌的免疫治疗进行了深入交流,重点探讨了免疫治疗模式的认同与争议、术前术后免疫治疗的必要性、免疫治疗的最佳受众、新辅助靶向与免疫治疗的选择等前沿问题。各位参会专家分享了真知灼见,对推动肺癌免疫治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会议最后,感谢所有参与者的贡献,并期待未来有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本场研讨会圆满落幕。


肿瘤资讯
分享肿瘤领域前沿进展,传播正确肿瘤防治理念,提高全社会对肿瘤的关注!新浪微博:@肿瘤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