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预期叫不合理预期或者称为不当预期,指的就是不顾实际的莫名其妙的预期。这种预期实际上更确切的说就是完全彻底的痴人做梦,在投资市场如果长期被一些莫名其妙的不当预期困扰,长久以往的结局就是市场信心削弱甚至消失。所以我们市场这种不健康不理智依靠券商自媒体小作文胡说八道制造出来的预期不消失,市场永远不会有牛市,只是一个相互伤害的场景。
前一阶段对于有关稳增长的增量政策,我多次说过,稳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不存在任何刺激政策。特别是2015年预算法重新修后,明确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除本法另有规定外,不列赤字。”“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在国务院确定的限额内,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举借债务的方式筹措。举借债务的规模,由国务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而且规定“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
所以市场上这种毫无任何知识的小作文除了制造谣言根本就是利用投资者愚昧制造事端收割韭菜行为而已。同样化债的认识,化只是变化,这种变化只是形式变化绝对不是事物消失,所以化债政策本质上就是把历史上形成的以借款非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形式遗留的隐性债务,通过置换,只是形式变化,这种形式变化就是借款债务变成债券债务,商业银行的贷款变成了债券投资,我多次说过,无论这种置换额度多少,既不增加任何负债也不构成任何财政收入,何来刺激?
说句老实话,这次有关增加地方政府特别债限额6万亿,分三年执行,有点雷声大雨点小。每年2万亿,面对的都是地方政府历史上早已在公益性投资中形成的举债,不存在直接形成新的投资,就是很简单的政府债务管理中常用的发行新债以外偿还旧债,负债总额不变,债务不断到期新债不断发行模式而已。实际上世界各国各地区政府举债都是如此,而且所有的举债额度都必须由各级立法机构决定的。
至于每年8000亿的地方政府特别债置换额度,这不属于新增额度,只是本来就是每年预算存量额度范围内的,我前几天就说了,由于目前对于地方政府特别债发行额度相对比较宽松,今年已经批准的额度都用不完,实际上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里就已经有2万亿元债务置换安排。所以这只是财政部建议的一种在额度范围内改变用途形式而已,至于改变用途各地具体多少还得由地方人代会决定,中央只是控制总额在各地预算汇编时相对平衡的结果,这就是谁家的孩子自己抱,不允许债务转嫁。
至于五年累计6000亿元的利息负担减轻,每年也就是1200亿元左右,对于分配到具体地方直接得到实惠的实际上倒是不多,最大的伤害就是商业银行,直接每年减少利息收入就是1200亿元,而且这些隐性债务绝大多数都由大型商业银行承担,在市场利率持续性调整中,通过增量政策商业银行先后承担了市场利率调整的压力,这次又要长期承受向地方政府让利的过程。这或许才是化债政策对于市场最直接的影响。
至于市场精神病们的所谓化债概念更是子虚乌有莫名其妙的,我也介绍过,2014年国务院就根据新的预算法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就开展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财政安排。同时开展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关闭空壳类公司,由融资平台公司转型的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融资和偿债,消除政府隐性担保,实现风险内部化,其举借的债务不纳入政府债务。所以上市公司就算是城投,也不存在任何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十年了,你就是一个自负盈亏的上市公司。这就是既定的有关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