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朝韩愈治理潮州后,为了纪念韩愈,后人便将城东的鳄溪改称韩江,江东改建有纪念韩愈的韩文公祠。自北宋后,潮汕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文日渐郁盛。郑和七下西洋,曾五次途径南澳,素有“岭海名邦”“海滨邹鲁”之称。现在潮州则是以工艺美术和潮州各种美食美誉天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华人华侨资助下,作为具有传统历史文化的老城开始得到保护修复。
现在的潮州古城背着16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历史遗迹和明清建筑构成的街巷,因为其秉持敬畏之心,采取“微改造”与“微更新”,保留历史风貌与文化底蕴,激发居民参与来提升古城魅力。在开发上深入挖掘文物古迹内涵与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将“潮味”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为古城注入新活力,如同潮州卤水拼盘,五味齐全。
这次潮州行直接到达古城西门,沿着闻名遐迩布满各类小吃店的西马路进城,这是一条美食街区,烟火气琳琅满目,但是到处都是牛肉丸、海鲜粥、潮州粥三宝以及肠粉、粿条还有乳腐味的各类食品。潮州古城美食分布除了西马路以外,还有就是义安路、广济楼前的东门街和太平路石牌坊。由于潮州古城没有清城式、所谓腾笼换鸟后贴皮换胆样的破坏,变造后所谓保护,所以大量居民微改后的民宿散布在古城角角落落,我就选择石牌坊北口入住。
潮州古城太平路上的石牌坊,自唐朝以来共有45座,在潮州一带称为“亭”。这些石坊气势轩昂,工艺精致,其3楼4柱全石结构,古朴大方,雄浑壮观。其正背面均有额刻及对联,三层楼上则雕有飞鸟走兽、人物花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特别是亭额题字及对联,均出自名家手笔。在潮州有这样的谚语:“桥顶食炒面,大街看亭字。”但是至解放初期,这些牌坊大多已不复存在,仅存也危在旦夕最后全部拆除。1986年开始重建石牌坊西湖牌坊引来轰动效应,2007年太平路石牌坊开始重建,现在的潮州古城石牌坊均是这个时期重建的。
潮州东门口的广济桥,则是中国四大名桥之一,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于光宗开禧二年形成了梁桥与浮桥并存的基础结构,其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遗憾的是原来只是供行人货人力车通行的大桥在1958年拆除了浮桥结构部分,改建为三孔钢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公路桥。一直到2003年10月开始进行全面维修复建,按明代风格加盖固定石桥部分,拆除钢架,恢复十八艘浮船构成的浮桥。现在的广济桥只供旅游观光,晚上过河拆桥早晨则是重组浮桥。
潮州古城墙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原来只是夯土城墙,宋代开始以陶砖易土。一直到南宋形成长约5.3千米的城,拥有城门就有11个之多。后来明代以石筑城,清代又加以修筑。进入民国初期,拆城墙修建马路及最后只保留下城东滨江一面长2100余米城墙作为防洪之用。从上游汹涌而来的洪潮多次扑向古城,现在的广济楼原来的东门楼几乎多次被淹。特别是1970年韩江洪水爆发,为了抢险,潮州西湖摩崖石刻群及大量风景石被炸后用于韩江改道工程,其中较为珍贵的有“剑门”、“仙迹石”、“王源除怪石”、“王源怪石诗”、“乾坤一钓竿”、“龙飞凤舞”、“蛤蟆石”、“林山票重辟西湖诗”等,这些历史遗物不会再现了。
早晨站在广济楼下广济桥北岸,绚丽的朝霞映红了整个韩江,因为广济桥要九点开门,而且绝大多数游客云集在西岸,在广济桥南一公里有一座韩江大桥,整个大桥有中心凤凰洲链接的两座桥组成,而且设有人行道,所以就慢慢的沿着韩江徒步过江来到广济桥东岸,不出所料这里游客不多,九点开门上桥轻松潇洒的站在桥头看着西岸密集人群,不由得心中暗喜。游览完广济桥,离开古城前往揭阳。
潮州与揭阳、汕头不仅有高铁,实际上公交更加便捷,所以我选择公交直达揭阳中心进贤门,揭阳的主要景点就是以历史文化遗迹为主,以古榕武庙、揭阳学宫、双峰寺、城隍庙以及揭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中山路为线,这些庙宇建筑绝大多数都是重建,老街由于采取清城式腾笼换鸟式改造也就不到三年,已经没落陷入困境,九成以上商铺歇业,开业的也是破旧不堪消费服务极为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