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证监会颁布了其经过征求意见后《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一些莫名其妙的误导性言论又是铺天盖地,一些基本性质常识都搞不清楚在解读所谓政策重大松绑利好,不仅可耻可笑,实际上是无知。要了解这个文件,必须要搞清楚到底什么是监管指引什么是监管准则,市值管理是谁谁来管理,什么是市值,对于投资者来说理解文件本质性内容,就是一次难的的学习机会,因为这个文件是一个长期性的监管文件。
首先监管指引不属于法律文件,不具有强制性,就是一个加强市场监管的政策性指导文件,主要作用就是规范和引导上市公司提高上市质量有利于降低市场风险,保持市场稳定,有利于市场公平有序发展。所以文件颁布的主要依据就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
关于市值管理,指引说的很清楚,绝对不是市价管理,也不是对于市场管理,是指上市公司以提高公司质量为基础,为提升公司投资价值和股东回报能力而实施的战略管理行为。也就是市值管理主体对象就是上市公司,管理的内容就是公司质量,公司质量从财务管理角度就是提高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增加发展能力来降低公司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最终目的就是提升投资价值和股东回报,性质属于公司战略管理。
作为公司战略管理,就是指公司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作为战略管理,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表现为一种计划,从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表现为一种模式,从产业层次来看表现为一种定位,从企业层次来看表现为一种观念,在市场环境中表现为在竞争中采用的一种计谋。在注册会计师必须掌握的理论课程中,有《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有兴趣的可以去自己购买阅读。
指引文件明确指出,上市公司质量是公司投资价值的基础和市值管理的重 要抓手。上市公司应当立足提升公司质量,依法依规运用各类方式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各种方式主要有:并购重组;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现金分红;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披露;股份回购;其他合法合规的方式。绝对不允许操纵市场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管理是上市公司战略决策行为。
对于上市公司董事会指引要求其应当重视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根据当前业绩和未来战略规划就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制定长期目标, 在公司治理、日常经营、并购重组及融资等重大事项决策中充分考虑投资者利益和回报,坚持稳健经营,避免盲目扩张, 不断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上市公司董事会在其战略管理中的具体要求。
对于上市公司在市场表现,指引要求董事会应当密切关注市场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反映,在市场表现明显偏离上市公司价值时,审慎分析研判可能的原因,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合理反映上市公司质量。这里的偏离实际上就是指高估或者低估时的偏离。特别是要求上市公司加强舆情监测分析,密切关注各类媒体报道和市场传闻,发现可能对投资者决策或者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产生较大影响的,上市公司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通过发布澄清公告、官方声明、协调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回应。根本不存在误导投资者所谓监管松绑情况出现,管理层监管的是市场包括交易,上市公司战略管理则是上市公司责任,这个监管指引针对的是上市公司,怎么存在对市场交易监管松绑情况呢?
至于主要指数成份股公司,具体包括沪深300指数成份股公司,科创50、科创100指数成份股公司,创业板指数成份股公司;北证50指数成份股公司等,指引要求要求对上市公司市值、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及上述指标行业平均水平的具体监测预警机制安排;这实际上长期以来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机构为了操纵市场,所谓抱团取暖制造了一大堆高价垃圾股,这正是我们市场长期低迷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成份股公司估值不是偏低有的则是严重偏高,缺乏预警机制反复被国际资本割韭菜。
这次指引最大的考验实际上就是要求上市公司制定估值提升计划,主要就是长期破净公司,至于长期破净具体是指股票连续12个月每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均低于其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的上市公司,这个界定实际上是很粗糙的,对于上市公司净资产从谨慎性角度国际上不承认财务报告净资产,是需要投资决策调整后的净资产来决定的,这也叫可辨认净资产。
我过去多次在有关文章里就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介绍过有关可辨认净资产问题,实际上就是许多公司存在这样一系列资产,比如预付账款、开发支出、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商誉、长期待摊费用等均属于公司支出已经发生,尚未作为成本费用损失计入公司损益,所以本质上未来这些资产的经济利益无法确认,只能资本化作为资产处理。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因为我们报告里的公允价值都是以市场价作为基础,问题是市场价本质上不公允,这些泡沫化资产价值也称为不可辨认资产需要专门评估分析,所以对公司价值评估均需要在净资产里扣除这些不可辨认的资产才是可辨认净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