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与他人的深度连结,来自内在的满足感

时尚   2024-12-03 09:26   广东  

刚刚结束连续三年的SE体感经验疗法的训练,课程很精彩,

让我萦绕心头的,还是如何将学习到的创伤疗愈的技术,化解人际互动中的困难,落地在实际生活里

我与来自巴西、中国大陆、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地区的同学、助教、翻译、老师,人来人往的交往中,

发现自己的人际关系互动中的飘忽与犹疑,

特别是最近的6天中,有过很多次细小的冲突,

以前相同的冲突,都被我忽略,但由于SE都训练,我们都越来越与自己的核心联结,不妥协,都真实表达。


似乎我现在最有兴趣的热情,就是调频我的人际关系模式


真正与他人的深度连结,来自内在的满足感

我发现:当我匮乏的时候,就自我关闭着,艰难与人相处,一脚油门,想要接近,又一脚刹车,想要逃离,无法真正与人建立亲密

人际关系的发展有四个层面,需要、喜欢、认同和归属。

每个人都要经历这四个过程,九九八十一难的,化解冻结,释放压力,下沉寂静,带着富足感,回到人间,才能走进人群,实现自我价值。


以下是我调动AI文字收集,得到的四个层面:


01

第一层:满足需要

人与人之间最基础的关系,源于满足彼此的需要。

这种需要分为两种:包容需要和控制需要。


包容需要,指的是人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和支持,希望被接纳和认可。

控制需要,则是指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获得权力和支配感。


这两种需要,决定了我们基本的性格倾向:

外向者倾向于包容需要,他们敏感细腻,善于关注他人的感受;

内向者倾向于控制需要,他们独立自主,追求个人的价值实现。

同时,这两种需要也塑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等,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包容和控制需要而建立起来的。

只有当个体的需求得到满足时,我们才能与他人建立稳定和谐的关系。

02

第二层:产生喜欢

当两个人彼此需要契合时,就会产生喜欢的感觉。

喜欢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亲密关系的建立。

喜欢一个人,我们会渴望与对方共度时光,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我们会关注对方的言行举止,努力迎合对方的期望和喜好。


然而,喜欢也会带来焦虑和不安。

当我们对一个人抱有过高的期望时,我们会害怕失去他,变得敏感多疑。

一旦发现对方的缺点,我们就难以容忍,进而选择逃避或攻击。


因此,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要学会适度表达喜欢,避免过度解读对方的意图。

保持真诚和尊重,用心经营彼此的关系,才能让喜欢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

03

第三层:寻求认同

随着关系的深入,我们会开始寻求对方的认同。

认同意味着双方在价值观、信仰、兴趣等方面的一致性。

认同可以增强个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提升自我价值感。


认同的过程是动态互动的:

我们需要通过言语和行动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对方则需要通过观察和反馈给予回应和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面临挑战和冲突:

我们的观点可能遭到对方的质疑或反对;

我们需要不断调整自我以适应对方的期望。


尽管如此,认同对于关系的发展仍然至关重要。

认同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纳,从而更加信任和依赖对方。


同时,认同也是持续互动的结果,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和维护。

通过开放沟通和共同成长,我们可以逐渐缩小彼此之间的差异,实现深层次的认同。

04

第四层:形成归属

当认同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会开始寻求更深层次的连接——归属。

归属意味着我们将自己完全投入到某个群体中,与之共享命运和责任。


归属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和保护的,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社会责任感。


归属的形成往往需要共同经历一些重要的事件或仪式:

比如加入一个组织、参加一项活动、庆祝一个节日等等。

在这些活动中,我们会共同创造回忆和经历,增强彼此之间的纽带。


归属也可以带来归属感的危机:

当我们觉得自己无法融入某个群体时,我们会感到孤独和排斥。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我们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

比如激烈地捍卫自己的群体,攻击其他群体的成员。

或者试图改变自己以适应群体的期望和规范。


无论结果如何,归属都对我们的身份和自我认同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个更大的集体,与他人共享共同的使命和目标。


通过培养归属感,我们可以增强自己的社会参与感和幸福感。

05

人际关系的发展是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过程。

从满足需要到产生喜欢,再到寻求认同,最后形成归属。


每一个阶段都对应着我们内心的不同需求:

需要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安全,喜欢让我们体验到快乐和幸福,认同让我们拥有自信和自尊,归属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意义。


这些需求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了人际关系发展的完整图景。

只有当所有层次的需求都被满足时,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与他人的深度连结。

06

我们常将争论隐喻成战争,用战争模式看待争论:

把对方视为敌人,不择手段争取胜利;

如果赢不了就逃开,避免陷入僵局和内耗。


但如果我们改变隐喻,将争论看作舞蹈:

跳舞是有节奏、有步伐的,需要双方配合默契;

如果脚步错乱就会踩脚,需要停下来调整;

但只要跳得好就是享受舞蹈,享受这个过程。


争论也是一样,不是非输即赢的战斗,而是有来有往的沟通。

如果对方观点不同,那只是说明我的看法还有待完善;


如果对方情绪激动,那也许是因为触及了他的核心利益;

如果对方不愿继续讨论,那就暂时放过他,等到情绪平复再沟通。


争论就像一场舞会,只要遵循规则跳好舞,就能享受舞蹈带来的乐趣。


以上是我偷懒,省略很多内心戏,运用AI,撰写的文字,但也是我思考的主线,我会继续播报我的心得反思,今天下午2:00-3:30,有一场微信直播分享,欢迎来交流


旋动心理
任何一种鱼都可以浮出水面,而只有大鲸鱼,才能下沉到五英里或更深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