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一位大咖说“人生真正的幸福,不过就是万家灯火的温暖和柴米油盐的充实。”
双休曰,是我最自在也是最忙碌的两天。
周六,孩子们回到了他们自已的小窝,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我家先生,只要天气晴好,必定和他的驴友们一起乐山乐水,去疯去颠,去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我社恐,只能躲进小屋成一统。四室两厅任我驰骋,每周有计划:读书做家务。
哈,这雄心这壮志,我自己捂嘴偷笑。
周日的计划是追剧、蒸馒头。
我家很少买馍,不是说我蒸馍的手艺有多高,不喜欢的原因种种,细想你会明白的。
中原的冬季有点冷,这几天最低气温到了零下,最高是个位数,蒸馍要提前下手。
周六晚上,我开始发面,用的是土制老酵。
但凡蒸过馍的人都知道发面的程序:先把酵母用温水浸泡,再添加适量水揉成软面团,放入盆内等待发酵。
家里虽然有暖气,但房间大,温度只能保持在20度左右,不利于醒发。厨房温度更低。卫生间小,温度高,但总不能把面盆放在里面吧。
我想了两全其美的办法,在卧室里用电油汀升温。不大一会,室温就升到24度,发面合适,人更舒服。
早晨六点多,一盆散发着酵母香的面团,丝丝窝窝,膨胀开来。为了口感好,我又添上新的面絮,继续醒发。
中午,面团又一次发酵膨大。我也开始了二次加工。
怎么样?追剧、干家务两不误。这几天《我是刑警》上头,一点时间也不想耽误。
《舌尖上的中国》中有句话叫:“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我们中原老百姓的餐桌上却离不开馒头。
大功告成,品相不怎么好,但里面加了红枣,绝对甜软上口,爱不释手。
做馒头,还得益于我母亲的教诲。
初中毕业的那年暑假,我15岁。假期里百无聊赖,没有作业,没有各种培训班,但总想找点事干干,替母亲分担家务些许。
恰巧那天母亲蒸馒头,面已发酵好,摊在案子上要制成馍坯,我跃跃欲试。
母亲手把手教我,“这和面啊,讲究个三光,手光、面光、盆光。水要慢慢加,边加边搅。”母亲的声音温和而耐心。她教我揉馒头剂子如何用力、按压、翻转,我用笨拙的手,终于把面团揉得光滑圆润。
接下来的日子里,母亲又教会我如何发面,观察发酵过程。出于好奇,我隔一小会儿就去看看面坯怎么样了,还用手指在面坯上抠出了一个又一个小洞。母亲说,“蒸馍如做事,急不得,需静心守候。”
终于,馍坯成型入笼,袅袅蒸汽升腾,馍香四溢,那一刻,小小的厨房被幸福填满。馍出锅,沾辣椒,分外香。
母亲看着我,目光深远:“孩子,不仅要学会蒸馍,更要学会读书。蒸馍可安身,读书却能立命。”
寒来暑往,我在蒸馍与读书中慢慢成长。每一次揉面,都能感受到生活的质感;每一次翻开书页,都仿佛开启一场奇妙的心灵之旅。
岁月流转,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超市里面食品种越来越丰富,不动手,什么样的馒头随手拈来。
但,我还是喜欢自己蒸馍。我厨艺平平,却足以操持家常,那一碗粥、一碟菜、一锅馍,都是家的味道,是爱的传承。
读书量亦有限,沧海一粟。但从中悟出的做人之道,如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让我在尘世中坚守正道,不随波逐流,不迷失方向。
那蒸馍的技艺,是生活的根基;读书的收获,则是灵魂的养分。母亲的教诲,如星子在生命长河中闪耀,永不黯淡。
我带着母亲给予的宝贵财富,稳健地走在人生旅途,不忧衣食,亦不忘初心。
感恩您读到最后,如喜欢,点“在看”加“关注”,您的“分享”是我最大的动力!更加精彩将在下一个故事!
精彩回顾
破防了:堂弟说他今年决定不回老家过年,不是不想家,而是现在的农村老家不敢回了。
婆婆去世,大嫂竟掏出15万存折要大家平分。二嫂一把抢过存折,大伙儿傻眼了,接着二嫂又说出了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