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前的那个中秋夜,如一幅古老而温馨的画卷,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那年中秋前夕,父亲因为搞外调去了北京。
每次外出,父亲总会带回惊喜。我家女孩多,父亲带回的大多是当时流行且实用衣服或饰品,比如横“8”字型发卡,是女孩的最爱。
那个年代崇拜军人,军便服就是当时最时尚的元素。父亲曾给我带回一件上衣,军便服内搭海魂衫,别提有多飒。穿着那件衣服照像的同学朋友就有一个排。
这次去的是首都,心中便有了更多的期待。
终于,中秋节的前一天,父亲风尘仆仆地回来了。姐妹几个像燕子一样,扑向父亲,抢过他手中的包,叽喳叽喳问这问那。
父亲脸上带着疲惫,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迫不及待地从提包里拿着一个包的紧紧实实的纸盒子,神神秘秘的说:“我给你们带回的可是稀罕物,估计咱院子里谁也没见过。”母亲嘴一撇:“好像就你见过世面似的。”
父亲拆开一层又一层包装,先是拿出几个像是过年走亲戚样的油纸包,最后又拿出一个精美的盒子。打开一看,竟是十个小巧玲珑的袖珍枣泥月饼,比银元大不了多少。母亲拿起一个月饼,仔细地端详着,眼睛里满是惊喜。
母亲说,你真“大方”,买回恁“大”的月饼。父亲又掂起油纸包着的月饼:“同样的馅,个儿大些,是给院子里几家邻居捎个包。咱家孩子多,平时他们没少帮咱忙。个小的咱留下吃,过节就是尝个鲜,不能当饭吃。别看个小,我一个月工资几乎搭进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带着油纸包去了王伯,张叔和兆梅姨家。父亲说让大家尝尝鲜。性格豪爽的王伯直夸父亲想的周到,千里迢迢还带回这样的稀罕物。
一整天,小小的家属院充满了温暖的气息。
晚上,月亮缓缓升起,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王伯站在院子里吆喝:“都出来吧,我弄了几个小菜,这个节咱四家一起过。谁家有好吃的也拿出来。”
最兴奋的是孩子,不用大人交代,都把自家的餐桌抬了出来,一字排开。大人在厨房里忙活,孩子把一盘盘,一碗碗都端了出来。
蒸红薯、煮玉米、炒栗子,热蒸馍沾辣椒,一大盆子烩菜,五谷丰登。现在想想,真是解馋!
苹果、梨、石榴、葡萄,五仁青丝等各种馅的月饼,真是硕果累累,看着不开心都难。那时候的幸福简单!
不大一会,桌子上摆的满满的。
小院里几十口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聊天赏月。小伙伴们手拿月饼,兴奋地在院子里跑来跑去。
小酒正酣,王伯开腔了。他手举着月饼,兴奋地说:瞧瞧,这是北京“大顺斋”的月饼,是有上百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这个中秋节,咱这小县城的人,也和京城的人吃同样的月饼,这辈子我是头一回。
月光泻满了小院,王伯乘着酒兴,给我们讲“萧何月下追韩信”,什么才是“国士无双”。讲聊斋故事《褚生》,知道古人中秋活动的丰富而多彩,中秋习俗下的风雅和有趣,中国人的诗意和浪漫。
夜深了,我有了倦意,便趴在母亲腿上打瞌睡。可大人们还在兴奋的聊着,开心着。
“那夜的月光竟如此的饱满,先前的阴霾突然不见,月光莹莹地照着这个小院,仿佛人世间美好事物都要相约于一天出现在我的面前。”(迟子建《听时光飞舞》)难道不是这个小院里的欢声笑语吸引了月亮吗?月亮也在俯视这来自人间邻里的温暖之情。
四十多年过去了,那个中秋夜,家人团聚,邻里和睦,那是一个无法言喻的美好。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忙碌于工作和生活,邻居之间,即使门对门也难得说上一句话,更是忽略了身边最珍贵的亲情和友情。想起那个中秋夜,它提醒我,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家人的陪伴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邻里间的情谊也能为生活增添一抹别样的色彩。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相聚时刻,用心去感受那份爱与温暖,让美好的记忆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如今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月饼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几块月饼,更不是什么“稀罕物”。但那份浓浓的亲情和邻里之间的温暖却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想起那个中秋节,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流,成了我生命中一段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
父亲遗言:欠你小姑20万,你们两兄弟共同承担,遭哥哥拒绝。弟弟用5年时间还清欠款。小姑拿出借条,竟然是父亲设下的圈套。
开学季:后妈扛编织袋送女儿上大学,临别,母女相拥而泣。女儿嘱托:爸,对俺妈好点。亲妈羞愧难当。
抛妻弃子多年的渣男父亲回来了,儿子跪求母亲收留他。老渣男想给孙子一份厚重的见面礼,再次做出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