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 岁男孩入住酒店后确诊川崎病」的新闻引发人们关注,不少人对川崎病的原因及治疗充满疑问。本文将总结川崎病诊疗中常见的 9 大误区,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疾病。
图源:微博截图
误区一
川崎病只发生在亚洲人群
并非如此。
川崎病又叫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症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该病最早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在 1967 年报道,故又称川崎病(KD)。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川崎病只局限于日本。
事实上,自首次报道以来,全球已有超过 60 个国家报道了川崎病的发生。以美国为例,根据统计数据,美国每年的川崎病发病人数在 5,000 至 10,000 之间,且发病率也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1]。虽然川崎病在全球各地均有发生,但其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别和种族差异。东亚地区,特别是日本,是川崎病的最高发地区,且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
误区二
川崎病具有传染性
川崎病没有传染性。
如果家中有 2 个以上的孩子,当其中一个发病时,另一个孩子的发病概率极低。同样,它也不会在幼儿园等孩子接触密切的场所形成传播。
不过,川崎病却有可能出现群体性发病的特点,特别是在冬季和初春(关于这一点,科学上目前还没有发现具体的病因)。尽管大量研究一直在进行,但依然没有发现任何一种细菌、病毒或者毒素可以被确定为病因。
误区三
各年龄段儿童都易患川崎病
虽然川崎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孩子身上,但其发病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
实际上,18~24 个月大的幼儿是川崎病最常见的发病人群,而 5 岁以下儿童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病例[2]。尽管 6 周至 6 个月大的婴儿也有可能患上川崎病,但这种情况相对较为罕见。此外,10 岁以上的儿童发病者较少见。研究显示,在我国上海地区,川崎病的发病情况 5 岁以下患儿占比高达 89.5%,中位年龄为 1.8 岁。
误区四
川崎病的症状仅限于发热
虽然发热是川崎病的一个主要症状,但该病还伴随着其他多种症状,如皮疹、手掌脚掌红肿、嘴唇红肿和 / 或舌头呈草莓状、眼睛发红发炎、淋巴结肿大以及烦躁不安或无精打采等。
川崎病的临床特征通常不会在单一时间点全部呈现,因此极少会在发热 3 d 内确定诊断;有些临床特征也会在数天内消退,需仔细询问和检查先前的症状和体征以助于确定诊断[2]。
点击蓝字链接,可以查看往期我们总结过的非典型的川崎病症状文章:
误区五
川崎病可以预防
由于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尚无确凿的预防措施。但川崎病可以通过特定的治疗方法进行有效治疗。主要治疗手段包括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和口服阿司匹林,旨在减轻炎症和预防血栓形成,从而降低冠状动脉异常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3]。
尽管治疗不能预防川崎病的发生,但及时的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因此,对于家长和儿童而言,重要的是认识到川崎病不可预防,但一旦疑似患病,应立即就医,以确保及时诊断和治疗。
误区六
川崎病患儿发热,解热镇痛药都能用
实际上,对于川崎病的发热,应首选阿司匹林进行治疗。阿司匹林不仅能够降低体温,还具有抗炎和抗栓的功效,有助于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而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等其他解热镇痛药,虽然能够暂时降低体温,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川崎病引起的发热和炎症问题。
对于所有确诊川崎病的患儿,急性期强烈建议使用阿司匹林。推荐剂量及疗程:推荐急性期使用阿司匹林 30~50 mg/(kg·d),分 2~3 次口服,至热退 48~72 h 或发病 14 d 后改为 3~5 mg/(kg·d),顿服维持。持续口服 6~8 周,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则需口服至冠状动脉正常[4]。
误区七
过早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
一些医生可能会在患儿发热未满 5 天时就给予 IVIG 治疗,可能还未达到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从而无法准确判断是否为川崎病。
过早使用 IVIG 可能会掩盖真实病情,增加 IVIG 无反应的风险,过早给予 IVIG 治疗可能需要再次追加 IVIG 剂量,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
点击蓝链,可以查看往期我们讨论关于 IVIG 注射时间的相关文章:川崎病确诊 5 天内不可使用丙球?主任让我多读点文献
误区八
使用 IVIG 后就接种疫苗
由于丙球会干扰抗体的产生,降低疫苗接种的效果,川崎病患儿在接受 IVIG 治疗后,应避免在短期内接种某些疫苗,特别是活病毒疫苗,以确保疫苗的有效性。
建议在 IVIG 治疗后至少 9~11 个月内再进行疫苗接种,以避免降低疫苗效果的风险。
误区九
川崎病预后差
过去,心血管损害如急性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瘤破裂和心肌梗死等,曾是川崎病患者面临的主要死亡威胁。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早期 IVIG 的应用以及综合治疗水平的提高,川崎病的预后已显著改善。
数据显示[5],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的川崎病病死率已降至极低的 0.03%。在我国上海地区,川崎病的病死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 1998 至 2007 年的 0.26%,到 2008 至 2012 年的 0.09%,再到 2013 至 2017 年期间无死亡病例报告。
这一病死率的显著下降,与川崎病及其并发症冠状动脉病变(CAL)的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管理密不可分。因此,川崎病的预后并非一定差,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规范化管理。
特别说明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作者:师春焕
题图:站酷海洛
投稿:zhangxinyu2@dxy.cn
参考资料(上下滑动查看):
[1] 塔尼娅, 奥尔特曼.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第7 版[M].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148.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等. 川崎病诊断和急性期治疗专家共识. 中华儿科杂志,2022,60(01):6-13. DOI:10.3760/cma.j.cn112140-20211018-00879
[3] 中国儿童川崎病诊疗循证指南(2023年)[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23, 25(12): 1198-1210.
[4] 陕西省川崎病诊疗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儿童病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等.阿司匹林在川崎病治疗中的儿科专家共识[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2,24(6):597-603.
[5] 黄国英. 川崎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和思考 [J] .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20,27 (09): 641-64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912.2020.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