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丨作为行动模式的原型

2024-12-09 17:03   广东  


作为行动模式的原型

George B. Hogenson, Chicago, USA

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2009, 54, 325–337

译者:袁帅

共9148字

摘要帕尔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镜像神经元,这有望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基本认知和情感状态的理解。本文探讨了镜像神经元与荣格原型理论的关系,并提出原型可以被视为基本的行为模式。本文首先回顾了弗洛伊德与荣格关系中晕厥的解释,将其作为行为模式的一个例子,该模式也定义了原型意象。然而,镜像神经元对分析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传统观点提出的挑战是,它们的运作不需要认知处理元素。这一观点在其他领域也越来越被接受。因此,本文回顾了波士顿变化过程研究小组的最新主张以及从动态系统发展观和理论机器人学中得出的结论,以强调无意识主体不是连贯行动的必要条件这一结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整个研究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动态无意识是精神分析和分析心理学中不必要的假设。

关键词: 原型, 动态系统, 动态潜意识, 弗洛伊德, 意象, 荣格, 镜像神经元

意象、动作和情感

2009 年是我在耶鲁大学哲学系完成第一部有关荣格的著作的 30周年。当时,我在哲学、语言学和符号学的伟大教师鲁隆·威尔斯教授的指导下工作,他最近去世,享年 90 岁,这对学术界来说是一个重大损失,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因此,我谨以此论文纪念他。

在那部早期著作中,我围绕荣格和弗洛伊德之间关系的存在主义演绎建立了一个论点。我不会回顾整个论点,但该论点的一个基本方面是,荣格和弗洛伊德不仅进行了概念辩论,而且实际上演绎了辩论的批判性要素。这一演绎过程的一个特殊要素是弗洛伊德在与持不同政见的追随者的关系中,往往会在关键时刻晕倒——荣格并不是唯一一个有这种倾向的人。在讨论关系的这一方面时,我做了以下总结性评论:

这一论点中的行动要素……是弗洛伊德在与亲密追随者的关系中,在战略时刻表现出的原始对抗和杀戮。……[在]晕厥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所谓的心灵意象的呈现——在本例中是父亲被杀的意象——它试图组织观察者的心灵活动。

Hogenson 1983,p. 161

我在此例中的论点是,弑父行为的实施是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神话解释的一个基本要素,其目的是——无意识地——让观众参与到俄狄浦斯戏剧中。弗洛伊德反复声称荣格对他有死亡的愿望,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在某种意义上,弗洛伊德的体系就得到了证实。晕厥是弗洛伊德对其理论的实施。我认为,荣格几乎被这些活现的力量所俘获,他在与弗洛伊德决裂后所谓的“与潜意识的相遇”是他体验精神现象的另一种解释的方式。在考虑荣格和弗洛伊德关系的历史时,重要的是要记住荣格并没有否认俄狄浦斯理论的重要性。虽然他在俄狄浦斯解释的具体问题上与弗洛伊德意见相左,但事实上他认为这个神话是原型的。事实上,在大师的回忆时,他把弗洛伊德描述为被恶魔,即俄狄浦斯原型所控制(Jung 1966)。我将在本文后面更多地谈论这种情况,但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晕厥发作的原型特质造成了与原型发生心灵纠缠的特殊危险,并最终摧毁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然而,甚至在关系结束之前,荣格就已经得出结论,心灵首先且在大多数时间里是一个充满意象的地方,而视觉(Jung 1967)是所有感官中最具批判性的,因此“看到”俄狄浦斯戏剧的上演将会产生特别强烈的影响。与传统的弗洛伊德观点相反,荣格的分析项目不是将意象带回到最初的欲望,然后用语言表达这种欲望,而是将意象视为心理体验的基础。虽然荣格原型理论的发展历史很复杂,而且正如让·诺克斯(Jean Knox)仔细概述的那样,他对该理论的表述通常采取非常不同的形式(Knox 2003),但我认为意象在荣格思想中的作用通常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因此,我们值得花时间概述一下他关于原型作为意象和行动模式的本质的思考。

1919 年,荣格参加了由亚里士多德学会、心智协会和英国心理学会共同主办的一场会议,主题为“本能与潜意识”。这次会议最为人所知的是,它首次公开使用原型一词作为荣格体系的基本要素。然而,会议标题还传达了另一个信息:对于所有演讲者来说,潜意识被认为至少与人类行为的生物学或本能层面有某种关系。毋庸置疑,本能一词已不再流行,但荣格的论文以及其他论文清楚地表明,以原型形式出现的心智或心灵与以本能形式出现的身体之间存在某种关系。荣格认为,本能和原型共同构成了集体潜意识,有别于个人潜意识。他写道:

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潜意识中还存在着一些并非个人习得而是遗传的品质,例如,本能是出于需要而采取的行动的冲动,没有自觉的动机。在这个“更深”的层面上,我们还发现了先验的、天生的“直觉”形式,即感知和理解的原型,它们是所有心灵过程的先验决定因素。正如本能迫使人采取特定的人类生存方式一样,原型也迫使人的感知和理解方式采用特定的人类模式。

Jung 1919, para. 27

在这里,我们立即看到荣格对“感知方式”的重视。原型直接与观察人类环境有关。在原型意义上所看到的是原型意象。虽然从荣格的早期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意象的地位对他的理论至关重要,但正是在他的成熟作品中,他才对他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重要的阐述和澄清。其中最关键的是他在论文《论心灵的本质》中对意象本质的有趣讨论,我认为这是荣格文集中论证最严谨的论文。荣格写道,暗指康拉德·洛伦兹及其同事的行为学研究:

本能和古代模式在生物学的“行为模式”概念中相遇。事实上,没有无定形的本能,因为每一种本能本身都带有其处境的模式。它总是符合一个形象,而这个形象具有固定的性质。切叶蚁的本能符合蚂蚁、叶子、切割、运输和真菌小花园的形象。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本能就不会发挥作用,因为没有它的整体模式,没有它的形象,本能就不可能存在。这样的形象是一种先验类型。它是蚂蚁在任何活动之前天生就有的,因为如果没有相应模式的本能发起并使其成为可能,就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活动。

Jung 1919, para. 398

荣格喜欢将行为与动物行为进行类比,显然他主张行为具有更生物性和进化性的连续性,但他的例子最有启发性的是描述的复杂性、行为的情境性——现在所谓的物种典型环境的核心作用,以及普遍性的含义。然而,先验模式必须存在这一概念稍后会让我们感到担忧。可以说,如果没有“切叶蚁形象”的所有特征,蚂蚁在某种本体论意义上将不复存在。形象的这些特质使它有资格与原型意象进行类比。正如荣格在其他地方所言,“当一个意象能够以相同的形式和相同的含义存在于人类历史记录中时,它就可以被认为是原型的”(Jung, 1967, para. 352)。

荣格关于原型的思考的另一个特点对于我们的目的来说很重要。在他著名的论文《共时性:一个非因果连接原则》中,荣格写道:

原型是负责组织无意识心理过程的形式因素:它们是“行为模式”。同时,它们具有“特定功能”,并产生以情感形式表达的神圣效果。

Jung 1952

因此,原型理论中,我们拥有的是一系列特征的组合,包括认识世界的方式(理解和直觉的模式——似乎是在世界上行动方式的一个特定子集)、行为模式、伴随这些直觉和行为模式的情感状态,最后是意象的概念,这种概念似乎超越了我们常识中对意象的理解,即意象只是某种其他事态的图片或代表。本次会议中提出的问题是,荣格理论的这些方面与镜像神经元的发现有何关系。

镜像神经元和精神分析

我们的主题是 Gallese 和 Rizzolati 发现的镜像神经元与荣格心理分析之间的关系。首先,可以肯定地说,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在整个精神分析界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因为它们有望为临床实践中的关键特征(如共情)提供神经学解释。著名的哈佛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 Arnold Modell 推测,镜像神经元可能为投射性认同的临床现象提供解释,即临床医生体验到患者深深的情感痛苦,而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情绪障碍。临床医生经常将投射性认同描述为一种将感觉“融入”自己的体验(Modell 2003)。Modell 引用 Gallese 的研究(Gallese 2001),得出结论:“我们的大脑对他人感受的共鸣方式类似于我们对他人有意行为的共鸣”(p.187)。他继续说道:“这支持了这一论点,即共情的根源在于身体,与投射性认同一样,这一过程是无意识发生的”(p.187)。事实上,对文献的回顾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除了共情和投射性认同之外,临床理解中相当一部分更为经典的精神分析类别,如移情和反移情,可以在镜像神经元领域找到解释机制。Iacoboni 的工作与这项研究特别相关(Iacoboni 2005、2008)。

Gallese、Rizzolati 及其同事的研究成果以及关于镜像神经元在精神分析中的应用的理论和临床假设标志着我们对大脑/心灵/身体理解的一个根本转折点。在开发他的“共享(shared manifold)”共情模型时,Gallese 强调了主体间行为模式在我们相互理解和建立共情关系的能力中的作用。同样,Modell 强调了“目标导向的关系行为”在建立共情关系中的重要性(p.182)。波士顿变化过程研究小组的工作中也发现了类似的观点,该小组是由杰出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组成的松散联盟,其中包括 Daniel Stern 和 Ed Tronik。但这个小组在行为模式方面的关注更进一步,为我们思考镜像神经元在精神分析中的基础意义指明了一个重要方向。他们赋予互动以基础性的作用,无论是在发展环境还是在临床治疗中,都颠覆了传统的心理功能顺序。该小组在总结性陈述中总结了这一结果: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描述所谓的“表面”直接互动层面与所谓的“深层”心理实体(如冲突和防御)之间的颠倒关系。传统上,人们认为心理实体决定了互动层面发生的事情。互动层面仅仅被视为更深层力量的实例。我们认为,互动过程本身是主要的,它产生了原材料,我们从中得出了我们称之为冲突、防御和幻想的广义抽象。从互动中经历的这些动作中,可以得出精神分析的解释。由此可见,冲突和防御产生并存在于互动领域,这种关系的实践是深层的经验,而我们用来描述这些关系策略的重复方面的抽象,如冲突和防御,是深层的次要描述,而不是深层本身,并且存在于离生活经验更远的地方。

Stern et al. 2007,p. 14

因此,镜像神经元(包括那些更适应情感状态的神经元)的互动意义似乎与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大体上相一致。事实上,正如波士顿研究小组所指出的,精神分析交流的大多数经典特征,从移情到动态无意识的定义机制,都可能服从于镜像神经元系统中实例化的互动体验。顺便说一句,为了预测接下来的一些情况,我认为值得注意的是,精神分析界对最近的神经学发现的热情发生了讽刺性的转变,因为关于动态无意识的基本假设被颠覆了。因此,显然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可能对荣格理论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然而,为了进一步讨论这些影响,我想概述一些来自其他学科的考虑,动态系统方法的发展、人工生命,尤其是理论机器人theoretical robotics),它们为手头的问题提供了更深入、更具哲学说服力的描述。

行为模式和认知过程

波士顿学习小组的成员谈到了精神分析所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我们能否将分析师关注的基本行为形式归因于某种形式的能动性,通常被称为动态潜意识?我想说,镜像神经元在我们考虑这个问题时确实发挥了作用,但它们的发现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为其他领域发展起来的观点提供神经学实例。然而,从整体上看,将镜像神经元添加到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其他领域可能会成为回答这个问题的决定性举措。让我通过几个来源概述这个问题,我将以类似于时间顺序的方式非常简短地回顾这些来源。

1985 年,心理学家和理论生物学家 Susan Oyama 出版了她影响深远的著作《信息的个体发生学(The Ontogeny of Information)。她在书的开头概述了西方关于自然秩序的假设:

在西方宗教传统中,上帝通过使混乱变得有序而创造了世界。通过将形式强加于未成形的物质,上帝按照一种非常古老的惯例行事,这种惯例将形式与物质分开,并认为真正的本质存在于形式中……那些争论思想和生物起源的人通常都同意,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先于其在思想和身体中的出现。他们只是对强加形式的方式和时间有争议……。无论是上帝、生机论力量,还是作为自然媒介的基因,是生物设计的源头,是它启动并指导设计的展开,对于论证的结构来说都无关紧要。使用一系列隐喻(如遗传计划、知识和程序)来实现这些认知和意向功能,也不会减少这种概念所固有的问题。

Oyama 1985p.1)

正如 Horst Hendricks-Jansen 总结的那样,Oyama 继续争论道:

动态系统的结构不需要预先指定任何形式或形状。它之所以以这种形式出现,只是因为某些参数和组件的巧合,这些参数和组件在过去往往会导致特定环境中出现可行系统,而自然选择也因此保留了该系统涌现的可能性。

Hendricks-Jansen, 1996,p. 261

同样地,印第安纳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埃斯特·塞伦(Ester Thelen)和琳达·史密斯(Linda Smith)在撰写关于婴儿发展的实验工作《认知和行动发展的动态系统方法》时,引用了Oyama的研究成果,阐述了他们的方法基础:

我们在此提出一种与当前认知理论截然不同的观点。尽管行为和发展看起来是有结构的,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结构。尽管行为和发展看起来是由规则驱动的,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规则。存在复杂性。感知和行动之间存在多重、平行且连续的动态相互作用,并且系统根据其热力学性质寻求某些稳定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来自关系,而不是设计。当这些复杂系统的元素协作时,它们会产生具有统一特征的行为,从而产生结构的幻觉。但顺序始终是执行性的,而不是由规则驱动的,这允许行为具有极大的敏感性和灵活性,可以围绕任务和环境进行组织和重组。

Thelen & Smith 1998,p.xix

我最后要举的背离计划、规则驱动行为或中央认知系统的例子来自机器人专家罗德尼·布鲁克斯,他是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从 20 世纪 60 年代末开始,人工智能研究越来越关注如何在复杂环境中模拟行为。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这项研究计划一直专注于构建更复杂的命令程序,用于识别物体并引导机器人穿过少数几何简单形状所占据的空间。执行这些简单的动作模式所需的计算能力非常强大,但成功案例却寥寥无几。布鲁克斯当时是斯坦福大学的一名年轻人工智能研究员,他提出了一种彻底背离人工智能正统观念的方法。他总结了自己的见解,写道:

人们意识到,所谓的中央智能系统(或最近被称为核心人工智能)可能只是一种不必要的幻想,智能的所有力量都来自感知和驱动系统的结合。这是基于行为的机器人技术的基石,无论是过去十二年开发的移动机器人,还是最近开发的人形机器人。

Brooks 1999p.8)

布鲁克斯提出的新模型自此被用于开发最成功的机器人系统,它从系统内部移除了认知元素,并将其重新定位到环境中,以观察者对意义的归因形式出现。这一表述与 Thelen 和 Smith 等人(Kaye 1982Kaye & Wells 1980)的观点几乎相同,因为早期婴儿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照顾者对婴儿客观上毫无意义的行为模式的意义归因。我们可以将机器人技术中的感知/行动系统的这一表述与 Rizzolatti 和 Sinigaglia 的这段总结段落进行比较,这种表述使得移动机器人能够成功地在麻省理工学院机器人实验室混乱的办公空间(桌子、椅子、软饮料罐等)中导航:

镜像神经元系统及其组成神经元反应的选择性产生了一个共享的行动空间,在这个空间内,每一个行为和行为链,无论是我们的还是“他们的”,都会被立即记录和理解,而不需要任何明确或刻意的“认知操作”。

Rizzolatti 2008p.131)

我写这篇论文的目的是汇集一组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在形成阶段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但都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个拥有一些规则或算法的复杂认知处理器对于解释简单生物、机器人、发育中的儿童或成人的行为是不必要的。事实上,我认为,综合起来,特别是加上镜像神经元系统,我们已经走到了心理学和哲学中所谓的认知革命的尽头。事实上,我甚至可以说,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这一过程提供了最后的环节,使我们能够在神经学基础上为反认知革命奠定基础。

作为(非认知)行为模式的原型

那么,如果诸如切叶蚁的行为模式发生在物种典型环境中,并且如果荣格愿意进一步论证这种行为模式与环境的结合构成了蚂蚁的形象,那么在考虑荣格的原型理论与镜像神经元之间的关系时,似乎需要考虑究竟是什么构成了物种典型环境,从而产生了明显的荣格式原型行为模式。我曾提出,弗洛伊德的晕厥是他对俄狄浦斯原型解读中一个关键时刻的再现。现在我想补充的是,晕厥的情况——荣格的晕厥是两次——实际上确实涉及到一个接近弑父故事的讨论。其中最重要的是荣格与弗洛伊德和卡尔·亚伯拉罕的讨论,讨论的是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儿子和继承人阿肯那顿在开始宗教革命时摧毁了他的饰物。荣格和亚伯拉罕对此事的解释相互矛盾,亚伯拉罕坚持认为这是恋母情结,而荣格则认为这是正常的继承行为。弗洛伊德随即晕倒,后来声称荣格在掩饰对他的死亡愿望(Jung 1963)。

如果我们遵循波士顿研究小组的方法来理解这一事件,那么我们首先必须研究当时的互动模式,而不是遵循弗洛伊德,将杀死弗洛伊德父亲的压抑欲望归咎于荣格。这也是遵循我在上一节中引用的调查人员的结果。因此,为了遵循里佐拉蒂和西尼加利亚,我们应该尝试将此事件理解为一个共享的行动空间。但是,关于埃及装饰图案的争论涉及什么样的行动呢?

我想通过采取一些推测性的步骤来开始回答这个问题,而这比我迄今为止涉及的更广泛的考虑领域要多得多。即使是荣格作品的普通读者也会对他对意象表征、艺术作品、绘画的迷恋感到震惊——我想用这个词来区分具体的视觉对象和我所提出的更复杂的意象定义。他的文集和研讨会中有整卷书专门用于研究此类表征,许多荣格分析师,当然是美国的分析师,在临床上投入了大量时间研究视觉表征过程。我相信可以肯定地说,对于荣格来说,人类经验的典型环境的很大一部分是属于这个表征世界的人造物体世界。对荣格来说,视觉对象的重要性就如同语言对弗洛伊德一样。据我目前对该领域的了解,随着回声神经元的发现,以及语言习得和随后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遵循言语表达过程的微观活动,语言与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关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事实上,现在一些研究表明,婴儿牙牙学语的独特行为与回声神经元系统有关,并促进了句法模式的发展(Pulvermuller 2003)。这意味着高级人类行为、句法或更普遍的语言与基本神经元结构之间存在直接联系,这种联系对发育和成人操作都有影响。

视觉对象是否也是如此?芝加哥大学的艺术史学家芭芭拉·斯塔福德 (Barbara Stafford) 认为,视觉对象与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关系可能与语言和一般行为模式的关系相似。斯塔福德特别提到了里佐拉蒂 (Rizzolatti) 的作品,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

当大脑思维同时产生自我形象和有机体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以及其他东西(有机体感知和响应某些外部物体的行为)时,主体性就会涌现,我们如何理解这一事实?(Stafford 2007p.77)

斯塔福德是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徽章研究方面的权威,这些徽章是神秘文本中常见的奇异符号。关于这些作品,她写道:

我认为,某些密集且跨结构的艺术作品使我们能够看到视觉中涉及的同步大脑过程,即大脑皮层在丢弃无关信息后主动构建视觉世界图像的过程。此类合成物使神经协作和通常不可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运作力量变得可见。

p.45)

徽章构造的传统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炼金术中尤为突出,荣格认为这一传统构成了原始心理分析的一种形式,其表征(包括叙事、程序和图像)反映了与他自己对分析过程的体验相对应的模式。当然,荣格仍然是西方思想传统的继承者,他坚持认为某种预先存在的计划必须成为现象体验出现的基础,这种传统的最接近形式——至少对于早期心理分析学家而言——是动态意识。因此,我们有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我现在想说,正如理论机器人、复杂动态系统发展理论和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得出结论,即使没有嵌入大脑/思维某处的认知处理器,也可能发展出复杂的行为模式,我们可能不需要动态无意识作为解释假设。相反,我们可能正在从与发展中的人工和语言物种典型环境的互动中观察人类行为的历史出现。那么,潜意识将更多地是我们尚未遇到的东西,而不是潜伏在下面的东西,无论是以压抑的形式还是集体形式。

正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回声神经元在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中发挥着作用一样,斯塔福德认为,在人工世界的发展中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回声关系,而人工世界的某些子集与我们理解思维的运作方式特别相关。我相信,这一命题对精神分析界,尤其是荣格界提出了一项研究挑战。我非常钦佩的一位作家霍斯特·亨德里克斯-詹森对这一挑战做出了最清晰的陈述。在发现镜像神经元之前不久,亨德里克斯-詹森在评论丹尼尔·丹尼特关于“叙事自我narrative selfhood)”的论证时写道:

如果意识是叙事的结果,而这些叙事并非经过精心策划,而是类似于蜘蛛结网和海狸筑坝的典型行为,那么对意识的研究难道不应该从研究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典型活动模式开始吗?……与其试图通过诉诸自然选择来证明成熟意识的功能成分和内部表征,不如尝试发现使人类婴儿能够获得这种独特的、无意识的叙事能力的潜在活动模式,以编造关于自己和世界的叙事,这难道不是更合乎逻辑吗?叙事究竟是如何“塑造我们”的?或者换句话说,我们的意识自我是如何在参与由连贯、有意图的故事组成的公开对话后建立起来的。

Hendricks-Jansen 1996,p. 335

我相信,通过仔细重构荣格的原型理论,结合镜像神经元的发现所带来的神经科学发展,以及相关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动态系统发展模型和波士顿学习小组等研究人员的分析见解,我们将找到回答这个问题的途径。但关键在于认识到物种典型行为模式的首要地位,以及这些行为模式得以形成的物种典型环境。意象作为一种行为模式,嵌入在人类意义创造的物种典型世界中,特别是包括人类创造力的人工世界,将成为荣格所期望的指导原则。


参考文献:略


本译稿、图片仅供爱好者阅读交流使用,非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后台删除。

袁帅
心理分析博士生,师从申荷永教授‍‍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候选分析师
国际神话心理剧学会 副主席
国际梦的化育与梦的工作学会 副理事长
心理咨询及个人分析,请联系后台或邮箱psyys@foxmail.com

心理分析与梦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候选分析师丨长期接待个体咨询与个人分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