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心灵(psychoid)
Mark Saban
来源:IAAP官网
译者:袁帅
共2076字
荣格在他的论文《论心灵的本质》(Jung,1947)中首次使用了“类心灵”一词。与荣格其他一些更为人熟知的表述(如“原型”或“集体无意识”)不同,类心灵的概念在荣格学派之外并未得到广泛接受。事实上,即使对于许多荣格学派来说,它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不仅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而且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显然,类心灵原型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被识别。这是因为它指的正是原型中被定义为意识无法触及因而不可知的方面。然而,尽管这个概念本身很难理解(而且其哲学地位也存在问题),类心灵的概念与荣格晚期心理学的一个开创性方面密切相关,而且,它与实际发生的分析过程有着直接而特殊的关系。
类心灵原型具有三个不同的方面。首先,它无法被意识所感知。其次,它位于心理和生理的交汇处,结合或超越了两者。因此,它可以体现在人的心灵与身体之间的关系中。它的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方面,用罗德里克·梅恩的话来说,是指“人的心灵与身体之外的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Main, p.26)。
正是这第三个方面解释了荣格在其关于共时性的著作中多次使用“类心灵”一词的原因。正如梅恩所指出的,荣格首先发展了类心灵精神(psychoid psyche)的概念(以及对原型和集体无意识等旧概念的各种修改),“主要是为了解释共时现象”(ibid. p.25)。然而,关于共时性的著作只是荣格后期心理学更广泛项目的一部分:探索他认为是所有体验的统一维度。例如,在他的炼金术著作中,这为一元世界(Unus Mundus)的概念提供了信息。正如我们将看到的,这也是类心灵领域与荣格关于心理治疗的著作特别相关的原因。
荣格从新生机论思想家汉斯·德利施 (1867-1941) 那里借用了“类心灵”一词。对德利施来说,类心灵(1903) 是一种既不存在于身体也不存在于心灵中,但以某种方式与两者相关的心理内部因素。荣格在伯格霍茨利诊所的主任欧根·布鲁勒 (1857- 1939) 也使用过“类心灵”一词来讨论身体、心灵和系统发育的重叠方式(1925)。荣格热衷于将他对这个词的使用与这两位前辈区分开来。对荣格来说,德利施过于哲学化,而布鲁勒则过于狭隘地关注身体器官。荣格使用“类心灵”旨在将注意力吸引到以某种方式连接心灵和非心灵领域的更广阔维度上。在《论心灵的本质》中,荣格通过描述心灵光谱来扩展这一概念,在这种光谱中,不可见的紫外线端存在着心灵原型,而在可见的红外线端,我们可以看到原型意象。
正如许多后荣格评论家所指出的那样,尽管荣格试图通过采取自封的心理学方法来回避哲学难题,但像“类心灵”这样明显的形而上学概念不可避免地使他陷入了一些深奥的哲学困境。例如,布鲁克斯指出了明显的认识论问题(Brooks 2011)。她认为,尽管他自称是康德主义,但他利用康德的“负面边界(negative borderline)或边界概念(boundary concep)”来验证诸如类心灵之类的想法实际上是不合理的,而且破坏了康德认为的本体和现象领域之间不可缩小的鸿沟。虽然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批评大部分都是完全正确的,但它可能会模糊我们对荣格使用诸如类心灵之类的概念的总体目标的辨别。如果可能的话,荣格用来支持他的推测的哲学的不稳定性不应该分散对这些文本背后重要直觉的注意力。
罗杰·布鲁克 (Roger Brooke) 的现象学方法似乎更有成效 (Brooke 2015)。他指出,荣格引入类心灵原型的根本原因是“试图在身体的物质性中发现心理生活,在世界的物质性中发现身体,这种方式不是还原性的,而是将身体的物质性和自然生机视为心理的,无论它多么初级”(p.84)。对于布鲁克来说,荣格关于类心灵的许多著作中都带有一些深奥的超心理学陷阱,这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它们包含了“荣格一贯试图将心理生活视为本性(Nature)表达的最深层含义”(p.85)。
布鲁克(与弗里德曼1985 年)还指出,当我们在分析工作领域寻找类心灵的概念时,它变得更有意义。心理分析解释治疗中发生的事情的方式受到将一个人视为与另一个人完全不同的倾向的限制,这导致在概念化移情/反移情和投射认同的复杂性时遇到困难。然而,正如荣格详细指出的那样,特别是在他的《移情心理学》中,正是连接和包含两个参与者的领域具有转化性。塞缪尔斯将这个维度描述为想象领域(Samuels 1985),特别是将双方联系在一起的无意识交流,可以有用地描述为从类心灵领域中涌现出来,因为它超越了分析师和患者拥有独立封装心理的有限感知。正是在这种领域产生的高度紧张中,往往会发生共时性事件(Dieckmann 1976)。荣格分析师吉尔斯·克拉克(Giles Clark)(1996)也利用类精神病学来解释诸如病理学的心身方面等现象,特别是这些方面如何影响反移情。
荣格的直觉表明,我们习惯于将世界视为离散的领域(如心灵和物质或客观和主观),认为世界只是次要的、肤浅的事件。正如后荣格派的纳森·菲尔德所强调的那样,类心灵概念使我们能够将心灵生活的主要维度重新视为一个从根本上共享的统一领域(Field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