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菜头|让自己拥有一张通往未来的门票

文摘   2025-01-02 14:31   美国  

导言

一年一度,又一个跨年。每逢跨年,有人欢喜有人忧,特别是对当代青年而言,跨一年、老一岁、焦一分,所以跨年喝点鸡汤,便是大补。于是“滋补大厨”罗振宇来啦!2015 年,得到App罗振宇开辟了跨年演讲业态,至今已整整十年。十年的滋补,对个体影响到底几何,不太清楚,但是这汤还是挺浓。中药嘛,见效慢,得长期看,但是门外排队的人还真不少……

本文选自罗振宇2025年跨年演讲推荐书目《预测之书》,作者和菜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作知识分享。





  


学术匠

XUE SHU JIANG
第107期

 

  

感谢您抽出  · 来阅读此文





 

和菜头

和菜头(1975年11月5日-),真名和鉴 [1],男,白族,云南人,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学专业(现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微博名人,知名网络写手。2008年加入腾讯公司,曾任博客频道副总监。现为深圳比特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该公司运营陈坤、南派三叔微信公众服务号。

 


和菜头预测,来自未来的“威胁”迫使人们停下来,想一想自己手头正在做的事,想一想自己的存在方式。在这个思考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发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我个人很喜欢写关于未来的话题,因为你可以做出任何预测。反正就算预测不准,届时也没人会记得你说了什么。但是如果碰巧对了,那你就是人人敬仰的预言家。也就是说,人们只在意自己在意的事情,答案命中目标是其中一种。
既然如此,我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关于未来的诸多猜想,体现的是人们对此时此刻生活的关注?因为人们对此时此刻有不满足、不满意的地方,所以才会设想问题都可以在未来的某一刻得到解决,并以此作为基础,去想象未来的样貌?
比如说,一个热爱美食的人,大概永远也不会想象未来会出现吃一片就可以饱一天的营养药。反过来说,如果一个热爱美食的人对未来做出这样的预测,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说他是抛开了个人立场,带着某种中立、理性的态度去构想未来?
那我作为一名写作者,不妨以相同的方式开始我的预测:先假设未来人们不再需要阅读和写作,然后倒推我现在需要去做什么,才能在未来的世界里拥有一张门票。
人们不再需要阅读和写作,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因为现在就已经出现了端倪。整个世界为扫除文盲投入了大量金钱和人力,但是在短视频出现之后,一个文盲也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来学习,来认识世界,他并不需要先去学习、掌握文字。假设目前的AI技术再稍微发展一点,就可以把一本书浓缩成摘要,再把摘要用视频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应该是三五年内能够看到的成果。即便是现在,即便是能识文断字的人,也在用类似的方法听书,而不是读书。同样地,所有人在今天已经具备了自己出书的条件——并不需要自己亲自写,告诉AI大概要写什么内容,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讲完一遍大纲和章节要点,让AI按照自己要求的风格、文笔整理出一本书就行了。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是从学习效率的提升开始的。什么是学习?我可以极为粗略地说,学习是一个人在人类的总书库里读了多少本书,读得多,他就学得多,因为学习的行为可以理解为占据信息。当然,学习的本质是另外一件事,那是在占据信息的基础上理解信息的内部关联。如果我们单独讨论学习的行为,会发现它的效率很低,因为你需要一本接一本啃书,然后你还得想办法融会贯通。你需要让阅读量达到一定基础,你的阅读和理解速度才能提升起来。但即便如此,在多年之后你依然会发现自己对浩如烟海的书海一无所知,而其中可能隐藏着对你个人发展至关重要的信息。但你既不能很快看完,也不知道去哪里找寻。谷歌曾经有一个失败的计划,它想通过扫描书籍的方式,建立人类历史上最大最全的书库。这样一来,谷歌自身也就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强最聪明的搜索引擎,因为它知晓了人类知识的全量,在这颗行星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超越。这个计划在扫描到第2000万本的时候,因为各个版权方的强烈反对,不得不中止。版权方不可能同意这个计划,因为这等于是在摧毁整个出版业。这件事发生在过去,现在情况有了新的改变。 
各大AI公司并没有宣布建立人类书库的野心勃勃的计划,但是,他们在暗中把所有能找到的文本都找来,输入给AI模型去进行训练。这远远超出书籍的概念——一篇作文、一张记账单都可能被收录起来,送去作为AI大模型的学习资料。于是,谷歌当年想做而没能做到的事情,在AI大模型这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得到了实现,而且随着AI大模型逻辑能力的提升,它甚至可能做得更好。
这是因为,未来的某一个AI大模型,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阅读完人类几乎所有文本的存在,不止如此,它也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理解人类所有文本内容的存在。更令人震惊的是,它也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阅读、理解完所有文本,同时通晓这些文本之间关系的超级存在。还记得我之前对学习本质的定义吗?Al可能是最强的学习者,通过上述能力,它不单能检索、记忆知识,还能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无论是从学习的行为还是学习的本质来说,机器的效率都会比人类高得多。未来的某一天,机器知道人类所不知道的知识是可能的,人类理解不了机器所理解的知识也是可能的。 
考虑到这种可能性,读书作为输入、写作作为输出的传统学习方式当然有可能被AI教学替代。为什么要去读一本教科书呢?AI就好,它可以从入门开始一直辅导你到极为深入的程度,不过是下一条指令的事情而已。而且,它给出的答案和方法是基于人类全量知识库,不是依据某一位老师、教授的经验,也不是依据某一张特定的教学大纲或者课程表。它完全围绕你个人的水准和进度来组织教学,而且可以回答你几乎所有的问题。在这个过程里,不存在一种叫书的东西,也不存在一种叫阅读的行为,只存在人和机器之间的问答,这种问答可以是文字,可以是语音,还可以是图片或者视频交互。理论上来说,Al完全可以教会一个文盲如何制造航天飞机。 
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的教育,你就会发现去到一个叫作学校的地方,坐在一个叫作教室的房间,几十个水准参差不齐的学生面对一位叫作老师的人,共同拿着一本叫作教材的东西,以听讲、记笔记、写作业、做测试的方式进行的学习,可能形式远远大于内容,更不用考虑因材施教和学习效率这些概念了。即便是今天,即便是AI并不成熟,经常在回答问题时出现错误,胡编乱造一些答案,但是考虑到没有一位人类教师在耐心友善、循循善诱这两点上可以和AI相比,AI已经足够成为优秀的人类导师了。
所以并非是我杞人忧天,或者故作惊人,我只是不带个人感情色彩,冷静地、坦诚地根据我的观察和所知,推演了一下未来的可能性,哪怕是这个可能性对我不利。是的,因为学习效率的提升,人们在未来有可能不再阅读和写作,而是使用另一种全新的方式和知识打交道,和世界打交道。也就是说,未来没收了我的门票。

那么,此时此刻,对我而言,找回未来的门票就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就像是一个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需要学习使用计算机和键盘输入一样,那是他通往未来的门票。
假设我自己有孩子,因为孩子是自我的延续,孩子拿到门票应该比我拿到更为重要。那么,我可能从现在开始,就要鼓励他学习使用计算机,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和适应如何与AI共同成长。有可能的话,我应该专门为孩子设计一段特别的家教指令,让AI扮演一位私人家庭教师,负责7×24小时回答孩子的任何问题。在学校教育之外,我会鼓励孩子通过AI进行学习,在任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抛开教材和课程表,自行探索到自身能力的边界。并且,我会让这种探索变成孩子的某种本能和终身保持的学习习惯。
AI在未来是否会替代人类这种问题我一点都不关心,我只关心自家孩子能不能掌握新工具,能不能在新工具的帮助下探索个人能力的边界。未来世界里无论是人还是机器,又或者是外星水母做统治,这样的一个人是应该有一席之地的,因为这样的人在获取和处理信息上占据优势,也因为这样的人很早就适应了和机器合作,习惯了1+1>2的产出。在一个大部分司机都还在驾驶马车的世界里,一个会开汽车的人的未来应该不会局限于司机这一个职业,况且即便他选择做汽车司机,也能够在很长时间内保持其个人优势。
从一幅更大的图景去看,今天的一个孩子所能接受的个人教育水准受到太多外部条件的限制。教育资源是不平等的,教育机会是不平等的,即便这一切都不是问题,孩子所处的班级小群落是否友善、是否有益也是不可控因素。我个人认为,每一次技术进步,人类社会就会发生一次大型重置。在重置的短暂时间里,有些资源是平等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家家户户得到一名顶级私人家教的机会,但是AI重置了学习,重置了教育,那么家家户户就有可能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公平地获得最好的私教Al——新技术普及之前,总有一段平等低价的试用机会窗口。利用短暂的机会窗口,能不能飞起来,能不能拿到门票,那就看各人的造化了。 
问题是我现在没有孩子,所以不能在孩子身上寄托希望,那么就得靠自己去拿到门票。对于我自己,我有另外一套策略。很明显,今天的孩子有大部分人生都在未来,而我不是,我的人生只有一小半在未来,我自己更为紧密地和过去而非未来相联系。相对而言,我的拿门票策略就要简单得多。
有一句看似是废话的话:如果一个人此刻存在,那么他就有存在的理由。此刻,我以何种方式谋生,我以何种方式存在,一定是因为我在社会生活的某个领域拥有大部分人不具备的某种优势,无论这个优势多么微弱,也无论这个领域多么窄小。所以,对我而言,最直接的策略就是加长个人的长板,以此保持优势。
加长长板又有两个策略。一个是利用新工具,既然出现了学习效率更高的新工具,那么就利用它加长我的长板。同样是写作,利用AI帮助我阅读、分析、提炼资料,要远比我自己阅读效率高。同样是灵感,利用AI给出几十个可能的写作角度,要远比我自己去想快更多,有些时候甚至会更好,完全超出我的期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启发。如果未来人类真的不再阅读和写作——这个过程对于几十亿人而言会相当缓慢,那么我这点优势其实已经足够维持这段下坡路了。说句难听话,就像是一群人被熊追赶,你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比跑得最慢的那个人稍微快一点点。更何况究竟能快多少,目前来看还是未知之数。
另一个策略其实是对抗新工具。事情是这样的:假若阅读和写作的未来如此黯淡无光,注定要被机器所吞噬或者替代,那么现在可以多想一想自己有什么是机器所无法替代的。其实这个策略不止可以用在思考未来这件事情上,人生中应该定期思考与之类似的问题:是什么把我带到今天?有什么是我能做而别人做不了的?就是说,人应该不时思考一下自己的处境,思考一下自身的存在,找出自身的独特价值来。如果根本不做类似的思考,那么问题不需要等到未来才出现,现在就会迫在眉睫,因为你可以做的事别人也可以做,不需要AI替代,他人就可以在现在替代你。对抗策略看起来很困难,但是对相对资深的人而言会更容易一些。因为有经验和技巧存在,有理解和思考存在,所以资深者去想“什么是机器所无法替代的”这种问题,要比新手更容易一些。事实上,通过研究对比AI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会更深入,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理解也会更深入。我想,对于一名熟练的写作者而言,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并不会担忧AI会在想象力上击败自己,也不会担忧AI在表达独特个人感受和体验上击败自己,更不会担忧AI在系统性的创造性工作上击败自己——只要AI还不能成为真正的智能,不能成为真正的独立个体,那么它就无法通过类似的工作,从个体出发引起人群的共鸣。AI可以在5秒内给出30个可能的写作方向,但我选择其中的哪一个,Al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理由。我一旦选定了一个,AI即便分析过我过去所有的文章,也未必知道这篇文章我会怎么写,也不知道会如何收尾。因为我自己都不知道在写作中,我的想法、我的过往、我的性情、我的习惯、我的回忆究竟会发生怎样的碰撞,最后得出怎样一种化合物。它可以写得像我,但那会一望而知不是我,因为会有很多重复出现。它也许可以复刻一个我,那么它就一定不会写得像我,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所以,我认为我会有一张未来的门票,我还认为大部分人都会有。关于AI在未来会关上大门的恐怖想象,在我看来有一种正面积极的作用。那就是在我们日复一日、因循守旧、不假思索过活的生活里,因此出现了一次打断,来自未来的威胁迫使人们停下来,想一想自己手头正在做的事,想一想自己的存在方式。在这个思考过程中,人们会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发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以此作为基础,人们才会从生活中无数纷乱的噪声里,分辨出来自未来的微弱信号。
就像是此时此刻我们分析AI,分析学习效率的提升,实际上我们已经暗中开始否认人作为一种生产资源的存在方式。人不天然隶属于田野、工厂、军队、公司,在未来,地球上的这些事情也不需要堆那么多人去完成。但在我们思考这一点之前,人的确是以这样的形式存在了几千年。我们出生,我们学习,我们受训,就是为了填到各个岗位上、各处房顶下,作为一种生产资源让这个世界得以轰隆隆地运转起来。那么,如果未来的人不再是一种生产资源,剥离了这套计划、任务和业绩的束缚,人回归到人本身,我们应该如何自处呢? 
不需要等到未来到来,此刻就可以思考类似的问题,AI也好,机器也罢,只是个引子。如果你是你,那么未来就一定存在着一张你的门票。如果你不是你,你认为自己是齿轮的一部分,那么机器就会替代机器。这个问题不难想清楚,所以我说大部分人都会有那张门票。人们对未来的担忧,大多出自机器对机器的担忧。如果是以人作为本位,那么任何未来都可以欣然接受,也都必然顺利抵达,因为过去几十万年就是那么过来的。你手中有此刻的票,那么你就一定有未来的票。除非你活在此刻,心神却永远活在别处。 

  

喜欢就关注我们吧!

这里是

有锋芒的思想,无广告的阵地

这里

有态度、有高度、有温度
这里还有
人文社科学者都关注的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1.年度书单|2024年100本精选好书,你值得拥有!

2024-12-31

2.前沿|2024年情绪经济消费人群洞察报告

2024-12-13

3.前沿|《2025技术趋势》报告正式出炉!

2024-12-17

4.锋芒|1个时代,2亿人的痛,终究还是来啦!

2024-12-30

5.锋芒|应试教育制造了一支无产阶层的乌合之众!

2024-12-06

学术匠
有锋芒的思想,无广告的阵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