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荐读|《曹操的自白书》

文摘   2024-12-22 11:35   美国  

XUE  SHU  JIANG

 NO.208

2024/12/22

好书新书,隔日一会!

获取更多新书推荐请关注“書將”。

关注

点赞

分享





曹操的自白书






【作者】连清川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野spring

【出版日期】2025年1

【ISBN】9787559872531


作者简介

About the Author



▶️作者:连清川

连清川
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职业记者生涯始于《南方周末》,担任记者、编辑。曾受命创办《书城》杂志,《21世纪环球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访问学者,公众号“冰川思想库”发起人之一。专栏遍及中美台港多个国家和地区。30年评论和非虚构写作经验,著有《彷徨的帝国》《不合时宜的阅读者》。

内容梗概

Summary of Contents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比曹操更 家喻户晓的人物吗?但是,你真的了解曹操吗?作者连清川想要重新解读的,正是曹操这个“熟悉的陌生人”。本书是一部历史非虚构作品,书写的主题为“历史中的曹操”。作者试图通过对相关历史资料的深入研究和对相关文献的解读,在历史学基础上,运用文学的语言和想象力,还原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更加复杂、生动,不为人知的一面。连清川不仅关注曹操作为一代传奇人物的辉煌胜利,更着重描绘了曹操在追求理想、实现抱负过程中遭遇的挫折与失败。在这本书中,曹操不再是单一的“恶人”或“英雄”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矛盾的立体人物。

🌟曹操的故事,是传奇的厚度,更是人性的复杂,是关于寒门之胜利与失败的深刻启示。

🌟重新梳理被误读、曲解的三国历史,拼凑出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曹操。

🌟超越胜者叙事,回归个体的失败与挣扎,谱写一个时代的荣耀与哀歌。

目录

Table of contents


楔子
第一章 任侠天下
第二章 隐居
第三章 父亲
第四章 许都
第五章 故友零落
第六章 三个野心家
第七章 赤壁
第八章 汉家
第九章 寒族的愿望
第十章 终章
尾声
致谢

自序

Author's preface


他的失败,延续了两千年
几年前,我无意中读到澳大利亚历史学家张磊夫先生的《国之枭雄:曹操传》,其中提到,曹操曾经写过一篇自我剖白的文章。
这是我第一次读《让县自明本志令》,也叫《述志令》当时我就深受震撼。曹操,从此在我心里,就成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中国人有谁不了解曹操呢?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大约是除了《西游记》之外,中国人读得最多的,几乎所有中小学必读书目中都有这两本小说。
奸臣,篡汉的贼子,智谋过人的混蛋,性格突出的恶棍,杀人如麻的暴君……加在他身上的标签有无数,基本就是一个“恶人的集大成者”。
但是在《述志令》中,我看到的完全是另外一个曹操,真诚,忠贞,坦率,困囿于时代的混乱,在误解与诽谤中挣扎。
这是两个迥然而异的曹操。
真实的他究竟是怎样的?他面临了怎样的环境,做了怎样的选择?为什么会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成为《三国演义》里罪大恶极的人物?
我遂动念寻找他的真实面相,这也让我陷入绝望的泥淖之中。
曹操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且是生活在一个极其复杂、混乱、变动不居的时代中人。
于是,为了梳理曹操的真实面相,我也就跟着重新梳理了汉献帝、荀彧、袁绍、刘备、孙坚、孙权、孔融、杨修、曹丕、诸葛亮、鲁肃、周瑜的故事……这些我们眼里的“熟人”,最终全都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结果,就是现在的这本《曹操的自白书》。在这里,曹操不再是大家熟悉的那个人,而是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我无意为曹操翻案。最近这些年为历史人物翻案的书可谓汗牛充栋,有许多可以说是矫枉过正,更有很多纯粹是哗众取宠。何况无论从专业类历史研究还是大众类历史普及来看,曹操都已无案可翻。
我是记者出身。记者的职责之一其实是提出好问题,尽管价值评判有时也很重要,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是无限趋向于“直”的有效路径。我们所要做的,是从纷繁复杂的线索和环境中,去寻找他之所以成为他,或者他不得不成为他的因素和问题所在。
我想要探究的,是他处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面对一个怎样的局面,做了哪些事以及哪些选择;而这些选择又导致怎样的结果。更进一步,这个结果与我们习惯的认知,又有怎样的不同。
当然,我也不奢望本书能够得到所有人,甚至是我十分敬重、喜欢和认同的历史学家与作家的认同。历史的面相从来就是多元的,而多元的历史又有多元的解释。
或者说,历史一经发生,就已经是不同的历史。
《三国演义》对曹操的种种编排,本书已多以史实破除其中的谬误与歪曲,兹不赘述。严谨的历史学家和作家,也有非常充分的,不喜欢、厌恶或者从价值观上否定曹操的理由。
曹操是个残暴的人,他经常屠城。
的确,在《三国志》中,多次出现曹操“屠城”的字样。但是我所看到的,具体描述曹操屠城的严肃史料,只有一处关于襄贲的记载,六个字,“所过多所残戮”。其他的记载,都是一个字,“屠”。
除刘备外,那个时代屠城的人实在太多了。董卓屠城吕布屠城,孙策屠城,孙权屠城,马超屠城……
还是那句话,我并不想替曹操洗白。虽然现在很难确切地知道那个时代的屠城到底有多么惨烈,但是屠城就是屠城,屠夫就是屠夫,没有什么好辩解的。
只是,我们是否可以就此认为曹操代表文明的倒退?
现代世界又如何?迟至二十一世纪,大屠杀仍在不断发生且效率进一步提升,谁比谁更文明?什么时代比什么时代更文明?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都惜杀。和平时期惜杀,战争时期如麻。而已。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个缺乏政治道德的人。
但与其说曹操是“挟”天子,不如说他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再说了,就算“挟”了天子,你以为哪个人就听你的“令”了?“奉天子”的目的,只不过是为获得一种合法的正义性,本质上是没有意义的。
并且我还要说,汉献帝从来没有被挟持过。不仅如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他还是曹操的合作对象。只是到了建安晚期,他们关系破裂,变成了敌对关系。顺便说一下,汉献帝是一个相当聪明和有能力的人,从来就不是什么傀儡。
曹操自封丞相,又自封魏公及至魏王,显然是有篡位准备。
然而事实是,曹操封魏公和魏王,至少合乎当时的“法律程序”,这些都有档可查。
更加重要的,如同本书论述,曹操后期的这一系列擅权的行为,更多出于自卫,而非进取目的。与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曹操经历了多重的变化。了解一个个体变化的过程,比简单地去做一个价值判断更有意义。
曹操为什么会成为戏剧或传说中白脸的曹操,而不是原真的、复杂的曹操?
因为在历史的进程中,政治、公众和娱乐需要他成为单一化、符号化的曹操。就如同唐太宗被描述成完美无瑕的君主一样。
一切的脸谱化、道德化、污名化,都与真相无关。
要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中的曹操,必须把他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情境,考察他所处的环境、社会关系,以及他的行动逻辑。
而令我惊奇的一件事情是:在过去的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人们是如此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曹操自己的作品。尽管他和曹丕、曹植共享“三曹”的盛誉,但是他的作品仅仅被当成文学,而不是了解他真实面貌的历史材料。
中国人常说,文如其人。但是在曹操身上,这句话似乎失效了。人们谈起他的作品的时候,总是指责他用虚假的文字掩盖真实的行动。这真是一件奇异的事情,至少我还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中国文人的作品,被认为与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如此悖离。
我也企图说明的是,曹操是一个超越他的时代的人。
他从个体的经历出发,所要改变的,却是那个时代世族政治的整体缺陷。他想要修补甚至改变这种制度,使之成为一个世族与庶民共治的政治。
在《三国志》中,陈寿对他的评价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何为超世?超越了他所在的世界。
结果,他被他的时代所唾弃,也被身后长久的时代所咒骂,而世世代代君主体制下的官僚体系,更是必须把他抹黑成反面典型。但是想一想,哪怕直到今天,庶民的世界依旧不过是一个天真的幻想而已。
换句话说,他的失败延续了两千年,到现在也没有成功。
但是说到底,我在文中谈到的曹操的理想和故事的主旨,他遭遇到的困难,汉室是否重新统一,他与汉献帝的真实关系如何,他为何孜孜以求于推翻世家大族独霸天下的权力,这些桩桩件件,与生活在现在的我们有什么关系?即便曹操如同我所论述的这样,又能对我们当下的世界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为此,我们不仅要重新置身他所在的历史情境之中,寻找关于他的真相,也要从历史情境中抽离出来,才能发现关于他的真相对于我们自己的意义。
所以在本书中,我也悄悄地放入许多现代的方法论和价值观。以现代的观念去观照历史,观察历史人物,在于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我们自己。当我们置身于自己的时代,置身于我们自己的情境,置身于我们自己的社会之中,我们会做怎样的选择?我们会成为怎样的人?
美国卓越的历史学家约瑟夫·J.埃利斯写过一本《华盛顿传》,他认为,华盛顿一生最大的关怀,就是历史将如何评价自己。其实曹操也一样。曹操在他的时代所关怀的是:他不要成为一个篡位的人。而华盛顿在他的时代,所关怀的是:他不要成为一个君主。
中国人常常批评一种观念,说“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好的。我们更多的是“以道德论英雄”。所以当我们品评历史人物的时候,总是黑白分明,忠奸立辨。这不仅仅是大众心理,而且坚固地镌刻进了严肃学者的心理机制。用一个理论化的词来说,是“二元化”。
但我向来喜欢无是无非的结果。并非不关心是非,而是因为是非往往很难被简单判断。我们应该更多关心的是选择:当你处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之中,做怎样的选择。
曹操苦心孤诣地写下自白书,最后的结果却是失败。这封自白,也被当成了他的罪状。作为一个寒族,他试图改造时代的实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而在历史的评判中,他完全成了他想要成为的人的反面。
但是我所期望的是,处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不再以那样二元对立的方法去观察历史,以道德化的评判看待我们的历史和传统。只有当我们挣脱这可怕的价值观循环,成为一个客观观照历史与现实的民族,一个能够接受多元化思维的民族,我们才有可能更加靠近并实现现代化。
这是一本非虚构作品,其中的许多内容,难免会有个人的猜测、分析和推理。毕竟,曹操的时代距离我们将近两千年了,许多史料和细节早已湮灭,永无可能还原。这正是历史的一部分,它给我们的留白,恰恰是让我们自己去选择和决定要如何看待历史,以及如何用历史来定义自己。
作为一个记者出身的作者,我所能保证的是,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我都力争做到有据可查。对于引用的一些野史和传闻,我也都用明显的字样,例如“据说”“据传闻”等,给出标示。
然而,这并非一本学术著作,而是一本大众读物。作为记者和历史爱好者,我所能做的,不过是尽心竭力去检索历史的细节,搭建其中的关联,如许知远所说,“在传说与不可考的真实间”挣扎着属于我个人的思考。但是作为门外汉,我自然无力按照学术规范,检查文物,搜寻文献,运用新的记录。其实,我们之间的目标也有很大的不同,历史非虚构并不追求学术上的贡献,而毋宁说是让读者有一个思考更多可能性的机会,也获得一种回看历史的全新视角与出发点。
因此,若本书在历史学术规范上有所不足,甚或冒犯只能请史学诸君原谅则个。至于其中若有谬误,甚或错漏那么问题自然是我全部承担,与我所引用的观点和文字,全不相干。

我并不期待这本书是对曹操真相的一个盖棺论定,它也不过是一家之言。但我很希望它能够成为破除妖魔化曹操的一个起点。让历史人物还原真实的面相,对于我们所有人,都很重要。

精彩摘编

Highlights Compilation



传说与事实之间
据说,光绪皇帝曾对德龄公主感慨,自己的境遇,还不如汉献帝。距离失败的百日维新已经五年,年轻的皇帝深陷挫败,不仅无力推进帝国变革,甚至连自己的命运也失去把握。沦为曹操傀儡的汉献帝,是他的自嘲,亦是某种慰藉。
倘若连清川的推断准确,如同历史上的很多人,光绪误读了汉献帝。这位东汉末代皇帝,在一个分崩离析的时代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与政治手腕。自九岁起,他就开始了被人挟持的生涯,残酷也从来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的生母被何皇后毒死,何皇后被董卓毒死,哥哥刘辩也被毒死。他逃出董卓的控制,又陷入新的颠沛,贵为天子,常只能住在门窗都无的农舍,与朝臣开会时,士兵们就在篱笆旁围观,推搡说笑,他们常是董卓残部、黄巾余寇,忠诚只是暂时的。
曹操带来安全感,也代价不菲。不过,比起之前的惊惧,这容易忍受得多。汉献帝谨慎、自制,调停各方矛盾,偶尔也动怒,表达自己的主体意识。在某种意义上,他与曹丞相是合作者,“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被动角色。
曹操带来安全感,也代价不菲。不过,比起之前的惊惧,这容易忍受得多。汉献帝谨慎、自制,调停各方矛盾偶尔也动怒,表达自己的主体意识。在某种意义上,他与曹丞相是合作者,“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被动角色。
当然,如同袁绍、荀彧、吕布、刘备、孙权等,汉献帝只是这本书的配角,曹操才是主角。这也是一部修正主义之作,比起那个奸诈、残酷、毫无原则的一代权臣,作者想还原一个丰富、立体、与传说不同的曹操:他忠于汉室,至死都未废除汉献帝;他反传统、寻求平等,一心要打破士族垄断,唯才是举正代表这种革新精神。他凡事直截了当,高度诚实,承认自己的欲望,在诗作中直抒胸臆。
在拿到《曹操的自白书》时,我颇感诧异。那该是一九九〇年代末,我第一次知道连清川的名字。在风行一时的《南方周末》上,我常读到他的国际政治评论,对其简练、干脆、世界视野,印象尤深。那也是报刊的黄金时代,成为一名揭露真相、探索思想的记者,常赢得意外的尊敬与回报。在一次广州之行中,我与他在成排的榕树下散步,这个城市的夜间排档上,坐满了下夜班的编辑记者们,雄心与虚荣、理想主义或恃才傲物以及荷尔蒙,在生菜、白粥与珠江啤酒间飘荡。
这注定是短暂的甜蜜。连清川经历过这希望与幻灭间的剧烈摇摆。短暂消沉过,他又寻找新寄托。他喜欢《纽约客》《纽约书评》的报道与评论,它们是新闻、文学、历史与思想评论的混合体。他也着迷于约瑟夫·J.埃利斯、戈登·S.伍德式的历史写作,在严谨分析与动人叙述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更重要的是,他们总在探讨最重大的问题,如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如何,其才华与性格将怎样塑造时代,又怎样被时代改变。
多年来,我们偶尔见面,却无话不谈。在香港湾仔,我们喝虎牌啤酒,看着东南亚风情在眼前晃动;在上海长宁路,我们哀叹时代之变,他说自己最爱的仍是做新闻。在一些特别的历史时刻,他的愤怒与坚持,尤令我感佩。比起很多同代人,我们都没变,他尤其没变。
这本书也是某种变化。一个如此热爱现实的人,扎入历史;他期待自己的笔下总有事实依据,却要在传说与不可考的真实间挣扎。在自序中,他追溯了自己的写作心路,被曹操的坦率以及被历史的误解触动。尤其打动他的是,曹操代表了某种反叛精神,在一个士门豪族统治的世界,曹操要作出寒族子弟的反叛,用个体对抗结构性力量。他获得了暂时的成功,最终不免失败,还被钉在历史与传说的双重耻辱柱上。
历史是一面永恒的、变动不居的镜子,折射出新时代的面貌。每一代人都要重新理解历史,带着只属于自己的经验,借历史之酒,浇心中块垒。在连清川的叙述中,我看到一代人的际遇。我猜,在他写到那些轻狂少年,大风起于青蘋之末,寒门的希望与无奈时,会特别动容。
这本书也重新激起我对曹操、三国时代的兴趣。曹操的一生,也是政治与文学纠缠的历史,他的马基雅维利式的政治智慧,与“人生苦短,譬如朝露”的文学趣味,恰是硬币的正反面。我也对刘备、诸葛亮产生新的感受。前者是否是伪善的象征,关注自己的形象超出一切,是一名真正的功利之徒?后者看似无所不能,却只是一种技术理性;无限聪敏之下,还有一种压榨平民的冷酷之心。
当然,这很可能只是臆想。但你知道,我们从来是靠臆想而非事实而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永远比陈寿的《三国志》更能塑造我们的思想与性格。在这种意义上,连清川的努力也带着这种显著悖论。
许知远          

2024年7月15日于北京

⭕️学术匠正式开通运营“書將”公众号。“書將”公号作为学术匠“新书荐读”栏目的补充,致力于打造“人文社科新书好书的领航者”,有需要的学人敬请关注!
⭕️学术匠“新书荐读”栏目均为学术匠精选图书,欢迎各出版机构推荐高质量的哲社新书,荐书合作请文末扫码,或添加小编VX:XueShuJiang001。
⭕️学术开设了“学术、图书和投稿”交流社群,有乐意分享和交流相关信息资源的学人可以在文末扫码入群,纯公益、不商业,因此也谢绝一切商业机构或相关个人营销与传播,谢谢配合。
⭕️微信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您不想错过“学术匠”的文章,请将我们设为"星标",这样每次最新文章才会第一时间推送到您的订阅列表里。方法:先点击页面左上角蓝色“学术匠”进入主页,再点主页右上角"...",然后选择"设为星标"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1.新书荐读|《理解工作:一部人类劳动史》

2024-12-20

2.新书荐读|《信用之灾:暴力、钱荒、泡沫与英国金融革命》

2024-12-17

3.新书荐读|《我想这样被埋葬》

2024-12-15

4.新书荐读|《赢在AI思维》

2024-12-13

5.新书荐读|《像政治学家一样思考:研究方法的实践指南》

2024-12-11

6.新书荐读|《艺术史:研究方法批判导论》

2024-12-08

7.新书荐读|《再造乡土》

2024-12-06

8.新书荐读|《他们说,我说:学术写作基本技法入门》

2024-12-04

9.新书荐读|《性别打结》

2024-11-20

10.新书荐读|《〇〇年代的想象力》

2024-11-18


学术匠
有锋芒的思想,无广告的阵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