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视觉文化与艺术史系列口碑新著(14本)

文摘   2024-12-08 11:35   美国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视觉文化与艺术史系列

在当今这个视觉信息爆炸的时代,图像与视觉体验已成为我们理解世界、构建文化认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艺术,作为视觉表达的最高形式之一,不仅记录着人类文明的演进,更以其独特语言塑造着我们的感知方式与思维模式。南京大学出版社“当代学术棱镜译丛·视觉文化与艺术史系列”,正是这样一套引领读者深入视觉艺术与文化深层对话的学术力作。


本系列汇聚了国际学界前沿研究成果,跨越艺术史、视觉文化、媒体研究等多个领域,以全球视野和跨学科视角,探讨视觉现象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逻辑。


学者们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剖析了从古典绘画到现代影像,从广告图像到数字艺术的多元视觉现象,揭示了视觉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本土与世界的桥梁。这些讨论既是对传统艺术史边界的拓展,也是对当下视觉环境快速变迁的及时回应。


无论你是艺术爱好者,还是文化研究者,亦或是对当代社会视觉景观充满好奇的普通人,本系列都将为你提供一把钥匙,解锁视觉文化与艺术史交织的复杂密码,让你在字里行间,洞见一个更加丰富多彩、意蕴深远的世界。



《艺术史:

研究方法批判导论》

[英]迈克尔·哈特

 [德]夏洛特·克朗克 著 

颜红菲 译



本书从黑格尔美学所启发的思辨艺术史开始,跨越至当代后殖民主义的广阔视野,清晰勾勒出整个艺术史研究方法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脉络,是一部深入探索两百年来艺术史研究历程的力作。针对每一种研究方法的具体评介,本书均将其嵌入生动的视觉与历史分析案例中,通过比较的方法,深入辨析这些方法之间的思想交锋、理论演进,以及它们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进而揭示出各自背后的哲学根基与政治假设。本书以其批判的视角、丰富的案例、严谨的逻辑,为读者铺设了一条通往艺术史研究核心地带的坦途。


《艺术批评入门:

历史、策略与声音》

[美] 克尔·休斯顿 著

张燕楠 译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从批评流派缘起到2000年以来艺术批评演变的历史,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艺术批评领域的发展脉络;接下来分别探讨了一系列与描述、解释和判断这三个主要批评活动相关的具体问题;最后详细论述了构成批评话语的各种力量和抉择;书中插入的附页则用一定笔墨全面介绍了相关思想,并提及了很多论争和趋势,正是这些论争和趋势的共同作用,才使得艺术批评成为如此令人激动而又富于变化的体裁。


《艺术并非你想的那样》

[美]唐纳德·普雷齐奥西

[美]克莱尔·法拉戈 著

谷文文 译




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什么现象比艺术更不可避免,然而,几乎没有比“艺术”本身更难以捉摸的概念。那么今天的“艺术”是什么样的?它的命运将走向何处?本书批判性地介入了一系列当前关于艺术观念的争论——揭示那些在通常的讨论中缺失或未提及的东西。


学界往日所揭示的传统艺术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其历史的误解,本书作者普雷齐奥西和法拉戈呼吁从哲学、文化和政治的角度,对这个主题及其与当今世界的关系进行彻底的反思。作者探讨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艺术的危险与视觉的陷阱、蒙蔽我们的框架、对艺术代理的解构、当地艺术和全球的交集,以及商品化艺术的艺术性。具有挑衅性和开创性的是,本书将重塑关于艺术在当今世界的性质、意义和“最终命运”的传统假设。



《工艺理论:

功能和美学表达》

[美] 霍华德·里萨蒂 著

陈勇 译  




工艺是什么?它与美术或设计有何不同?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将手工陶瓷、玻璃、金属制品、编织品和家具与绘画、雕塑、摄影作品以及从包豪斯到孟菲斯集团的机械设计进行比较,探讨了以上这些问题。


作者把工艺描述成独一无二的混合功能,它更深刻地表达了超越文化、时间和空间的人类价值。作者认为,工艺必须明确自己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否则,它就会被美术或设计所吸收,那么它理解世界的独特方法就会消失。在如今大量称颂艺术而漠视工艺的氛围下,作者大胆地为工艺发声,重构人们对工艺的认识,并致力于提升工艺的地位。



《设计美学》

[加拿大] 简·福希 著

杨林 译



设计作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与美的相关性是毋庸置疑的,由此,设计美学似乎成了理所当然的学科。然而作者认为,设计美学的合理性要建立在它与美学知识体系的历史性之间的内在关联之上。基于这种视角,作者对康德美学进行了重新分析,找寻从中延伸出的设计美学基本概念的可能性。同时,她还在日常生活美学的批判性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设计美学比日常生活美学更合理的地方。作者对设计美学有着深沉的寄望,认为它有可能重建美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深刻关联。



《艺术史批评术语》

[美] 罗伯特·S.纳尔逊

[美] 理查德·希夫 主编

郑从容 译  



作为一部在世纪之交再版的艺术史重要文集,本书旨在将新近的理论成果带入艺术史的一切领域,打通艺术史与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的界限,重新评估艺术史研究方法和术语,并紧跟全球化和当下社会政治问题的辩论步伐,建立起一种开放、包容、多元的艺术史批评话语。


全书共31篇文章,从基础概念到实践运用,每篇都围绕着一个重要的艺术史批评术语展开讨论,构成了一个精彩而环环相扣的整体。同时,本书既是一本涉及领域广泛、内容丰富的艺术史学科工具书,又是“一本小说集、散文集、故事集”,其中包含优美的插图和翔实的引文,能够为读者带来有趣的阅读体验,并激发对艺术史相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总体屏幕:

从电影到智能手机》

[法] 吉尔·利波维茨基

 [法]让·塞鲁瓦 著

李宁玥 译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社会进入超现代的阶段,电影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超电影。超电影呈现出三大基本逻辑,即夸张化、影片时空的去限制化以及时空形式的复杂化、自我指涉,由此又构成了三种影像概念,即过度—影像、多路—影像、距离—影像。


在高科技的助推下,人们迎来了总体屏幕的时代,见证了屏幕的膨胀和爆炸、影像的饱和及其过度供应。电影受到来自其他媒介的冲击与威胁——电视、广告、信息屏幕、娱乐屏幕(电子游戏/MV)、表达屏幕(录像艺术/数字艺术),电影的类别身份和符号身份被置于危机之中。


然而我们见证的不是电影的没落,而是在这种媒介文化中超电影逻辑和精神的全面扩张,它渗透到各种媒介之中,世界从此被建立在电影—风格之上的影像所塑造,存在从此成为一种电影—生活。本书中的理论与探讨构成了超现代性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理解当今的电影和媒介文化、诊断今日全球的状况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


《视觉艺术的现象学

[英] 保罗·克劳瑟 著

李牧 译



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并非是目前在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哲学等相关领域中占据主流地位的还原主义(社会语境论)论调和文本分析方法,而是一种由克劳瑟教授提出和发展的、融现象学与分析哲学于一身的分析现象学方法。这一方法的关键在于审视视觉艺术是如何将独特的审美表达,与那些对我们的感知活动而言具有基础性的认知属性相互联结的。


同时,本书对这一方法的运用,揭示了各异的艺术媒介是如何通过各不相同的方式呈现这些认知和审美属性的。基于对所有主要的视觉艺术形式(绘画、雕塑、建筑和摄影等)的创作和接受的考查,本书也试图彰显包括抽象艺术、观念艺术和数字艺术等非常复杂的艺术风格所蕴含的深意及其具有灵韵的审美特质。


《缪斯之艺:

泛美学研究》

[美] 丹尼尔·奥尔布赖特 著

徐长生、杨贤宗等 译

欧荣 校译  



在本书中,奥尔布赖特聚焦于诗、画、乐三门主导性艺术,从哲学的高度直击艺术的核心问题:艺术是“一”还是“多”,即艺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问题。西方艺术史上,关于艺术统一观和艺术分裂论的纷争由来已久。奥氏就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功能、艺术品的意义、艺术品与艺术史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加以具体考查,并答曰:艺术既是“一”,也是“多”。欧美学界研究诗画关系或诗乐关系的不乏其人,像奥氏这样能在诗、画、乐之间穿梭自如且批评视野如此宽广的并不多见。本书既有哲学层面的宏大思考,又有具体的逻辑论证和细致的文本解读,还配有多幅精美的插图,对比较文学、艺术史和跨艺术诗学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绘画中的世界观》

[美]迈耶·夏皮罗 著

高薪 译 



艺术与哲学,这两项人类重要的精神事业,如何才能获得有效的沟通?


本书收录了著名艺术史家迈耶·夏皮罗的21篇文章,其中大部分在作者生前从未发表过。夏皮罗用具体的艺术作品阐述了艺术家、艺术运动与哲学体系之间的各种关系。他用高度清晰的论点、优美的行文,以及非凡的博学,扩展并丰富了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在文集的第二部分,夏皮罗探讨了我们对艺术的各种日常经验:现代艺术的价值,社会写实主义,革命艺术,引起骚乱的艺术,艺术市场,艺术家的公共赞助,公共艺术委托,教会艺术,等等。



《电影的虚拟生命》

[美]D. N. 罗德维克著

华明 华伦 译





当制作与观看电影的几乎所有真实与虚拟的方面都被数字技术所替代的时候,甚至连“看电影”的概念也正在迅速变成一种过时现象。随着作为媒体的电影胶片的几近消失,以及参与争夺观众的新媒体出现,电影——以及电影研究——将会如何?在探讨这个问题的这本书中,D. N. 罗德维克思考了胶片电影的命运以及它在21世纪电影制作与观看的美学与文化中的角色。


在这里,罗德维克提出和考察了与其他以时间为基础的媒体以及当代视觉文化研究有关的,对于电影消亡的三种不同批评反应。他认为,电影在虚拟艺术的系谱中占有一个特殊地位:当胶片电影消失的时候,电影继续存在——至少是在1915年以来好莱坞创造的叙事形式中。


罗德维克还发现,大多数所谓“新媒体”是根据电影的隐喻塑造出来的。他的这本书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数字技术是如何像其之前的电视和视频一样,服务于将电影作为20世纪成熟的视听文化加以保存——以及,在同一时期里,它们是如何为一种我们只能开始辨认其轮廓的新的视听文化的出现做准备的。


《艺术史向导》

[意] 朱利奥·卡洛·阿尔甘

[意] 毛里齐奥·法焦洛 著

谭彼得 译 陈哩尔 校译 




本书由意大利艺术史学家朱利奥·卡洛·阿尔甘与毛里齐奥·法焦洛合著,1974年出版后畅销意大利与西欧,成为历史艺术文献领域不可或缺的经典工具书。


在上篇“艺术史研究的前提”中,阿尔甘首先深入浅出地整理并提出了艺术史研究中的普遍问题,如艺术的领域、艺术史的任务、艺术品的真伪与品质等命题。接着法焦洛在下篇“书目导读”中具体阐述了研究的工具、方法论、研究的问题、艺术史学家的职业等,详尽列出了艺术史学的各类入门书目(包含绘画、雕刻、建筑、工业设计、都市计划、舞台设计等范畴),同时介绍了艺术史学的发展与成果。本书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涵盖艺术史学领域整体的必要信息。


《摄影与电影

[英] 戴维·卡帕尼 著

陈畅 译  



《摄影与电影》以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的一张宣传剧照为起点,分析卢米埃兄弟、安东尼奥尼、戈达尔、诺兰、沃霍尔等导演与布尔津、沃克、沃尔、雪曼等摄影艺术家的作品,从时间性、叙事、先锋艺术等角度,挖掘了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摄影与电影两者间互为启发、不可分割的关系图谱。


《可见的签名

[美] 詹姆逊 著

王逢振 等译




在《可见的签名》里,詹姆逊通过思考银幕上的想象世界和投射出的历史世界的关系,对电影和视觉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理论阐述。他探讨了《闪灵》、《炎热的下午》,以及希区柯克影片中的讽喻意味和意识形态含义。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书中对电影的分析仍然让人觉得入木三分,那些后现代主义的风流人物依旧难掩詹姆逊作为一名作家和思想家的夺目光辉,他对他们的批判从未终止。在后现代世界里,电影是否能代替小说成为探讨社会现实的主要方式?詹姆逊认为,历史通过形式而不是内容进行传递。在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编著的《可见的签名》中。他说明了电影作为文化批判和剖析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

⭕️学术匠正式开通运营“書將”公众号。“書將”公号作为学术匠“新书荐读”栏目的补充,每天推荐1个书单+3本新书/好书,纯公益、不商业,有需要的学人敬请关注!
⭕️学术匠“新书荐读”栏目均为学术匠精选图书,欢迎各出版机构推荐高质量的哲社新书,荐书合作请文末扫码,或添加小编VX:XueShuJiang001。
⭕️学术开设了“学术、图书和投稿”交流社群,有乐意分享和交流相关信息资源的学人可以在文末扫码入群,纯公益、不商业,因此也谢绝一切商业机构或相关个人营销与传播,谢谢配合。

⭕️微信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您不想错过“学术匠”的文章,请将我们设为"星标",这样每次最新文章才会第一时间推送到您的订阅列表里。方法:先点击页面左上角蓝色“学术匠”进入主页,再点主页右上角"...",然后选择"设为星标"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1.一文读懂西方美术史!

2024-02-03

2.新书荐读|《艺术体制论:从现代到后现代》

2024-10-30

3.新书荐读|《艺术与技术》

2024-09-21

4.新书荐读|《当代艺术:1970年之后》

2024-09-18

5.新书荐读|《划清界限?:如何对待失德艺术家的作品》

2024-07-22

学术匠
有锋芒的思想,无广告的阵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