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恒教授谈血液肿瘤个体化诊疗“精益求精”,器官安全“备受瞩目” | 第四届肿瘤呼吸病学学术年会

文摘   2024-11-03 09:00   吉林  






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四届肿瘤呼吸病学学术年会暨“科学驱动 共话前沿”肿瘤器官保护与肿瘤呼吸共病卓越论坛定于2024年10月27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主题为:重视器官保护,助力健康中国2030。会议围绕抗肿瘤治疗前沿进展与器官保护、肿瘤呼吸病学、肿瘤呼吸共病等关键话题。会议期间,医脉通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梅恒教授接受采访,分享血液肿瘤的个体化诊疗进展和“器官保护”。



血液肿瘤治疗的双重视角:

器官保护与个体化治疗的协同发展


第四届肿瘤呼吸病学学术年会会议主题为:重视器官保护,助力健康中国2030。近年来,这一理念在血液学领域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樊代明院士、黄晓军院士和胡豫院长的推动下,我们已经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器官保护的原则和实施方案。这与呼吸科和肿瘤科的研究方向密切相关,尤其是在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血液系统损害的问题尤为突出。


血液系统作为一种广泛分布的“器官”,虽然不具备肝脏和肾脏那样的实体特征,但它在机体各组织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血液相关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粒细胞减少,这些问题都涉及到血液的器官保护。


在肿瘤治疗的进展中,从放疗到化疗,再到靶向治疗,精准治疗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无论是放疗还是靶向治疗,均可能导致脏器功能损害,进而影响患者对原发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此,制定有效的器官保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关注如何减少肿瘤治疗中出现的贫血问题,如何避免危及生命的血小板减少,以及通过减少对粒细胞的影响来降低感染发生的风险。此外,也在探索如何促进骨髓保护及造血细胞重建,这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在血液领域,CACA指南为血液肿瘤的器官保护提供了重要指引,专门设立了相关章节。我们正在进行相关宣讲,探讨如何避免某些药物的使用、做好二级预防以及合理使用支持性药物。同时,在大手术如移植中,个体选择和患者意愿的考虑也至关重要。


总之,我们需要对患者的风险进行预判,依据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治疗。无论是放疗、化疗还是靶向免疫治疗,药物的选择与搭配都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如果患者出现相关问题,我们必须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并选择最佳药物,以将患者的风险控制在安全水平。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重点关注的领域。




变革中的血液肿瘤个体化治疗:

前沿研究与未来展望


近年来,血液肿瘤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个体化治疗方面。最初上市的CD20单克隆抗体药物标志着血液领域及整个医学个体化治疗时代的开启。随后,伊马替尼作为血液科首个应用的靶向药物,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进程。此外,中国专家提出的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亚砷酸(ATO)治疗方案成为个体化精准诊疗的经典案例。


目前,细胞治疗,特别是CAR-T疗法,已成为热门话题。自2017年首个CAR-T产品上市以来,已推出6款针对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的CAR-T治疗产品。这些治疗对复发难治性患者而言是里程碑式的突破。在我们中心,通过CAR-T治疗的白血病患者完全缓解(CR)率高达90%。对于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过去难以治疗的疾病,目前已实现突破。骨髓瘤的整体缓解率也达到80%-90%,尽管CR率仍需提高,而淋巴瘤的CR率相对较低。未来,我们需要探索如何降低淋巴瘤和骨髓瘤的复发率,并提升CR率。


从临床角度来看,我们应参与CAR-T产品的研发,明确临床所需解决的问题。在使用CAR-T之前,需对患者进行治疗靶点、高危因素及免疫功能的评估。我们提出的CAR-T加X方案,旨在个体化设计治疗策略,例如增强T细胞功能或联合BDK抑制剂,以获取更好的疗效。此外,改良的CAR-T预处理方案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未来,我们还需对患者进行全程个体化监测,特别关注CAR-T治疗中的安全性问题,包括CRS的监测、特定感染类型及ICANS的高危因素等。


尽管目前大多数血液肿瘤患者在CAR-T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有约三分之一的复发难治性患者在治疗后再次复发。因此,我们需要在创新方面不断努力,包括基因编辑技术和合成生物学的应用,开发新一代CAR-T产品。我们正在进行与整合位点相关的研究,并在去年获得了基金委的原创项目,探索如何在体内生成CAR-T进行治疗。


此外,我们的团队在非血液肿瘤领域也取得了进展。在免疫性疾病方面,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CAR-T治疗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同时,我们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细胞治疗,临床试验进展良好。


总之,以CAR-T为代表的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未来将推动血液肿瘤、肺癌、肝癌及SLE等疾病的治疗。我们期待与多学科团队的专家们进行更多探讨与合作,共同迎接细胞治疗时代的到来。



医脉通友指南读者俱乐部成立啦
<加入社群、获得帮助、相互支持>

👉参与经验分享

分享“抗癌心路”,帮您发表在公众号上,抒发心情自我排解、影响并帮助更多患友;也可以随时向我们提供选题建议,或转发、点评我们的科普文章。

👉参与科普活动

群主会不定期做各种科普小活动,并有礼品赠送

👉加入疾病群

添加小助手,拉您进病种群,有问题或需要帮助可直接在疾病群向医生、营养师提问。

长按二维码

进入血液健康交流群


分子生物学:

血液肿瘤诊疗中的关键驱动力


在过去,血液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MICM体系,即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学(Immunology)、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以及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的综合评估。然而,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及其相关靶点无论在诊断还是治疗中均展现出日益凸显的重要性。以往,形态学分析侧重于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与比例,以此为基础对患者进行分型。但随着WHO最新分型标准的推出,分子表型已成为当前主要的分型依据,这涵盖了融合基因、深度测序等多个层面,无论是在转录组还是蛋白质组水平,均预示着未来发展方向的无限可能。


以经典的M3型白血病为例,这是中国人研究的一大亮点,在王振义院士的带领下,有望冲击诺贝尔奖。其分子靶点PML-RARα融合基因过去难以检测,如今却已实现精准识别。同时,针对该靶点的亚砷酸和维甲酸等分子靶向药物已成功研发,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疗效,为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此外,分子诊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白血病疗效的评估不再局限于原始细胞的清除,而是更加注重MRD的检测,这包括NGS基因突变检测以及流式细胞学检测等手段。当我们深入到基因层面对患者进行治疗时,才能真正实现低复发的可能性。在淋巴瘤的诊疗中,ctDNA的监测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这与实体瘤类似。因此,通过先进的基因检测技术,如二代、三代测序技术,对患者突变位点进行持续监测,是确保患者长期无病生存的重要保障。这些技术的不断进步,正引领着血液病诊断与治疗迈向更加精准、高效的新时代。












梅恒 教授

  • 教授、主任医师、国家杰青获得者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血液科主任、干细胞中心主任

  • 华中科技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副所长

  • 中华血液学会青年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 中国研究型医院细胞研究与治疗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 湖北省肿瘤疾病细胞治疗临床医学中心主任

  • 《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副主编

  • 主要从事血液肿瘤及出凝血疾病临床与基础研究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原创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等10余项

  • 发表第一及通讯SCI 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 参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参译《威廉姆斯血液学》,获中华医学会青年科技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编辑:Cherry、Moly

审核:梅恒教授

排版:Cherry

执行:Quinta









遇到健康问题,
点这里,0元问医生!

温馨提示:本文仅作为科普文章,不提供专业诊疗意见,具体诊疗,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医脉通血液病患友指南
淋巴瘤、白血病、骨髓瘤等诊治与康复护理科普,分享病友经验、探讨新药进展、提供专家指导,帮助患友少走弯路,以期延长生存、降低复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