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注↖“楚文学”
2024年第187期
总第1289期
“养蜂王”的
甜蜜事业
徐仕贤 何丽莉 罗红坪
(作者简介:徐仕贤,湖北省作协会员;何丽莉、罗红坪均为黄冈市地名文化研究会会员)
获悉红安县二程镇铁寨村有位80岁的“养蜂王”,从事了60年的养蜂业,如今还在山乡养蜂授业,我们不禁心生敬意,大雪节气巳至,气温骤寒,我们迫不及待地选择晴日,驱车专程拜访了这位耄耋之年,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慈眉善目的老者。
不图安闲与蜂伍
老人名柳其正,出生于1945年,红安县二程镇铁寨村陈家寨塆人,196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在桐柏集中学(红四中)初中毕业,被安排到桐柏集镇新店畜牧场工作。进场后开始从事养羊两年。养羊期间,一年四季与自然界打交道,他被山野的花草林木风光吸引着,他更接触到了春夏秋冬,漫天飞舞的蜜蜂生物,对蜜蜂繁忙采集花粉和采集花蜜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他情不自禁地背起了上学时学过的唐代诗人罗隐的《蜂》诗:“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两年后,领导安排他到桐柏集兽医站当药剂师。由于勤奋好学,头脑灵活,1964年他被调到二程区新寨水库管理处畜牧场当会计。畜牧场有养蜂队,闲暇时间,他经常到养蜂队和养蜂基地转悠,潜心向养蜂师傅学习养蜂技术。
1965年水库管理处养蜂队进行整顿,他便申请进养蜂场当了一名专业养蜂工,这年他刚满20周岁。进养蜂场后,他和老养蜂工一起,一年四季在深山原野劳作,餐风露宿,饱尝着养蜂人“十个一”的艰苦生活:即一个帐篷一张床,一付铺盖一口窝,一个太阳板一辆摩托,一人带着一条狗,一个警报器一手电筒。为反映养蜂人的生存状况,他特地赋诗一首:风雨苦中求,露宿在山丘。无论严寒和酷暑,我与蜂同守。人际难应酬,蜂和我共忧。但愿今年收成好,必须勤奋斗!他克服一切困难,一门心思倾注养蜂事业,拜老蜂工杨才贤为师,虔诚钻研养蜂知识,坚持写养蜂日记,一年多时间就掌握了基本养蜂技术。
播种甜蜜在人间
由于他年纪轻,有文化有担当,大公无私,1966年底水库管理处任命柳其正当上了养蜂场副场长,为适应工作需要,他上武汉和县城买来养蜂书籍,刻苦钻研养蜂知识,在实践中不断解决蜜蜂病症和养蜂疑难问题。他的养蜂技术日趋炉火纯青,一年后升任了养蜂场场长。为不辜负组织重托,办好养蜂场,提高蜂蜜产量和收入,那几年每年正月刚过,他便带领养蜂人走上了赶花季的征途。每年3月开始,他带上几名养蜂工,请上大货车先将蜂箱、摇蜜机、蜂蜜桶和行装拖到广东赶油菜花,让越冬蜂繁殖和壮体。4月份油菜花与红花草籽相接,大量新老工蜂便进入了繁忙的采花采蜜阶段,这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蜜源,一个月一箱蜂要取蜜80斤上下。5月初从广东返程至武昌纸坊,放蜂赶兰花草籽,到5月20日左右结束。5月20日以后北上到河南黄河流域防沙林赶枣花。6月中旬到河南省驻马店地区赶芝麻花。7月10日以后到河南省信阳息县赶黄麻花。8月回红安赶芥麦花场子。9月上山区赶半边莲等山花。10月下旬开始将蜜蜂喂足,蜂箱封盖,直至下年2月底启封。立春后做包装煨暖蜂群,喂糖喂花粉,迎接春天新蜂繁殖。在他的有力组织和大家辛勤劳作下,那几年每年为管理处创收过万元。每年年终他被披红戴花,成为区“劳动模范”,也有人称他为“养蜂王”。
“文革”期间,红卫兵“闹革命”,水库管理处受到冲击,畜牧场、养蜂场、加工厂等被废止,箱蜂遭变卖,只保留水面养鱼,他和废止场职工回乡务农。
柳其正的养蜂事业此时中断了,但他对养蜂的执着和追求并没有改变。回到生产队实行大集体生产,柳其正当时巳经是五个孩子的父亲,还有弟弟、妹妹要上学,家中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吃饭,劳动力少,生活十分困难。穷则思变,于是他仍盘算着空闲时间养蜂这种不占天、不占地,不争土、不争水、不争劳力,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家庭副业门路。1972年他设法搞来蜂种,在家养中华蜜蜂2箱。刚有起色,1977年遇上周边县大面积的中蜂郎状病,造成家中数箱中蜂死亡。1978年他再度借钱买了2箱中蜂养殖,又因工蜂采了油茶花粉,蜜蜂采蜜后,蜂幼虫烂子,过冬成年蜂大量死亡,造成垮场破产。连续遭受厄运,致使债务缠身,然而,柳其正痴心不改,不言放弃,执着创业。1979年经不懈努力,得到银行贷款和财政发放无息周转金扶持。他买了5箱意大利蜂,又从国营熊家畈蜂场买来蜂种和巢础,陆续繁殖起42箱蜜蜂。柳其正参加市蜂协培训,聆听专家指导,跟熊家畈农场高级农牧师江腾朋学技术,跟陈贤哲老师学经验,经过摸索,掌握了一套适合本地的“四季养蜂法”。当年5月,柳其正带领徒弟、拖着蜂箱到县两道游仙山区赶乌桕、荊条等蜜源。8月到武湖赶芝麻、棉花等,由于花粉足,蜜源好,时来运转,收获颇丰。他带两个徒弟3年,都跑这条线路。1982年至1983年他与高桥区江腾朋、胡松山一起赶河南光山、潢川刺槐、臭椿、芝麻等蜜源。1984年开始,每年5月上天台山赶山花,6月中旬下山到大悟赶乌桕、荊条花。在这一带赶花长达20余年,带来养蜂大发展,高峰期养蜂达到150箱,为家庭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他家从特困户变成了富裕户。同时,他收学徒30余人,可谓桃李满天下,成了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柳其正多年受到县镇表彰。
为着蜜样的明天
2012年,柳其正大学毕业的儿子柳洪波,从网上看到国家鼓励在农村发展农业合作社,农村成立农业合作社有广阔的前景,父子便产生了办养蜂专业合作社的想法。在县镇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父子召集本村和附近蜂农在陈家寨村成立了“红安金源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养蜂专业户+科技+基地+连锁店”的发展经营模式,专业从事养蜂、生产、销售野生天然蜂蜜、蜂王浆、蜜胶、花粉和其它蜂产品及蜂具,注册了“丰柳牌”蜂蜜商标。合作社成立后,父子俩为履行合作社职能,与县镇相关部门联合,培训专业养殖技能人员,致力为合作社成员服务。柳其正认真学习吉林杨多福老师赠送他的《数控养蜂法》、武汉市工商联副主席杨敬宇编写的《庭院养蜂》专业书籍,钻研手机电脑网络应用知识,取个人微信名“柳蜂子”,多次带领社员参加武汉市蜂业协会、华中农学院养蜂知识培训,经常向村民传授养蜂技术,带领养蜂村民走南闯北,抱团发展,拓展营销渠道,实行线上线下销售。2015年以来,柳其正以年过七旬的高龄,受邀携带合作社“丰柳牌”蜂蜜参加了北京农副产品展销会、湖北省孝感市中华柳氏海内外企业产品展销平台会、2020年黄冈市农副产品展销会、2022年在红安农副产品展销会、2024年红安丰收节农副产品展销会,产品深受展销会青睐,提高了“丰柳牌”蜂蜜产品知名度,扩大了销路。目前,合作社登记在册的蜂农有68户,蜂群5500多箱,年产蜂蜜400吨,蜂王浆200斤,户平增收5万元以上,促进了大家脱贫致富,蜂农们都过上了蜜一般的生活。
养蜂业是一个既利用农业资源,又不耗费农业的生态农业项目,投资少,收益大,是农户一个良好的致富途径。县领导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红安蜂业产业,急需形成产业集团效应。柳其正父子积极参与产业集团和“红安县蜂业产业协会”组织建设,热忱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胸有志向天地广,奋斗者永远年轻。如今年届八旬的柳其正老人,耳聪目明,思维敏捷,风趣乐观,胸装他的甜蜜事业,依然身姿矫健地在乡村家中定地养蜂近50箱,每天骑着轻便摩托车忙里忙外,取蜜、加工蜜产品、制作蜂具、搞好自身和合作社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虽然成天一派忙碌,脸上却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主管:红安县文联
顾问:(以姓氏笔画排列为序)
王辉淼 江长深 孙雪丽 张际春 张楷良 金仕善
秦 遥 倪先胜 徐绪敏 黄谷子 詹学群 谭 冰 戴水冰
法律顾问:何清华14403201710145559
主编:熊立功 副主编:吴秋生 张冬明
视频号编辑:卢喜荣
编审:李绍伦
投 稿 须 知:
1,原创首发作品优先发表;2,请作者提供个人简介、照片,经编辑审核推介;3,谢绝抄袭、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作品,文责自负;4,20元以上,70%的赞赏作为作者稿酬;5,驻《楚文学》选稿网络平台有搜狐网《作家视野报》;选稿报刊有《东坡文艺》《红安文艺》《红安文学》《铜锣诗词》;6,发表的作品,将择优在国家正规出版社结集出版。7,郑 重 声 明:《楚文学》所发各类文章,均系作者原创,各类媒体使用,须经作者本人授权同意,这里少数使用插图摘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删。8.收稿 邮 箱:17786638187@163.com
关注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