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熊立功:陂安南县的红色传奇与经验启示

文摘   文化   2025-01-19 10:18   湖北  


请关注↖“楚文学”



2025年第9期

总第1311期

陂安南县

土地革命时期的红色传奇

与经验启示


熊立功



  到红安土地革命时期的陂安南县旧址去过多次,了解其历史后,深感震撼——

  那时候,陂安南县就像一颗被革命烽火淬炼的种子,独树一帜,且开了花结了果。它坐落于鄂豫皖三省的交汇要冲,大别山南麓的雄浑怀抱之中。境内峰峦似涛,连绵起伏,河流如练,蜿蜒纵横。复杂的地形既赋予了它易守难攻的天然优势,又滋养出肥沃的土地,孕育着一代又一代英勇无畏的人民。这片由黄安县(今红安县)的高桥、八里、平安三区及桃花区部分区域,与黄陂县的塔耳、姚集、研子、长堰四区合并而成的土地,是革命版图上的一块战略要地。

  1931年6月,在鄂豫皖地区革命热潮风起云涌之际,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作出了一项意义非凡的决定——成立陂安南县。刹那间,这片土地仿佛被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革命的火种如燎原之势迅速蔓延开来。

  李先念,这位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举足轻重的领袖人物,在陂安南县成立之初便勇挑重担,当选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他来到高桥河河畔占店镇庙嘴湾村一座质朴而庄重的庭院,这里成了县苏维埃政府的驻地。庭院四周绿树成荫,似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旁蜿蜒而过,水流潺潺,在低声诉说着革命的理想与信念。在这片看似宁静的天地间,却蕴藏着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其时,李先念迅速组建起一系列全面且极具创新性的组织机构,可谓肝胆俱全。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全面创新的组织建设

  (一)军事机构

  县军事指挥部设立在地势高耸的山岗之巅,能俯瞰周边区域,利于军事指挥和预警,这为军事行动提供了天然的优势观察点和指挥中枢。以高桥区赤卫队为基础组建守备团,营房分布合理,形成有效的防御布局。同时,广泛组织各区赤卫军团部和少先队,构建起多层次的军事力量体系,实现了专业武装与群众武装的紧密结合。这种组织模式为其他地区军事力量建设提供了范例,即要充分利用地形优势,整合各方武装力量,形成协同作战的格局。如此一来,在面对敌人的进攻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发挥不同武装力量的特点,相互配合,增强整体防御和作战能力。

  (二)行政司法机构

  革命法庭、政治保卫局和工农监察委员会分工明确,分别负责审判、安保和监督工作。革命法庭秉持公正原则,审判反革命分子和破坏根据地建设的罪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革命秩序;政治保卫局严密监视敌人动向,打击渗透和破坏活动,确保根据地安全稳定;工农监察委员会监督政府工作人员行为,防止腐败现象发生,保证政权廉洁性和人民性。这种设置保障了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安全稳定以及政权的廉洁性。其经验在于建立健全的行政司法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权力得到监督,从而维护革命根据地的正常运转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明确各机构职责,使得根据地在行政管理和司法保障方面有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能够有效处理内部事务和应对外部威胁。

  (三)群众团体机构

  总工会、妇女部、雇农工会和童子团指挥部充分发动各阶层群众,将不同群体的力量汇聚到革命事业中。总工会把工人阶级紧密团结起来,为提高工人待遇、保障工人权益努力,同时组织工人参与革命建设;妇女部动员妇女参与生产劳动、支援前线,发挥“半边天”作用;雇农工会维护雇农利益,让他们在土地革命中受益;童子团通过唱革命歌曲、宣传革命思想等营造浓厚革命氛围。这启示我们,要重视群众的力量,根据不同群体特点进行组织和动员,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革命的坚实依靠,形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每个群体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通过合理引导和组织,能够让他们在革命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共同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

  (四)经济民生机构

  合作饭堂、油印局、红军修械厂和医院等机构的建立,涵盖了生活保障、宣传、军事装备支持和医疗救助等方面。合作饭堂为群众提供生活便利,让大家在艰苦环境中感受到集体温暖;油印局承担宣传革命思想、传递重要信息的重任,让党的声音传遍四方;红军修械厂为红军部队修理和制造武器装备,保障部队战斗力;医院为伤病员提供及时救治,助其尽快恢复健康重返岗位。这表明根据地建设要注重经济民生,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为革命斗争提供物质基础和后勤支持,同时通过宣传凝聚人心,以良好的医疗条件保障战士和群众的健康。只有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激发他们参与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强大的后勤保障也是维持革命武装力量持续作战能力的关键。

  二、广泛深入的群众动员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931年10月17日,李先念在陂安南县庙咀塆广场召开“扩红大会”。庙咀塆广场位于村子的中心腹地,四周是鳞次栉比的房屋。那一天,阳光如金纱般洒在广场上,近千名青壮年早早地汇聚于此,他们的眼神中燃烧着对侵略者的怒火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压迫,大家群情激愤,热血沸腾,纷纷踊跃报名参军。最终,三百余名青年毅然踏上了革命的征程。这一现象体现出陂安南县在群众动员方面的巨大成功。通过宣传教育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意识,让群众深刻认识到革命与自身利益的紧密联系,是动员群众积极参与革命的关键。同时,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土地,切实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进一步调动了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为革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持。这种从思想上引导和从物质利益上保障相结合的群众动员方式,使得广大群众自愿投身革命,成为革命胜利的坚实基础。

  三、灵活顽强的斗争策略

  在反“围剿”和反“扫荡”的艰苦斗争中,1942年6月29日,湖北省黄冈县团风、仓子埠、新洲等地日伪军2000余人,在飞机的狂轰滥炸掩护下,气势汹汹地向新四军第5师陂安南根据地发动疯狂“扫荡”。陂安南根据地周边多是山峦起伏的丘陵地带,茂密的树林犹如天然的绿色铠甲。第5师第1军分区及陂安南地方武装毫不畏惧,他们充分利用熟悉的地形优势,如灵动的猎豹在山林间巧妙穿梭、勇猛伏击。战斗一旦打响,枪炮声如雷鸣般响彻山谷,硝烟弥漫,遮天蔽日。战士们凭借着对地形的了如指掌和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殊死搏斗的激战。经过3天3夜的浴血奋战,毙伤日伪军430余人,最终成功迫使敌人丢盔弃甲、狼狈逃窜。这显示出根据地军民在斗争中采取灵活战术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地形等优势,以顽强的意志对抗敌人,同时注重军事指挥与战斗协同,为革命斗争的胜利创造条件。在面对装备和兵力占优的敌人时,灵活运用地形,采取游击战术,不断消耗敌人有生力量,同时保持坚定的信念,不畏惧敌人的强大,团结一致进行战斗,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陂安南县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实践,为中国革命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其全面创新的组织建设、广泛深入的群众动员以及灵活顽强的斗争策略,不仅为当时的革命斗争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后世留下了值得铭记和学习的精神财富与实践范例。

  这些经验启示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灵活有效的策略,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奋勇进。


主管:红安县文联

  顾问:(以姓氏笔画排列为序)

  王辉淼  江长深   孙雪丽   张际春  张楷良  金仕善

  秦   遥  倪先胜  徐绪敏   黄谷子  詹学群  谭   冰      戴水冰

  法律顾问:何清华14403201710145559

  主编:熊立功   副主编:吴秋生  张冬明

      视频号编辑:卢喜荣

  编审:李绍伦

  投 稿 须 知:

  1,原创首发作品优先发表;2,请作者提供个人简介、照片,经编辑审核推介;3,谢绝抄袭、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作品,文责自负;4,20元以上,70%的赞赏作为作者稿酬;5,驻《楚文学》选稿网络平台有搜狐网《作家视野报》;选稿报刊有《东坡文艺》《红安文艺》《红安文学》《铜锣诗词》;6,发表的作品,将择优在国家正规出版社结集出版。7,郑 重 声 明:《楚文学》所发各类文章,均系作者原创,各类媒体使用,须经作者本人授权同意,这里少数使用插图摘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删。8.收稿 邮 箱:17786638187@163.com



关注投稿




楚文学
搭建原创平台,推介健康文明向上的原创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