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更斌:“大别山的刘胡兰”林清芝和她的父母

文摘   文化   2025-01-04 18:11   湖北  


请关注↖“楚文学”



2025年第3期

总第1305期


“大别山的刘胡兰”

林清芝和她的父母


林更斌


  林清芝(1918—1933),是湖北省红安县(原黄安县)登记在册的几位少年女英烈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被誉为“大别山的刘胡兰”。她的父母也是革命烈士,一家满门忠烈。百度百科和大别山红色家风故事展播第12期介绍了林清芝烈士一家的革命故事,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有她们的事迹介绍;红安县宣讲、演讲革命烈士的故事,经常讲到林清芝和她父母的英勇事迹;中央电视台七套国防军事频道《讲武堂》栏目专门介绍了林清芝的感人事迹。

  

父亲的革命历程


  林清芝出生于红安县太平桥镇紫潭河村林家大塆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林正祥在共产党员、开国上将周纯全等人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参加了平安区农民运动,大革命后期加入中国共产党。

  《八里人民公社党史调查大事年表》(保存在红安县档案馆、县史志办,紫潭河村原属八里人民公社)记载,“1926年,党员林正祥、林斌臣、余焱成、刘济民等在紫潭乡进行秘密活动。他们利用串门找亲友交谈等方式宣传革命道理。白天他们化装成乞丐、小商贩到白区活动,利用被发展的对象再去串联发展,同时侦察敌情,晚上就捉豪绅地主、罚他们的款子,作为党活动的各方面开支。党提出了‘打倒豪绅地主’‘打倒贪官污吏’、‘工农专政’等口号。在这些革命口号的鼓舞下,紫潭乡的林家上塆、林家大塆、刘发崖、徐李塆和冯家院子等29个村的贫苦群众,都投身到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运动中。”“1927年4月,紫潭乡党员林正祥、林斌臣、余焱成从叶集、柴山保回来发动组织,成立护工小组与贫农小组。雇工小组组长刘忠福,组员6人。贫农小组组长林正祥,组员12人,经常在刘家田、林家大塆、林上塆、刘发岔等地召开秘密会议。当时活动内容:一方面是发展组织,规定每人至少要串联十个可靠的贫户农参加革命队伍,因为任务完不成,第一次批评,第二次警告,第三次开除雇工小组或贫农小组;另一方面是加强对土豪劣绅的斗争……”“1927年(民国十六年)12月,当时紫潭乡一带由于林正祥、林斌臣等人的积极活动,这里的革命群众已扩大到一百八十人。”

  “由于这时期,刘忠福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积极热情的工作,在1928年腊月里,卢光典、林正祥两同志介绍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进行了宣誓,参加宣誓的有林正儒等14位同志。会上芦光典、林正祥讲了话,内容大概是:我们都是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我们必须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列,引导广大群众进行无产阶级斗争,党交给自己的任务不管如何艰难,即使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坚决完成,同时必须遵守党的纪律,自己做的任何事情都不能向任何人讲,连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也不能吭气,如果泄露了党的秘密,轻的严厉处分,重的枪决。”

  “这时有了党的小组,组长为林正祥,党员发展到了20多人,并有了严格的组织生活,7天一次会议,多是在半夜秘密进行。”据村中长者回忆,党小组在林家大塆于林家大塆后面有很大的竹园(万一有被反动派发现,出现险情,便于隐蔽和疏散)的林正儒家秘密成立,当时加入共产党的林正儒解放后还健在。只是村中长者一直将其称为党支部,长者所说的就是此时成立的党小组,还是后来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党支部,目前没有找到确切的资料印证,但不管怎样,紫潭河村在林家大塆成立的党小组,是平安区的第一个党组织。

  《红安县革命史》记载,“1927年春,八里湾高等小学的党员李学文、刘芹圃、吴海芳和周纯全(工人)等,一面在学校中发展党员,一面到附近农村开展农民运动,秘密“串党”。1927年春夏间,八里区党员刘芹圃、李学文到平安区的林家大塆村一带开展农民运动和发展党的组织,先后发展了农民林正祥、林斌臣、余焱臣等人入党。林正祥等后又在贫苦农民中“串党”(“串党”,即,介绍发展农民群众中的革命坚定分子入党,笔者注)(《红安县革命史》,武汉大学出版社)《红安两百将领传第一卷》“1928年7月,周纯全担任中共鄂东特委常委兼黄安县委常委,同年秋任安南(黄安南部地区)办事处主任、特务队党代表。安南办事处指挥两支农民赤卫队和一个特务队”“发动群众开展‘五抗’(抗粮、抗租、抗捐、抗税、抗债),打击土豪劣绅”“不久,这一带的农民协会和赤卫队都很快发展起来。1929年春,黄安县的农民运动再次高涨起来,党组织和广大革命群众为创建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红安两百将领传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

  这些历史资料,在林正祥入党的时间上略有出入,但综合判断,应不晚于1927年上半年,也就是大革命的后期,但县委原党史办、县史志办的《八里人民公社党史调查大事年表》,应该比较权威,所以笔者取如下的说法:1926年,革命火种,播撒到紫潭河村(当时为乡或者会)。隔年冬,村党组织秘密成立于林家大塆,从此,党在红安县最南端的白色恐怖弥漫处,筑起坚强堡垒。

  尽管紫潭河村地处黄安县最南端,当时白色恐怖依然比较厉害,正如《八里人民公社党史调查大事年表》记载,“1928年12月,党在刘家田召开大会,总结前一段的工作。……由于紫潭乡附近的八里塆、李家集和黄冈等地都有反动武装,而敌人又经常出入苏区,故使革命力量不易发展。”但林正祥和妻子冯正觉在周纯全等人的影响和宣传教育下,意识到只有组织起来、武装起来,才能推翻黑暗的统治,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林正祥机智果敢,冒着生命危险率领众乡亲一道闹革命。当地农民群众迅速行动起来,建政权,打土豪,分田地,土地革命闹得十分红火。《八里人民公社党史调查大事年表》记载,“1930年3、4月间,紫潭乡部分塆子分配土地,提出没收土豪劣绅土地交给穷人耕种。”

  林正祥不仅在紫潭河村秘密发动闹革命,还利用社会关系,主动向周边地区开展党的地下工作。他多才多艺、能说会道,还是周围村庄楚剧团的“小生”,也学得几手武艺,在红安、新洲(当时属黄冈县)、黄陂三县毗邻一带建立了比较广的社会关系,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红安革命转入成功的消息传递到新洲、黄陂等邻近地区,让受压迫受剥削的劳苦农民看到曙光,当地农民经常向林正祥反映恶霸劣绅的暴行,希望林正祥代表受压迫群众伸张正义,予以打击。林正祥应当地老百姓要求,经常带着农民协会的骨干潜入毗邻紫潭河村的新洲冯集一带活动,处决了不少为非作歹、鱼肉乡民的恶霸。冯集有一位劣绅,非常反动,无恶不作,林正祥有一天对农协会骨干们说:“今晚我们要这个人的狗命!”天黑后,他潜伏到冯集,等到深夜时机成熟,他一刀拿下了那位乡绅的“狗头”。此举使得冯集一带的敌人都心惊胆战,听到林正祥的名字心里就发抖。当时有个说法,只要新洲冯集一带有被反映到林正祥那里、并被认定为欺压祸害老百姓的恶霸地主、国民党帮凶就得死,很少有人能从他手里逃脱。此举为红安赤色地区向新洲(当时属黄冈县)黄陂邻近的地区拓展打下了较好基础。

  1931年夏,平安区划归新建的陂安南县管辖。当时,根据地反“围剿”斗争正在紧张进行,红军部队需要大量战斗人员,在鄂豫皖分局党委、苏维埃政府的号召下,陂安南县和根据地其他地方一样,掀起了扩红支前、参军拥军的热潮。10月17日,“在庙咀湾的广场上,红旗招展,大众如潮,锣鼓声、口号声响成一片,陂安南县苏维埃政府‘扩红大会’在极为热烈的气氛中召开。郭述申、李先念(分别为陂安南县委书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笔者注)相继讲话,分析‘九一八’后全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揭露蒋介石不抵抗主义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号召全县群众紧急行动起来,贯彻中央分局关于准备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的指示精神,在全县掀起参军拥军的高潮,保卫秋收,保卫革命根据地,打破敌人的新‘围剿’计划,争取更大的胜利。李先念还说:这次参军,大家自愿报名,我带个头,首先报名,郭述申同志支持我,苏维埃政府的同志们也支持我。我们去前方当兵打仗,后方的同志们和乡亲们要把地种好,多打粮食,支援前方。前方的同志会勇敢杀敌,保卫后方,保卫众乡亲。会上,共有三百多名青年踊跃报名参军,超出全县预定人数的一倍以上。”(《李先念传1909~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

  林正祥积极响应号召,当天带着紫潭河村17名青年,在李先念的率领下,同陂安南300多名青年一道参加红军。在林正祥的引领下,林家大塆及周围一带先后有数十名青年农民毅然投身红军,汇入改天换日之历史洪流。林正祥参加红军后,被分配到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当战士,跟随部队东征西战,参加了黄安、商潢、苏家埠、光潢4大战役,多次负伤。由于他有基层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的经验,智勇双全,在部队得到很快成长。据同村林美华讲,他有一次,送担架到陂安南县见到林正祥,只见他骑着一匹高头大白马,肩挎一把战刀,腰间别着两支手枪,煞是威风。不幸的是,1932年夏秋间在河南光山境内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牺牲时年仅38岁。

  

父亲地下工作三次脱险


  林芝清的父亲林正祥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勇气、智慧和坚定信念的传奇。当时中共紫潭河党支部直接面对的是白色区的国民党反动派,敌人对他恨之入骨,却拿他没有办法,甚至悬赏大洋要他的头,却仍然没有结果。在红安县最南端秘密筹建党的支部前后,他多次深入敌人盘踞地区,以游学为名,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他曾经三次遇险,但每次都凭借机智和勇敢成功脱险。

  第一次,林正祥在林家大塆隔壁的林家上塆被捕。当时,国民党的军队驻扎在林家上塆,由陈副连长带队。林正祥被捕后,国民党多次审讯,毫无结果。他的母亲——陈奶奶听说大儿子被捕后,心急如焚。在得知副连长也姓陈后,她便冒着巨大的风险去与他交涉。陈奶奶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了陈副连长,那晚,陈副连长故意安排林正祥往紫潭河南边跑,而他自己则往东边开枪,制造了一个假象。林正祥成功逃脱,心中既感激母亲的勇敢,也深深明白了革命道路的艰辛。

  第二次脱险发生在新洲雷家塆,当时林正祥潜伏到冯集一带活动,在雷家塆被国民党反动派发现了,国民党立马派重兵把雷家塆团团围住,水泄不通。得知当时的情况后,林正祥便躲藏在嫁到雷家塆的妹妹家谷仓里。在敌人搜查时,林正祥的妹夫机智地掩护了他,面对敌人严厉的搜查,他不惧危险,调侃敌人“你们看我们家哪有其他人!”为了躲避敌人,林正祥连续几天几夜躲在谷仓里,一天,趁着大雨,林正祥穿上蓑衣戴上斗笠,装作村民去河边挑水。他深知,这可能是他唯一的逃生机会。他挑着水桶来到河边,迅速甩掉水桶,趁敌人不注意逃脱了。去河边的路上,当时国民党的人还盘问了半天,看他不像是林正祥,于是放他去挑水。过一会国民党的人反应过来,认为刚才那个去河里挑水的人就是林正祥,立马围追,可这时林正祥早已跑不见了。这次经历,让林正祥更加坚定了为革命奋斗到底的决心。

  第三次,敌人已经尾随追捕林正祥。尾随追捕从麻城歧亭通往黄陂的一条商道——黄陂大路,林正祥经常在这条路一带的村庄活动。在黄陂大路经过冯家垸对面的现五顶时,还有敌人站岗。林正祥背着背包,假装是做生意的,用黄陂腔问放哨的士兵“三姑井水哪里走?”。士兵指引他往西走,林正祥不慌不忙地走了过去,随后转向另一个方向逃脱。他明白,如果表现出慌乱,必定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后果不堪设想。

  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林正祥三次的脱险经历,向我们展示了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随时面临生死考验,时时处处在考验他们的胆识和忠诚。但无论面对多么恶劣的环境,革命者们坚定地保持着革命信念。这种一往无前,决不被困难压倒的坚定革命意志和英雄气概,是我们奋发向上的无穷动力。

  

母亲的红色印记


  母亲冯正觉(不少资料写成“冯振觉”)是典型的“夫唱妇和”。在丈夫林正祥的带动下,她于1928年秋参加革命活动,在当地做妇女工作,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紫潭河党支部成立后,为防止地主民团的破坏,她主动担任党支部的情报员,密切观察了解民团的动向,及时向党支部报告情况。在她担任情报员期间,党支部在民团的眼皮底下开过多次会,而未被民团察觉;支部成员到各村开展活动,亦安然无恙。1930年平安区第二乡苏维埃政府成立,冯正觉当选为执行委员。当时,乡苏维埃政府执委共7人,她是唯一的一位女委员。在敌人进攻时,不畏艰险,组织全村妇女、儿童、老人转移进山隐蔽,逃脱敌人对该村群众一次次的追捕。有一次在敌人追捕时,她组织带领群众转移到河南与湖北交界的山林中,躲过敌人对群众的追捕屠杀。在这次转移中有许多老人、小孩,冯正觉跑前跑后,扶老携幼,不让一人落下,却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冯振觉也时常挂念不在身边、外出参加革命的女儿,经常与女儿同龄的幼年好友林子春的母亲念叨说:“大姐(长辈女性对晚辈女性的谦称),你养个女儿总在身边多好呀!我紫芳才十多岁就出去了(参加革命去了),总不能见面,我好想她哟!”

  

林清芝的精彩童年


  在父母的直接影响下,聪明伶俐的林清芝(小名紫芳)不到10岁就参加了童子团,当团长,带领孩子们为革命站岗放哨。1926年,北伐军路过林家大塆时,林清芝那时只有几岁,去看热闹。因为她长得可爱,不少战士逗她玩,还有个战士把她抱起来举高高。北伐军威武雄壮、可敬可亲的仪容,在林清芝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后来,她参加了乡苏维埃宣传队,与年龄比她大得多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到各村去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如散发革命传单,教唱革命歌曲,解释苏维埃颁布的法规等。有时,他们还利用夜晚的时间,悄悄地深入到赤白交界地区刷标语。林清芝未上过学,只是在苏维埃政府开办的“识字班”听了几次课,能认识几十个字,但不会写。刷标语时,她负责准备石灰水,协助会写字的队员把事先确定的标语口号刷在祠堂或过往行人易见的墙壁上。由于她能说会道,在宣传队她最拿手的还是口头宣传,其他队员都很佩服她。一次,她到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宣传分配土地。这个村子都是些穷人,田地很少,乡苏维埃从邻近的一个大村子划出一石多田交给这个村子分配,但村里的群众害怕将来地主反攻倒算,无人敢要。林清芝便对村里的群众说:“红军的力量大得很,还怕几个臭地主吗?田地都是苏维埃的,苏维埃是我们穷人的政府,地主敢说三道四,红军、苏维埃就要他的狗命。有红军和苏维埃撑腰,谁敢不服?”在她的宣传鼓动下,从外村调拨的这批农田很快分配落实到户。

  1931年秋,林清芝被调到陂安南县政治保卫局当审判员。她参与审判的案子,涉案人都是在地方上有劣迹的坏分子。别看她年纪小,但判断力较强,得到主审官的赞扬。



母女俩的颠沛岁月


  1932年10月,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四方面军被迫向西实行战略转移,由于形势所迫,陂安南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移驻红安四区、五区,机关压缩,工作人员有的编入独立师、独立团,参加打游击;有的派回家乡,隐蔽活动。林清芝回到林家大塆,与母亲冯正觉一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不久,平安区各地被敌人占领,母女俩便转移到麻城中驿林家寨一带隐蔽。大浪淘沙,在革命转入低潮时,绝大多数共产党员和革命者坚定跟党走,但也有极少数意志薄弱者变节求荣或被裹挟出卖、残害原来的同志。她们母女二人在麻城隐蔽时,有一天被原农民协会会员殷“补锅匠”发现告密。地主民团开公文、派人带枪去押解母女俩,并欺骗说现在没事了,可以回家了。林清芝提醒母亲,说他们还有枪,民团的又连哄带骗地说,路上怕有什么事,好保护你们。就这样,母女俩踏上回村的路。

  一路上,母女俩发现情况不对,多次寻机自尽,均未获成功,经过紫潭河时,还伺机跳河,也被阻止。母女俩遂于1933年农历6月15日被民团押解回村,当晚关押在徐李塆一间牛棚里。翌日行刑场面十分惨烈,母女俩大义凛然,刑场上的对话,尤为感人。

  

营救无效志更坚


  冯正觉、林清芝被民团武装押回村的消息不胫而走,林清芝的爹爹林友仁和奶奶陈老太忧心如焚,立即内紧外松地召集亲房叔伯商量解救的办法,大家觉得,眼下只有托社会有名望的人出面说情。

  这边在急着准备救人,那边在忙着准备杀人。民团头目是林清芝这一大房的,多少动了恻隐之心;又听说红四方面军在四川闹出了新的动静,红25军还在鄂豫皖时有打胜仗,不想把事情做得太绝,想把她们母女俩留下一个。但民团其他的骨干说,上头有指示,不留后患,要斩草除根。此话一出,民团头目也不好再提留下一个的事,便说看能不能逼她们投降。

  于是,当冯正觉、林清芝的亲属这边找到刘发洼的刘某出面协调民团头目,想将她们母女保出来时,狡猾的民团头目说,看在刘某的面子上,可以不杀她们,但有一个条件,要冯正觉宣布与林正祥脱离关系,脱离共产党,不再参加革命。同时还给刘某一个所谓的面子,同意林正祥的堂弟林正富去探视,民团头目的鬼胎是,想林正富去转话,让这对母女看到亲人后“回心转意”。

  当晚,林正富去关押她们母女的地方(一说关押在刘发洼祠堂)探视。见到林正富,口齿伶俐的林清芝先说,“谢谢叔爷,我和母亲这就要走了;父亲还没有回来,红军不停地打仗,牺牲了很多人,我父亲有没有牺牲还不知道;爹爹和奶奶年纪大了,我们不能行孝,要麻烦叔爷你们帮忙照顾了。”说着,便向林正富鞠躬,眼泪直打转。其情之切、意之坚、声之恳,一天学都没上过的林正富,也听得明明白白。林正富虽然知道她们已下定必死的决心,但还是想她们能活着,便把刘某求情、民团的条件转述了。冯正觉、林清芝立即拒绝了,冯正觉不无生气地说,“怕死不革命,可恶的民团,要我两个‘脱离’,亏他们想得出来。”林清芝说,“叔爷,在回来的路上,我也想过,要不要想办法出去?远远地嫁一个人,寻机报仇。但想来想去,这个路是堵死的。”

  见此情状,林正富便对冯正觉、林清芝说,“大嫂、好侄女,你们莫客气,照顾老人家的事,包在我们身上。我今晚再去跟民团求个情试试,看能不能救救你们,你们多保重。”冯正觉、林清芝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谢谢叔爷的好心,他们是不会放过我们的,我们已做好死的准备。

  林正富转身去找民团头目,恳求头目念在乡里乡亲和一个大房的份上,高抬贵手,把母女俩留下一个,给还未成年、“还不懂事”的林清芝留一条活路。谁知这头目不仅不给半点情面,反而恶狠狠地说:“只让你去探视她们,一个是看你平时老老实实的,一个是想你去‘感化’她们,你倒好,反过来做我的工作,门都没有!别再说了,再说连你一起抓起来。”林正富无可奈何,悻悻而去。夜深了,民团也不允许他再去探望。

  林正富一去不回,冯正觉、林清芝心领神会,料到明天一定很险恶,但不管怎么险恶,血可流,头可断,信仰亲情不可犯,就是千刀万剐,也绝不向敌人投降,敌人休想逼就范。

 

母女俩的壮烈牺牲


  1933年农历6月16日这天中午,烈日当头,整个天地像一个大蒸笼一样闷热。敌人将林清芝和她的母亲冯正觉带到了宝印山,准备杀害。在民团头子的指使下,民团还押来了一批红色群众观看。

  敌人企图使母女俩屈服,威胁冯正觉退出共产党,并与参加红军的丈夫离婚(当时,冯正觉不知道丈夫已牺牲,敌人对林正祥参加红军后的情况也不知情)。冯正觉宁死不屈,断然拒绝。敌人又威逼林清芝,要她劝告母亲投降,否则便用乱刀砍死。林清芝大骂敌人可耻,并高呼革命口号。

  面对死亡,林清芝和母亲冯正觉显得镇定从容。但林清芝年小,冯正觉想通过乡亲们的帮助保她一命。她对在场的群众说:“乡亲们,我革命不后悔,死了不可惜。只是女儿清芝还是一个孩子呀!是我和正祥唯一的骨肉,求求你们想想办法救下她,她就是你们的女儿,让她一生为你们尽忠尽孝。”

  这时,人群中有人说:“留下清芝吧,她还未满15岁,还是个小孩。”有几个群众还上前去拉林清芝。敌人用枪逼退了群众,恶狠狠地说:“谁想救人,冯振觉、林清芝就是谁的下场。”

  面对疯狂的敌人,林清芝和母亲昂首挺胸,擦干了眼泪。林清芝将乌黑的辫子理顺,把衬衣抖了抖,对敌人大声说:“要杀要剐就快来吧,让我死在我母亲前面!”冯正觉理了理弄得有些凌乱的鬏巴,将簪子抽出重新插好,整理好衣裤,对女儿说:“我的好孩子,不要怕,革命总是有牺牲的,让母亲先走吧!”

  敌人故意先对林清芝行刑,要让冯正觉亲眼看到女儿的惨死。民团的刽子手,面对怒目横视的林清芝,握枪的双手直打哆嗦,扳机连扣8下,一直未响。敌人以为遇到了什么邪气,将子弹退出,放在鞋底下擦拭了几下,又颤抖着扣动扳机。林清芝倒在血泊中,殷红的鲜血浸透了白色的衬衣。接着,民团威逼着红色群众将冯正觉打死,但群众宁愿自己死也不肯动手打自己人。随后,胁迫原农民协会一会员用梭镖戳中冯正觉的腋下。这时,一伙民团一哄而上,将冯正觉推倒,用锄头、梭标和石头将其打得昏迷过去,然后抛在半山腰,让太阳暴晒。她苏醒后还强忍着剧痛,往山下的水塘爬去,想到水塘边喝一口水,最后血洒一路,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残忍的民团还不准任何人收尸。直到天黑后,林清芝的堂叔林正富才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用草席将母女俩的尸体一一背到龟息咀,然后合葬。

  

扶正惩恶、褒扬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我们的红色江山是千万万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决不允许江山变色,人民也决不答应。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要继续向前走,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告慰革命先辈和先烈”。

  红安县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一直高度重视红色教育、红色传承,党的组织和学校每逢清明,就要组织党员和学生瞻仰烈士陵园,祭拜冯正觉、林清芝等革命烈士。

  这里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早在1941年皖南事变后的一年农历六月初六,新四军第五师派一个锄奸小组来紫潭河村,镇压杀害冯正觉、林清芝的反动民团头子及刽子手,为烈士报仇。黄昏之后,锄奸小组几名战士背着雨伞和背包,包中藏着手枪,分两路来到林家大塆。当天,林家大塆正在西南后山脚撘台唱戏,两路战士来到后,看戏旳人群中有人觉察到,便呼喊:有“外人”来了,引起戏场小小的骚动。这时,一名战士站上看戏的板凳,解释说:乡亲们不要误会,不要慌,我们是来“做生意的”。随后,锄奸小组又趁天黑前往隔壁塆捉拿元凶。但因戏场的骚动和看戏的村民提前跑散,引起反动民团头子的警觉;加之不巧的是,锄奸小组在半山腰,便遇到一人,刚好是反动民团头子“放哨”的,锄奸小组不知情,要他带来。他一上到岗上就大声连喊:“三爹爹,‘共先生’来找你了”。锄奸小组虽然将这一通风报信的帮凶予以枪击,并对张罗唱戏的党内变节分子予以处决,但狡猾的元凶连夜逃脱,其中一人从家中后墙洞中(平时用簸箕遮住)钻到屋后竹林,然后逃到鄂西北竹山县,一直不敢回村,后来被鱼刺卡死。此举虽然说没有完全达到目的,但是极大地伸张了正义,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让红色群众再次感受到共产党的主张和力量。

  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安宁生活更应珍惜。

  林清芝全家参加革命,为国捐躯,他们的高风劲节和革命精神,感天动地,震古烁今,千古永垂。她的一位旁系亲属含泪写下《七律•怀念我的叔伯姑姑“大别山的刘胡兰”林清芝烈士及其父母》,诗曰:

  阴风乱卷宝印山,正气高扬紫潭湾。

  热血甘朝天地洒,微身岂向鬼魔弯!

  满门忠烈凭谁祭?万古江河似泪潸。

  朗朗乾坤悬日月,飘飘雨雪见梅兰。

       作者简介:林更斌,湖北红安县人,深圳市退休干部。在工作中,保持爱学习、爱思考的习惯,参与编著《深圳帮扶30年》,著有《基层治理的故事》《深圳城市化进程中的党风廉政建设》,在报纸、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信息、调研报告和文学作品。


主管:红安县文联

  顾问:(以姓氏笔画排列为序)

  王辉淼  江长深   孙雪丽   张际春  张楷良  金仕善

  秦   遥  倪先胜  徐绪敏   黄谷子  詹学群  谭   冰      戴水冰

  法律顾问:何清华14403201710145559

  主编:熊立功   副主编:吴秋生  张冬明

      视频号编辑:卢喜荣

  编审:李绍伦

  投 稿 须 知:

  1,原创首发作品优先发表;2,请作者提供个人简介、照片,经编辑审核推介;3,谢绝抄袭、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作品,文责自负;4,20元以上,70%的赞赏作为作者稿酬;5,驻《楚文学》选稿网络平台有搜狐网《作家视野报》;选稿报刊有《东坡文艺》《红安文艺》《红安文学》《铜锣诗词》;6,发表的作品,将择优在国家正规出版社结集出版。7,郑 重 声 明:《楚文学》所发各类文章,均系作者原创,各类媒体使用,须经作者本人授权同意,这里少数使用插图摘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删。8.收稿 邮 箱:17786638187@163.com



关注投稿




楚文学
搭建原创平台,推介健康文明向上的原创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