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注↖“楚文学”
2024年第185期
总第1287期
元末农民起义
将领邹普胜
徐仕贤 邹元国
邹普胜,(1325年—1393),号文斋,字查明,著名元末农民起义将领。在那个危机四伏的朝代,他高擎义帜,举兵反元,功勋卓著,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潮州人民称颂他为圣王仙师,红安、麻城人民将他视作本土的骄傲,邹氏宗族把他奉为本族的荣耀。这里我们特向人们展示邹普胜的传奇人生。
崭露头角
邹普胜出生于元至顺六年(1325年),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太仙乡双城镇附近柏树塆(今红安县七里坪镇白马嘶村柏树塆)人。其祖父邹迁八,元朝进士,原籍江西南昌府新建县人,于元文宗时率举家迁至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太仙乡,隅双城镇附近柏树塆(今红安县七里坪镇白马嘶村柏树塆),任黄州齐安(今麻城)监主事,负责铸铁钱事务。他又是个老学究,家中藏书甚多,知识广博,精通风水之术,在这里终老发家。邹普胜的父辈有兄弟九个,其父排行第五,名庆五。
邹普胜是个独生子,传承爷爷基因,从小机智过人。爷爷父亲对他寄于厚望,五岁起便让其进私塾读书。邹普胜从小熟读五经四书,平时手不释卷,八九岁就能吟诗作对。步入少年后,他尤其爱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孙子兵法》、《易经》、《黄帝内经》等这些历史、军事、天文地理、医学、风水卜卦方面的书,从而知识面广,智力超群。他经常出入双城镇繁街闹市,接触到不同阶层之人,见识阅历大增。他十五六岁时,但因家道中落,为了生存,他便继承父业,以打铁为业,闲时钻研风水之术,劳碌奔波于双城镇和十里八乡。多年的社会阅历,致使他作事有主见,也产生了对自己生存状况和元朝腐化统治阶级的不满,他发誓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干出一番大事。
元朝末年,南方和北方兴起白莲教。白莲教信徒念弥勒佛。南方白莲教主是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南泉山东屯庄)人彭莹玉。彭莹玉又名国玉、翼,十岁时入慈化寺为僧,会治病,在民众中威望甚高。教徒尊称他彭祖,俗称彭和尚。彭莹玉在农民中开展白莲教宣传活动,并秘密组织武装。元至元四年(1338年),他在袁州发动起义失败,逃淮西,官府有司追捕,由于淮民保护,一直没能抓获。此后十余年,他在江淮等地继续宣传白莲教,并在各地招收门徒,策划武装起义,他以“弥勒佛下生,当为世主”的宗教口号来鼓动群众反元,其早期门徒多以“普”字命名,邹普胜便是其中一员。
邹普胜师从彭莹玉,成为白莲教信徒,他弘扬教义,立志反元。在家乡发展教众,聚教众于点兵山(今典明山)铸剑点兵练兵,等待时机。后来,邹普胜率领红巾军在县邑展开了抗元斗争,今红安县境内打鼓岭、系马冲等地名皆因邹普胜抗元战斗而得名。
据《湖广总志》记载:当时在蕲、黄一带从事秘密策划反元起义的人物是麻城铁工邹普胜。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北方白莲教会的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在颖州发动几万民工起义成功后,直打到大别山区的光山县,对元朝统治早就不满的邹普胜见时机巳到,积极准备起义。但需物色一位体态雄伟的人物,以应“弥勒佛下生”之偈言。
徐寿辉(1320--1360),罗田县多云乡上五堡(今罗田九资河乡)人,原是贩卖土布的小商贩。他身材魁梧,相貌非凡,为人正直,乐善好施,在群众中有极高的威望。一日,徐寿辉行走山中,获鉴铁10斤。此前夜间,邹普胜梦见黄龙蟠其铁砧。第二天徐寿辉携铁经过,叫邹普胜制耰锄,蹲坐铁砧上。邹普胜心生惊诧,平静下来后告诉他说:“今天下尚须耰锄活邪?当炼一剑赠君耳。”于是两人志同道合,情同手足,谋举大事。
两任太师
邹普胜同徐寿辉来到江西宜春县,与师父彭莹玉和尚等人一起,在鄂东一带宣传“天下大乱,弥勒佛就要降生”的思想。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邹普胜、徐寿辉、彭莹玉在大别山主峰下的罗田县多云山圣人堂发动起义,邹普胜、彭莹玉与众共推徐寿辉为起义首领,以红巾军为号,南方红巾军起义爆发,徐寿辉、邹普胜率领的红巾军一举攻取罗田县城。九月,起义军将领倪文俊(黄州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人)大败元威顺王宽彻普化及其子别帖木儿、答帖木儿于金刚台,并俘虏了别帖木儿,后杀死两儿子,占领蕲水(今浠水)县及黄州。起义军占领蕲水时,元蕲州路总管李先不敌身亡。十月,徐寿辉以蕲水为都,国号“天完”,表示压倒“大元”之意,定年号为“治平”,徐寿辉在蕲水县城附近的清泉寺太殿上即位皇帝,任命邹普胜为太师,倪文俊为领军元帅,陈友谅为元帅簿书掾。设置统军元帅府、中书省、枢密院以及中央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等军政机构。铸有铜印,发行钱币。
天完政权建立后,邹普胜倡议天完政权提出了“摧富益贫”的口号,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拥护,红巾军迅猛发展。天完政权以现今黄冈市为中心根据地,派出两路大军向江西、安徽出征,各地群众纷纷响应。当年十一月,天完军南下江西攻打瑞州,入安徽宿松,破安徽太湖、潜山。河南、湖北各地群众蜂涌起兵,形势对天完红巾军十分有利,徐寿辉、邹普胜决定派出各路红巾军,分兵攻占湖广、江浙等地。
天完军重点进攻目标是湖广行省首府武昌。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邹普胜派出南北大军对武昌形成包围态势,尔后,邹普胜跃马挥戈率主力军于十四日攻克武昌,元威顺王宽彻普化、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和尚弃城逃走,元顺帝下诏追夺宽彻普化王印,和尚被诛。这场战斗仅仅花了两天时间,充分显示了邹普胜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农民军战斗力,暴露了元朝统治阶级的腐朽性。
陈友谅(1320--1363),湖北沔城(今湖北仙桃)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天完红巾军,隶丞相倪文俊为簿书掾,以战功升元帅。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陈友谅以倪文俊谋害天完帝徐寿辉杀倪文俊,遂并其军。他自称宣慰使,旋改称平章政事,掌兵权。与元兵交战,连克安庆、瑞州、抚州、赣州、信州诸地。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陈友谅挟持徐寿辉,移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在采石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大汉”,年号“大义”,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仍任命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太尉。
大汉政权建立后,邹普胜辅佐陈友谅一面继续进行反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历经龙湾、江州、鄱阳湖几次重大战役。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以水军决战,大战中陈友谅被流箭射中身亡,陈汉政权结束。
建双城塔
在红安县七里坪镇南3公里处、倒水河柳林河南岸的周家墩村,有座距今660年的古塔。因建在古双城镇旧址旁,故名“双城塔”。
双城在元末居黄州府麻城县双城镇(今红安县七里坪镇周家墩村)。它分内城和外城,内城名竹墩城,于南北朝时梁天监三年(504年)始建,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在此置“黄州齐安(麻城)监”,竹墩城此时已有设备齐全的冶炼厂,铸铁钱。并有土质特好的砖窑厂。元朝后期,距竹墩城十公里的金场河(今名金沙河)发现有高纯度的金矿,朝庭派遣李牧林、叶元等将领监守开釆,竹墩城亦成为金场河金矿冶炼基地。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员的增多,元朝在竹墩城外增修外城。内外城合称“双城”,占地约6平方公里,主要从事冶炼金矿、铸铁钱、铸造铁质农具和兵器,驻扎有庞大的军队执行安保、押运任务,附近还有大型的砖窑厂,军政管理机构健全,至使街道密布,商业店铺林立,人口密集,在当时成为一个次县级规模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城镇。
双城镇地域居九座山峰之中,群山环绕,风水学上称为九龙奉圣之地。据传它是倒水河红安段两条龙脉之一,对整个红安地区有重要影响。邹普胜博学多才,精通风水学,他悟透了这些门道,也深切了解双城镇的沧桑历史。他早就想修建一座巨塔镇地,打造成风水宝地为一方百姓造福,也为自己能发达出人头地,因限于财力只能等待时机。元至正廿年(1360年)陈友谅称帝仍任命他为太师。邹普胜立马抓住这个机会,以庆祝陈友谅登皇位之名,由大汉朝庭拨专款在双城外修建一座巨塔——双城塔。
双城塔为砖砌仿木阁楼式佛塔,平面六角,13层,通高35.4米,底层边长4.5米,塔门位于东侧。塔内设有阶梯可通塔顶,1至2层、4至7层为穿心式阶梯,其余均为旋转式阶梯。第3、4层有平座,由塔身、铺作层、腰檐和平座组成,其余各层无平座,由塔身、铺作层、腰檐组成。塔身外檐1至3层为五铺作计心砖雕斗拱承檐,平座斗拱为四铺作;5、6层外檐斗拱为五铺作,逐跳偷心;7层以上为四铺作砖雕斗拱承檐;10层以上斗拱均无泥道拱。塔内部通道顶部均有斗拱承托藻井、天花,天花以雕刻莲花、牡丹、双线纹等装饰,精巧玲珑,布局有致。各层斗拱、檐角、勾栏、门窗、神龛均以特制砖件拼装,榫卯相扣,严密合缝。
双城塔通体比例均衡,收分圆和,形态健美,气势凝重。站在塔顶远眺四周,青山绿水尽收眼底,令人心旌神驰。双城塔是我国砖仿木结构佛塔的代表性建筑,是湖北省仅存的宋型塔精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版《黄安县志》载:“双城塔,邑北三十里。元季徐寿辉倡乱,伪相邹普胜、冯瑄佐之,据此……塔即所建焉。”双城塔2层内部天花斗拱和塔檐条砖上有模印“修塔陈涉(陈友谅登皇位)记”,这模印深藏奥秘,暗示了修塔原因、时间等诸多信息。据有关资料显示,双城塔于元至正廿年(1360年)动工,至正廿二年(1362年)竣工。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募资重修。
双城塔是红安版的金字塔,塔和主建者邹普胜身上有着很多鲜为人知的建筑科学、历史、地理信息以及民间传说故事,有的至今成谜。双城塔登顶通道由穿心式和旋转式阶梯交替组成,可供人上下,每层六面均有排列规整的未封闭洞口,这些洞口可充当瞭望孔、射击孔,塔顶可容1至2人向四周瞭望,能看到方圆几十里的地方。据邹普胜的身份和建塔时间推测,双城塔是一塔多用,既是风水塔、礼佛塔,也是一个重要的军事雕楼。
、隐姓从道
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阵亡,据传邹普胜用法术遁走逃生。1368年元朝灭亡,朱元璋建立明朝“大明”政权,朱元璋之谋臣刘伯温仰慕邹普胜才能,极力推荐邹普胜,召请他再度出山共治天下。邹普胜坚持不侍二主,为避祸隐姓埋名,自名为何野云,取野鹤闲云之意。他从北到南,云游至潮州府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一带,以相风水、治病谋生。此时他形骸放荡,民间称其为虱母仙、邋遢道士,尊称何野云仙师、龙尾圣王、龙尾爷、龙爷,在潮州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
邹普胜远走南方之后,居住在双城一带的邹氏亲人担心受其牵连,纷纷外迁。红安邹氏原本枝繁叶茂,因惧怕明朝官府的杀戮而被迫迁徙,分散避难,骨肉分离,在各地孤为小姓低调生活。
清光绪十三年(1884年)《潮阳县志》卷十三杂录篇载:“明初有虱母仙者,精于青乌(堪舆)之术。至潮(阳)为人择地,而多不扦穴,听人自得之。知成谶,后吉凶皆如券。每遇其蹲坐处,则多吉地,故人往往阴识之以为验。或曰:即何野云也。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此,然终不得而详。居止无定,多在凤港卢家,其乡外有冢垒然,传为所葬处。”明朝洪武廿六年(1393年),邹普胜卒于潮州府潮阳县,终年68岁,当地百姓将其厚葬于潮阳乡间。
双城附近邹氏后裔为纪念先祖邹普胜,于明代在双城塔附近兴建了大胜寺家庙,传说邹普胜是地藏王菩萨的一个化身,邹氏后裔又恐于明朝统治,不能公开供奉他,故托名供奉地藏王菩萨。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双城塔大修,次年,大胜寺中供奉的地藏王菩萨像移至修缮一新的双城塔内,在第一层设神龛供奉之,故双城塔又别称“大胜寺塔”、“地藏王塔”,数百年来,鄂豫两省百姓络绎不绝前往朝拜!“双城塔”现保存完好,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鄂东大地的历史文化瑰宝和重要旅游景点!
注:本文查阅了《中国通史》、《湖广总志》、《湖北通志》、《黄州府志》、《麻城县志》、《黄安县志》、《潮阳县志》、《红安县地名志》等史志书籍;参考和引用了邹氏宗谱、王恒忠、詹帆等人的部分资料和文章,谨此致谢!
作者简介:徐仕贤退休公务员,湖北省作协会员,黄冈市地名文化研究会会员,红安县政协文史专员,红安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
邹元国红安县邹氏联谊会秘书长,红安二中副高级教师。
主管:红安县文联
顾问:(以姓氏笔画排列为序)
王辉淼 江长深 孙雪丽 张际春 张楷良 金仕善
秦 遥 倪先胜 徐绪敏 黄谷子 詹学群 谭 冰 戴水冰
法律顾问:何清华14403201710145559
主编:熊立功 副主编:吴秋生 张冬明
视频号编辑:卢喜荣
编审:李绍伦
投 稿 须 知:
1,原创首发作品优先发表;2,请作者提供个人简介、照片,经编辑审核推介;3,谢绝抄袭、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作品,文责自负;4,20元以上,70%的赞赏作为作者稿酬;5,驻《楚文学》选稿网络平台有搜狐网《作家视野报》;选稿报刊有《东坡文艺》《红安文艺》《红安文学》《铜锣诗词》;6,发表的作品,将择优在国家正规出版社结集出版。7,郑 重 声 明:《楚文学》所发各类文章,均系作者原创,各类媒体使用,须经作者本人授权同意,这里少数使用插图摘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删。8.收稿 邮 箱:17786638187@163.com
关注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