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桃青:腊肉锁住乡愁

文摘   文化   2025-01-02 17:34   湖北  


请关注↖“楚文学”



2025年第2期

总第1304期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台湾诗人席慕容的诗句如同一把精致的钥匙,轻轻开启了我心中那扇乡愁的大门,让我陷入无尽的思念与怀想。当我伸手撕去2024年最后一页日历时,一条无形的线牵引着我的心。人间烟火,岁末思索。今天是甲辰年农历初一,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股熟悉的味道,一股熟悉的香气永远萦绕在鼻尖,那便是腊肉的味道。它是家的味道,更是乡愁的味道,悄然唤醒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记忆。

  记得小时候,每到腊月,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大集体时代,生活并不宽裕,办年的第一大难题就是割年肉。尽管穷,每到年关,也要把年这面子顾好,讨饭的也要过个年,特别是不能怠慢拜年客。于是父母在家里商量着如何筹钱割年肉。到谁家去割年肉?割多少?留多少自己过年?腌制多少腊肉待客?这些捉襟见肘的思索足见当时的困难。

  办法商量好后,父亲主外,母亲主内。父亲想方设法把肉割回来,先留足年饭用的鲜肉,然后母亲就把剩余的肉切成小块,再抹些盐,放在一个土钵里用腌菜石压两天,然后取出来,挂在屋檐下,在寒风中晾干。日复一日,肉块逐渐失去了水分,颜色由鲜红转为棕色深红。这个制作过程是需要耐心,需要等待。时间会酿成一切,腊肉是时间的馈赠,是季节的印记,更是一段被腌制,风干,熏烤的故事。

  腌制、风干好的腊肉挂到烤火房,满屋就是腊肉的香味。待到拜年客来后,母亲有时把腊肉切成薄片,用小碗装好,放在蒸饭锅里用柴火蒸,腊肉香弥漫在空中;有时把腊肉切成片后再用清椒炒,或蒜苗,蒜苔,香气扑鼻,令人嘴馋。无论哪种做法,吃在口里,香在心间,回味无穷,每一口都是对过往岁月的咀嚼,每一次的回味都是一种深深的眷恋,也是童年最美好的追忆。

  如今岁月静好,我们不再为割肉为难。一到腊月,我也准备腌制腊肉,我所腌制的腊肉不仅仅是抹盐,还要先抹上白酒,外加花椒,腊肉更香,腊味更足。腊肉不仅是待客,还要让远在他乡的兄弟姐妹,女儿带回去细品。让他们吃上腊肉,记住乡愁。所以腊肉是游子与老家的纽带,每每吃上腊肉,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腊肉是一种情感的表达,精神的寄托,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饱含着亲人的厚爱。腊肉的香味带着吉祥与祝福,充满喜悦与希望。

  父母已去,每每闻到腊肉的香气,仿佛看到和父母一起品尝腊肉的场景,也不由自主地看到了父母那熟悉的面孔,还是那么亲切,那么祥和。腊肉不仅仅是一种食材,更是一份亲情,一股生活的力量,一份乡愁,一份永远无法割舍的牵挂。



主管:红安县文联

  顾问:(以姓氏笔画排列为序)

  王辉淼  江长深   孙雪丽   张际春  张楷良  金仕善

  秦   遥  倪先胜  徐绪敏   黄谷子  詹学群  谭   冰      戴水冰

  法律顾问:何清华14403201710145559

  主编:熊立功   副主编:吴秋生  张冬明

      视频号编辑:卢喜荣

  编审:李绍伦

  投 稿 须 知:

  1,原创首发作品优先发表;2,请作者提供个人简介、照片,经编辑审核推介;3,谢绝抄袭、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作品,文责自负;4,20元以上,70%的赞赏作为作者稿酬;5,驻《楚文学》选稿网络平台有搜狐网《作家视野报》;选稿报刊有《东坡文艺》《红安文艺》《红安文学》《铜锣诗词》;6,发表的作品,将择优在国家正规出版社结集出版。7,郑 重 声 明:《楚文学》所发各类文章,均系作者原创,各类媒体使用,须经作者本人授权同意,这里少数使用插图摘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删。8.收稿 邮 箱:17786638187@163.com



关注投稿




楚文学
搭建原创平台,推介健康文明向上的原创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