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小孩子跟风到处去旅游?

文摘   2024-08-07 10:52   浙江  

被妖魔化跟风 

不分年龄段,一股脑的“儿童要旅行”已经被妖魔化

为了孩子全面发展,让儿童旅行变成热门,

各种“去哪儿”火爆,各种驴啊、牛啊的层出不穷,

从五一、十一的国内游,

再到寒暑假的境外游学、夏令营,旅行费用。

每到节假日,很多父母必定会带孩子去旅游,哪怕孩子年龄很小,也会坚持带着出门。日常谈资离不开,“假期带孩子去哪里玩了?我们去哪里哪里了。”,似乎是一种攀比和炫耀。

在这些父母看来,带孩子旅游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一种教育方式。

并且,他们认为越早越好,旅行越多,见识越多。

在“长见识”的背后暗流涌动的是消费层次的较量:

你带不带孩子出去玩?

你带到哪里去玩?

你们住什么酒店?

孩子的玩伴都去过哪里?

不管你是真心想带孩子出去“长见识”,

还是比较心做祟,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不管经济实力如何,不管孩子实际情况。

 

 跟风还是自我感动?

当今的教育,就像这发疯的儿童旅行一样,以“为孩子好”的名义不及思索的用一件错事去弥补另一件错事。

 似乎带孩子去了,自己就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他们真正吸收多少,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了?

我们希望孩子读万卷书,也能行万里路。至于他长大以后,是不是闭关狭隘,取决于你对旅行的兴趣和行动。我们带着孩子出去,全是围着孩子转,不停的告诉孩子看,你从中看到了吗?

这就跟兴趣班是一样的,一个没有业余爱好的家长,培养不出有艺术情趣的孩子,孩子学的是父母,你先去行万里路,注意,不是为了带孩子出去才行万里路,而是因为你自己对旅行感兴趣。你能做到吗?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被装到笼子,带到野生动物园的经历,笼子外那些悠闲的动物,是如何看我们呢?

其实,很多旅行无处不在牢笼之中,我们经常自欺欺人的为旅行而旅行,

你真的从中体会到了你讲的那些意义吗?

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不在酒店和景点里

不管走到哪,我们住的是标准化的酒店,看得是大门票套着小门票的景点,甚至吃喝,都是在各地都有的连锁快餐店里解决。难道在名胜古迹照了相,就算是旅行吗?

等我们离开的那一刻,我们于这个新的城市,这个城市的生活,还是一片陌生,或者说是根本没有过融入和接触。

简单的参观游览,拿回来的一堆照片,那不是真正的旅行。

你一定要在某个地方居住一段时间,才能体会当地人的生活和风土人情。走马观花式的旅游,除了身体的疲惫和人云亦云的感受,哪里会有对生活、对生命的观察和思考?

如果 让孩子坐上当地的公交车,去当地的集市,你有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去村里那条小河汤水,让她坐在门口的老树下打盹,让她交到几个当地的小朋友……这段经历给她带来什么……

所以假期真正应该带孩子去做的是“生活游”:

去村里看别人怎么制作竹篮;去田间看别人怎么种菜摘黄瓜;去海边看看渔民是怎么捕捞和买卖;甚至看看电子厂,流水线怎么组装东西等等。

孩子需要的“世面”:

是能摸、能扔、能闻、能吃、能玩的东西,不是伟大的人类奇观,而是“日常生活经验”。先要有了日常,才会领会奇观的了不起!

这种眼界,才是真正必要、关键、并且值得大量投入的。

而父母往往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孩子见识的各种奇观,其实是一种”提前糟蹋"。孩子能难再梦想自己小时候就一知半解、已经粗浅见识过的东西!

孩子应该长大了自己去选择,而不是父母去替他们选。


孩子的旅行和成年人不同

见到了,不等于长了见识

城市化生活带来了玩伴匮乏、自然接触匮乏,电子设备和大型游乐场泛滥,为弥补这一缺失,我们选择带孩子出行。

可是我们带孩子去香港、去韩国,去马尔代,去欧美,现在还推出了最适合带孩子去的十家度假酒店……,这些量身定做的高大上旅行,只是把孩子从你家门口商场里的小游乐场,带到了一个更大的游乐场,从一个城市的海洋公园,带到另一个城市的动物园……

 难道不同城市的游乐园,能给孩子带来天翻地覆的差异么?还没有意识到各个城市的游乐园都像流水线一样批量化的套路么?(当然有些个别地方有自己特色,但是本质不会差别特别大)。

特别是针对一个学龄前的小孩子,知识储备还不多的小孩子,他能够领悟和开阔眼界的东西,非要把那么多城市跋山涉水走一圈才能实现么?

比如按照成人心目中的“重要性级别”来安排,安排的都是“人类奇观”,比如,什么国家大剧院、殷墟遗址……

幼儿园或者更小的孩子能够明白这个东西难能可贵在哪么?你可能激动得热泪盈眶,孩子只是觉得:哦,大房子大石头。

对于孩子而言,带他们去欣赏壮丽的山河、看伟大的建筑、可能现在还get不到那种感动与情怀,他们更需要的是接触生活的方方面面,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点在我儿子身上也得到了验证。当我们沉浸在整个旅程时,对于他来说,好像整个旅行就做了一件事,只记得带她去海边玩水了...

大人见世界是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沉淀后的选择,而孩子则喜欢自己能够得着能参与的旅行、比如:摸摸小动物、去树上摘果子、海边捡贝壳、去山上挖竹笋、去田间捉泥稣等等这些平常生活方式的旅游体验则,也会让他更加的记忆深刻。

就孩子来说还不知道家国情怀,也不会感慨万千、因为他们对日常还没建立清晰的认知和边界、这个时候就算是游历世界也毫无意义可言、更需要的是尽可能多的认识丰富多样的日常,这对他们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好处。

这其中更多是从成人角度想当然的“我认为”和“我以为”。

小孩子,尤其是学龄前儿童,不管她到哪,她最想去的还是游乐场玩,那么多名胜古迹她不在乎,不感兴趣,于是大人硬要她看,还硬要她看出点什么,实在可恨可笑。

一个孩子,也许乐意对着马路牙子发呆一上午,

而不在意是中国的马路牙子还是外国的,这是她发自内心的探索过程。

孩子到底能从中看到什么,我们无从得知,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她看到的,肯定跟大人看到的不一样,

所以,所有大人以为的旅行目的,从头到尾都是错的。

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当你真正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我为什么存在”的时候,你才对自己和别人要“怎么活着”感兴趣,才有探索的欲望,甚至有人到了成年,不也是浑浑愕愕无目的的活着。


小孩出远门旅游应该是在上小学后

6岁以前的小孩,什么都不懂,他们以玩为主,什么吸引他们都能玩。还有小孩无定力,要么坐,要么站,要么跑,时时刻刻跟着他。这样带小孩出去旅游,自己玩不好还累的不行。小孩上小学后,课本上有学习的,可以带小孩去切身感受下,让他真切的感受下课本里的与现实的不同。

 去看博物馆,小朋友看不懂(不识字),对文化背景浓厚的地方没什么感觉,只是拍照而已。

6岁以内的小朋友,本来就没有严格意义的寒暑假,干嘛冒着炎炎烈日去凑暑假的热闹?

即使开阔眼界,当地的城市,半天或一天的安排,足够让他吸收很久的了——前提你自己全程陪伴,从孩子的高度去思考那些细节,每一个细节都解释到位。

6岁以上,读小学了,有寒暑假的时间,可以安排小朋友去远一些的城市旅行 。

自己和孩子生理上不受罪,才有心思去体会旅行的意义




杭州生活纪
杭州的生活记录、一些经验、一些人生道理以及一些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