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猛进的背后,危机正在萌发

文化   2024-09-07 23:07   北京  

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升级的标志,但是热热闹闹下面,危机正在萌发,这不是危言耸听。
新能源汽车发展分上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电动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第二阶段则是智能网联汽车。

目前第一阶段中国已经取得完胜,日韩已经基本躺平,而欧美还想争取一下,只是两方选择的路线不同。美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希望保住北美市场以支持美国企业的发展,还拉着欧洲一起针对中国,想办法迟滞中国汽车的发展。

而欧洲虽然也希望发展独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但不同于美国搞对立,更认为需要与中国加强合作,借助中国汽车产业的力量加速欧洲本土的发展。这里面也跟欧洲的反思有关,欧洲是最早提出新能源汽车转型的,但是欧洲选错了方向,以燃油作为转型的核心,电动作为辅助,所以主攻插混,这也没办法,欧洲传统燃油汽车的优势太强,反而阻挠了新技术的发展,而中国之所以快速后来居上,正是因为以电动作为核心。

第一阶段的简单总结到这,目前最关键的还是下半场。如果仅仅是动力源的改变,虽然涉及的相关产业规模也挺大了,但远无法跟智能网联相比,最重要的是,动力源的领先优势并非不可超越。
所以从2023年开始,中国产业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心已经发生变化,主攻的不再是新能源汽车,而是智能网联,之后密集出台了很多政策。

今年1月,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虽然不过是征集一些城市参加试点,没有调整产业发展的规划,但已经可以视为新能源汽车下半场战役正式开启。

“车路云一体化”正是中国独有的智能网联路线。
就像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欧洲一开始选择以燃油为主、电动为辅的技术路线,而中国一开始就以电动为主、燃油为辅;而到了下半场,中国与欧美的发展路线也出现了极大不同,目前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欧美路线,选择以单车智能作为核心方向,而中国选择的是“车路云一体化”。注意“车路云一体化”囊括了单车智能,相比单车智能涉及的领域更多,有大量新基建。

从理论上看,涉及面更广的“车路云一体化”理论上会更强,但要说一定能取得下半场的胜利,还真不一定,因为相比单车智能,“车路云一体化”难点更多,甚至有可能拖累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进度。

如果特斯拉的单车智能出现突破,被实践证明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目标,那么现在轰轰烈烈的“车路云一体化”方案很可能中道夭折,没人敢赌特斯拉的单车智能方向一定不行。

而且中国车企也更加看重单车智能方向,投资和产业聚焦的也正是单车智能,目前是政府投入不断增加,而车企参与度很浅。这是因为在“车路云一体化”方向上,有非常多的卡点,有两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一个是技术,另一个是资金。

第一个问题:技术

单车智能的技术方向其实比较确定,现在就是等自动驾驶系统更加成熟,通过更多的实际路面运行,去优化系统,所以特斯拉非常想在中国进行测试完善。特斯拉确实更有优势,在跟百度达成地图和导航协议后,特斯拉已经获得了在上海进行FSD技术测试的资格,前不久特斯拉官方表示,预计FSD驾驶系统将在年底前获得中国、欧洲的批准,还计划在2025年初在中国和欧洲推出全自动驾驶汽车。

当然,特斯拉的预计未必能够成真,在美国这种开车更加简单的国家测试的FSD系统,在更复杂的中国能否正常运行也未可知,而且根据目前法律限制,不管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有多先进,驾驶员也必须把手一直放在方向盘上,如果出现事故将由驾驶员承担所有责任。就算在美国,特斯拉的FSD系统也正受到越来越严格的审查。

但是小镇有个感觉,国家有意识在引入新鲶鱼,继续逼国内车企使劲跑,哪怕有一些车企被卷的倒闭也无所谓,只要中国汽车产业整体强大就行。

所以特斯拉FSD方案被允许进入中国,不过是时间问题。
但是,这就对“车路云一体化”的中国方案带来了更大冲击。

正如前面所说,车企目前的技术攻关重点仍然是单车智能,毕竟从全球看,除了中国以外,大多数国家搞不起来“车路云一体化”这样的新基建,还是靠车子本身更靠谱。

更重要的是,“车路云一体化”也有太多的技术卡点,相比单车智能,涉及的环节更多、参与的主体也很多,差异太大。车、路、云各个环节的标准都不一样,需要进行统一,而不同车企和云服务商的标准也不一样,虽然都是在试点,但各个城市的标准也有很多不同,另外还涉及到“车路云”新系统与城市已有系统之间的对接。

任何新技术的应用都需要达到一定规模,要想在全国推广,就必须完成标准的统一,如果不统一,就会面临极为复杂的数据对接问题。大家可以回忆下前几年的各种健康码,当时想要回北京都很不容易,关键就是数据对接问题。想想看“车路云一体化”的数据对接得有多么复杂,城市、车企、云服务商还有路面跑的海量汽车,如果要靠数据对接来实现,这个系统运行难度堪称恐怖。而要推进标准统一,也不是几年时间就能完成的。

这里面车企非常关键,但现在的问题是车企对这件事并不太感兴趣,嘴上肯定说支持、期待,但是看实际行动,人才资金仍然投在单车智能上,这也不能怪企业,标准统一不是车企能完成的,而且还涉及到更关键的第二个问题:钱。

第二个问题:钱

用专业的话说就是投融资闭环,或者说商业模式。

单车智能的投融资模式很清晰了,但“车路云”就太复杂了,这车、路、云三者背后的投融资逻辑差别太大,尤其是车和路。
路面的智能化改造,这个属于新基建,显然只能政府为主进行承担,那就是政府投融资的逻辑;云这一块相对简单,反正运营商本就要完善基础网络,搞云无非增加一些网络增量,这倒不是什么大事;而车的投融资已经是市场化的。

关键矛盾在于目前“车路云”的这个说法,所有的投资就指望车来获得现金流收益,那对车企而言,如果按照现在的搞法,就需要承担道路智能化改造和云服务的高额成本,这个成本显然比单车智能高得多,车企当然不积极,投资方也自然不愿意多在“车路云”一体化方案上投资。
正因此,现在全国都是地方政府积极参与,车企、民间资本并不积极,本来就更复杂的“车路云”就更跑不起来了,现在刚开始还能够靠政策推着往前跑,还能利用基建的传统逻辑往前推,时间长了以后,如果还是无法建立起闭环,那真有可能事实上被废弃。

这当然很可惜,因为从政策角度,更希望以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切入口,推动全国城市的智能化水平提升。

那么就需要转变思路,不应该再给车企太大压力,而应该把“路云”作为更加底层的存在,车仅仅是这个底层服务的一个应用而已,需要找到更多的应用场景,跟更多的系统对接。

“路云”应该对接更多系统,比如交管、城市治理、公交、市政等等,定要想办法找到更多的应用场景,这就需要国家部委去筹划。
还需要处理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那就是“路云”的新平台与现有旧平台的关系,不能总想着用新平台去替换旧平台,那旧平台肯定不答应,就一定会使绊子拖延新平台的应用,这也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好好琢磨下。

而且“车路云”一体化也应该分层次,高低搭配,分级分类的思想也应该用起来,在建设的时候不是说所有的配套设备都必须非常智能,大多数地方其实用低配的就行了,这样建设成本也会小得多,更容易完成全城覆盖。

有了规模,才能实现规模化应用,这才有可能把“车路云”的投融资模式跑通,形成闭环,然后车企、社会资本才会愿意进来。

总之,留给汽车智能网联中国方案的时间并不太多,必须要在单车智能方案取得突破前,起码跑出来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把政策和标准体系给搭建起来,否则这条中国式的设想很可能被迫搁置。

光靠政府力量是打不赢的。事实上新能源汽车之所以打赢了上半场,关键还是市场力量,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开始国家扶持的新能源车企没能笑到最后,没有获得国家重点扶持的车企却成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领军者?
其他文章推荐

■  经济到底怎么了?何时才能走出低谷?

■  发展思路的博弈结束,未来五年改革主线已定

■  楼市刺激政策加码,普通人又该如何买房?

■  普通人家留学,很可能掏空两代人的口袋

■  人死为大,还是客观公正?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除本号外,小镇仅在以下两号发文

请注意辨别,欢迎关注

大树乡谈
讲逻辑,说人话,有意思。让我们一起穿越时代迷雾、共同成长至少20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