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七下《道德与法治》三、四单元知识点汇总 (文末可下载)

文摘   2025-02-03 09:59   重庆  

#七下新教材#




2025年春季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出炉,在知识点与框架结构上呈现出新的变化,重难点知识也在一定基础上实现了提升。本期,笔者整理了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供师生参考。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P49)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

2、为什么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P49)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3)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第六课 传承核心思想理念

第一框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1、思想理念有什么作用? (P50 )

(1)思想理念深邃博大,是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有助于我们理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可以为我们走好人生道路提供有益启迪。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P51-53)

(1)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2)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3)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4)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3、怎样才能做到脚踏实地、实事求是?(P52)

(1) 中华民族倡导做人做事要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出发,既怀抱梦想,又关注现实,

(2)在实践中探求真知,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和处理事情。

4、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原因和要求  (P52)

(1) 原因:  中华民族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断变化的。“穷 则变,变则通,  通则久。”

(2)要求: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造与创 新。

第二框 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

1、核心思想理念的地位。(P5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凝结为 具有主导性、根本性意义的核心思想理念。

2、如何弘扬核心思想理念?(P54)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3、怎样才能做到讲仁爱?(P54)

(1) 要求:我们“亲亲”、“仁民”、“爱物”,即爱自己的亲人,爱全社会的人,爱天地万物。

(2)做法

①亲亲:孝敬父母、关爱亲人,

②仁民: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③爱物:实现由爱亲、爱他人、爱人类到爱万物的扩展。

4、怎样才能做到重民本?(P54)

(1)  要求:我们遵循“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  充分认识人

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爱民保民利民。

(2)地位和作用:  赢得人民的支持,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3)  行动:  我们应当站稳人民立场,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5、怎样才能做到守诚信?(P55)

(1)要求:真实无欺、言行一致。

(2)行动:树立诚信意识,做诚实守信的人。

6、怎样才能做到崇正义?(P56)

(1)要求做正确的事,做符合道义的事

(2)作用:实现社会的正义,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弘扬社会正气,坚守民族大义,才能让每个人有尊严地生活。

(3) 要求:在面对个人利益选择时,我们应当将道义置于优先位置, 让我们的言行合乎道义。

7、怎样才能做到尚和合?(P56)

(1)要求:我们追求和谐,  强调多样性统一。

(2)作用: 

①只有多样性的东西相互作用并努力达到平衡,即“和” 的状态, 才能生生不息,发展壮大;

②完全相同的东西简单相加,事物则会失去生机,难以维系。

(3)做法  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差异与矛盾,坚持多样性统一,构建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8、怎样才能做到求大同?(P56)

(1) 要求 我们胸怀天下,  牢记“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的古训, 将天下视作天下人的天下, 追求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

(2)做法 我们应当热爱祖国和人民,积极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贡献。

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第一框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有哪些体现? (P59)

(1)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2)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3)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4) 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2、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内涵和作用。 (P59)

(1)内涵:

①求同存异,就是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 保留不同点,  尊重不同意见。求同能让人们更加亲近、友善, 存异则 让人们彼此尊重、包容。

②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 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  

(2) 意义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               

3、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内涵和作用。(P60)

(1)内涵: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

(2)作用: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 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4、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内涵和作用。(P61)

(1) 中华民族倡导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不为物役,追求人 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2) 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己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第二框 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1、中华人文精神的作用。(P62)

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 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

2、如何弘扬中华人文精神?(P62)

(1)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

(2)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3、如何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P63)

(1)中华民族推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主张“四 海之内皆兄弟”,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

(2)我们应当正确运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方法,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4、如何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P64)

(1)我们要积极进取,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奋进;

(2)爱人利人,择善而行,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

(3)我们应当向榜样学习,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争做向上向善的 好少年。

第八课 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第一框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1、为什么要践行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P65-P66)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2) 有助于我们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 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惑, 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3)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民族 智慧,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4)中华传统美德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2、中华传统美德有哪些具体的道德理念和规范?(P66-P68)

(1)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2)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3)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3、为什么要践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P66)

(1)判断一切是非、善恶、荣辱,都需要明确的标准。

(2)中华民族一贯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

(3)这一荣辱观念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日用而不觉 的道德标准。

4、为什么要践行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P67)

(1)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崇道德、一心向善的优良传统。

(2)不断向有美德、有才能、有贡献的人学习,有利于营造良好的 社会环境。

5、为什么要践行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P67)

(1)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祖国兴衰、民族存亡 紧紧联系在一起,尽心竭力报效国家。

(2)爱国情怀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 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 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第二框 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1、如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1)做自强不息的人。

(2)做敬业乐群的人。

(3)做扶危济困的人。

(4)做见义勇为的人。

(5)做孝老爱亲的人。

2、如何成为一个自强不息的人?(P69)

(1)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动力。

(2)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应当自立自强、刚健有为,以顽强的意 志和不屈的精神,不断开辟人生的新天地。

3、如何成为一个敬业乐群的人?(P70)

(1) 对待学习和工作,我们要专心致志,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2)我们要乐于与他人交往,在集体中与人和睦相处、团结协作。

(3)只有敬业乐群,才能成就事业, 实现人生价值。

4、如何成为一个见义勇为的人?(P70)

(1)真正勇敢的人具有捍卫正义的勇毅精神,并能付诸行动。

(2)当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当他人遇到危难时, 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 共利益, 帮助他人。

5、如何成为一个孝老爱亲的人?(P70)

(1)百善孝为先。

(2)我们应当孝敬老人,爱护亲人

(3)我们还要将爱的情感和责任扩展到全社会

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第九课 法律为我们护航

第一框 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

1、我国法律体系的性质。  (P77)

(1)法律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2)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法律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3)我国的法律体系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体系。

2、我国法律体系的组成。 (P77)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 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

(2)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 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4、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什么意义?(P78)

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良好法治环境

5、我国怎样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法律制度? (P78)

(1)我国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 态文明、防范风险等重要领域立法,

(2)加快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立法步伐,

(3)努力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 备的法律制度。

第二框 法律保障生活

1、为什么需要法律来保障生活? (P80-P81)

(1)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2) 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3)法律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4)法律促进社会发展

2、法律如何维护社会秩序?(P80)

(1)法律通过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行

(2)通过建立和实行各种社会制度,维护社会的文明和谐

(3)通过调解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3、法律如何保护社会公共利益?(P80)

(1) 社会公共利益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蕴含每个人的根本 利益和长远利益。

(2) 法律通过设定个人权利的界限,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

(3)个人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不得滥用权利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4、法律如何促进社会进步?(P81)

(1) 法律为促进各行业各领域事业发展,建立健康有序、富有活力 的社会秩序,提供方向指引和有力保障。

(2) 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强调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新时代社会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社会生活的制度化、法治化。

第十课 走近民法典

第一框 认识民法典

1、什么是民法典? (P83)

(1)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 的百科全书”

(2)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2、民法典的作用。(P84-85)

(1)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一个稳定、公平、透明且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并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2)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 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 治国理念。

(3)民法典规定了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3、民法典确立基本原则和目的? (P85)

(1)原则: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 俗、绿色等基本原则                      

(2)目的:为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第二框 保护人身权

1、保护人身权的原因(P87)

(1) 我们都希望享有充分的人身自由,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乐观的精神状态,  能够有尊严地生活

(2) 拥有人身权,我们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2、保护人身权的要求。(P87)

我们既要保护自己的人身权,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

3、人身权包括哪些类型?(P87)

人身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肖像权、隐私权等。

4、保护生命权和健康权的意义和做法?(P87)

(1)意义: 生命和健康是我们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 利的基础,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2)做法

①当自身生命和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我们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

②我们要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做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事情

5、肖像的含义  (P87)

(1) 肖像是每个人人体容貌的有形识别标志,再现了个人基本特征。

(2) 我们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

6、保护肖像权有什么要求?(P87)

(1)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2)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7、什么是隐私?(P88)

隐私是我们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第三框 保障财产权

1、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的原因和做法? (P89)

(1)原因:①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财产,财产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 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②我们拥有的合法财产,是实现其他权利的物质基础。

(2)做法:当合法财产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 权益。

2、财产权有哪些类型? (P89-P91)

(1)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2)法律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法律保护知识产权。

(4) 法律保护继承权。

3、财产所有权和意义。(P89)

(1)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权人对自己的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 收益、处分的权利。

(2) 意义:切实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对于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 激励人们创造和积累财富、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4、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意义。 (P90)

(1) 遵循诚信原则、依法履行合同是合同当事人的义务,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2)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5、为什么要保护知识产权?

(1)知识产权是人们对其智力成果等依法享有的权利,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

(2)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劳动、保护创新

6、知识产权的类型保护要求。(P90)

(1)类型: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2)要求: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尊重他人的劳动,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

7、继承方式的分类。 (P91)

(1)在我国,继承的方式有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

(2)法定继承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及继承顺序,按法律规定的遗产份额分配原则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

(3)遗嘱继承是指继承人按照被继承人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

(4)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它的最大优点在于被继承人能够充 分按照自己的意愿处分财产。

8、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及继承顺序 (P91)

(1) 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法定第二顺序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2) 继承开始后, 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 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 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第一框 法不可违

1、法律的作用。(P94)

(1)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方向指引。

(2) 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和分类。(P94)

(1) 含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为。

(2)分类:违法行为通常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①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

②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

③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3、违法的后果。(P95)

(1)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2)只要是违法行为,都会对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 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造成损害,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我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

4、一般违法行为类型。(P95)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5、一般违法行为的责任。(P95)

一般违法行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

(1) 民事责任: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 原状,  修理、重作、更换,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赔礼 道歉,等等。

(2) 行政责任:

①国家对违法的公职人员处以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处分, ②以及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 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暂扣或吊销许可证件、责令停产停业、行政拘留等处罚。

第二框 犯罪与刑罚

1、刑法含义和作用。(P96)

(1)含义:刑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和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2) 作用: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2、犯罪的特征。(P97-P98)

(1)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2)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

(3)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3、刑罚的分类。 (P98)

我国的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1)主刑  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2)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小提示:附加刑必须依托主刑,不能单独使用

4、如何同犯罪行作斗争?(P98)

(1)面对犯罪行为,我们要敢于斗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 助;

(2) 更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 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有勇有谋地同犯罪行为作 斗争。

1、怎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P99-102)

(1) 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2) 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2、不同年龄承担的刑事责任。(P100-101)

(1)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 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2)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 重伤或者死亡等犯罪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三框:严于律己


1.如何做到严于律己?

(1)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2)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2.增强法治观念需要纠正什么错误认识?

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3.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的原因、法律规定、做法分别是什么?

(1)原因: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轨迹。

(2)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规定,给我们划出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3)做法: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文档下载链接https://pan.quark.cn/s/754e434d1906


欢迎关注!!!




欢迎加入《缘来思政》论文、教学资源分享交流22群

往期推荐:

课堂不设限  教育有新篇   |  思政课灵动教育教学理论创始人专访——杜良云

2025年春七下《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汇总  (文末可下载)

思政视角:一文看懂习近平总书记的辽宁情怀

从乡村教师到省学科带头人——一个思政教师的成长与坚守

预习!2025年春九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寒假作业安排

妙语启智,思政润人 |  思政名师专访——申金键

思政课如何讲好美国停止封禁TikTok案例

预习!2025年春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寒假作业安排

思政课视角:2025年1月(上半月)时政评述汇总

回家!思政课如何讲好中国春运的育人故事

作业来袭!七上《道德与法治》25天寒假作业安排 (文末可下载)

作业来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20天安排( 文末可下载)

文化自信:思政课如何探秘热播电视《国色芳华》

创意作业合集:中小学思政课可以这样安排

鲜活的素材:思政课如何讲好电视剧《驻站》

直击反诈:思政课如何讲好“缅北诈骗”案例


缘来思政
教学心得、学术科研、时政评述。缘于思政,服务思政……,奋斗一直在路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