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党内初选
共和党:2024年1月15日晚,共和党首场初选在艾奥瓦州正式开始,随后在新罕布什尔州、南卡罗来纳州等多地进行。7月15日,特朗普选择俄亥俄州联邦参议员詹姆斯·戴维·万斯为竞选搭档,竞争美国副总统职位。7月18日,在美国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特朗普宣布接受党内提名,正式成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也开始了他的回归之旅。
民主党:2024年2月3日,民主党首场初选在南卡罗来纳州举行,拜登在该州初选中胜出,这也让拜登锁定此次选举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7月21日,拜登宣布退出2024年美国总统竞选,并全力支持提名副总统哈里斯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对于拜登退出的原因众说纷纭。8月5日,哈里斯正式获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8月6日,她选择明尼苏达州州长蒂姆·沃尔兹为其竞选搭档,这对于民主党而言,中途换人无异于重大挑战。
2.候选人辩论
美国东部时间6月27日,特朗普与拜登在亚特兰大的CNN总部演播厅进行首场闭门电视辩论,CNN对观看了这场辩论的选民所做的调查显示,67%的受访者认为特朗普的表现更好。
3.普选投票
当地时间2024年11月5日,美国举行总统选举,正式拉开了美国大选的这部“大戏”。6日,据多家美国媒体最新初步测算结果,特朗普已获得至少270张选举人票,特朗普宣布在2024年总统选举中获胜,成功实现“回归”。
4.选举人团投票及确认
当地时间12月17日,特朗普在各州的选举人团会议中获得足够的选举人票,正式获得总统职位。美东时间2025年1月6日,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举行清点选举人票仪式,正式确认特朗普当选总统。
就职典礼
特朗普和万斯于2025年1月20日(北京时间1月2日晚20:00)正式宣誓就职,分别就任美国第47届总统和副总统。
1.民主与政治极化
美式民主的困境:2021年1月6日,特朗普的部分支持者暴力闯入国会山打断选举人票认证程序,而2025年特朗普又以明显优势胜出,这一反转凸显了美国民主制度在实践中的混乱与失效,所谓美国的“民主选举”实际上已经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暴露出美式民主的虚伪性和脆弱性,让人们看到西方民主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如金钱政治、选举操纵、政治极化等,尤其是资本在政治中的裹挟,让美国民主成为资本的“游戏”。
政治斗争加剧:特朗普的回归使美国社会分裂程度更加触目惊心,反映出美国国内政治极化现象愈发严重,尤其是在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的两党恶意竞争中尤为明显。对于特朗普而言,其支持者将他视为挑战建制派的英雄,而反对者则将其视为威胁民主制度的风险人物,这种极端对立的政治氛围不利于美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凸显了美国在弥合社会分歧、构建政治共识方面面临的巨大挑战,并未真正实现美国政治的立场与价值统一。
2.经济与社会问题
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影响:特朗普在竞选期间承诺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如推行贸易保护主义、降低企业税等,这体现了他对经济自由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也反映了美国经济政策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调整压力。同时,在美国的经济现实背景下,特朗普的经济政策主张也对美国国内的产业结构、就业形势以及国际经济秩序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尤为明显,坚持所谓的“美国至上”严重违背经济全球化规律,也会引发人们对经济全球化、贸易公平性等问题的思考。
社会阶层的思考: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口号得到了部分白人中产阶级和底层民众的支持,这反映了美国社会阶层之间的分化和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并非代表着所有普通民众的利益,精英主义明显。美国社会中,底层民众对民主党推行的全球化政策、对外干预主义和文化宽容等政策的不满,尤其是在关税战中的利益受损,使得他们对自身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担忧,促使他们选择支持特朗普,希望通过他的政策来改变现状,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以及经济基础对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
3.国际政治与外交关系
霸权主义与国际秩序:特朗普回归后宣称将提升对华关税、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等,企图推行同中国的彻底脱钩,还对盟友提出各种脱离实际的要求,这体现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思维和对国际秩序的破坏,尤其是霸权主义的行为尤为明显。以特朗普为代表的美国国家行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也促使其他国家重新审视与美国的关系以及国际秩序的构建,凸显了国际政治中霸权与反霸权、单极与多极的矛盾和斗争,也让人们在此呼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口号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他在对外政策上强调美国的利益至上,对传统盟友关系进行重新洗牌,甚至对以往的部分盟友直接采取脱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外交决策和国际关系。同时,美国的自私行为也引发了其他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反弹,导致国际合作面临更大的挑战,国际冲突和摩擦可能进一步加剧,在俄乌冲突、巴以冲突中的负面影响,体现了民族主义在国际关系中的复杂作用和影响。
美式武器在乌克兰
4.个人作用与历史发展
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特朗普作为一个具有强烈个性和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他的回归对美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体现了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能动作用,与思政课中的知识具有耦合作用。同时,特朗普的政策主张、政治风格和领导能力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美国的政治走向和国际地位,但同时也受到美国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说明个人作用不能脱离社会历史条件而孤立存在,是在个人与社会相互统一中的关系。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从美国的政治局势看,特朗普的回归既有一定的必然性,如美国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矛盾积累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为其提供了政治土壤;也有一定的偶然性,如选举过程中的各种突发情况、对手的失误等因素也可能对选举结果产生影响,这体现了历史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课程导入
时事热点引入:思政课教师可以展示特朗普在选举期间的相关图片、视频或新闻报道,如竞选集会、演讲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提问学生对特朗普回归的初步看法和感受,引导学生进入课程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设置悬念提问:思政课还可以围绕课堂中提供的相关时政素材提出一些问题,如“特朗普回归后美国内外政策会有哪些变化”“这对中美关系和世界格局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
案例分析
美式民主的虚伪性:思政课教师可以以民主知识为切入点,以特朗普在2021年国会山事件后的再次当选为例,分析美国选举制度中的漏洞和弊端,如选民压制、选举舞弊、金钱政治等问题,揭示美式民主在实践中的虚伪性和双重标准,与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刻理解不同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以案例深化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分析能力。
国际秩序的破坏与重建: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特朗普回归后推行的一系列对外政策,如对中国的贸易战、对盟友的施压、退出国际组织等行为,探讨美国霸权主义对国际秩序的破坏,引导学生思考国际社会应如何共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以及中国在国际秩序重建中的作用和责任。同时,也可以对比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正义行为,深化学生对于中国担当、中国智慧的认识。
小组讨论
思政课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围绕相关主题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特朗普回归对美国社会的影响”“特朗普回归后中美关系的走向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等议题进行讨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相关的议题进行分化,设置层阶的问题,实现思维的层级上升,同时,在讨论中可以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1)如何从特朗普回归看美国政治极化的加剧及其对民主制度的影响?
(2) 特朗普回归所引发的美国社会民粹主义情绪的变化及对全球的启示?
(3)特朗普回归后,美国的选举制度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选举制度的比较及反思?
课堂总结
思政课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回顾特朗普回归的背景、原因、政策主张及其影响,以及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得出的结论和启示,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同时,思政课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特朗普回归这一事件中,思考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国际关系以及知识的具体运用能力。
课后作业
围绕本科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章或报告,如《美国政治的衰败》《特朗普时代的美国与世界》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美国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加深对特朗普回归这一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教师也可以布置学生以“特朗普回归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开放性主题进行思考,进行实地调研或网络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和案例,撰写调研报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欢迎关注!!!
欢迎加入《缘来思政》论文、教学资源分享交流20群
作业来袭!七上《道德与法治》25天寒假作业安排 (文末可下载)
作业来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20天安排( 文末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