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莱西董家庄汉墓发掘报告
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
莱西市博物馆
(原载《海岱考古》2023年第1期)
摘要:20 世纪80 年代,在青岛莱西市董家庄村附近先后发现三座汉墓,出土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因为墓葬距离西汉胶东国国都即墨故城遗址较近,且出土刻有“左宫王氏铜鼎”铭文的青铜鼎,推测墓主可能与即墨故城有密切联系。董家庄汉墓是即墨故城遗址周边除了胶东国王陵区六曲山墓群外的一处重要汉墓群,为胶东国历史文化研究和即墨故城遗址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也为研究当时的经济文化和手工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青岛莱西市;汉墓;青铜器;玉器;胶东国;即墨故城
董家庄汉墓位于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夏格庄镇董家庄村北100 米处(图一)。1980 年1 月,董家庄村民在该处土堆取土时,在土堆偏南深约1 米的位置发现文物,莱西县文化馆派人清理,发现并清理两座墓葬(M1、M2),并发表简要报道[1] ,1984 年莱西县文化馆在此区域调查时发现并清理了一座残墓,墓葬形制已不明,出土铜镜、铜弩机等文物。2018 年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联合莱西市博物馆对历年来董家庄墓葬出土的器物进行了重新整理,并将1984 年清理的残墓定为M3。现将三座墓葬情况汇报如下。
图一 董家庄汉墓地理位置图
一、M1
(一)墓葬形制
M1、M2 为两座东西并列的墓坑,相隔1.3 米,东侧墓葬编号M1,西侧墓葬编号M2。两座墓葬位于土堆下,清理时已被村民取土破坏,推测墓坑上应该有封土存在。M1 已被群众取土完全破坏,具体形制不详,只剩被群众取出的器物。
(二)随葬器物
1. 铜器
铜鼎,1 件。M1 ∶1,敛口,尖圆唇,鼓腹,上腹部附对称的两长方形耳,耳中间有长条形孔,腹中部有一周凸起的棱沿,圜底,三蹄足。上腹部刻有铭文“左宫王氏铜鼎”,外底附满烟炱。口径16、腹径20、通高18.5、壁厚0.4~0.5 厘米(图二,1;图三、图六、图七)。
图二 M1 出土铜器
1.铜鼎(M1 ∶1) 2.提梁盒(M1 ∶2) 3.铜釜(M1 ∶4) 4.铜盒(M1 ∶3)5.铜弩机(M1 ∶5) 6~9.带钩(M1 ∶6、M1 ∶7、M1 ∶8、M1 ∶9)10.铜器足(M1 ∶12)
图三 铜鼎(M1 ∶1)铭文拓片
图四 铜盒(M1 ∶3)盖内铭文拓片
图五 铜镜(M1 ∶11)拓片
图六 铜鼎(M1 ∶1)
图七 铜鼎(M1 ∶1)铭文
提梁盒,1 件。M1 ∶2,由盒盖和盒身组成。盒盖直口,盖顶分两层略微隆起,顶部中心有穿孔扁平钮。盒身直筒形,子母直口,上腹部附对称桥形耳连接提梁,腹中部凸起一周宽带,平底,底缘凸起一周宽带,底部附三个矮蹄足。提梁呈扁平弓形,两端为穿孔龙首状,提梁通过两个“8”字形连接环与桥形耳相连。通高19、腹径13、壁厚0.3 厘米(图二,2;图八)。
图八 提梁盒(M1 ∶2 )
铜盒,1 件。M1 ∶3 ,通体鎏金,圆柱状,由盒盖和盒身组成。盒盖直口,盖顶略隆起,盖内刻有近似“宰”字符号(图四)。盒身圆柱形,平底,盒身上部一侧有小穿孔耳一个,出土时盒内装小珍珠82 颗。通高8.2、盖高1.2、腹径3.8、壁厚0.15 厘米(图二,4;图九)。
图九 铜盒(M1 ∶3 )
铜釜,1 件。M1 ∶4,素面,敞口折沿,深腹略弧,圜底,器壁较薄。口径22、口沿宽0.8、高9.5、壁厚0.15 厘米(图二,3;图一〇)。
图一〇 铜釜(M1 ∶4)
铜弩机,1 件。M1 ∶5 ,由郭、望山、牙、钩心、悬刀、键组成,其中望山和牙为一体结构。郭面前段近梯形,后段为长方形,郭面中间设箭槽,箭槽前段宽后段窄,后段箭槽两侧为两个长方形穿孔,一个长孔一个短孔,长孔以便望山和牙前后上下活动,短孔为另一侧的牙上下活动。弩机有前后两键,键为长条柱状,键帽为六边形,键身前段有穿孔,以便穿栓防止脱落,前键将椁与钩心贯穿,后键将椁、望山、悬刀贯穿。郭长11、郭宽3.2、望山高2.7 厘米(图二,5;图一一)。
图一一 铜弩机(M1 ∶5 )
铜带钩,4 件。
M1 ∶6,琵琶形,兽首状钩首,钩腹宽大,钩面隆起,尾端宽弧状,椭圆形钮,钮处残留衣物痕迹。长5.6、腹部最宽1.8、钮长径1.5 厘米(图二,6;图一二)。
图一二 铜带钩(M1 ∶6)
M1 ∶7 ,琵琶形,兽首状钩首,颈部较短,钩腹较小,钩面隆起,尾端宽弧状,圆饼形钮,长3.8、最宽1.5、钮径1.5 厘米(图二,7;图一三)。
图一三 铜带钩(M1 ∶7 )
M1 ∶8,兽首状钩首,钩首宽大,颈部细短,腹部短小,钩面隆起,尾端宽弧状,略呈琵琶形,圆饼钮,钮径大于尾部最宽处。长3.5、腹最宽1.5、钮径1.8 厘米(图二,8;图一四)。
图一四 铜带钩(M1 ∶8)
M1 ∶9 ,兽首状钩首,钩颈细长扁平且直,逐渐变宽,钩腹呈兽首形,纹饰锈蚀不清,有突出双耳,圆饼形钮,钮处残留衣物痕迹。长10、尾端最宽2.9、钮径1.2 厘米(图二,9;图一五)。
图一五 铜带钩(M1 ∶9)
铜镜,2 件。
M1 ∶10,昭明镜,锈蚀较严重,圆形,半球形钮,圆钮座,座外一周凸弦纹和一周连弧纹,连弧纹间夹饰有字符纹饰已不清,主纹区两周短斜线纹间有铭文带,铭文模糊不清,可识辨“日月心忽□而”等字样,直径12、缘厚0.6 厘米(图一六)。
图一六 铜镜(M1 ∶10)
M1 ∶11,清白镜,锈蚀严重,圆形,半球形钮,并蒂连珠纹座,座外围一周凸弦纹和内向八连弧纹圈带,连弧纹间夹饰有字符纹饰已不清,主纹区两周短斜线纹间有铭文带,铭文模糊不清,可辩识“洁”“清”“之合明”“玄”等字样。直径14.5、缘厚0.7 厘米(图五、图一七)。
图一七 铜镜(M1 ∶11)
铜器足,2 件。M1 ∶12~13,蹄足,正面鎏金,上部为狼首形,两耳直竖,双目圆睁,口鼻突出,两腿间通透。下方左右两爪相连,背有一锥状插榫。高5.5、面部最宽3.3 厘米(图二,10;图一八)。
图一八 铜器足(M1 ∶12)
2. 其他
研板,1 件。M1 ∶19 ,细砂岩材质,长方形,扁平状。残长11、宽5.7、厚0.2 厘米(图一九)。
图一九 研板(M1 ∶19)
珍珠,82 颗。M1 ∶20,白色,通体发亮,中间有小孔,出土时置于鎏金铜盒内,直径约0.2 厘米(图二〇)。
图二〇 珍珠(M1 ∶20)
二、M2
(一)墓葬形制
M2 为长方形土圹竖穴墓,填土为夯实的黄花土。墓底距地表1.5 米,墓底长4 米,宽2 米,方向355°。木质的棺椁已腐朽成灰,从板灰可以看出形制为一椁一棺。椁长3.8、宽1.8、高1.3 米,棺位于椁内偏东部,长2.5、宽0.9 米。棺的板灰内外,残留红色漆皮。人骨一具,已腐朽,仅存牙齿三颗,头向北,仰身直肢。随葬瓷器置于棺外西侧,大件铜器、漆器置于棺外北侧,熏炉、铜镜、铁刀等器物置于棺内(图二一、图二二)。
图二一 M2 墓葬平面图
1~3.青瓷壶 4.青瓷瓿 5.铜盘 6.铜锺 7.铜鉴 8~17.漆器铜提手 18~19.漆器铜饰件20~21.铜铺首 22~24.琵琶形铜器足 25~26.铜刷 27.铁镊 28.木梳 29.铜镜 31.漆奁盒 32.研板和研磨器 30、33~36、99~106.石粉璧 37~38.玉带饰 39.铜钱 40.玉环 41.铜环 42.韘形玉佩 43~62.石贝珠 63~80.玛瑙珠和水晶珠 81.玉舞人 82.玉觽83.玉舞人 84.玉蝉 85.玉觽 86.龙形玉佩 87.铁刀 88.铜熏炉 89~91.铜泡钉 92.铜环 93.铜带钩 94.卵石
(M2:95~98、M2:107 在原始发掘资料中未记载和标注具体出土位置,故平面图上无法标注)
图二二 M2 平面图(1980 年手绘)
(二)随葬器物
1. 原始青瓷器
青瓷壶,3 件。
M2 ∶1,浅灰色胎,表面红褐色,颈上部及上腹部施青黄色釉。敞口,尖圆唇,长束颈,鼓肩,球腹,腹下部斜直,矮圈足,平底。颈上部两组凹弦纹之间饰水波纹,肩部及上腹部饰三组凸弦纹,肩上附衔环铺首耳一对,耳上部贴塑兽面铺首,耳面饰叶面纹,衔环呈绞丝状。口径15.2、底径17、最大腹径35、通高42、壁厚0.6~1.1 厘米(图二三,1;图二四)。
图二三 M2 出土青瓷器、铜器
1~3.青瓷壶(M2 ∶1、M2 ∶2、M2 ∶3) 4.青瓷瓿(M2 ∶4) 5.铜锺(M2 ∶6)6.铜鉴(M2 ∶7) 7.铜盘(M2 ∶5) 8.铜熏炉(M2 ∶88)
图二四 青瓷壶(M2 ∶1)
M2 ∶2,浅灰色胎,表面红褐色和淡黄色,口部、颈内部及上腹部施青黄色釉。敞口,尖圆唇,长束颈,肩微鼓,鼓腹,腹下部斜直,矮圈足,平底。颈上部饰一组水波纹和一组凹弦纹,颈的中下部两组凹弦纹之间饰一组水波纹,肩部及上腹部饰三组凸弦纹,肩上附衔环铺首耳一对,耳上部贴塑兽面铺首,耳面饰叶面纹,下腹部饰瓦楞纹。口径12.6、底径12.2、最大腹径23.6、通高31.2、壁厚0.8~1.2 厘米(图二三,2;图二五)。
图二五 青瓷壶(M2 ∶2)
M2 ∶3,浅灰色胎,表面红褐色,颈内部及上腹部施青黄色釉。敞口,尖圆唇,长束颈,肩微鼓,鼓腹,矮圈足,平底。颈上部饰一组水波纹,颈中下部饰凹弦纹和水波纹,肩部饰一周凹弦纹,肩上附桥形耳一对,耳面上饰叶脉纹,腹部饰瓦楞纹。口径13.2、底径12、最大腹径24.5、通高31.2、壁厚0.6~1.0厘米(图二三,3;图二六)。
图二六 青瓷壶(M2 ∶3)
青瓷瓿,1 件。M2 ∶4 ,浅灰色胎,表面红褐色,口部及上腹部施青黄色釉。敛口,方唇,鼓肩,球腹,下腹部斜直,平底。肩部及上腹部饰三组凸弦纹,肩上附铺首耳一对,耳上部贴塑兽面铺首,耳面饰鬼脸纹饰。口径11.2、底径15.5、最大腹径33、通高28.8、壁厚0.6~1.4 厘米(图二三,4;图二七)。
图二七 青瓷瓿(M2 ∶4)
图二八 铜锺(M2 ∶6)
2. 铜器
铜盘,1 件。M2 ∶5,盘身略有变形,敞口,折平沿,斜腹略弧,平底,腹部附桥形耳一对,耳上部印兽面铺首。口径65、底径54、通高8、壁厚0.3~0.4厘米(图二三,7;图二九)。
图二九 铜盘(M2 ∶5)
铜锺,1 件。M2 ∶6 ,侈口,方唇,短束颈,溜肩,鼓腹,圜底,喇叭形圈足。肩部有对称双耳,双耳为兽面铺首衔环形制。颈下三道凸弦纹,下腹有一周凸起的宽条带。口径10、腹径22、底径11、通高26、壁厚0.4~0.5 厘米(图二三,5;图二八)。
铜鉴,1 件。M2 ∶7,敞口,折平沿,弧腹,平底,通体素面,锈蚀严重。口径24、底径17.2、通高5、壁厚0.2 厘米(图二三,6)。
铜熏炉,1 件。M2 ∶88,残破并锈蚀,由炉盖和炉身组成,为盖豆状。炉盖敞口,盖身弧形并饰两周弦纹,弦纹内有大小不等的透孔,透孔之间饰有模糊纹饰似云气纹,盖顶有穿孔桥型钮。炉身子母口微敛,弧腹内收,腹部施一周宽带纹,宽带纹上附一对穿孔小耳,炉内平底,喇叭形底座。通高12、腹径9.7、底径7.6、壁厚0.2 厘米(图二三,8;图三〇)。
图三〇 铜熏炉(M2 ∶88)上部
重圈铭文铜镜,1 件,M2 ∶29,圆钮,连珠纹座,座外两周凸弦纹圈带间有内圈铭文带,其外两周短斜线纹带间有外圈铭文,宽平缘。内圈铭文为“见日之光,长勿相忘”,并间有漩涡纹,外圈铭文为“如皎光而耀美,扶佳都而承间,怀驩察而性宁,志存神而不迁,得并执而不衰,精昭折”。直径14、缘厚0.5 厘米(图三一)。
图三一 M2 出土铜镜(M2 ∶29)
漆器铜提手,8 件。为漆木器附件,漆器盖顶镶嵌物,柿蒂纹薄片,中部开方孔内嵌弯曲铜扣,铜扣内多套铜环(图三三)。M2 ∶10,菱形柿蒂纹铜片,长8、宽4.8、厚0.2、铜环外径2.8 厘米(图三二,1)。M2 ∶16,方形柿蒂纹铜片,长4.9、厚0.2、铜环外径2.9 厘米(图三二,2)。
图三二 M2 出土铜器
1~2.漆器铜提手(M2 ∶10、M2 ∶16) 3.漆器铜饰件(M2 ∶18) 4、10、11.铜刷(M2 ∶98、M2∶26、M2∶25) 5.铜铺首(M2∶20) 6.琵琶形铜器足(M2∶23) 7.兽形铜器足(M2∶95)8.铜泡钉(M2 ∶89) 9.钟形铜器(M2 ∶107) 12.铜带钩(M2 ∶93)
图三三 漆器铜提手(M2 ∶10、M2 ∶16)
漆器铜饰件,2 件。M2∶18~19,应为漆木器附件,鸟形,尖喙,昂首突目,尖冠竖直,短颈宽圆腹,冠下端与尾端相连,下部一条形插榫。M2 ∶18,通高3.3、最宽1.5、最厚0.9 厘米(图三二,3;图三四)。
图三四 漆器铜饰件(M2 ∶18~19)
铺首,2 件。M2 ∶20、M2 ∶21,兽面铺首衔环式,应为漆木器附件,兽面睁目,两耳竖直稍残,额似山尖。铺首下方作曲鼻衔环,背有一长条形插榫。M2 ∶20,器长4.5、最宽3.3、环外径2.5 厘米(图三二,5;图三五)。
图三五 铜铺首(M2 ∶20~21)
琵琶形器足,3 件。M2 ∶22~24,为漆樽器足,近琵琶形,蹄足中空,背面平整,内侧上部有一锥形插榫。M2 ∶23,通高3.6、宽2.6 厘米(图三二,6;图三六)。
图三六 琵琶形铜器足(M2 ∶22~24)
兽形器足,3 件。M2 ∶95~97,为漆樽器足,平面为琵琶形,浮雕兽形图案,额头突出,双目圆睁,前两爪抱于口下方,中空,背面平整,内侧上部有一根锥状插榫。M2 ∶95,通高4、最宽处2.9 厘米(图三二,7;图三七)。
图三七 兽形铜器足(M2 ∶95~97)
刷,3 件。M2 ∶25,出土时置于铜镜上,呈烟斗状,铜柄细长,截面呈圆形,圆形斗,稍残,刷毛已腐不见。长12.4、斗内径0.6 厘米(图三二,11;图三八)。M2 ∶26,呈烟斗状,铜柄细长,截面呈圆形,柄端可见圆形穿孔,斗呈圆形。残长9.9、斗内径0.6 厘米(图三二,10;图三九)。M2 ∶98,锈蚀严重,柄端已残,铜刷平面近锥形,柄端实心,截面呈圆形。残长3.8、最宽处0.8、刷端内径0.4 厘米(图三二,4)。
图三八 铜刷(M2 ∶25)
图三九 铜刷(M2 ∶26)
钟形器,1 件。M2 ∶107,呈钮钟状,内部中空,顶端带一扁钮,钮上带孔。长1.7、最宽0.9 厘米(图三二,9)。
铜钱,200 余枚。M2 ∶39,五铢钱,内郭均好,字体“五”字交叉两笔弯曲,“铢”字的“金”字旁上部呈小三角状,“朱”字头为方折形。直径2.5、厚0.1厘米(图四〇、图四三)。
图四〇 铜钱(M2 ∶39)
图四一 铜带钩(M2 ∶93)
图四二 玉带饰(M2 ∶37)
图四三 M2 出土铜钱(M2 ∶39)拓片
泡钉,3 件,M2∶89~91,半球形,内部中空,背面一锥状插榫。M2 ∶89,直径1.7、厚0.7 厘米(图三二,8)。
带钩,1 件。M2 ∶93 ,琵琶形,兽首形钩首,钩颈粗短,钩腹宽大,钩面隆起,尾端宽平,圆饼形钮。长7、高1.5、钮径1.5 厘米(图三二,12;图四一)。
3. 玉器
玉带饰,2 件。M2 ∶37~38,长方形,鎏金铜框,铜框内镶嵌白玉。长8.6、宽4.8、厚0.7 厘米(图四二)。
玉环,1 件。M2 ∶40 ,龙形,白玉质,通体受沁呈黄色,采用透雕技法雕刻出玉龙首衔尾弯曲如环,龙口大张,上下唇前卷后翻,眉骨尖凸,浮雕上下尖利的獠牙紧扣卷曲如云的尾部,鬣毛粗长飘卷与身体相连,龙体两侧用阴线刻划出三角纹示为龙鳞。直径5.8、厚0.4 厘米(图四四,1;图四五)。
图四四 M2 出土玉器
1.玉环(M2 ∶40 ) 2.韘形玉佩(M2 ∶42) 3.玉舞人(M2 ∶83) 4.玉蝉(M2 ∶84)5、7.玉觽(M2 ∶82、M2 ∶85) 6.龙形玉佩 (M2 ∶86)
图四五 玉环(M2 ∶40)
韘形玉佩,1 件。M2 ∶42,白玉质,受沁呈褐色,扁平状弧形,采用透雕和阴刻方式,佩心主体修长略弧,中心有圆形穿孔,两侧透雕卷云纹,两面阴线刻划弧线纹。长11、厚0.4 厘米(图四四,2;图四六)。
图四六 韘形玉佩(M2 ∶42)
龙形玉佩,1 件。M2 ∶86,白玉质,受沁呈灰白色,局部呈黄色。扁平状,龙形,躯体弯曲呈“S”形,两端为龙首。双面雕,边缘略凸起,龙首处透雕出龙嘴形态,用阴线刻划出浅浮雕的眼睛和耳朵,身体上为浅浮雕的卷云纹,腹部有穿孔两个,起穿绳悬挂的作用。长6.1、宽5、厚0.3 厘米(图四四,6;图四七)。
图四七 龙形玉佩(M2 ∶86 )
玉舞人,2 件。M2 ∶83 ,白玉质,采用镂空和阴线刻划方式表现出双面的舞者形象,身着长袖衣裙,右臂举过头顶,袖尾垂至左肩,左臂及衣袖垂至身体右侧,身体扭曲呈“S”形,衣裙拖曳至底,呈翩翩起舞造型。采用阴线刻划出脸部器官和表情以及衣裙飘舞的褶皱,并采用镂空形制表现身体形态,玉舞人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分别有圆形穿孔,可能起穿绳悬挂的作用。长4.4、宽2.1、厚0.2 厘米(图四四,3;图四八)。M2 ∶81,形制与M2 ∶83 基本一致,只是舞者形态与其相对称。长4.2、宽2.1、厚0.2 厘米(图四八)。
图四八 玉舞人(M2∶81、M2∶83 )
玉觽,2 件。
M2 ∶82,白玉质,受沁呈灰白色,局部呈褐色。扁平状,弯曲呈弧形,两面雕,采用透雕手法和阴线刻划弧线雕刻出简易凤形,可见凤首、凤冠、凤翅、凤尾,尾部弯曲呈锥形。长10、宽约2、厚0.25 厘米(图四四,5;图四九)。
图四九 玉觽(M2 ∶82)
M2 ∶85,白玉质,泛黄色,扁平状,体态弯曲,采用透雕手法在两侧雕出卷曲状,尾部弯曲如锥,表面为素面。长12.3、宽2.5、厚0.25 厘米(图四四,7;图五〇)。
图五〇 玉觽(M2 ∶85)
玉蝉,1 件。M2 ∶84 ,玉质偏黄色,蝉形,中间厚两侧薄,截面呈三角形,头部平齐,并有穿孔通向腹部,头部两侧雕琢出眼睛,蝉背用阴线刻划出蝉的羽翅,腹部用阴线修饰蝉体。长2.9、宽1.6、厚0.9厘米(图四四,4;图五一)。
图五一玉蝉(M2 ∶84)
4. 其他
木梳,1 件。M2 ∶28,半圆形梳背,中间略鼓,边缘稍薄,9 齿,侧齿较粗。木梳长7.1、宽4.7、梳背长3.9、齿长3.2、最厚1.1 厘米(图五二、图五三)。
图五二 M2 出土木梳(M2 ∶28)
图五三木梳(M2 ∶28)
研板和研磨石片,M2 ∶32,研板石质,长方形,一面光滑,一面粗糙。残长13.2、宽5.5、厚0.3 厘米。研磨石片,方形,一面光滑,一面粗糙。边长2.8、厚0.1厘米(图五四)。
图五四 研板和研磨石片(M2 ∶32)
玛瑙珠,16 颗。M2 ∶63~78,红色球状,中心有穿孔。直径0.5~0.6、穿孔0.1 厘米(图五五)。
图五五玛瑙珠和水晶珠
水晶珠,2 颗。M2 ∶79~80,透明球状,中心有穿孔。直径0.6、穿孔0.1 厘米(图五五)。
卵石,1 件。M2 ∶94,石英石质,白色,扁椭圆形状。长径2.6、短径1.5、厚0.7 厘米(图五六)。
图五六卵石(M2 ∶94)
石贝珠,20 颗。M2 ∶43~62,与玉带饰出土于腰部,白色,椭圆形,贝状。长0.8~1.2、宽0.5~0.7厘米。
石粉璧,13 件。M2 ∶30、33~36、99~106,出土时覆盖于墓主人身上,为石粉掺细沙模制。分为玉璧形和半玉璧形,两面印乳钉纹。形制基本一致,尺寸略有不同,M2 ∶30,直径16、孔径2.5、厚0.8 厘米。
铁刀,1 件,M2 ∶87,环首,直背平刃,木鞘已朽,刀身锈迹严重,从断面看刀背清晰。通长58、刀柄长10、刀背厚1 厘米。
铁镊,1 件,M2 ∶27,为铁扁条一段弯曲而成,长6、宽1 厘米[2] 。
在清理过程中,还发现墓葬内有漆盒、漆樽等,保存较差,未能提取。
三、M3
M3 清理时已经被破坏严重,墓葬形制已不明,现将墓葬内出土器物介绍如下。
铜镜,1 件。M3 ∶1,四乳四虺纹镜,圆形,半球状钮,并蒂十二连珠纹钮座。座外饰一周凸弦纹和两周短斜线纹,两周短斜线纹内饰四乳钉和四虺纹,每条虺两侧有飞禽纹饰,宽平缘。直径12.8、缘厚0.5厘米(图五七、图五八)。
图五七 M3 出土铜镜(M3 ∶1)拓片
图五八 铜镜(M3 ∶1)
铜带钩,1 件。M3 ∶2 ,钩首扁圆,钩身细长弯曲如弓形,分四段呈竹节状,中间有一圆饼状钮,尾端圆平。通长10.8、钩身最宽0.8、纽径1.7 厘米(图五九,1;图六〇)。
铜带钩(M3 ∶2) 2.铜镦(M3 ∶3) 3.铜铺首(M3 ∶4) 4.漆器铜钮(M3 ∶6)5.陶网坠(M3 ∶12) 6.铜弩机(M3 ∶11)
图六〇 铜带钩(M3 ∶2)
图六一 铜弩机(M3 ∶11)
图六二 陶网坠
铜镦,1 件。M3 ∶3,竖筒形,器口平面桃形,墩身有一长条形凸起,中部饰箍状纹,平底近圆形,器内有腐朽的竹木残屑。器高6.6、最大腹径2.1 厘米(图五九,2;图六三)。
图六三 铜镦(M3 ∶3)
铜铺首,4 件。M3 ∶4~5、M3 ∶9~10,兽面衔环式,应为漆木器上的附件,兽面睁目,两耳竖直稍残,额似山尖,铺首下方作曲鼻衔环,背有一插榫。M3 ∶4,高2.8、宽4.1、环外径3.0 厘米(图五九,3)。
漆器铜钮,3 件。M3 ∶6~8,为漆木器附件,鸟形尖喙,昂首突目,尖冠竖直,短颈宽圆腹,冠下端与尾端相连,下部一扁凿状插榫。M3 ∶6,高3.3、宽1.5、厚0.9 厘米(图五九,4)。
铜弩机,1 件。M3 ∶11,由郭、望山、牙、钩心、悬刀、键组成。郭面前段近梯形,后段为长方形,郭面中间设箭槽,箭槽前段宽后段窄,后段箭槽两侧为两个长方形穿孔,一个长孔内为望山和牙,一个短孔内为牙。弩机有前后两键,键为长条柱状,键帽为六边形,键身前段有穿孔,以便穿栓防止脱落。郭长8.3、郭宽2.5、望山高2.3 厘米(图五九,6;图六一)。
陶网坠,M3 ∶12,共 84 枚,椭圆形,坠身中间有一周绳纹凹槽。尺寸略有不同,长1.4~2.0、宽0.7~1.0 厘米(图五九,5;图六二)。
四、结论
根据清理时的迹象,M1 和M2 应该为同一封土下并列的两座土坑竖穴墓,这种一座封土下埋葬多个墓葬的形式在鲁东南沿海、胶东半岛较为常见,例如日照海曲西汉墓[3] 、青岛土山屯墓葬四号封土[4]、莱西岱墅墓葬[5]。从M2 的墓葬形制看,葬具为一椁一棺,大型随葬器物放置在棺外的器物箱内,这种墓葬形制与青岛莱西岱墅汉墓M2 比较相近。两座墓葬破坏严重,相对早晚关系已不知,作为同一封土下的两座墓葬,年代应较为接近。M1、M2 出土的昭明镜、清白镜、重圈铭文镜是西汉中晚期流行的形制,M1 出土的铜提梁盒与日照海曲M106[6]、莱西岱墅汉墓和海阳开发区西汉晚期墓[7]出土提梁盒形制相近,出土铜盒与海曲M106 的铜圆盒相近,出土铜鼎与盱眙大云山一号墓[8]、岱墅汉墓出土铜鼎形制相似。M2 出土五铢钱于汉元狩五年(公元前118 年)开始发行,M2 出土青瓷壶与海阳开发区西汉晚期墓、青岛土山屯M8[9]出土青瓷壶形制一致,出土青瓷瓿与徐州碧螺山五号西汉墓[10]出土瓿形制相似,出土的铜熏炉、铜锺与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11]、徐州碧螺山五号西汉墓出土的相同器物的形制接近。综上,M1、M2出土器物年代在西汉中期到晚期,墓葬年代应属西汉中晚期。M3 出土四乳四虺镜与黄岛土山屯M148[12]、M6 出土铜镜[13]形制一致或接近,时代可能在西汉晚期到东汉早期。
莱西在西汉时属邹卢县,治所在莱西县城东北,隶属胶东国,《汉书》[14] 中记载胶东国有即墨、邹卢、壮武等八县,董家庄墓葬距东北方向邹卢古城遗址30 公里,西距汉胶东国都即墨故城遗址12 公里,北距汉魏时期长广故城西沙埠遗址14 公里,推断墓主人可能与这几处故址之一有一定联系。M1 铜鼎刻有铭文“左宫王氏铜鼎”,“左宫”作为官职在(东汉及以前)正史文献中未见,考古资料中在西安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内出土的绳纹方砖戳印“左宫”两字[15] ,指砖瓦所在的宫殿名称,李学勤将临淄齐王墓器物随葬坑内出土铜器铭文“南宫”“北宫”解释为器物使用的地方[16] 。因此,“左宫”应是指铜鼎使用的场所,可能与胶东国都即墨故城遗址的宫殿有联系,推测M1 墓主人生前居住在“左宫”宫殿,M1、M2 出土较多精美玉器、青瓷器、青铜器,规格较高,身份应是胶东国的贵族。
董家庄墓葬规格较高,出土器物数量多,器物精美,为研究汉代胶东历史文化提供了新资料,也为研究经济文化和手工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材料。
绘图、整理:石玉兵 杜义新 雷茜 高志鹏
摄影、拓片:韩祥利 彭峪 曲涛 高志鹏
执笔:石玉兵 杜义新 雷茜 高志鹏 彭峪
[1] 莱西县文化馆:《莱西县董家庄西汉墓》,《文物资料丛刊》1985 年第9 期。
[2] 铁镊、铁刀、石粉璧、石贝珠这些实物因保存不好未能提取或未能找到,器物描述来源于原始笔记资料记载。
[3]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日照市海曲2号墩式封土墓》,《考古》2014 年第1 期。
[4] 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黄岛区博物馆:《山东青岛土山屯墓群四号封土与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2019 年第3 期。
[5] 烟台地区文物管理组等:《山东莱西岱墅西汉木椁墓》,《文物》1980 年第12 期。
[6]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日照海曲西汉墓(M106)发掘简报》,《文物》2010 年第1 期。
[7] 海阳市博物馆 :《山东海阳市开发区发现一座西汉墓》,《考古》2007 年第12 期。
[8] 南京博物院、盱眙县文广新局:《江苏盱眙县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一号墓》,《考古》2013 年第10 期。
[9] 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黄岛区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青岛市土山屯墓地的两座汉墓》,《考古》2017 年第10 期。
[10] 徐州博物馆:《徐州碧螺山五号西汉墓》,《文物》2005 年第2 期。
[11] 南京博物院、盱眙县文广新局:《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二号墓发掘简报》,《文物》2013 年第1 期;南京博物院、盱眙县文广新局:《江苏盱眙县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一号墓》,《考古》2013 年第10 期。
[12] 同[4] 。
[13] 同[9] 。
[14]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12 年。
[1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西汉礼制建筑遗址》,文物出版社,2003 年。
[16] 李学勤:《齐王墓器物坑铭文试析》,《海岱考古》(第1 辑),科学出版社,198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