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县临湖尉汉墓

百科   2025-01-28 07:26   湖北  

庐江县临湖尉汉墓

江泽云(庐江县文物管理所)

(原载《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22期)


摘 要:2006年12月,在庐江县城北发现了塔山一号汉墓,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庐江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该墓进行了勘探和抢救性发掘清理。因出土一枚“临湖尉印”印章,该墓也被称为“临湖尉汉墓”。临湖尉汉墓保存完整,随葬品丰富,共清理出陶器、青铜器、玉器、漆木器若干件,同时出土铜钱若干枚。临湖尉汉墓是庐江县境内已发掘随葬品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整、墓主身份地位最高的一座汉墓,对研究地方汉墓、古临湖县域以及汉代县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庐江;塔山汉墓;县尉;临湖县


一、概述

庐江地处皖中,东邻巢湖,南近长江,西卧大别山余脉,矿藏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水系发达,商周时期属群舒故地,春秋战国时有“吴头楚尾”之说,战国时期为楚地,秦以楚地设九江郡,汉初属淮南国九江郡,元狩元年(前122),除淮南国为九江郡,元狩二年(前121),撤销江南庐江郡,分衡山郡东部及九江郡南部地区组建江北庐江郡,郡治舒。晋仍为舒县,属豫州庐江郡。隋唐时为庐江县,属庐州。《汉书·地理志》载,庐江郡置县十二,有舒、龙舒、临湖、襄安、枞阳等,今庐江县盖在其地,后汉因循。庐江县境内文物资源丰富,集中了丰富的汉至六朝时期的墓葬遗存。


二、墓地概况及发掘经过

2006年12月12日,在建设庐江县庐城镇轻纺工业园过程中,在塔山社区发现一座汉代古墓,该墓被称为“塔山一号汉墓”。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庐江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该墓进行了勘探和抢救性发掘清理。因出土一枚“临湖尉印”印章,该墓又被称为“临湖尉汉墓”。

该墓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木椁墓(图1)。墓坑长约7.5米、宽5.5米。南北向,墓道在南侧。墓坑四壁均用青膏泥夯实,双层椁板排列整齐,榫卯咬扣严密无缝,形制完好。椁板上铺一层竹席和排列整齐、薄如蝉翼的篾片,篾片阔如韭菜叶,精致细密,颜色浅黄。墓葬为双椁套内棺,椁室保存完整,长4.2米,宽3米,高1.7米,外椁板厚23厘米,内椁板厚18厘米。椁板表层呈黄黑色,保存完好,楠木质地。椁板间由凹凸榫相接,每块椁板、门板的两端有“Z”字槽栓咬合,以防止椁板开裂变形。

图1 墓室

椁室由墓门、前室、棺室及东、西、北三个边厢组成。墓门、椁板上排列有序地刻有“东上”“南”“北”隶体字痕印。墓门为双扇平板推拉木门,结构严密。门扇之间插有30厘米宽的方木,方木与两扇门之间用燕尾槽和燕尾栓锁扣牢固。棺长2.1米、宽0.7米、高0.8米,外髹黑漆,内髹红漆,保存完整。三个楠木边厢均用板隔成上、下两层,棺室三块围栏隔板共镶嵌11块精美镂空木雕(图2),内容有歌舞、狩猎、文臣武吏、双龙穿璧等。随葬大型器物均置放于西边厢下层,东、西边厢上层均有序地摆放着随葬生活小器件(图3),东边厢下层及北边厢均置放着随葬漆器和形态各异的武士俑、歌舞俑。

图2 棺室木雕

图3 墓室边厢第一层

三、出土遗物

临湖尉汉墓保存完整,随葬品丰富,共清理出陶器16件(套)、玉器2件(玉龙佩、玉剑璏各1件)、青铜器10件、铅印章1枚、丝织物1件、漆木器100余件、铜钱若干枚。除了漆木器和丝织物残破不堪外,其余出土物皆保存较为完整。

1. 陶器

釉陶器主要是汉代铺首双耳青釉陶瓿,器物大小不一,共有9件,皆保存较为完整。泥质陶灶1件,灶台上置小陶罐2只、陶甑1只,陶甑底部有若干个圆形镂孔。灰陶屋1件。陶井1件,井筒呈梯形圆柱体。

2. 玉器

1 阴刻线龙鳞纹玉龙佩(图4)

图4 玉龙佩

玉龙佩镶佩于墓主腰部,直径3.8厘米,厚0.5厘米,青白玉质地,局部有褐色沁。玉龙张口衔尾,呈环形,体宽尾细。杏眼大耳,耳部饰方格纹,面部阴线刻龙须,通体饰单阴线麟纹,细密写实,足部和尾部饰绞丝纹。此玉龙佩雕琢精细,造型别致,形态生动,栩栩如生,与巢湖放王岗汉墓出土的玉龙佩时代相近、形制相似、风格基本一致,仅细节纹饰的刻画上稍有不同,是江淮地区汉代玉龙佩的典型代表。

2 玉剑璏(图5)

图5 玉剑璏

玉剑璏,通长8厘米,通宽2.5厘米,厚1.4厘米,与青铜剑同出,保存完整。青玉质,呈长方形,正面用阴线刻画勾连云纹。璏,佩戴和稳固剑体的工具。《说文解字·卷一》“玉部”载,璏“剑鼻玉也。从玉彘声。直例切”。它是附于剑鞘中部用以穿剑带的钮,以便将剑鞘挂于身上,是玉剑具的组成之一。兵器中剑的使用大概始于商末周初,盛行于东周西汉时期。《后汉书·舆服志》韦昭注言:“自天子至于庶人,咸皆带剑。”用来装饰铜剑或铁剑的玉饰品称为玉剑具。到了汉代,玉剑具已基本定型且规范化,开始出现由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玉剑珌四件构成的整套玉剑具。在实际考古发掘中,玉剑具并不都是整套出土的,常常只有其中的一件、两件或三件,数量最多的单件是玉璏,多出现于战国墓或汉墓中。玉璏呈片状长方条形,两端下弯内卷,下部近一侧有一长方形孔洞,是镶附于剑鞘外近上端处的带扣,用以穿带系以固定剑在腰际。庐江县临湖尉汉墓中与玉剑璏同出的是一把保存完好的青铜长剑,彰显了墓主人的等级和身份。

3. 金属器

1 青铜剑

通长83.3厘米,刃长68厘米,刃宽3.7厘米,扁茎窄肩,剑身狭长,保存完整。剑鞘为木质,外面涂了红、黑两色漆。出土时,剑可从鞘中顺利抽出,剑刃锋利,削铁如泥。

2 青铜鼎

通高17.7厘米,口径16厘米。子母口,口部微敛,圜底深腹,一对长方形竖耳,其中一耳微变形,鼎盖微残。鼎身素面,腹部饰一道凸弦纹,底部三蹄形足。西汉墓葬中列鼎制度已不像周代那样严格,形制和工艺上也发生变化。汉代随着铁器的大量推广和漆器的广泛使用,鼎的礼器形制衰退,突出生活实用性,汉代的铜鼎多为生活用具,多用于煮食肉类。汉代的铜鼎制作工艺成熟,审美素雅,朴实实用。

3 青铜豆型灯(图6)

图6 青铜灯

灯盘径12.7厘米,底径11.1厘米,通高23.4厘米。浅盘直壁、平底,灯柄细长,喇叭形底座,素面。灯盘中央有一锥状凸起,专门用来插灯芯,也称为“炷”“烛扦”。豆型灯是以饪食器豆为原型的一种灯具,盛行于西汉中期,使用时间最久,应用最为广泛。

4 铅印章(图7)

图7 临湖尉印

印面长约2厘米,宽约1.8厘米,铅质,阳刻篆书“临湖尉印”,保存完整。

3.4 漆木器

临湖尉汉墓出土漆杯、漆盘、漆盒、武士俑、歌舞俑等漆木器共计118件。

临湖尉汉墓随葬漆木器主要是彩绘武士俑和歌舞俑,出土时色泽如新,由于条件限制,出土后很快风化腐朽。俑兴起于春秋时期,战国初期已普遍流行,战国中期至两汉是木俑的黄金时代,以楚地为最盛。《汉书·地理志》记载:“楚地……信巫鬼,重淫祀。”东汉王逸的《九歌章句序》记载:“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好祠。”汉代木俑较前代有更大的发展,数量繁多,种类丰富,题材多样。湖南、江苏、湖北、河南、安徽等地的汉墓中常常有大量木俑出土,如闻名于世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和三号汉墓共出土了366件人俑。


四、临湖尉考

1 汉代县尉

两汉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统治,统治者在中央沿袭了秦代的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沿袭秦代的郡县制,并进行调整和完善。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构成了强大的封建统治网络。郡县是地方两级行政区划,郡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有郡守,秩俸二千石,掌一郡大小事。郡以下设县,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小县(万户以下)设县长。县尉与县丞同为县令(或县长)的首要辅佐官吏,在汉代秩俸四百石,具有一定的实权,职责主要包括抓捕贼盗、维护治安等,是地方的武职。董卓的父亲就担任过颍川郡的纶氏县尉。临湖尉汉墓中出土的青铜长剑及配套的玉剑璏,都佐证了长眠于此的临湖尉是一名武官。

2 临湖县考

临湖,汉为县名。《安徽省志·建置沿革》记载:汉高祖十一年(前196)置临湖县,隶属九江郡。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改属淮南国。元狩二年(前121)改属庐江郡。东汉初设临湖县;建光元年(121),贬刘苌为临湖侯,置临湖侯国。西晋太康元年(280),恢复设临湖县;东晋时期废临湖县。“临湖”的“湖”不是巢湖,而是包括现在庐江一部分、枞阳一部分的广大地区。临湖县地域水面广阔,现在还存有黄陂湖、沙湖、后湖、白湖、竹丝湖、枫沙湖、白荡湖、菜籽湖,大别山余脉穿行其间,包括现在的天井山、三公山等。后来,湖泊干涸,垦为圩,取名临湖圩。清代曾设立过临湖镇。临湖县治遗址位于无为县湖垅百胜乡临壁山下的临湖圩临壁村,应是今无为县牛埠镇临湖村附近。《汉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置县十二,有舒、居巢、龙舒、临湖、雩娄、襄安、枞阳、寻阳、潜、皖、湖陵邑、松兹。《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临湖县为“汉置,后汉废。今为临湖圩,在安徽无为县西南八十里临壁山下”。据此可知,历史上的临湖县在无为县蜀山镇临壁村一带,置于西汉初年,至迟废于东晋时期;它的县治朝向是坐北朝南,即背靠天井山,面向西南的广大地区。

1975年版的《中国历史地图册》标明,汉庐江郡临湖县位置在襄安县西南、舒县东、长江之北。清姚鼐编写的《庐州府志·沿革》认为:庐江“在汉西南为舒县,余为临湖县”。也就是说,现在庐江县西南汉时为舒县,其余地方都是临湖县的领地。清光绪《续修庐州府志》说:汉临湖县界南临竹丝湖、土桥和长江,西隔黄陂湖与舒县交界,北至洪桥严桥镇的相山,东至开城桥、范家凹,与襄安县为邻。也就是说,汉时的临湖县包括现在无为县的蜀山镇、洪巷镇、牛埠镇、昆山镇、鹤毛镇、开城镇部分、严桥镇部分、泉塘镇部分,现在庐江县的龙桥镇、矾山镇、泥河镇、罗河镇和白湖镇,枞阳县的陈瑶湖镇、钱铺镇、白梅乡、白柳镇以及整个白湖农场一带。


五、结语

临湖尉汉墓是庐江县境内已发掘随葬品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整、墓主身份地位最高的一座汉墓,对研究地方汉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临湖尉汉墓出土了陶器、青铜器、玉器以及大量的漆木器,椁室是整块楠木,保存完整,经久不腐,纹饰精美,墓中随葬大量漆木器和人俑,属江淮地区汉墓精品。墓主身份明确,墓中出土的“临湖尉印”印章,证明墓主人为当时临湖地方的行政长官“临湖尉”。墓葬年代清楚,根据墓葬形制以及出土的五铢钱、漆木器及陶器等分析判断,该墓为西汉中期中大型墓葬。

综上所述,临湖尉汉墓的发掘,为研究江淮流域、地方文化特色及区域文化交流、汉时的社会经济发展、郡县行政区域确立及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实物依据资料。


【作者简介】江泽云,女,安徽庐江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考古学硕士研究生,文博馆员,庐江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主要从事文物藏品展陈及研究。

考古
以考古佐证历史,从历史沉思考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