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文化文献与考古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百科   2025-01-26 11:22   湖北  



 

基本信息:

:白九江;

编: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1

版次:1

印刷时间:20251

印次:1

ISBN:9787030808943


内容简介: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为系统研究巴人、巴国、巴文化的学术专著,初步构建起巴文明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全书以考古发现为经,以历史文献、文物标本、文化事象为纬,探究了巴文化的基础概念、文化谱系、文化分区、文化符号、精神信仰、原始工业,以及巴文明起源、发展、消融的宏阔进程。总体上看,巴文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蜀文明共生互融,巴国与楚国长期共处而又充满斗争。巴文化在物质形态、人文个性、民间习俗等方面特质突出,巴文明具有高迁移、弱中心等特色,其政治形态经历了从神权到礼治与巫、武共存的阶段,其国家具有多部族、松散化等特点。


录:

第一章 文化概论(1)

第一节 考古学视野下的巴文化:概念、问题与方法(2)

一、概念的多维度与抽象化(3)

二、文献与考古研究中的主要问题(5)

三、考古学文化与族属文化关系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实践(8)

四、结语(15)

第二节 巴文化研究与近年考古新发现(16)

一、概念问题与研究回顾(16)

二、考古发现与文化序列(19)

三、相关问题的初步讨论(34)

四、结语(37)

第三节 巴蜀青铜文化研究中的几个取向问题(38)

一、引子(38)

二、关于三星堆文化和三星堆祭祀坑(39)

三、关于巴文化的问题(43)

四、结语(51)

第二章 文化谱系(52)

第一节 巴蜀青铜文化的结构——兼论青铜器群视角下巴蜀政治形态与政治中心的变迁(53)

一、青铜器群:早期文明政治中心的重要象征(53)

二、三星堆王国的兴起与宝山政治中心的出现——夏代至商代中期的巴蜀文化格局(55)

三、十二桥王国早期的兴盛与宝山政治中心的发展——商代晚期的巴蜀文化格局(61)

四、由“神”入“礼”:巴蜀“向化”与政治中心的再迁移(71)

五、从南土到南蛮:春秋战国时期的巴蜀(84)

六、结语(103)

第二节 试论石地坝文化(106)

一、石地坝遗址的商周遗存(107)

二、相关遗存的发现与年代序列(109)

三、峡江腹心地区商周遗存的分期(113)

四、石地坝文化(118)

五、各期年代的确定(124)

第三节 重庆地区东周至汉初墓葬初论(128)

一、典型墓葬分析(131)

二、分期及特征(142)

三、相关问题的探讨(149)

第三章 文化分区(158)

第一节 渝西地区先秦考古发现与考古学文化(159)

一、既往先秦考古发现(160)

二、渝西长江流域近年先秦考古收获(162)

三、渝西嘉陵江流域近年先秦考古收获(167)

四、文化分期(178)

五、几点认识(186)

第二节 渝东南地区先秦时期的考古发现(187)

一、地理环境(187)

二、考古工作(188)

三、新石器时代遗存(190)

四、商周时期文化遗存(199)

五、东周时期遗存(202)

六、结语(205)

第三节 川东北地区先秦时期考古发现与考古学文化(208)

一、川东北地区先秦时期遗存考古工作简况(208)

二、典型遗址分析(209)

三、川东北先秦考古遗存的分期与年代(219)

四、结语(224)

第四章 起源与消融(226)

第一节 消失的历史记忆:试论城洋铜器群的文化属性(227)

一、城洋铜器群及研究概况(227)

二、与商、蜀文化的比较及关系(231)

三、城洋铜器群与宝山文化的主人相同(236)

四、宝山文化是早期巴文化群的地方类型(240)

五、陕南地区是早期巴文化族群的分布地(245)

六、结语(248)

第二节 2020年度冬笋坝遗址发掘的几点意义——在冬笋坝遗址考古成果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249)

一、考古学史的意义(249)

二、工作方面的意义(249)

三、学术方面的意义(250)

四、下一步工作(253)

第三节 巴文化融入汉文化进程的考古实证——重庆冬笋坝墓群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255)

第五章 华夷之间(260)

第一节 中心与边缘的交互:巴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及其“华夏化”进程(261)

一、中心与边缘:巴文化与中原文化、华夏文化的交互(261)

二、巴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不可或缺的“一元”(270)

三、华夏化进程:巴人、巴国与中原王国、帝国关系的演进(275)

四、小结(280)

第二节 怀柔远人:秦国羁縻巴蜀的内涵与比较(280)

一、因俗而治:秦在巴地羁縻的背景和具体内涵(281)

二、治理有效与失效:秦国羁縻巴、蜀的比较(288)

三、羁縻之治的确立和发展(291)

第六章 其人半楚(295)

第一节 从三峡地区的考古发现看楚文化的西进(296)

一、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296)

二、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300)

三、战国中、晚期(305)

四、楚文化的三次西进(309)

第二节 巴、楚关系的探讨(314)

一、西周时期的巴楚关系(314)

二、春秋时期的巴楚关系(316)

三、战国时期的巴楚关系(319)

四、楚灭巴与巴子五都(322)

第三节 巴文化西播与楚文化西渐(328)

一、早期巴文化:形成与西播(328)

二、中期巴文化:巴国地望的探讨及楚风西渐(332)

三、晚期巴文化:楚文化的西渐与巴文化的进退(336)

四、几点简单认识(343)

第七章 工业与文明(345)

第一节 社会化生产——巴盐对区域文明的构造和影响(346)

一、早期盐业的社会化(347)

二、巴盐与区域文明(359)

三、结语(364)

第二节 考古学视野下的四川盆地古代制盐技术——以出土遗迹、遗物为中心(364)

一、技术核心:龙灶的演变与功能(366)

二、制盐流程中的其他遗迹(377)

三、制盐遗物(388)

四、盐锭生产与煎盐流程(398)

五、总结与认识(402)

第三节 尖底杯在古代制盐工艺流程中的功能研究(404)

一、尖底杯的发现与研究简述(404)

二、生产、使用与消费:尖底杯的三种堆积景观(406)

三、经验的偏差:尖底杯非晒盐、熬盐器具(411)

四、微痕证据:尖底杯使用残痕观察(414)

五、盐锭的模具:尖底杯在盐业中的功能推测(417)

第四节 船形杯及其制盐功能初步探讨(420)

一、船形杯的考古发现(420)

二、船形杯的形制、年代与使用痕迹(424)

三、船形杯与制盐关系分析(427)

第五节 三峡地区东周至六朝铁器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的初步探讨(433)

一、三峡地区东周至六朝铁器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况(433)

二、三峡地区东周至六朝铁器的发展与特征(436)

三、三峡铁器的起源与传播:楚国早期铁器和巴系铁器(438)

四、铁器组合的差异与变化(444)

五、三峡农业与铁农具(446)

六、结语(449)

第八章 占卜与祭祀(451)

第一节 试论三峡地区出土古代巴、楚甲骨(452)

一、三峡地区考古发现的甲骨(452)

二、三峡地区古代甲骨的特点(460)

三、甲骨占卜习俗在三峡地区的传播(461)

四、甲骨占卜习俗的变迁(463)

五、结语(466)

第二节 送魂与祭祀:比较视角下的云阳大梁岩画(467)

一、大梁岩画与牛尾石岩画的关系(467)

二、关于大梁岩画的既往认识(470)

三、大梁岩画A的题材比较(471)

四、大梁岩画B的题材比较(487)

五、年代与性质(488)

六、相关认识(494)

第三节 重庆云阳“巴阳岩画丙”的初步研究(497)

一、发现经过(497)

二、岩画构成(499)

三、工艺与年代(504)

四、题材内涵(507)

五、意义阐释(522)

第九章 巫风烈烈(530)

第一节 国王与巫师:巴蜀诸王双重身份的考察(531)

一、考古所见巴蜀巫师与祭祀遗存(531)

二、文献所见巴蜀巫师与首领(537)

三、巴蜀国王的双重身份(541)

四、总结(548)

第二节 国王与动物:古代巴蜀的图腾化身信仰(549)

一、早期巴蜀的图腾化身信仰(550)

二、杜宇与鳖灵的图腾化身能力(554)

三、晚期的图腾祖先化身信仰:图腾祖先保护神的确立(557)

四、结语(561)

第十章 符号的意义(564)

第一节 巴蜀虎图案与虎崇拜(565)

一、虎图案总体特征(565)

二、虎图案的演变及源流(572)

三、虎图案的族属及反映的部族关系(577)

四、虎的功用及所反映的社会性质(581)

五、结语(585)

第二节 “通天拜日”到“绝地天通”——由罗家坝巴文化墓地神人骑虎图案说起(586)

一、引子:虎头纹还是神人骑虎纹?(586)

二、通天拜日: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的性质(589)

三、“民神杂糅”: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通天拜日(596)

四、“绝地天通”:巴蜀文化中的通神与祀神(599)

五、结语(609)

第三节 转生之神——从巴蜀文化心形纹谈起(610)

一、巴蜀文化中的心形纹(610)

二、心形纹的构成及其发展(615)

三、心形纹:具有神性的独特纹饰(622)

四、心形纹的来源(628)

五、结论(639)

第十一章 族群记忆(641)

第一节 巴文化族群考(642)

一、巴人的形成及其名称变异(642)

二、两大族群集团(650)

三、巴境内的其他族群(657)

四、结语(665)

第二节 巴蔓子考辨(666)

一、巴蔓子姓氏渊源考(667)

二、巴蔓子“请师于楚”时间考(673)

三、巴蔓子“许以三城”辨(674)

四、巴蔓子史实背景的考古学观察(679)

五、结论(680)

第十二章 总论(682)

第一节 巴的人文特点与精神传承(683)

一、尚勇武(683)

二、崇巫鬼(686)

三、喜歌舞(689)

四、善工商(692)

五、传承发展(696)

第二节 巴文化纲要(697)

一、巴文化的概念(697)

二、巴的历史变迁(700)

三、巴文化族群(708)

四、宗教信仰(716)

五、巴文化考古(727)

六、巴文化神话(734)

七、文化习俗(737)

八、生产经济(751)

九、巴文化名人(760)

十、人文特点(763)

十一、总结(767)

后记(768)



内文选登

巴文化文献与考古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历史、考古是巴文化研究最重要的阵地,从20世纪40年代初以来,巴文化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巨大的收获。但在研究方法上,当前也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历史学研究中的盲从倾向。由于有关巴人、巴国的文献材料少,可选择、可辨析的余地不多。这些材料又是后人根据传说整理而成,特别是早期巴人的传说,源出文献较杂,相互抵牾较多,一些研究不加辨析而轻易采信的情况较为常见。例如,甲骨文中共有三十九条“巴”的材料,除唐兰释为“巴”字外,郭沫若释“儿”,陈梦家释“印”,郑杰祥释“抑”,但在巴文化研究中,引用甲骨之“巴”不疑者尤多。在晚期巴人的研究中,也有轻易将各种蛮、夷归为巴人的。外,有的古文献本身就含混不清或有错误,如《宋史·蛮夷传》就载“渝州蛮者,古板楯七姓蛮,唐南平獠”,以致有的论者也跟着巴、獠不分。

又如,《华阳国志·巴志》提到武王伐纣后,“以其宗姬于巴”,《左传·昭公十三年》又载楚共王夫人“巴姬密埋璧于大室之庭”,一些学者因此推定周代巴国为姬姓巴国。但这一看法至少缺少过硬材料支撑。《尚书·牧誓》中记载武王伐纣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独不见巴(当然这中间有后来巴国的属民“濮人”)。巴国作为武王的宗室子弟或赐姬姓,在有关文王、武王或成王进行分封的备物典册中无史可考,《史记·周本纪》关于王室世系的记载见周武王有子十人,这十人或其后代中没有一个与宗姬巴国有关。《左传》记载的二十七个西周宗室诸侯国亦无巴国。因巴姬而推断“巴为姬姓”的依据也存在疑问。在上古时期,“姬”除了作为周室宗亲姬姓诸侯女子称呼外,也是地位尊崇的女性的统称,为“妇人美号”。笔者检索《左传》,其中女子名姬者达几十人,也有少数非姬姓诸侯女子以“姬”而称(如“越姬”“赵姬”“秦姬”等)。此外,在晚期巴国中,廪君蛮中有巴、樊、曋、相、郑五姓,廪君死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巴氏祭其祖,击鼓为祭,白虎之后也。显见巴氏是巴国的首姓,拥有独家祭祀祖先神的权力,是世袭的统治者。直到秦灭巴后,秦仍以“巴氏为蛮夷君长”,而未见巴国首领“姬”姓之说。综上所述,目前无可靠证据证明周代巴子国为姬姓,历史上是否存在姬姓巴国尚可存疑。

第二个问题是考古学研究中的随意倾向。在一些研究中,存在不辨识考古学文化因素、不分辨遗存埋藏情况、不按考古学文化命名原则直接挂钩族属等现象。如在研究巴文化物质遗存时,动辄把重庆地区、鄂西地区的史前文化,乃至旧石器文化视作巴文化或巴文化源头,有的甚至追溯到200万年前的所谓“巫山猿人”。须知史前氏族部落和历史时期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政治组织和社会结构,从史前到原史时期时间跨度以千年、万年计,人群移动、血缘变化和文化变迁剧烈,所以考古学不主张轻易将两者联系挂钩,除非有很硬的证据。

又如,有的学者将西陵峡及其以东地区的早期巴文化划分为前后相继的白庙类型、路家河类型和上磨垴类型。而考古学界通常所说的“白庙遗存”是指三星堆文化进入前,鄂西地区与重庆地区中坝文化最末阶段的“老关庙遗存”、成都平原宝墩文化最末阶段的“鱼凫村遗存”大约同时代的遗存,而作者所说的“白庙类型”是三星堆文化扩张到鄂西地区后产生的一种文化或文化类型——朝天嘴文化,这在白庙遗址里几乎不见

第三个问题是文献材料和考古材料结合中的削足适履现象。有的研究者从文献角度出发,为了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将考古材料生搬硬套去说明史学论点。然,也有相反的情况,曲解文献本意解释考古材料的。《华阳国志》记载:“(蜀)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巴亦化其教而力务农。有的研究者便想当然地将巴蜀地区的农耕文化初始时代下延,并从一些遗址出土动物骨骼出发,认为早期巴文化渔猎经济占据了很大比重,而不是去认真研究遗址的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的成果。的史学研究者指出:“巴地文化包括川东、长江三峡和鄂西南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考古学上称为早期巴文化。作为考古工作者,我们知道这样的说法至少是不严谨的,部分考古工作者在这一问题上的学术不规范导致史学研究者的囫囵吞枣。

又如根据文献记载,学术界普遍认为,西周、春秋时期巴国中心位于陕南、鄂西北汉水上游地带,其政治中心大概在春秋晚期或春秋战国之交迁徙进入今四川盆地东部。为支持这一论点,有的研究者便认为:“湖北襄阳山湾东周墓葬内出土的柳叶形剑、内上阴刻虎纹的戈、隆脊带血槽的柳叶形矛,以及荆门出土的‘兵避太岁’戈等,均属典型的巴式器物。年代早于川东所出同类器物。湖北枝江、宜昌等地近年也出土巴式青铜器,尤其清江河谷发现大量巴式青铜兵器。从巴式器物的分布范围及其年代早晚关系,不难看出巴国文化从汉中之东南迁三峡地区的历史陈迹,这与文献的

记载是基本吻合的。”这些认识也许接近历史真相,但推演过程并不那么科学。且不说襄阳山湾2号墓是否属于巴文化墓葬,但仅凭几件器物的年代早晚关系就得出“巴国文化从汉中之东南迁三峡地区”的认识,在逻辑上并不严密,因为在三峡地区出土的早期巴文化铜器虽然少,但并不比襄阳山湾的时代晚再如,有的学者主张西周早、中期的 国是由巴人建立的,并仅仅依据 国墓地曾出土木盾牌,从而提出 国解体后,“ 国巴人进入四川渠江流域,归流到巴人大家庭中。因其族以板楯为号,史书称为板楯蛮”


大梁岩画


考古
以考古佐证历史,从历史沉思考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