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光绪皇帝颁赠董福祥曾祖父母诰命 通长423厘米 通宽32.8厘米
宁夏博物馆藏董福祥曾祖父母诰命一轴(图一),通长423厘米,通宽32.8厘米,轴装,原轴头已失。质地为青黑、红、亮黄、象牙白、紫五色织锦,按自右至左顺序重复布置,并暗织有多组重复的银色云鹤纹图案,整轴基底原衬有浅色绫料,绫上覆背纸,上下边缘裱装浅黄色绫条。背纸写有一红字“赏”,并墨书“董福祥”字样,字上盖一长条形红色戳印,印文不清,为原档记录性质(图二)。每色织锦长度大小不一,在24.5~27.5厘米之间,宽均29.8厘米。
由于历史原因,织物有多处水浸晕染痕迹。起首为黑地锦,平行竖织两条银色五爪龙纹,二龙之间竖织银色篆体“奉天诰命”四字,体现着封建皇权的独有威仪。二龙身附云纹,鳞爪须尾分明。二龙首左降右升,造型并不完全一致,左侧龙纹呈低回首状,右侧龙纹龙首前置。诰命文书以满、汉文字手书,内容一致。汉文自右至左,正文墨迹呈金色,落款日期改黑墨;满文自左至右,均为黑色墨书。满、汉文日期落款之处各钤盖一方形篆体朱文玺印,印文边长13厘米。右侧玺印因与红色锦地同色而难以辨识,左侧玺印较清晰,印文为满汉双文,汉文居右,为“制诰之宝”四字,右行竖读。按清代诰命用印规制,两印当为一致。两种文字中,均可见按清代文书制度抬格书写之处,以示特定尊崇。“奉天承运”之“奉”字单起一列,“天”上抬两字,“承”与“皇帝”之“皇”“制曰”之“制”均上抬一字。汉文以馆阁体工整书就,不分标点,计35列,每正列11字,共385字。
根据内容可知,此轴诰命是光绪五年十月初二日(1879年11月15日)清廷因董福祥“追剿新疆安夷”有功,追赠其曾祖父董焕章为建威将军、曾祖母高氏为一品夫人所颁。
二、清代封赠诰命与敕命
封赠,是皇帝给予官员妻室、父母、祖上的荣誉封号,以示“一荣俱荣,光宗耀祖”的荣典,生者称封,死者曰赠。这种带有褒奖笼络性质的封赠成为拉近君臣关系的常用手段。诰命,是反映封建社会昭告国民、授受官员所颁“诏令文书”的一种。其源始自西周,迨传至清,宋代以后才逐渐加入封赠制度的内容。宋制,“凡命令之体有七:……曰诰命,应文武官迁改职秩、内外命妇除授及封叙、赠典,应合命词,则用之”。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1398)实行诰敕命文书制度,清沿明制。今存诰敕多为明清两代,是考察明清时期封赠制度、诰敕规制的重要实物资料。
清代的封赠主要为覃恩封赠,是指朝廷遇有重要节庆活动,如皇帝登基、寿辰、册立皇后、帝后谥礼等之时,特下恩诏,给予官员封赠。清世祖顺治初年,定覃恩封赠之制,一品至五品官职及世袭罔替者授以诰命,六品至九品官员、世职应袭有次数者及册封外藩者皆授以敕命。清代覃恩封赠的范围,按照官员品级而定:一品才能准予封赠上至父母、祖、曾祖三代;二、三品准予封赠父母、祖两代;四至七品只准封赠父母一代;八、九品则只能至本身。清代封赠有其相应的品阶封号,文职十八阶,从正一品光禄大夫至从九品登仕佐郎;武职十八阶,从正一品建威将军至从九品修武佐校尉;命妇九阶,从一品夫人至九品孺人。清代封赠诰敕的文字为满汉合璧,左为满文,右为汉文,合于中轴,诰命钤盖“制诰之宝”,敕命钤盖“敕命之宝”。诰敕内容均采用格式化骈体文,品级不同,格式、文本亦不同,以一品诰命文书而论,结构为起六句,中十四句述事,结六句,本文介绍的诰命体例与此相符。在内容上,除其中包含的时间、人名、官职、缘何事迹封赠具有历史资料价值外,其余誉美骈文词藻多无实际意义。
清代诰敕封赠文书有着既定形制,迥异于普通文书。质地上,一至五品诰命用织锦,以比较贵重的五色或三色绽丝精织而成,多为苍、青、黄、赤、黑五色,色彩绚丽,彰显华贵。五品以下敕命则用黄白单色绫。织锦是用精制过的熟丝作原料,先染色而后织造的多彩提花工艺织物,属丝织物中的高档锦缎类织品。清代诰敕所用织物均由江宁、苏州一带专门织造。以品级之高低,织物上的图案和两端固装的轴头材质也有严格区分,以体现级别差异。据《光绪朝大清会典》记载:文武官员的诰敕命文书,一品饰玉轴、鹤锦或狮锦,二品饰犀轴、麒麟锦,三品、四品贴金轴、瑞荷锦,五品以下轴头均为黑牛角,五品用瑞草锦,六品以下用葵花图案。此外,从这轴织锦诰命的工艺看,龙纹、云鹤纹图案均不甚清晰,“奉天诰命”四字织就也不太规整,能看出丝道纹路的罗织不够紧密均匀,总体上织工不及前期精细,与康熙、乾隆时期织锦诰命对比存在较明显的质量差距,反映出清后期江宁地区织造业已经下滑的事实。
三、诰命相关内容的史实及背景考察
诰命中内容涉及清晚期一位重要人物董福祥的家世、受封时职衔及受封事由等相关情况,本文将加以考察说明。董福祥(1839~1908),汉族,字星五,甘肃环县(时属固原州)人,为晚清同治光绪年间名将。董福祥早年反清起家,投清后随湘军左宗棠、刘锦棠平定西北、收复新疆,累官至甘肃提督、太子少保加尚书衔,后因反抗八国联军遭替罪革职,归老于宁夏。其人物事迹清末史料多有记述。
诰命文中记录董福祥曾祖父董焕章、曾祖母高氏,此与史料所载有出入。据民国《固原县志》记载:“董福祥曾祖父董万随、祖父董焕章、父董世猷,曾祖母石氏、祖母高氏、母王氏”。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董福祥以疾终于宁夏金积堡府邸,葬于固原南乡墩官山。时任固原知州王学伊撰有《董少保墓志铭》,原碑已失,宁夏博物馆存旧拓。其先世内容中亦有:“曾祖父万随、祖焕章、父世猷,曾祖母石氏、祖母高氏、母王氏,均以公贵赠一品秩”,与《固原县志》的记载相同。本文认为史料尤其墓志铭由于有董福祥家族的核对,可信度更高,诰命存在误写可能。参阅清代诰敕命颁发流程:获得提准后的诰命与敕命,内阁出文稿,其内容由翰林院纂定,由于诰命与敕命的基本内容几乎是定式,因此内阁储有文式样稿,需要撰写时,将姓名填注其上,具体需要改动之处由中书科缮写即可,中书科同时负责挂号稽查诰命、敕命书写规范与进度,待书写完毕后移送内阁加盖宝印颁发臣工,如果所写诰命或敕命姓名书写有错误,或者将授封者履历遗忘及其他不合规定者,授封者可以提出添改的要求,由吏部揭送内阁改写。过程中或许存在误记。
诰命说明,光绪五年封赠董福祥曾祖父母的起因是董福祥“因追剿新疆安夷案内出力”,以及董福祥的职衔称号为“头品顶戴赏穿黄马褂尽先题奏提督云骑尉世职阿尔杭阿巴图鲁”。
“追剿新疆安夷”指的是光绪早期清军入疆,驱逐阿古柏入侵,收复新疆被占领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阿古柏(1820~1877),时中亚浩罕汗国安集延人,诰命文中所谓“安夷”即指以其为首的入侵者。他曾任浩罕高级官吏,掌握相当实权。当时英国政府企图分裂中国新疆,在其阴谋支持下,清穆宗同治三年(1865),阿古柏趁陕甘捻军等起事、清廷无力西顾之机,率军侵入中国新疆。新疆清军兵力极度匮乏,应变不暇。阿古柏乱军凭借英援装备,一路强占天山南路喀什噶尔、阿克苏、库车、吐鲁番等地,1867年占领南疆,1870年攻占迪化(今乌鲁木齐)、玛纳斯等重镇,基本控制北疆地区。阿古柏横征暴敛,实行极度压迫和剥削,给新疆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与此同时,沙俄乘机强占伊犁地区。清军只保有巴里坤、哈密等少数据点,这是自清高宗乾隆年间平定新疆以来,新疆面临最大的一次地缘性危机。1874年4月,觊觎已久的日军以牡丹社事件为借口,出兵台湾。面对难局,清廷出现“海塞之争”。光绪元年(1875)三月,清廷采纳陕甘总督左宗棠审时度势提出的“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奏陈,命左宗棠全权督办新疆军务,入疆讨寇,一面派李鸿章、沈葆桢督办海防事宜。
1876年4月,陕甘总督左宗棠指挥清军进疆征讨阿古柏之乱,其时已跻身湘军干将的董福祥率“董字三营”作为主力全程参加。先后历经数十战,指挥得当,亦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职衔也不断晋升。入疆之初,董福祥还是三品参将。4月战于木垒河,董福祥率众首战告捷。6月,进军吉木萨,攻阜康城,破乌鲁木齐,越级擢升正二品衔的记名总兵。8~9月,率队协助攻复玛纳斯南城,北疆基本平定,董福祥因功赏穿黄马褂、赐阿尔杭阿巴图鲁称号,加提督衔。清代提督为从一品。1877年3月,清军转攻阿古柏势力盘踞的南疆,克达坂城、收复托克逊、吐鲁番,打开南下门户。在清军的凌厉攻势之下,4月,惊惧无路的阿古柏在库尔勒服毒自毙。清军继续西进追击其余部,7~8月间,相继收复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四城。左宗棠专折奏请“赏穿黄马褂提督衔记名总兵阿尔杭阿巴图鲁董福祥,遇有提督缺出尽先题奏”,意为有提督职位空缺优先题授。11月,清军克复叶尔羌;12月,董福祥独率所部收复重镇和阗,“由是董军名震西域”,著赏云骑尉世职,为正五品爵位,可世袭。至光绪四年(1878)春,清军完全收复阿古柏乱军侵占的新疆领土,董福祥等西征将士在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史写下了令人赞叹的一页。新疆收复之后,光绪帝认为领兵大臣等“栉风沐雨,艰苦备尝,……特沛殊恩”。7月,董福祥因功赏头品顶戴(即正一品),授阿克苏镇总兵,驻防喀什噶尔,开始了长达十数年的戍边生涯。光绪十六年(1890),升任喀什噶尔提督,光绪二十一年(1895)改迁甘肃提督。
从上述履历情况来看,这份光绪五年诰命中所记“头品顶戴赏穿黄马褂尽先题奏提督云骑尉世职阿尔杭阿巴图鲁”,与董福祥此时的正一品品级、称号、爵位均符合,所以其曾祖父母能按正一品官员品级予以相应的封号追赠。其职位此时虽实授是阿克苏镇总兵,诰命只记“提督”,是指他的“提督衔”,就高而已。此外,诰命背纸的文字及红色戳印具有标识编号的性质,对于考察清代诰敕命的登记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文刊载于《文物天地》2024年第6期,参考文献从略,下载全文请登录中国知网首页-出版物检索-文物天地
作者及其单位:李海东、马越,宁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