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新北区北舍庄土墩墓发掘简报

百科   2025-01-25 10:30   湖北  

江苏常州新北区北舍庄土墩墓发掘简报

常州市考古研究所
(原载《东南文化》2024年第5期)

内容提要:2021 年1—9 月,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对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北舍庄土墩墓进行考古发掘。该土墩墓形制较为完整,由中心墓葬M68 和双重壕沟组成,出土原始瓷器、陶器和石器。此类结构未见于其他同时期墓葬,为研究春秋时期的墓葬形制、丧葬习俗提供了新材料。

关键词:常州 北舍庄 春秋时期 土墩墓 双重壕沟

北舍庄土墩墓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北舍庄村北,北邻金府路,东邻永泰路,南为北舍庄路,西为龙源路(图一)。土墩墓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2°0′46″,东经119°50′56″。2020 年9月在配合基本建设考古调查勘探时发现,2021 年1—9 月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北舍庄土墩墓由中心墓葬和双重壕沟组成,形制较为特殊,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北舍庄土墩墓位置示意图

一、土墩墓概况

发掘时以所在地块西南角为基点按10×10 米规格进行统一布方,土墩墓及壕沟位于T1112—T1415 共16 个探方内。土墩仅残存底部,部分区域被晚期墓葬打破。现存土墩平面呈圆形,东西长18.64、南北长18.23 米,被较深的外壕沟围绕。土墩中心有一座东西向的竖穴土坑墓,被较浅的内壕沟围绕(图二)。

图二// 土墩墓平面图

二、土墩堆积

根据土质、土色及包含物的不同,可将土墩区域内的地层堆积分为4 层。现以土墩南北向(T1314 南壁)剖面为例,介绍如下(图三)。

图三// T1314南壁剖面图

①层:深褐色土层。厚0.1~0.5 米。局部土色较杂乱,土质疏松,包含大量植物根茎,出土少量近现代砖瓦、碎石块、水泥块及瓷片等。该层分布于整个土墩范围内,基本呈水平状分布。

②层:浅黄褐色土层。厚0~0.3、距地表深0.1~0.5 米。土质较致密,包含大量铁锰结核颗粒及零星炭屑等,出土少量砖瓦、陶片及石块等。该层分布于整个土墩范围内,呈水平状分布。

③层:浅灰白色土层。厚0~0.14、距地表深0.36~0.6 米。土质较疏松,包含少量铁锰结核颗粒及烧土颗粒等,未见出土遗物。该层分布于土墩的外壕沟以内区域,呈水平状分布,为土墩的残存原始堆积。

④层:黄褐色土层。厚0~0.12、距地表深0.43~0.55 米。土质较致密,包含大量铁锰结核颗粒等,未包含遗物。该层分布于整个土墩范围内,基本呈水平状分布,其下为生土。

依据各层堆积的出土遗物及遗迹单位的开口、形制特征判断:①层为近现代层;②层为明清时期堆积;③层为周代堆积,即土墩的原始堆积;④层为自然形成土层,即次生土。


三、主要遗迹

经发掘,土墩墓遗存由外壕沟、土墩、内壕沟、祭祀坑、中心墓葬组成。

1.壕沟

发现并清理2条,分别编号为G1、G2。

G1 位于残存土墩的外围。开口于②层下,被现代坑和多座晚期墓葬打破,打破④层至生土,开口距地表深0.35~0.45米。

平面为环形,敞口,口大底小,沟壁斜弧,圜底。外弧周长约83.33、内弧周长约56.12、外径26.7~27.05 米,沟宽3.85~4.57、深0.97 米。外壕沟西南部、东南部及东北部各有一条小沟,三条小沟均延伸出发掘区之外。东南方向小沟较宽,壁面呈斜弧状,圜底较平坦,东南浅西北深。东北方向小沟形制与东南部小沟相近,东北浅西南深。这两条小沟与G1 连接处呈喇叭状扩宽,推测为G1 的进水通道。西南方向小沟较窄,壁面较直,底部较平,东北部高而浅,西南部低且深,可能为G1的出水通道(图四)。

图四// G1平、剖面图

G1填土分为五层,分述如下。

①层:厚0~0.23 米。浅灰褐色花土,土质较致密,包含大量铁锰结核颗粒及少量烧土颗粒等,出土大量绳纹青砖、少量拱形青砖及数块灰陶片、红陶片。

②层:厚0~0.16 米。浅黑灰色花土,土质较致密,包含少量铁锰结核颗粒及零星烧土颗粒、炭屑,出土少量绳纹青砖、拱形青砖及数块灰陶片、红陶片及印纹硬陶片。

③层:厚0~0.15 米。浅灰白色花土,较为纯净,土质较致密,包含少量铁锰结核颗粒,出土较多的印纹硬陶片及少量红陶片、灰陶片。

④层:厚0~0.27 米。黑灰色花土,土质较致密,包含少量铁锰结核颗粒、烧土颗粒及炭屑,出土原始瓷碗2 件及少量印纹硬陶片、灰陶片、红陶片。

⑤层:厚0~0.23 米。青灰褐色花土,较为纯净,土质较致密,包含少量铁锰结核颗粒及零星烧土颗粒,出土灰陶盘、石镞各1 件及少量灰陶片、红陶片、夹砂红陶片。

G2 位于土墩之上,外壕沟以内。开口于②层下,距地表深0.34~0.4 米。东南部被晚期墓葬打破,打破③层、④层至生土。平面圆角方形,敞口,口大底小,沟壁斜弧,圜底较平坦。外弧长约48.16、内弧长约31.52 米、外径12.85~16.15 米,沟宽0.4~1.34、深0.28~0.34米(图五)。

图五// G2平、剖面图

填土分为两层:①层,厚0~0.27 米,黄褐色花土,土质较致密,包含大量铁锰结核颗粒及少量烧土颗粒;②层,厚0~0.08 米,青灰褐色花土,较纯净,土质较致密,包含少量铁锰结核颗粒及零星烧土颗粒。

2.祭祀坑

发现并清理1座,编号H1。

H1 开口于G1④层下,距地表深1.15 米,打破G1⑤层至生土。平面近长方形,口大底小,壁面斜弧且凹凸不平,底部较平。坑口长1.29、宽0.74米,坑底长0.99、宽0.6 米,深0.17~0.23 米。坑内填土为深灰色土,土质较疏松,包含大量炭屑及烧土颗粒,出土大量炭化树枝和少量大块的红烧土(图六)。

图六// H1平、剖面图

3.中心墓

发现并清理1 座,编号M68。位于发掘区T1213 东北部及T1313 西北部,接近残存土墩的中心部位。墓葬距地表0.45 米,开口于②层下,打破③层、④层至生土。竖穴土坑墓,方向为279°。平面近长方形,西宽东窄,口底同大,壁面竖直,底部较平整。墓室长4.64、宽0.96~1.32、残深0.14米。墓室中部可见东西向棺木腐朽痕迹,平面近长方形,两端宽中部窄,长2.72~2.74、宽0.54~0.7、残深0.13 米。棺内人骨已朽,葬式、性别不明。在棺痕西端外侧可见头箱痕迹,平面为南北向的长方形,东侧与棺痕紧贴,长1.1、宽0.53、残深0.13 米。墓内填土为褐色花土,土质较致密、纯净,包含少量铁锰结核颗粒及烧土颗粒。其中棺木及头箱痕迹范围内的填土中夹杂较多红烧土,与墓室其他区域填土明显不同(图七;彩插三∶1)。

1.M68(上为北)
图七// M68平、剖面图
1、2、7—11、15—18.原始瓷碗 3—6.原始瓷碟 12—14.原始瓷盖罐 19—21.陶纺轮 22.陶罐

此次发掘的土墩墓遗存出土遗物26 件,其中墓葬中出土22 件,环壕中出土4 件,包括原始瓷器、陶器和石器。原始瓷碗、瓷碟出土于棺内中部、西部,原始瓷盖罐、陶纺轮出土于棺内中部,陶罐出土于棺外东北部,此外在棺内西南角出土印纹硬陶片数块。根据墓葬形制、棺木及头箱痕迹和随葬品位置判断,墓主头向朝西。


四、出土遗物

此次发掘的土墩墓遗存出土遗物26 件,主要出土于土墩墓和外壕沟中,包括原始瓷器、陶器和石器。原始瓷器数量最多,有碗和盖罐,陶器为泥质灰黑陶,器形有罐、盘、纺轮,石器仅见镞。

(一)原始瓷器

碗 13件。依腹部特征,分两型。

A 型 8 件。弧腹。敞口,圆唇,窄折沿,沿内有一周凹槽,平底略内凹。内底有漩涡纹。除外底通体施青釉,釉层脱落严重。M68∶1,口径16.5、底径8.5、高6.1 厘米(图八∶1;彩插三∶2)。M68∶2,口径14.8、底径8.5、高5.1 厘米(图八∶2)。M68∶16,口径15.8、底径6.9、高5.5 厘米(图八∶3)。M68∶17,口径12.3、底径6.7、高3.9 厘米(图八∶4)。G1④∶2,口径16、底径8.6、高5 厘米(图八∶5)。G1④∶1,口径16、底径9、高4.8 厘米(图八∶6)。M68∶8,沿内对称贴饰两个S 形泥条。口径15.8、底径9、高4.4 厘米(图八∶7;彩插三∶3)。M68∶11,沿内对称贴饰三个S形泥条。口径17.2、底径8、高5.7厘米(图八∶8)。

2.原始瓷碗(M68∶1)
3.原始瓷碗(M68∶8)
4.原始瓷碗(M68∶9)
图八// 出土器物(一)
1—8.A型原始瓷碗(M681、M682、M6816、M6817、G1④2、G1④1、M688、M6811)9—12.B型原始瓷碗(M689、10、15、18)

B 型 5 件。折腹。敞口,圆唇,沿内有一周凹槽,折腹斜收,饼状小平底。内底有漩涡纹。除外底通体施青釉,釉色不均。M68∶9,沿内对称贴饰三个S 形泥条。口径18.0、底径9.0、高6.2 厘米(图八∶9;彩插三∶4)。M68∶10,沿内对称贴饰两个S形泥条,外底面有切痕。口径16.5、底径8.3、高6.3厘米(图八∶10;彩插三∶5)。M68∶15,口径12.1、底径7.3、高3.9 厘米(图八∶11;彩插三∶6)。M68∶18,口径13.4、底径7.2、高4.8 厘米(图八∶12;彩插四∶1)。

5.原始瓷碗(M68∶10)

6.原始瓷碗(M68∶15)

1.原始瓷碗(M68∶18)

碟 4 件。圆唇,斜折沿,沿面微凹,腹较浅,弧收为平底饼足。内腹部轮旋痕迹明显。M68∶3,口径11、底径6.2、高3.4 厘米(图九∶1;彩插四∶2)。M68∶4,口径11.2、底径5.5、高3.2 厘米(图九∶2)。M68∶5,口径11.7、底径5.9、高3.2 厘米(图九∶3)。M68∶6,口径11.2、底径5.4、高3 厘米(图九∶4;彩插四∶3)。

2.原始瓷碟(M68∶3)
3.原始瓷碟(M68∶6)
图九// 出土器物(二)
1—4.原始瓷碟(M683—6) 5—7.原始瓷盖罐(M6812—14)

盖罐 3 件。罐身子口微外斜,尖圆唇,短斜肩,斜直腹微鼓,平底略内凹。器腹上部与肩相接处对称饰n 形泥条耳。器盖弧顶,顶上有一泥条辫状桥形钮。除器底外通体施青黄釉,釉色不均。釉层脱落较多。M68∶12,盖径7、盖高2.5、器身口径7.2、底径5.6、通高7.4 厘米(图九∶5)。M68∶13,盖径7.2、盖高2.2、器身口径7.3、底径6.1、通高6.8厘米(图九∶6)。M68∶14,盖径7.1、盖高2、器身口径7.1、底 径5.6、通 高6.8 厘米(图九∶7;彩插四∶4)。

4.原始瓷盖罐(M68∶14)

(二)陶器

罐 1 件。M68∶22,泥质灰黑陶。敛口,方唇,短束颈,平弧肩,扁鼓腹,下腹弧收,平底。最大腹径接近器身肩部。素面。口径16.5、腹径22.1、底径12.4、高9.3厘米(图一〇∶1;彩插四∶5)。

5.陶罐(M68∶22)
图一〇// 出土器物(三)
1.陶罐(M6822) 2.陶盘(G1⑤1) 3—5.陶纺轮(M6819—21) 6.石镞(G1⑤2)

盘 1 件。G1⑤∶1,泥质灰陶。方唇,直口微敛,斜折腹,平底。素面。口径17、底径11.3、高4.2厘米(图一〇∶2)。

纺轮 3 件。泥质灰黑陶。算珠形,上下有窄小平面,中有圆形穿孔,外表有数圈弦纹。M68∶19,直径3.8、孔径0.6、高2.7 厘米(图一〇∶3;彩插四∶6)。M68∶20,直径4、孔径0.6、高2.4 厘米(图一〇∶4)。M68∶21,直径4、孔径0.6、高2.6 厘米(图一〇∶5)。

6.陶纺轮(M68∶19)

(三)石器

镞 1 件。G1⑤∶2,有铤,扁柱形,镞体呈柳叶形,扁平,中起脊,镞端尖锐。磨制较为光滑,青石质。素面。宽2.1、残长5.5厘米(图一〇∶6)。


五、结语

此次发掘出土的原始瓷碗与淹城遗址Aa 型原始瓷碗淹WY∶68 相似,原始瓷碟与淹城遗址Aa 型原始瓷碟DⅠM∶263 相似,原始瓷盖罐与淹城遗址B 型盂形罐DⅣM1∶29 相似,陶罐与淹城遗址Aa 型罐DⅥ∶51 相似,陶纺轮与淹城遗址DⅠM∶58、191、192 相似[1],时代大致为春秋早中期。出土器物中原始瓷碗居多,基本不见原始瓷豆,尚未出现原始瓷盅,纹饰流行S 形堆饰、辫状贴饰,环状贴耳,也符合江浙地区春秋早中期的文化特征[2]

出土器物主要为原始瓷器,器物种类较为单一,均为日用器。器物变形明显,釉色不均,装饰相对简单,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一时期烧造技术尚不成熟。江浙地区原始瓷的发展有西周早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战国早中期三个高峰,西周中期与春秋中晚期是相对衰落时期,尤其是春秋中晚期的原始瓷器类单一、器形简单[3]。此次发掘土墩墓内出土原始瓷器均为碗、碟、盖罐等日用器,反映出原始瓷发展有衰落的趋势。

北舍庄土墩墓形制基本完整,包括土墩和内、外两重壕沟,此类结构的土墩墓尚属首次发现。土墩仅在中心位置埋设一座墓葬,壕沟外围附近也未见同期墓葬,该土墩及壕沟应是中心墓葬的专属茔域。虽有进水口和出水口,但壕沟内未见淤泥痕迹,可能存在定期清淤行为。从沟内堆积和出土遗物判断,壕沟废弃于春秋晚期。

H1 位于外壕沟的底部,坑内堆积包含炭化树枝、少量红烧土块及大量红烧土颗粒、炭屑。镇江句容鹅毛岗土墩墓二号墩[4]、丹徒薛家村大墩[5]在土墩底部曾发现此类遗迹,坑内仅见红烧土、炭屑和灰烬而未见其他遗物。金坛顺水桥土墩墓D9 墩体底部发现一处大致呈椭圆形的草木灰遗迹,内部散乱放置打磨精细的石块11 枚[6],应具有同样性质。有学者认为这类遗迹是葬前焚烧祭祀的“燎祭”遗存,具有标识墓地的作用[7]。本次发掘清理的H1 位于外壕沟底部,推测与营建土墩墓有一定关联,应是挖壕堆筑土墩完成后的祭祀遗迹。

调查勘探显示此土墩墓东侧200 米范围内还存在其他土墩墓,也为带有环壕的结构。文献记载附近原有一座底径约22、高约4 米的土墩,地面采集到印纹硬陶坛、罐、瓿及原始瓷碗的残片,现已不存[8]。此次发掘的土墩墓以北约4 千米的小黄山南麓1980 年曾发掘过一座战国墓,出土有铜器和玉器[9]。附近一带周代遗存较多,是土墩墓的集中分布区。

北舍庄土墩墓北侧的小黄山为宁镇山脉的最东端,宁镇地区土墩墓多分布于丘陵岗地,而本次发掘的土墩墓则位于山前平原之上。双重壕沟结构的土墩墓未见于宁镇地区,为探讨长江以南地区土墩墓的形制结构和埋葬习俗提供了新的线索。

(附记:本次发掘项目负责人郑铎;发掘人员任林平、司马建建、曾伟、李勇涛;绘图人员王小金。)

执 笔:郑 铎 任林平


[1]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馆等:《淹城——1958—2000 年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14年。

[2]a.邹厚本:《江苏南部土墩墓》,《文物资料丛刊》(6),文物出版社1982年;b.刘建国:《论土墩墓分期》,《东南文化》1989年第5期。

[3]郑建明:《春秋中晚期原始瓷的衰落与吴文化的南下》,《东南文化》2019年第5期。

[4]镇江博物馆、句容市博物馆:《江苏句容鹅毛岗土墩墓D2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12年第4期。

[5]镇江博物馆:《江苏丹徒薛家村大墩、边墩土墩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12年第5期。

[6]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馆:《江苏常州金坛顺水桥土墩墓D9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20年第5期。

[7]a.付琳:《土墩墓祭祀遗存考辨》,《东南文化》2015 年第3 期;b.高伟、曹玲玲:《试析江南土墩墓的祭祀遗存》,《东南文化》2017年第1期。

[8]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08年,第240页。

[9]镇江市博物馆:《江苏武进孟河战国墓》,《考古》1984年第2期。

考古
以考古佐证历史,从历史沉思考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