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咸新区隋宇文则墓发掘简报

百科   2025-01-27 08:22   湖北  

陕西西咸新区隋宇文则墓发掘简报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原载《考古与文物》2024年第6期

关键词:咸阳,洪渎原,隋代,宇文则墓

摘要:2018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配合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东连通道项目工作时,发掘了一批北朝隋唐时期墓葬。其中M34为隋开皇九年(589年)东平郡公宇文则之墓。该墓形制完整,纪年明确,出土了陶俑、墓志、一套瓷杯玉石盘组合、铜和陶辟雍砚等珍贵文物,为研究北朝隋唐时期的世家大族、丧葬习俗及隋唐时期历史文化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2018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为配合咸阳国际机场东连通道项目建设,于该项目用地范围内清理了一批北朝至隋唐时期墓葬。这批墓葬位于洪渎原,东北距北周武帝孝陵约4千米,周围发掘多座宇文家族墓(图一)。其中M34根据出土墓志为隋开皇九年(589年)东平郡公宇文则之墓。该墓形制完整,纪年明确,未发现盗扰情况,出土一批珍贵文物。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宇文则墓地理位置示意图

一、地层堆积

墓葬地层堆积情况如下。

第①层 耕土层。灰褐色土,土质松散,包含植物根系和现代垃圾,厚0.3米。

第②层 近现代扰土层。黄褐色土,土质较硬,包含植物根系和现代砖瓦残块,厚0.5~0.8米。

第③层 垆土层。红褐色土,土质较硬,包含白色菌丝、料姜石块等,厚0.5米。

第③层下为黄色生土层。宇文则墓开口于第②层下,打破③层及生土。

二、墓葬形制

宇文则墓为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方向180°,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封门、墓室六部分组成。南北全长21.7、墓室底距离地表6.6米(图二)。

图二 宇文则墓平面、剖视图

墓道 竖穴土圹斜坡底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口窄底宽。壁面平整,残留白灰墙皮及红色颜料块,推测原本应有壁画。填土为黄褐色五花土,未经夯打。全长17、口宽1.3、底宽1.44米,坡度20°。

过洞 2个。形制一致。斜坡底土洞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前后两端有收分,各收0.2米。壁面局部残留白灰墙皮。2个过洞均进深1.8、宽1.3、高1.6米。

天井 2个。竖穴土坑斜坡底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口窄底宽。填土均为褐色花土,土质疏松,未经夯打。第一天井口长2.4、宽1.3、底部宽1.44、深3.6~4.3、第二天井口长2.4、宽1.3、底宽1.44、深5~5.7米。

甬道 位于第二天井与墓室之间。土洞拱顶,平面长方形。进深1.8、宽1.3、高1.6米。

封门 位于甬道中部。残留封门槽,判断为木板封门。封门槽东西宽0.08、进深0.06、残高1.2米。

墓室 位于最北端。平面呈长方形,南宽北窄,西壁略外弧。墓顶坍塌,墓壁较平整,残留部分白灰墙皮,墓底较平。内填黄褐色淤土、花土。长2.9、宽2.8~2.9、残高1.4~1.6米。

墓室西侧有砖砌棺床,平面呈梯形。横向为三块砖东西向顺缝平铺,南北共13列。长2.34、宽1.01~1.12、高0.06米。砖规格为长34、宽18、高6厘米。

棺床上残留白灰状葬具痕迹,应为木棺。棺平面呈梯形,长2.1、北宽0.6、南宽0.8米。棺内有人骨1具,头向南,仰身直肢。头下有枕,已腐朽,仅存白色灰痕,长44、宽18、高12厘米。人骨略有漂浮,高于棺床0.2米,之间填充淤土(图三、四)。

图三 宇文则墓墓室平面图

1.墓志 2.汉白玉盘 3~15.瓷杯 16、17.釉陶灯盏 18.大釉陶罐19.釉陶辟雍砚 20.铜杯 21~30、106~119.骑马俑 31~40、53~94.立俑 41.陶磨 42.陶仓 43.陶踏碓俑 44.釉陶四系罐 45.铜阳燧46、47.铜镜 48.金片 49.铜壶 50.小陶罐 51.铜辟雍砚 52.陶狗95、96.镇墓武士俑 97、98.镇墓兽 99.陶井 100.陶灶 101.陶猪102.陶狗 103.陶牛、陶羊 104、105.陶鸡 120.陶碗 121.玉钗122.玉簪 123.铁刀 124、125.陶鼓 126.铁泡丁 127.铁锁(52、61~67、69~99、101~120、124、125出土于墓室东南角,压于上层器物下,图上未标注)

图四 墓室清理后情况(上为南)

三、出土器物

共127件(组),大部分出土于墓室前部东南角,个别出土于棺床上。

(一)陶俑

共83件(组)。分为镇墓俑、骑马俑、立俑和劳作俑。

1.镇墓俑 4件。

镇墓武士俑 2件。标本M34:95,头戴白色兜鍪,顶部起棱,边缘镶边,兜鍪前额正中下突尖,覆盖眉心,两侧顿项下垂包裹脖颈,兜鍪边沿、顿项涂红色。上身内穿红色窄袖衣,外穿白色及膝甲衣、披膊,甲衣下露一周红色袍边,腰间束带,下着白色筒裤,脚穿长筒靴。两手握拳,一手举起至胸前,一手置于腰间,拳心有直径0.2~0.3厘米穿孔,原持物已佚。高25.6、宽8.8、厚5.2厘米(图五,1;图六)。标本M34:96,与M34:95形制相同,动作互为镜像。色彩已脱落。高26、宽9、厚4.3厘米(图五,2;图七)。

图五 出土镇墓武士俑

1.M34:95 2.M34:96

图六 镇墓武士俑(M34:95)

图七 镇墓武士俑(M34:96)

镇墓兽 2件。趴卧状。圆眼,阔鼻,大口,犬牙外露,四肢曲伏,足露三爪,有尾垂于身后。通体施白彩,身体部分关节处涂红色。标本M34:97,抬头仰望,头上有三角,大耳下垂。长18.5、宽8.9、高8厘米(图八;图一〇,1)。标本M34:98,垂头伏地,头颈鬃毛凸起,圆耳竖立,独角凸出于头顶。口唇涂红。长20、宽9.7、高7.4厘米(图九;图一〇,2)。

图八 镇墓兽(M34:97)

图九 镇墓兽(M34:98)

图一〇 出土镇墓兽

1.M34:97 2.M34:98

2.骑马俑 25件。分为骑马持物俑和甲骑具装俑。单模制,背部扁平,马无踏板。

骑马持物俑 13件。俑头戴枣红色风帽,帽帔露耳覆肩,上着广袖枣红色袍,下着枣红色筒裤,足穿尖头平底履,脚踩马镫,跨坐于鞍鞯上。马颔首站立,马尾下垂,马背上鞯长方形,鞍桥挂镫。根据手持物不同分为四型。

A型 10件。手持物不存。着右衽袍,两臂弯曲,双手握拳抱于腹侧,拳心有直径0.2~0.3厘米的小孔。马肩左侧有一插孔,孔径0.3~0.4厘米,原物已佚。马鞍鞯为枣红色。标本M34:26,长18.5、宽8、高19.6厘米(图一一,1;图一三)。

图一一 出土骑马持物俑

1.A型(M34:26) 2.B型(M34:107) 3.C型(M34:116) 4.D型(M34:117)

图一二 出土陶鼓

1~5.(M34:124-1~5)

图一三 A型骑马持物俑(M34:26)

B型 1件。手持乐器。标本M34:107,着左衽袍,左手上抬,手握乐器于唇下,右臂弯曲握拳抱于腹右侧。马鞍鞯为枣红色。高19.2厘米(图一一,2;图一四)。

图一四 B型骑马持物俑(M34:107)

图一五 D型骑马持物俑(M34:117)

C型 1件。手持笏板。标本M34:116,着右衽袍,左手握拳抱于腰侧,右手斜持笏板。马通体涂白色,鞍鞯为枣红色。长17.5、宽8.2、高19.2厘米(图一一,3;图一六)。

图一六 C型骑马持物俑(M34:116)

D型 1件。双手捧箫。标本M34:117,两臂弯曲上抬,双手捧排箫于胸前。俑颜色基本脱落,马通体涂白色。长17.6、宽8.1、高19.8厘米(图一一,4;图一五)。

鼓 2组6件。应是从陶俑上掉落。形制相同。圆饼形,鼓侧戳有一孔。通体涂红。孔径0.2~0.3厘米。标本M34:124-1,直径3.6~3.9、厚1~1.2厘米(图一二,1)。标本M34:124-2,直径3.5~3.9、厚1.1~1.4厘米(图一二,2)。标本M34:124-3,直径3.6~4、厚1.1~1.4厘米(图一二,3)。标本M34:124-4,直径3.7~3.9、厚1~1.1厘米(图一二,4)。标本M34:124-5,直径3.6~3.9、厚0.9~1.1厘米(图一二,5)。

甲骑具装俑 10件。头戴尖顶护颈兜鍪,顶部凸起涂红尖缨,兜鍪前额正中下凸尖,覆盖眉心,护颈上缀甲片,搭垂至肩部;上身外着鱼鳞甲,披涂红护肩;下着筒裤,足穿尖头靴,踩于马镫内。双手握拳于腰前,右拳心有孔,原物已佚。马披白色具装甲,头部有面帘,颔首站立,短鬃,马颈上搭浅红色连弧边护颈,背上置鞍桥,鞍下铺圆角长方形鞯,鞍后盖浅红色护臀;马肚中空,马腿实心,涂白色,宽马尾扎缚下垂。标本M34:24,长21.6、宽10、高22.6厘米(图一七、一八)。

图一七 甲骑具装俑(M34:24)

图一八 甲骑具装俑(M34:24)

3.立俑 54件。分为持盾武士俑、笼冠俑、风帽俑、小冠俑,均为模制、平背。

持盾武士俑 8件。头戴兜鍪,顿项垂至肩部,上身着红色窄袖及膝袍,背涂红,外罩铠甲,下穿缚膝裤。左手握拳置腹前侧,拳心有直径0.2~0.3厘米的插孔,原持物已佚;右手执盾护于胸前,盾呈牛舌状,中间有脊,两端有横纹。标本M34:34,高14.2厘米(图一九、二〇)。

图一九 持盾武士俑(M34:34)

图二〇 持盾武士俑(M34:34)

笼冠俑 25件。头戴高平顶笼冠,内衬平巾帻,冠帔护耳齐颈。上着红色交领左衽阔袖及膝长袍,内衬圆领白衫,下着宽筒白裤,足蹬尖头平底履,履尖外露。两臂曲肘。背涂红。根据手部特征分为二型。

A型 17件。双手环抱于胸前,拳心有直径0.2~0.3厘米的小孔,原物已佚。标本M34:38,笼冠涂红。高15.9厘米(图二一,1;图二三)。

图二一 出土笼冠俑

1.A型(M34:38) 2.B型(M34:69)

图二二 出土风帽俑、小冠俑

1.A型风帽俑(M34:81) 2.B型风帽俑(M34:80) 3.C型风帽俑(M34:59)4.A型小冠俑(M34:31) 5.B型小冠俑(M34:39) 6.C型小冠俑(M34:86)

图二三 A型笼冠俑(M34:38)

B型 8件。双手握拳,分别抱于腰前两侧,拳心有直径0.3~0.4厘米的插孔,原物已佚。标本M34:69,笼冠涂黑。高15.6厘米(图二一,2;图二四)。

图二四 B型笼冠俑(M34:69)

风帽俑 12件。根据风帽形制分为三型。

A型 5件。头戴高顶大风帽,帽帔护耳覆肩至颈部。上身披白色风袍,长至膝下,袍袖空垂,内穿红色圆领长袍,腰系窄带,下着白色宽筒裤,足蹬尖头厚平底履。上臂下垂曲肘,双手握拳,相对抱于胸前,拳心有直径0.2~0.3厘米的插孔,原物已佚。标本M34:81,高16.2厘米(图二二,1;图二五)。

图二五 A型风帽俑(M34:81)

B型 3件。头戴红色风帽,帽帔垂肩,外露双耳。上身内着白色圆领衣,外穿红色交领左衽中袖长袍,袍长及膝,腰间束带,领部及下摆加宽边,下着白色宽口裤,裤口遮盖脚面。上臂下垂,两双手握拳提于腰下,拳心有直径0.2~0.3厘米穿孔,原持物已佚。标本M34:80,高14.5厘米(图二二,2;图二六)。

图二六 B型风帽俑(M34:80)

C型 4件。帽顶有“十”字形阴刻线,帽帔垂肩,外露双耳,身穿圆领窄袖袍,袍长及膝下,纵向阴线刻出数道袍褶,腰束窄带,下着宽裤,足蹬平底履。双手拢在袖内,拱于胸前。标本M34:59,高15.9厘米(图二二,3;图二七)。

图二七 C型风帽俑(M34:59)

小冠俑 7件。头戴红色小冠,上身外穿红色交领宽袖襦衫,下着白色宽口裤。双臂下垂曲肘,根据手部特征分为三型。

A型 3件。双手握拳上下放于胸前,拳心有直径0.2~0.3厘米的孔,原持物已佚。上身内着圆领白衣,裤遮盖脚面和履。标本M34:31,高14.7厘米(图二二,4;图二八)。

图二八 A型小冠俑(M34:31)

B型 2件。双手握拳置于腹前,左手拳心有直径0.3~0.4厘米的菱形插孔,原持物已佚。腰系窄带,宽袖下垂至脚面,裤口露出鞋。标本M34:39,高15.5厘米(图二二,5;图二九)。

图二九 B型小冠俑(M34:39)

C型 2件。双手握拳左右置于胸前,拳心有直径0.5~0.6厘米的插孔,原持物已佚。上身内衬圆领白衣,缚膝,裤口喇叭状,足蹬平履。标本M34:86,高15.7厘米(图二二,6;图三〇)。

图三〇 C型小冠俑(M34:86)

4.劳作俑 2件。

踏碓俑 1件。标本M34:43,俑头梳反绾式高髻,身着红色左衽宽袖及膝长袍,左手扶膝,右手提袍裙,露出宽裤,左腿上提作踏碓状,右腿单腿站立。踏碓由底座和杵两部分组成,底座平面呈长方形,前端有直径1.5厘米的圆形内凹臼窝,后端为直壁长方形墙,两侧安装直角碓架,下端各有一直径0.3~0.4厘米的小孔。杵杆截面近方形,中间两侧有一贯通的直径0.2~0.3厘米的小孔,三孔连于一轴,轴现已不存,杵头为橄榄状。踏碓通体涂红彩。高13.5厘米(图三一;图三三,1)。

图三一 踏碓俑(M34:43)

持箕俑 1件。标本M34:87,跪坐状。头戴小冠,身着红色圆领窄袖衫,背涂红,双手持簸箕,立于腹前。高9.1厘米(图三二;图三三,2)。

图三二 持箕俑(M34:87)

图三三 出土劳作俑

1.踏碓俑(M34:43) 2.持箕俑(M34:87)

(二)陶塑动物

共6组8件,均为空心。

狗 2件。标本M34:52,圆耳下垂,弓背,前腿直立,后腿蹲踞,长尾绕左腿贴身卷曲伸出。高7.1厘米(图三四,1)。

图三四 出土陶塑动物

1.狗(M34:52) 2.猪(M34:101-1) 3.牛(M34:103-1) 4.羊(M34:103-2) 5.鸡(M34:104)

猪 1组2件。形态相同。子母猪,母猪侧卧,长吻,长耳向后,鼔腹,四蹄交错分开,敞露腹部,尾巴紧贴臀下,7只猪仔依次趴卧,作吸奶状。标本M34:101-1,长9.9、宽6厘米(图三四,2)。

牛 1件。标本M34:103-1,趴卧状。无角,尾巴下垂。高5.4厘米(图三四,3)。

羊 1件。标本M34:103-2,昂首,盘角卷曲,短足站立,腹部肥胀,短尾。高5.5厘米(图三四,4)。

鸡 2件。公鸡。高冠,冠涂红彩,颈前伸,短啄,鼔腹,两翅膀贴身,宽长尾后拖,刻出曲线棱表示翅与尾羽毛。标本M34:104,高4.6厘米(图三四,5)。

(三)陶器 6件。

灶 1件。标本M34:100,单眼灶。灶台平面呈马蹄形,上置釜一口。灶前挡火墙呈双向阶梯状,下开拱形灶门。釜口径4.2、釜高2.2、挡火墙宽11.4、底长7.4、底宽5.8、通高10.5厘米(图三五,1)。

图三五 出土陶器

1.灶(M34:100) 2.仓(M34:42) 3.井(M34:99) 4.磨(M34:41)

仓 1件。标本M34:42,平面呈长方形,卷棚顶,四面出檐,一面正中开拱形顶小窗,无门。整体涂白,用红彩描绘出脊、瓦垄、窗框和角柱。顶长7.3、宽5.7、底长7、宽5、窗高1.8、宽1.6、通高6厘米(图三五,2)。

井 1件。标本M34:99,方筒状。平面近正方形,上口出沿,切去四角,四边切为内弧形。通体施白彩,井口和井台边棱绘红彩。口长6.3、宽6.7、底长5.6、宽5.4、通高5.8厘米(图三五,3)。

磨 1件。标本M34:41,平面呈圆形,筒身向外呈台阶状扩展。顶有大、小两扇磨盘,上面一扇中间用棱隔开为两半,每一半中间有一孔。表面涂白彩,外圈有红彩,磨盘底座周壁用竖条红彩分成等格。上径6.6、底径9、高4.3厘米(图三五,4)。

碗 1件。标本M34:120,内外壁涂黑彩,大部分已经脱落,碗内底留有橘红色和白色彩。器壁较薄。敞口,圆唇,深腹,假圈足,内底内凹,外底微凹。器底有“米”字和不规则的“C”形刻划。口径9.4、底径4、高5.3厘米(图三六,6)。

图三六 出土陶器、釉陶器、瓷器

1.大釉陶罐(M34:18) 2.小陶罐(M34:50) 3.釉陶灯盏(M34:16) 4.釉陶辟雍砚(M34:19)5.釉陶四系罐(M34:44) 6.陶碗(M34:120) 7~10.瓷杯(M34:3、4、9、14)

小罐 1件。标本M34:50,侈口,圆唇,束颈较长,鼓肩,腹斜收,平底。口径6.3、腹径9.9、底径4.8、腹深13.7、高14.3厘米(图三六,2)。

(四)釉陶器 5件。

大罐 1件。标本M34:18,细砂质白胎。器口内、外壁及底均施浅绿色釉,釉成花斑状脱落。侈口,卷沿,圆唇,短束颈,鼓肩,下腹斜收,平底微凹。底部可见支烧痕迹。口径5.5、腹径18.4、底径10.6、腹深23、高24.4厘米(图三六,1)。

四系罐 1件。标本M34:44,褐白色胎。内壁下腹可见明显的泥条盘制痕迹。腹部棱箍以下及底不施釉,釉层均匀较薄,釉色清亮,凸棱处釉色泛深绿。敛口,方唇,短颈,溜肩,肩部有两两对称四耳,每个耳为一对泥条粘接而成,鼓腹,假圈足,平底微凹。腹中上部饰一周凸棱箍。口径8.1、腹径16、底径7.6、腹深14、高15.4厘米(图三六,5;图三七)。

图三七 釉陶四系罐(M34:44)

辟雍砚 1件。标本M34:19,中心砚面为红陶,其余处为灰陶。器表除中心砚面外施均匀较薄青釉。圆形砚盘,直口,圆唇,砚面隆起,中心微凹,内有墨色,砚面与池壁之间有一周下凹环形墨渠,盘外设一周十三条兽蹄状砚足。底部可见三个支烧点。口径8.8、足高2.5、通高4.8厘米(图三六,4;图三八)。

图三八 釉陶辟雍砚(M34:19)

灯盏 2件。形制相同。粉红色胎,胎质细腻。除灯座内壁以外均施绿釉。灯盘敞口,圆唇,浅腹,圜底,盘中接单筒中空烛管;灯柱竹节状;灯座覆碗形,空心,下口沿外展。灯柱饰三周大小不等的棱箍,灯座浮雕一周14瓣莲瓣纹。标本M34:16,烛管口径3.6、盘径13.4、底径16.8、高21.4厘米(图三六,3;图三九)。

图三九 釉陶灯盏(M34:16)

图四〇 铜镜(M34:46)

图四一 铜辟雍砚(M34:51)

图四二 铜阳燧(M34:45)

(五)瓷器 13件。

杯 13件。出土时全部放置在一个汉白玉盘内(封三,1)。细白胎,施白色化妆土,除器外壁近底处与内底外均施釉,釉色纯净透明,积釉处呈水绿色,釉面满布细小开片。形制相似。直口,尖唇,筒形深腹,下腹弧收,假圈足外撇,足底稍内凹,足棱旋削一周。内外底无支烧痕迹。根据大小可分为二型。

A型 6件。体型较大。包括M34:3~8。标本M34:3,口径11.6、底径5、高9.5厘米(封三,3;图三六,7)。标本M34:4,口径11.1、底径5、高9厘米(图三六,8)。

B型 7件。体型较小。包括M34:9~15。标本M34:9,口径8.4、底径3.8、高7厘米(封三,2;图三六,9)。标本M34:14,口径8.1、底径3.6、高6.9厘米(封三,4;图三六,10)。

(六)金属器 10件(组)。

铜壶 1件。标本M34:49,表面鎏金。盘口,方唇,束颈较长,垂腹,假圈足,平底。口径2.6、腹径4、底径3、腹深3.7、高3.9厘米(图四三;图四五,10)。

图四三 铜壶(M34:49)

铜杯 1件。标本M34:20,全身涂透亮黑漆,器表有绿锈。直口,圆唇,弧腹内收,圜底,喇叭状高圈足。腹外壁中上部饰一周凸弦纹,圈足中部饰一圈箍棱。口径7.4、底径4、腹深4.7、高8.6厘米(图四四;图四五,11)。

图四四 铜杯(M34:20)

图四五 出土铜器、金片

1、3.铜镜(M34:47、46) 2.铜阳燧(M34:45) 4~9.金片(M34:48-1~6)10.铜壶(M34:49) 11.铜杯(M34:20) 12.铜辟雍砚(M34:51)

铜辟雍砚 1件。标本M34:51,圆形砚盘,直口,展沿,圆唇,浅腹直壁,中心砚面高平,砚面与池壁之间有一周下凹环形墨渠,盘外设一周六条砚足,呈兽蹄状。口径6.7、足高2.3、通高3厘米(图四一;图四五,12)。

铜镜 2件。标本M34:46,方镜,背凹,圆形钮,高沿。镜背面浮雕二人劳动生产的场景,镜钮左右相对各站立一人,手持长杆工具,长袖下垂,长裙飘摆。边长3.3、高0.6、缘厚0.3、钮高0.5厘米(图四〇;图四五,3)。标本M34:47,圆镜,龟钮,圆形钮座,沿面较宽且高,沿边斜刹。钮座周围浮雕六只首尾相邻的海兽,外饰栉齿纹。直径6、高0.7、缘厚0.3、钮高0.6厘米(图四五,1)。

铜阳燧 1件。标本M34:45,圆形,镜面内凹光滑,背外凸,圆钮,圆座。座上饰一周莲瓣纹,莲瓣纹外饰一周变体忍冬纹,边缘饰一周凸棱。直径4.3、高1.3、缘厚0.3、钮高0.5厘米(图四二;图四五,2)。

金片 1组6片。标本M34:48,薄片状(图四六)。其中标本M34:48-1~5大小相近,近似桃形,直径在0.9~1.1厘米之间,尖端边缘处有一或二个直径0.1厘米的孔(图四五,4~8)。标本M34:48-6,较小,为水滴形,直径0.7厘米,尖端处有一个直径0.1厘米的孔(图四五,9)。

图四六 金片(M34:48-1~6)

铁刀 1件。标本M34:123,锈蚀严重。直柄,扁茎,椭圆形条带状金饰片护手,长三角形刀身,直背,横截面三角形。护手宽0.4、刀残长18.7厘米(图四七,3)。

图四七 出土铁器

1.锁套(M34:127-1) 2.钥匙(M34:127-2) 3.刀(M34:123) 4.锁环(M34:127-3)5.铁片(M34:127-4) 6~10.泡钉((M34:126-1~5)

铁锁 1组4件。锈蚀严重。标本M34:127-1,锁套。中间长方体筒状,两侧铁条上环状眼挂于门铁栓上,扁平长条形锁芯。残长27.6、宽6、厚3.2、锁芯长9.9、锁芯宽3.2厘米(图四七,1)。标本M34:127-2,钥匙。头端扁状,中部扁挺,尾端环形。长16.4、宽1.9、厚0.5厘米(图四七,2)。标本M34:127-3,锁环。直径4.4、残长7.6厘米(图四七,4)。标本M34:127-4,铁片。长方形薄片。宽4.7、厚0.3厘米(图四七,5)。

铁泡钉 1组30枚。形制相同,长短不一。钉帽半圆球形,钉身四棱方锥状。标本M34:126-1,帽高2.3、直径3.4、长9厘米(图四七,6)。标本M34:126-2,帽高2.4、直径3.2、长8.8厘米(图四七,7)。标本M34:126-3,帽高2.4、直径3.6、长8.1厘米(图四七,8)。标本M34:126-4,帽高2、直径3.5、长7.8厘米(图四七,9)。标本M34:126-5,帽高2、直径3.3、长7.9厘米(图四七,10)。

(七)玉石器 3件。

汉白玉盘 1件。标本M34:2,白色,半透明。圆形,敞口,圆唇,浅腹,平底。内底有三组同心圆圈纹,每一组为两周凹弦纹,腹外壁中部饰一组两周凹弦纹。口径46.2、底径43.9、高4.15厘米(图四八;图四九,1)。

图四八 汉白玉盘(M34:2)

图四九 出土玉石器

1.汉白玉盘(M34:2) 2.玉钗(M34:121) 3.玉簪(M34:122)

玉钗 1件。标本M34:121,白玉。双股均残断缺尾。呈倒“U”形,钗首扁平。素面。残长7、首宽1.8、厚0.5厘米(图四九,2)。

玉簪 1件。标本M34:122,白玉。单股,簪首平圆,簪尾略细钝尖。素面。簪首径0.35、簪尾径0.25、长14.7厘米(图四九,3)。

(八)墓志 1合。

标本M34:1,上首朝北。青石质地。方形。盖覆于志石上,方形盝顶,顶面正中划方格,阳刻篆书“大隋大都督东平郡公宇文府君之墓志”,4行16字。刹面减地线刻忍冬纹,四侧减地线刻四神,衬以云纹。盝顶边长40、志盖边长51.2~51.4、斜刹面宽6.8、厚4.7、通高9.2厘米(图五〇)。志石划棋盘格,志文阴刻楷书27行,满行28字(第16行二字挤刻共29字),共计724字,四侧减地线刻壸门十二生肖,衬以远山。志石边长51.5~51.6、高8.8厘米(图五一)。志石录文如下∶

图五〇 墓志志盖拓本(约1/5)

图五一 墓志志石拓本(约1/4)

大隋大都督千牛备身东平郡公宇文府君墓志

君讳则,字阿羌,河南洛阳人也。洪源肇自寿丘,磐宗盛于若水。周之兴也,/并为桢干。世著名誉,其则不远。祖显和。神情朗俊,器量渊雅,风神凝远,/墙仞莫窥。魏,使持节、司空公、开府仪同三司,延丹绥三州诸军事、延州刺/史,长广县良公。父举。雄豪罕匹,驰射绝伦。文逸六经,武横四海。白起、王/翦,未足为俦。公干、仲宣,故非其例。周使持节、柱国、太保、司武上大夫、行军/元帅,并路肆石四州十二镇诸军事、并州总管、清河襄公。君即第二子也。/弱不好弄,长称颖脱。兰芳转闻其馥,玉润弥识其珎。有襄公之风,善能穿/戟。若少卿之继家业,如稚叔之传容止。承亲奉上,爱敬相资。结友好朋,轻/肥共弊。于是嘉声藉甚,好爵自縻。策授东平郡开国公,食一千六百户。子/侯少爵,宗戚连类。卫伉幼封,勋庸比拟。周陈王帝弟,分陕作镇,君于时陪/猎,年始十三。有五鹿兴前,王独命射之,应弦俱获。王顾于左右曰,丽龟连/菟,何足称奇。因以外甥妻之,即上柱国、神武公女也。宣政元年,普选良家/子弟,以君弧矢之妙,为司射上士。禁御宫闱,允其才德。大隋启运,授大/都督、千牛备身。枢辖九门,畴咨三命,自非寄重,熟可推心。曾于帝前试射,/一发的,诏甚欣美,即赐金钱等。颜高之六钧,养叔之七札。彼此一时,曾何/足道。兼从容谈笑,美于风则,壶酒不空,嘉宾常满。忽焉构疾,薨于私第。春/秋廿有六。以开皇九年岁次己酉十月辛酉朔廿四日甲申,窆于奉贤乡/太公里。倚庐长望,痛噬指之不归;常棣同衾,悲伯淮之独寝。平原凄惨,周/勃之曲徒吹;荒野萧条,田横之歌空唱。将恐山飞海变,莁短龟长。刊兹玄/石,庶旌不朽。其铭曰:/

轩辕诞德,吹律为姓。有周之隆,宗卿相映。人皆三杰,门专九命。为国之基,/即民之柄。世承推毂,家传善政。翩翩公子,堂堂莫比。青衿早智,黄中独美。/以信治身,将孝修己。策名志立,学优登仕。三冬足用,七德踰工。人称白晢,/马号青骢。陆离长剑,宛转琱弓。衔石落鹰,贯戟穿熊。聪明不寿,修短唯天。/庄生怛化,颜子无年。丹旒独引,素盖空悬。九原开宅,四繂封泉。垄仄孤坟,/荒田迥墓。风悲松槚,尘扬孤菟。寒山足烟,霜林多雾。亲宾此诀,游魂何趣。

四、结语

根据墓志可知,M34墓主为宇文则,其父为宇文神举,祖父宇文显和,《周书》《北史》有传。宇文则,字阿羌,生于北周保定四年(564年),卒于隋开皇九年(589年),享年二十六岁。其为宇文神举第二子,蒙父荫荣授“东平郡开国公”,十三岁时陪伴北周陈王宇文纯出猎,以箭术高超受赏,宇文纯以“外甥妻之”,即上柱国、神武公窦毅之女。北周宣政元年任司射上士,隋代周后,进位大都督、千牛备身,开皇九年归葬咸阳县所辖奉贤乡的太公里。

宇文则虽卒于隋代,但其墓葬具有强烈的北周时期特征。墓葬形制与北周宇文俭、柳带韦、邓村北周墓相似[1]。出土陶俑等亦与北周陶俑相似,均为单模制作,较为粗糙,平背、实心、体型较小,马俑、人俑均无底座,动物俑、模型明器空心。随葬组合与北周墓葬类似,风帽俑、笼冠俑、小冠俑、铜杯与柳带韦墓出土同类器物相似,C型风帽俑、持箕俑、踏碓俑、陶明器与宇文俭墓出土同类器物相似,镇墓兽、镇墓武士俑、持盾武士俑与邓村北周墓相似。墓志放置在墓室内,陶俑、模型明器放置在墓室东南角,也与北周时期墓葬一致[2]

墓葬出土的汉白玉盘、瓷杯组合较为少见,补充了隋代瓷器的实物资料,出土的釉陶、铜辟雍砚更是北方地区所罕见,是南北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3]

该墓所在的咸阳国际机场附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掘了大批的北朝隋唐时期高等级墓葬,出土墓志多言葬于“洪渎原”。宇文则墓志所言“奉贤乡”,在《独孤罗墓志》《萧绍墓志》中也有提及,可补证隋代洪渎原属于泾阳县奉贤乡所辖区域之内及众多里名之缺[4]。宇文则墓的发掘为研究北周至隋代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变化,隋唐墓葬制度形成以及北朝隋唐考古学文化的变迁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领队:柴怡

发掘整理:柴怡 赵兆 杨永岗 付航 郁红卫

修复绘图:杨永岗 王巧利 权明利 张蕊侠 李彬 张新汉

照相:赵兆 西安黑蝙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执笔:柴怡 赵兆 黄佳豪 杨楚譞

[1]a.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北周宇文俭墓清理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1(3).b.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咸阳邓村北周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7(3).c.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陕西西安北周康城恺公柳带韦墓发掘简报[J].文博,2020(5).

[2]a.倪润安.北周墓葬俑群研究[J].考古学报,2005(1).b.倪润安.北周墓葬的地下空间与设施[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1).c.张全民.略论关中地区隋墓陶俑的演变[J].文物,2018(1).

[3]王亚平.考古出土陶瓷辟雍砚研究[C]∥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12).沈阳:辽海出版社,2012:184-189.

[4]a.赵强,姜宝莲,郭明卿.隋独孤罗墓的发现和研究[J].华夏考古,2017(2).b.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咸阳隋代萧绍墓[J].文物,2006(9).

考古
以考古佐证历史,从历史沉思考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