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海淀文化产业
作者:白杨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2年9月30日起,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联合大学考古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对圆明园澹泊宁静遗址进行了第三期考古发掘。
近日,该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揭露出“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遗址。澹泊宁静遗址位有何奥秘?此次考古发掘又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圆明园如何通过考古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今天,就让海淀文化产业带您一探究竟!
“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遗址
澹泊宁静遗址位于圆明园西北部,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取意于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雍正五年(1727年)时已建成。
据史料记载,澹泊宁静的主建筑是座“田”字形大殿,俗称“田字房”。“田”字为农业的象征,体现了清朝皇帝对农业的重视。
“田字房”共33间,各间皆4.48米见方,廊深1.28米。该建筑地面以上部分虽已不存,但基址保存尚好,台基保存高约0.55米,局部残存虎皮石陡板、阶条石。台基面上可见柱顶石、铺地方砖、排水沟。台基外围可见如意踏跺、卵石散水和道路。天井由大小不等的石板铺成,3.8米见方,设置有完善的排水设施。
文献记载,康熙皇帝亲自培育“御稻”(即京西稻的前身),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精心种植,并在玉泉山周边开辟了御稻田,所产御稻米供宫廷食用。此后,京西稻在北京大面积种植。“田”字象征农耕,古代中国重视农业生产,清朝皇帝不但以“田”为房,还在“田字房”旁的稻田里亲自劳作,察看农事农时,以示对农业的重视。
如今虽已不能见澹泊宁静景区全貌,但从发掘的情况看,遗址表现出浓郁的乡村园林景象。发掘工作厘清了“田字房”的形制和工程做法,为清代皇家园林建筑研究提供了新材料。稻田遗迹的发掘,对研究清代的御稻培育、种植和农耕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圆明园于海淀
海淀区位于北京城的西北部,从目前已知的考古发现来看,在距今7000—4000年左右的时间,海淀区范围内已经有了早期人类的活动。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在如今海淀这方土地上,积淀下大量珍贵的文化遗存。
“三山五园”是海淀独有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三山五园地区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两大重点区域之一,是传统历史文化与新兴文化交融的复合型地区,也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相叠加的重点地区。
五园之一的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2017年,中共北京市委、北京人民政府发布《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规划》第四章《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专辟章节将加强三山五园地区保护提上议程,特别提到了圆明园大宫门历史风貌保护以及依托圆明园升平署区域开展皇家御膳、宫廷音乐等文化传承工作。
2021年4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编制印发《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坚持应保尽保、坚持系统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合作共赢的四项建设原则。力争将示范区建设成为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典范区,彰显三山五园地区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独特优势,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圆明园的兴毁经过,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变衰,直至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过程的写照,因此,圆明园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在大批考古工作者不懈努力中,圆明园已顺利完成大宫门、杏花春馆、如园、紫碧山房等多处遗址考古工作。与此同时,圆明园也致力于将考古成果转化,使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在21世纪的今天能够重现生机。
数字技术推动考古发展
借助于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圆明园持续开展修复文物、库藏文物、回归文物的数字化扫描工作,目前已在圆明园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展出瓷器、玉器、铜器及石刻等百余件数字化文物。
不仅如此,圆明园将现在掌握的文物、古树名木、非遗项目、史料等档案数据,建构起圆明园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推动圆明园文化科技融合项目的落地,从而将圆明园的保护从以抢救为主的被动式保护转为以预防为主的科学保护。
与此同时,圆明园还联合北京大学开发了虚拟仿真田野考古系统,大众可以通过此虚拟系统,和考古学家一起,调查、发掘、清理,在线进行一次完整的圆明园田野考古体验。
担当文化传播使命
历史不应该被忘记,文化不应该被淡忘。
今年五月,圆明园管理处与世纪明德共同打造了圆明园遗址文源阁研学基地。文源阁研学基地中有五个模拟考古探方,青少年可以在这里真正走进考古现场,从发掘前的准备工作,到野外实地勘探与发掘,再到出土文物的室内整理,最终整理资料编写发掘报告,通过考古发现不一样的圆明园。
该研学基地尝试运用虚拟+现实的方式推动研学实践教育的新方法和新场景落地,为孩子挖掘更深层次的传统、历史文化,让青少年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和体验历史,并真正地“看到”历史。
高水平建设圆明园遗址公园
2021年1月,海淀区决定建设圆明园博物馆,全面提升圆明园正觉寺安防系统和展陈设施,以正觉寺为核心建设圆明园博物馆,常设圆明园出土文物、回归文物和考古研究成果展览,作为圆明园国家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展示圆明园“万园之园”的璀璨文明。
在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的精心指导下,圆明园遗址公园借助独特的历史文化禀赋,持续推动“遗址博物院”“爱国孵化器”“文化运载体”建设,成功跻身国家AAAAA级景区,实现了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高水平建设。
END
文章来源:海淀文化产业;部分资料参考:圆明园遗址公园;海淀博物馆;文博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