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车马坑发掘简报

百科   2025-01-07 13:47   湖北  

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车马坑发掘简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原载《江汉考古》2018年第6期)


摘要:湖北枣阳九连墩M1、M2祔葬车马坑(CHMK1、CHMK2),是东周时期楚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车马坑之一。车马坑与主墓呈东西分布,主墓墓主头东足西,车乘是衡西舆东。2号车马坑陪葬8乘车,16匹马。车乘为南北横向并列式一排摆放,马匹侧卧于辀的两侧,一侧的马一律顺向。从结构上看,车乘可分为格軨舆、格軨棚架舆、格栏舆三种,其中8号车为无輈车,车型为格軨棚架舆。车乘的摆放方式应与当时车马出行的阵列有关。这些车马的发现,对我们研究古代车乘的结构、制造工艺、阵列的摆放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九连墩;东周时期;楚国;车马坑;车乘;车马阵列


九连墩墓地位于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与兴隆镇乌金村之间,地处大洪山余脉的一条南北向低岗上。墓地现存9座封土堆,故名九连墩。2002年9月~1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为配合(武)汉十(堰)高速公路(银福高速一部分)工程,对涉及公路建设的九连墩墓地的1号、2号墓及附属的1号、2号车马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经勘探发现,在1号、2号墓坑西侧发现1、2号车马坑。1号车马坑中葬车33乘,72匹马,2号车马坑葬车8乘,16匹马。现将2号车马坑简报如下:

一、车马坑位置与形制

2号车马坑位于二号墓西侧,与2号墓东西相对于同一条中轴线上,车马坑东北角距2号墓西北角26.15米,东南角距二号墓西南角27.25米,2号车马坑东南角距1号车马坑的东北角20.1米,西南角距1号车马坑的西北角19.8米(封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地农民平整土地时,将2号车马坑表面东部破坏。发掘前,车马坑地表为旱地。坑内填土为五花土,夹较多石子,上部土质较硬,以黑色生土块为主,下部较软,以黄色生土块为主。未发现夯层和夯窝,从堆积的情况看,填土呈倾斜状,由东向西逐渐堆积而成,不见整平和夯打现象,因而导致车舆向西稍有倾斜。填土中仅出土1件陶豆柄,坑底东南部有一块绳纹陶片铺底。

车马坑为南北长方形,方向288°(以马头方向为准),开口于第1层下,打破生土层。坑四壁不平,未见加工痕迹,坑底较平。坑口距地表深0.52~0.60米,坑残深1.87~2.34米。坑口东长22.16、西长22.46米,南宽6.16、北宽6.48米。坑底东长21.60、西长21.90、南宽5.54、北宽5.70米。坑口西侧设有斜坡状坑道一条,距车马坑西南角11.32米。坑道口为长方形,南长4.65、北长 4.50、东宽2.97、西宽2.74米,坑道底上口宽2.74米,下口宽2.74米,残深0~1.58米(图一;封三)。

图一  二号车马坑平、剖面图

2号车马坑在坑底东侧的生土上南北向挖轮槽14个,轮槽平面为圆角长方形,较规整,横截面“U”形,纵剖面半圆形。一轮一轮槽,一车两轮槽,唯8号车无轮槽。车轮放于轮槽内,车舆着地。由于车轮置于轮槽内,车舆着地,使车舆更好地保存下来,没有出现倒覆现象。

二、车马分布与保存状况

2号车马坑的车马为一排横列于坑东部。车衡西舆东,马头一律向西。前后共随葬车7乘,车舆1乘,马16匹。

从车马摆放的叠压关系看,其埋藏过程,是按照车阵的排列规律将车摆好,然后将车辀和衡轭抬起后再将马摆放到辀的两侧。

受填土的压力作用,舆略向西倾斜6乘(CH2∶3~8),舆腐烂无存2乘(CH2∶1、2)。根据车马坑中车乘的出土情况看,北部保存较好,车舆结构清楚者6乘(CH2∶3~8)。CH2∶5车舆基本为直立状态,格栏式,后角柱套铜质柱帽,栏上装有铜质壁插。6号车舆上有一把撑开的伞盖,伞盖上发现丝织品炭化痕迹,舆顶部装有护栏,后栏装有门扉。7号车保存最为完好,两轭立于衡内侧,轭首与衡末套有错银铜轭帽,为格軨窄门舆,舆外侧顶部装有铜壁插,壁插与围栏顶部的轓榫头对应,具有拆卸功能,车轮呈直立状,辐条结构清晰,毂上篆结构明确,毂轵端能看清毂与轴的关系。8号车无辀,舆呈长方箱形,车舆分前后两部分,后部设有顶盖,舆后端设有门,除后部外,均装有轓。部分轸框内残存少量捆扎在一起的茵条。

2号车马坑内陪葬的8乘车均为木质结构,表面髹深褐色漆,因历经两千多年,其木质已腐烂,现保存的仅为车表漆皮。

车轮除7号车的两轮保存较好外,其余的保存较差;车辀除1号车残存部分外,其余的保存较好,辀后部着地,前端稍上翘,衡置其上;衡大多数保存较好,横放于辀颈部之上;轭立于衡内侧;舆横置于轴与辀之上,大多数保存较好,由于受填土压力的影响,保存较好的车舆略向西侧倾斜。后对3、5号车进行了解剖,前栏与泥屏、毂与金柅、轼柱与舆、伏兔与金柅、茵与轸、立柱与轸、軹与轛、围栏与立柱等结构及捆绑方式基本清楚。

2号车马坑共葬马16匹。除5号车匹四马和8号车无马外,其余车配二马。从马骨的保存情况看,其骨质保存较差,腐烂较严重,仅见灰色痕迹。

在清理的同时还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的袁靖博士前来对马牙进行了鉴定。从马上、下颌的犬齿发育上看,雄性的犬齿较为发育,雌性犬齿不发育。所以,根据这些犬齿生长特征,我们可以鉴定有较发育犬齿的为雄性马;犬齿不发育的为雌性马或者被阉割过的雄性马。我们对2号车马坑内16匹马骨骼的上、下颌进行全面详细的观察,除牙齿保存状态不的好有4匹马不能鉴定出性别外,鉴定出2号车右服马和5号车左服马属于雌性犬齿特征,其余的10匹马属于雄性犬齿特征。2号车马坑中马的长骨骨骺一般都呈愈合状态。但大部分马骨仍然能观察到骨骺逢的准确位置和生长性状,属于年龄在3~6.5岁之间较轻的成年马,而个别马长骨骨骺逢高度愈合,生长性状不清晰,属于年龄在16岁的高龄马。从马骨形态特点上可以认为与蒙古马较为接近,与西南马差别较大。

从马摆放的规律看,没有发现马腿被捆在一起或有挣扎的迹象,充分证明2号车马坑中的马是被处死后摆放到辀两侧的。

三、车辆标本介绍

2号车马坑车舆结构可分为格軨舆、格軨棚架舆、格栏舆三种。又有宽门与窄门之分,可分为格軨窄门舆、格軨棚架窄门舆、格栏宽门舆、格栏窄门舆四种。现将CH2∶3、5、6、8号车分别介绍如下。

(一)CH2∶3

位于2号车马坑偏南部,坑道南侧,南为2号车,北为4号车。

格栏宽门舆,条形直颈辀。保存较好,结构清楚(图二;图版一)。由于填土压力的作用,车舆略有变形。衡横于辀首颈部,双轭已残,在衡内侧发现颈靼痕迹,辀后段贴于地面,前端上翘。车舆以104度夹角向西倾斜,前栏稍有折叠现象。两轮保存较差,仅见轮牙痕迹,辐无存。靷由前轸下引出至轭内軥,在舆前的辀上有打结迹象。

图二 3 号车(CH2∶3)平、剖面图

该车配两马,头西尾东。马昂首,背辀侧卧在辀的两侧,左服马距辀较近,右服马距辀较远,左右服马与南北两侧的配马无叠压关系,呈交叉摆放。骨骼腐蚀较为严重,呈灰色,马牙保存较好,未发现犬齿。

左右侧栏外侧和右轮轮牙上出土铜环4件,轴两端套有铜车軎。

车由辀、衡、轭、轮、轴、舆等部件组成。

辀置于舆下轴上经线上,后段贴于地面,前段上翘,辀头直首,截面扁圆形,辀在轸前较宽10厘米,近衡处较窄6厘米。全长323厘米,厚2.4厘米。

衡横于辀颈部,直衡,无轙,横截面圆形。衡长118、宽3.7~7.7厘米。

轭位于辀两侧,上部残,立于衡内侧,軥钩状。残高24、通宽48厘米。轭内侧发现已炭化的颈靼痕迹,从痕迹观察,由一根宽约4厘米的丝带缠绕而成,呈凹弧形,表面涂有朱砂。轭残宽40、残高24厘米(图版二)。

轨距179厘米。由于压力的作用,车轮保存较差,仅见轮牙痕迹,毂与辐腐烂无存,左轮横径126、竖径91厘米,右轮横径107、竖径94厘米。

轴置于舆下,横截面扁圆形。宽5.7、厚4、通长265厘米。

舆横长方形,由轸框、立柱、栏柱及茵等部件榫卯、捆绑而成。横长136、进深98、围栏高35厘米。轸框前角圆弧形,后角圆形,轸横截面长方形,宽5厘米,前后轸框内侧安桄木2根,与轸框榫卯结合,桄木宽3、厚2.5厘米,桄木上承茵。按照车型结构,轸上安装不同规格的立柱和栏柱。

立柱 6根。独立成柱。即中柱2根、角前柱2根、门柱2根。

中柱位于侧轸轴上纬线后4厘米,前距轼栏柱12厘米。直径4、高36厘米。

角前柱位于门柱与中柱之间。直径2、高28厘米。

图版一 3号车(CH2∶3)全景(东→西)

图版二 3 号车(CH2∶3)颈靼

门位于舆后栏的中部,宽门,两侧设门柱,相距130、直径2、高28厘米。门柱内侧设栏柱2根,由侧栏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围栏斜折而成门柱组合,门柱组合形成梯状门框,从上到下门宽分别为98~126厘米。

栏柱13根。由轼和围栏两端下折而成。依附在立柱附近或两柱之间。分别为軓栏柱5根、軓外栏柱2根、轼栏柱2根、门中栏柱2根、门内栏柱2根。

軓栏柱位于前栏。軓栏柱上引至前栏第一层围栏斜折上引与轼榫卯,高32厘米。在清理和解剖过程中,发现前栏外侧附加有一层皮质泥屏,起止于轼栏柱,依附在轼栏柱和軓栏柱的外侧,其高度与前栏相同,厚0.6厘米,上缘包裹在围栏第一层围栏之内,与栏柱交汇处用细皮条捆绑固定。轼前由栏柱与围栏包裹成半封闭的軓,横长132、进深25厘米。

軓外栏柱位于軓栏柱外侧。由侧栏的第一层围栏下折而成,下端与轸榫卯。高30厘米。另一端下折成另一侧的角后栏柱。

轼位于舆轴上纬线前8.6厘米,距前轸32.7厘米,距后轸56厘米,后距中柱12.8厘米。由1根圆木棍煣呈“”形,两端下折形成轼栏柱。轼高39厘米。

门中栏柱位于门柱与门内栏柱之间。由侧栏的第三层围栏斜折而成,下端与轸框榫卯。另一端下折成另一侧的门中栏柱。

门内栏柱位于门中栏柱的内侧。由侧栏的第二层围栏斜折而成,与后轸榫卯。另一端下折成另一侧的门内栏柱。

轸框上榫卯不同规格的立柱和栏柱19根,在框架的外侧用木(或藤)条横向捆扎形成车舆围栏,围栏分上下两部分。

上部结构为围栏式。分2层,前栏1层,侧栏两层。由2根木(或藤)条横向捆扎而成,木条两端下折成栏柱,与轸榫卯。第一层围栏:侧栏的第一层由门内栏柱生成,绕门柱、角前柱、中柱,在軓栏柱外侧下折成軓外栏柱。前栏的第一层由侧栏的第二层从軓外栏柱下引出后演变而成。第二层围栏:由门中栏柱生成,绕门柱前引,在軓前侧的軓外栏柱下引出,成为前栏的第一层。

下部结构为格軨式,由軹和轛榫卯而成。軹共3层,上下间隔1.5厘米,横截面扁圆形,宽1.2、厚0.8厘米,三层轵的两端与门内栏柱捆绑。轛圆柱形,直径0.7厘米,主要分布在粗细立柱和栏柱之间,共30根,上端透穿轵的二、三层围栏,榫卯在第一层围栏的下侧,下端与轸榫卯,格軨高7.7厘米。轵与立柱交汇处用皮条捆绑固定。

茵由挡框和茵板榫卯而成,平面与轸框形状相似,两端设挡框,侧边无框,挡框长方形直边,与侧轸框榫平。茵板由直径0.6厘米的木条(或滕条)用宽0.3厘米的皮条交叉编联而成,横长129、宽90厘米。

靷绳皮质,已炭化,深褐色。由前轸下引出,舆下结合关系不明,前轸外侧在辀上方打结,呈环状,沿辀右侧前引,在辀的中部分成左右两根,至轭内軥,残长200厘米。在衡内侧靷的前端有用朱砂涂的颈靼。

车表通体髹深褐色漆,除颈靼涂有朱砂外,其余素面。

(二)5号车(CH2∶5)

位于2号车马坑中部,与坑道相对,南为4号车,北为6号车。

格栏宽门舆,条形直颈辀。保存基本完好,其结构较清楚(图三、四;图版三)。由于填土压力的作用,车子略有变形。衡横于辀颈部,左轭腐烂无存,右轭立于衡内侧,辀中部贴于地面,前后两端上翘,车舆以128夹角略向西侧倾斜,前栏稍有折叠,左轮保存较好,右轮辐、毂腐烂无存,仅存轮牙。在辀的两侧仅露出部分靷绳。

图三 5号车(CH2∶5)平、剖面图

图四 5号车(CH2∶5)复原透视图

图版三 5号车(CH2∶5)全景(东→西)

该车配四马,头西尾东,南北两侧的马均有叠压关系,先放入左右骖马,左骖马的前后腿压在4号车右服马的前后腿之上,右骖马则压在6号车左服马的前后腿之上,后放入的左右服马则又压在左右骖马之上。马昂首,背辀侧卧辀的两侧,左侧的马距辀较近,右侧的马距辀较远,骨骼腐蚀较严重,呈灰色,马牙保存基本完好,未发现犬齿。

车舆侧栏的外侧出土铜壁插3件、铜环4件,后轸左右两角出土门柱帽2件,轴的两端出土铜车軎2件。经解剖,在前栏发现皮质屏泥,舆两侧的轴上发现木伏兔和木金柅(图版四、五),前轸框下左右两侧出土铜环2件。

5号车车舆结构与3号车的基本相同,为格栏式宽门,舆外侧设泥屏。

辀置于舆下轴上经线上。辀中段贴于地面,前后上翘。辀直首,截面扁圆形,近衡处较窄,宽9厘米,辀在轸前宽扁,宽10厘米,舆内辀尾呈叉形。辀长342、厚4厘米。

衡横于辀颈部。横截面圆柱形,无轙。粗径6、细径5、衡长135厘米。

轭位于辀两侧,保存较差,左轭无存,右轭保存较好,呈“人”字形。轭残高20、宽33厘米。

图版四 5号车(CH2∶5)伏兔与金柅

图版五 5号车(CH2∶5)金柅

轨距195厘米。左轮保存较好,右轮保存较差,仅存轮牙痕迹,左轮横径121、竖径105厘米,右轮横径119、竖径95厘米。牙断面略呈梯形,着地面和两侧略鼓,宽5厘米,容骹处较窄,宽4厘米。轮牙高5厘米。辐32根,分为内外两段,外段为骹,与轮牙榫卯,横截圆柱形,直径2.5厘米。内段为股,与毂榫卯,横截面扁棱形,宽4、厚1厘米。骹与股之间过渡较平滑,无明显界线。辐通长39厘米。毂长锥状,下部鼓腹,中空。通长61厘米,外段长35厘米,内段长22厘米,贤端径9.4厘米,轵端径5.4厘米,壶中径15厘米。毂外侧外段施10道环棱状窄篆,间隔1厘米,宽0.7、高0.4厘米,内段8道环棱状窄篆,间隔1.3~9、宽0.7、高0.4厘米,毂内外段施4道篆,内段施5道篆。

轴置于轴上纬线下。横截面扁圆形,宽8、厚4厘米,两端为锥状,细径5厘米。轴通长289厘米。

伏兔解剖时在轸下轴上发现,左侧保存较好,右侧已萎缩。伏兔平卧于轸下轴上,外侧上部与金柅榫卯,从金柅内侧的凹缺看,伏兔平面圆角长方形,纵剖面矩形,横截面梯形,顶外部有一凹缺,宽4.5、深2厘米,轸置其上,露于轸外5厘米。在深褐色地漆上涂红漆,素面。宽8、高5.5、通长31厘米(见图版四)。

金柅解剖时在伏兔外侧上部发现,木胎已朽,仅存漆皮。在伏兔顶部0.5厘米处榫入,两件形状与规格相同。方形圆角,体薄扁平,内侧中部有榫入伏兔部分的凹缺,缺长3.9、宽1.7厘米。在深褐色地漆上涂红漆,素面。长51、宽12.5、厚7.7厘米(见图版五)。

舆横长方形,由轸框、立柱、栏柱及茵等部件榫卯、捆绑而成。横长140、进深91、围栏高43厘米。轸框前角圆弧形,后角圆形,轸横截面长方形,宽4厘米。轸下等距离榫卯桄木3根,桄木横截面长方形,宽4、厚2厘米。舆前外侧附加有泥屏,泥屏皮质,起止于轼栏柱,依附在軓的外侧,其高度与前栏相同,厚0.5厘米,上缘夹在第一层围栏之内,与栏柱交汇处用细皮条捆绑固定,形成半封闭的軓,横长131、进深27厘米。

按照车型结构,轸上安装不同规格的立柱和栏柱21根。

立柱6根,独立成柱。即中柱2根、角前柱2根、门柱2根。

中柱位于侧轸轴上纬线后1厘米,前距轼栏柱13厘米。直径2.5、高40厘米。

角前柱位于门柱与中柱之间的后段。直径2、高40厘米。

门设于舆后栏的正中,窄门,两侧设门柱,相距128厘米,柱顶套竹节形铜柱帽。直径3、高46厘米。门柱内侧和外侧设栏柱3根,门柱由侧栏的第1~3层围栏和下部的3层轵生成,形成倒“八”字形门框,从下到上门宽分别为101、104、107、112、128厘米。

栏柱15根。由轼和横木两端下折而成。依

轼位于舆轴上纬线前13厘米。距前轸24厘米,距后轸54厘米,后距中柱13.7厘米。由1根圆木棍煣呈“”形,两端下折形成轼栏柱。直径4.2、高44厘米。

角外栏柱位于门柱的外侧,角外栏柱上端上引至门柱33厘米处,以90度夹角折成侧栏的第一层围栏,前引至軓栏柱外侧下折成軓外栏柱,下端略超出轸框2厘米,用皮条与轸捆扎加固。直径1.7、高43厘米。

门中栏柱位于门柱与门内栏柱之间。门中栏柱以82度夹角上引至门柱27厘米处,再以100度夹角折平,从门柱与角外栏柱之间引出成为侧栏的第三层围栏,经角外栏柱、中柱、轼栏柱至軓外栏柱,水平绕舆一周,下折成另一侧的门内栏柱,下端与轸框榫卯。直径1.6、高27厘米。

门内栏柱位于门中栏柱的内侧。门内栏柱以77度夹角上引至门柱33厘米处,再以104度夹角折平,从门柱与角外栏柱之间引出,成为侧栏的第二层围栏,经角前柱、中柱、轼栏柱,从軓外栏柱下引出,成为前栏的第一层围栏,水平绕舆一周,下折成另一侧的门内栏柱,下端与轸榫卯。直径1.6、高33厘米。

轸框上榫卯不同规格的立柱和栏柱21根,构成车舆的框架,在框架外侧用木(或藤)条横向捆扎而形成完整的舆围栏。围栏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结构为围栏式,由3根木(或藤)条捆扎而成,前栏2层,侧栏3层,木条两端下折成栏柱,与轸榫卯或与轸框捆扎。第附在立柱附近或两柱之间。分别为軓栏柱5根、軓外栏柱2根、轼栏柱2根、角外栏柱2根、门中栏柱2根、门内栏柱2根。

軓栏柱位于前栏。軓栏柱上引至前栏第一层围栏,以109度夹角斜折上引,与轼榫卯,用皮条捆绑加固。直径2、高33厘米。

軓外栏柱位于軓栏柱外侧。軓外栏柱上引至前侧栏的第一层围栏,以103度夹角折成成斜栏,在轼外侧以167度夹角折平前引,经中柱至角外栏柱,再以90度夹角下折成角外栏柱。高34厘米。一层围栏:侧栏的第一层由角外栏柱生成,以90度夹角折平水平前引,在轼栏柱外侧以167度夹角斜折至軓栏柱外侧,再以103度夹角下折成軓外栏柱。高34~38厘米;第二层围栏:侧栏的第二层由门内栏柱生成,水平前引,在軓外栏柱下侧引出,成为前栏的第一层,绕舆一周,下折成另一侧的门内栏柱。高33厘米;第三层围栏:侧栏的第三层由门中栏柱生成,水平前引至軓外栏柱引出,成为前栏的第二层,绕舆一周,下折成另一侧的门中栏柱。高27厘米。下部结构为格軨式。由軹和轛榫卯而成。軹共3层,上下间隔1.3厘米,横截面扁圆形,宽1.4、厚1厘米,3层轵的两端在门内栏柱内侧以90度夹角下折,榫卯在后轸上。轛圆柱形,直径1厘米,分布在粗细立柱之间,共30根,榫卯在第一层轵的下侧,透穿2、3层轵,下端与轸榫卯,轵与立柱交汇处均用皮条捆绑固定。格軨高7.1厘米。

由于腐烂严重,茵无存,其规格与结构不明。

靷绳皮质,已炭化,深褐色。由前轸下引出,舆下结合关系不明,沿辀前引。长258厘米。车表通体髹深褐色漆,素面。

(三)6号车(CH2∶6)

位于2号车马坑北部,坑道的北侧,南为5号车,北为7号车。

格栏窄门舆,门安扉,舆上沿设护栏,舆上有一把撑开的伞,条形直颈辀。保存基本完好,其结构较清楚(图五、六;图版六)。由于填土方式的原因,车子略有变形,衡横于辀颈部,两轭立于衡内侧,辀中部贴于地面,前后两端上翘,车舆以52度夹角略向西侧倾斜,附栏稍有下折现象,该车除门和附栏以外,车舆外侧安有一层皮质泥屏,而门安有扉,车轮保存较好,略向内倾斜,呈“八”字形,车舆上放置一件撑开的伞。靷从前轸下引出,沿辀两侧前引,与左右轭的内軥相套。

图五 6 号车(CH2∶6)平、剖面图

图六 6号车(CH2∶6)复原透视图

图版六 6号车(CH2∶6)全景(东南→西北)

该车配二马,头西尾东。马昂首,背辀侧卧辀的两侧,马骨腐蚀较严重,仅见轮廓,呈灰色。左服马被5号车右骖马所压,右服马则被7号左服马所压。马牙保存基本完好,未发现犬齿。

舆上周出土伞盖弓帽18件,轴的两端出土铜车軎2件,经解剖在附栏与车舆的交汇处发现上下两排铜质小壁插,由于未进行全面解剖,加之该车要进行展出,所以未将壁插取出,根据壁插的安装规律推测,大约有70余件。

车舆结构为格栏式窄门,门安扉,围栏上沿设护栏。

辀置于舆下轴上经线上。辀中段贴于地面,前后上翘。辀头直首,截面扁圆形,辀在轸前宽扁,宽6厘米,近衡处较窄,宽8厘米。辀长333、厚4厘米。

衡横于辀颈部。横截面圆柱形,无轙。衡长133、宽3~5厘米。

轭位于辀两侧。轭首残,轭肢保存较好,立于衡内侧,呈“人”字形。轭残高35、宽42厘米。

轨距179厘米。车轮保存较差,左轮较好,右仅存轮牙外轮廓痕迹,毂与辐均已腐烂无存,左轮横径115、竖径95厘米,右轮横径107、竖径92厘米。牙断面略呈梯形,着地面和两侧略鼓,宽5厘米,容骹处较窄,宽4厘米。辐条数量不清,分为内外两段,外段为骹,与轮牙榫卯,横截圆柱形,直径2.2厘米。内段为股,与毂榫卯,横截面扁棱形,宽4.5、厚1厘米。骹与股之间过渡较平滑,无明显界线。辐通长41厘米。毂长锥状,轵端径5厘米,壶中径12厘米。毂外侧施4道环棱状窄篆,内侧不详。

轴置于轴上纬线下,两端贯毂。横截面扁圆形,宽8、厚6厘米,两端为锥状。軎(CH2∶6-1)内残存轴木,呈锥形,末端径2.1、辖处径3.2、残长6.3厘米;軎(CH2∶6-2),末端径1.9、辖处径3、残长5.7厘米。轴长273厘米。

舆横长方形,由轸框、立柱、轼、围栏、格軨及茵等部件榫卯、捆绑而成。横长140、进深97、围栏高38厘米。轸框前角圆弧形,后角圆形,轸横截面长方形,宽4厘米。轸下榫卯桄木4根,桄木横截面长方形,宽3.6、2.2厘米。在前舆的外侧设有一层皮质泥屏,泥屏起止于门柱,依附在车舆的外侧,其高度与围栏相同,厚0.5厘米,在屏泥顶部外侧等距离捆绑小壁插36个,与护栏上下相对应,这些壁插可能是起捆绑固定作用,在壁插内残存有木条,壁插内的木条应是与护栏的壁插相连接,可能有拆拆卸功能。轼前由軓栏柱、围栏及泥屏包裹成半封闭的軓,横长128、进深26厘米。

按照车型结构,轸上榫卯结合不同规格的立柱和栏柱23根。

立柱12根,均独立成柱。即前角柱2根、軓中柱2根、中柱2根、角前柱2根、后角柱2根、门柱2根。

前角柱位于轸前角。距舆中轴纬线38厘米。柱下端的围栏部分较直,上端在护栏部分外撇。直径2.4、高60厘米。

軓中柱位于两軓栏柱之间。距舆中轴经线21厘米。直径2.2、高39厘米。

中柱位于侧轸轴上纬线上,前距轼栏柱15厘米。直径2.5、高40厘米。

角前柱位于门柱与中柱之间。直径2.2、高40厘米。

门设于舆后栏,宽门,两侧设门柱,相距60厘米。直径4、高41厘米。门柱内侧设栏柱2根,由后栏的1、2层围栏和下部的3层轵以90度夹角下折而成,形成倒“八”字形门框,从下至上门宽分别为40、43、46、49、54厘米。

栏柱11根,由轼和围栏的两端下折而成。依附在立柱附近或两柱之间。即軓栏柱3根、轼栏柱2根、后栏柱2根、门中栏柱2根、门内栏柱2根。

軓栏柱位于前栏。軓栏柱上引至前栏的第一层围栏,以104度夹角斜折上引,与轼榫卯,用皮条捆绑加固。直径2、高20厘米。

轼位于舆轴上纬线前15厘米。距前轸42厘米,距后轸55厘米,后距中柱15厘米。由1根圆木棍煣呈“”形,两端下折形成轼栏柱。直径3.2 、高30厘米。

后外柱位于后角柱与门柱之间。后外柱上引至第一层轵,以125度夹角折成斜桯,至后角柱21厘米处,再以145度夹角折平,绕舆一周,下折成另一侧的后外柱。直径2.2、高21厘米。

门中栏柱位于门柱与门内栏柱之间。门中栏柱上引至门柱38厘米处,以90度夹角折平,水平绕舆一周,下折成另一侧的门中栏柱,榫卯在后轸上。直径2、高38厘米。

门内栏柱位于门中栏柱的内侧。门内栏柱上引至门柱34厘米处,以90度夹角折平,水平绕舆一周,下折成另一侧的门内栏柱,下端与轸框榫卯。直径2、高34厘米。

轸框上榫卯不同规格的立柱23根,形成车舆的框架,在框架外侧用木(或藤)条横向捆扎成围栏,两端下折成栏柱,与轸榫卯或与轸框捆扎。围栏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结构为围栏式。分3层,前、侧栏3层,后栏1层。第一层围栏;第一层围栏由门内栏柱生成,水平绕舆一周,下折成另一侧的门内栏柱。高38厘米。第二层围栏;第二层围栏由门中栏柱生成,水平绕舆一周,下折成另一侧的门中栏柱。高34厘米。第三层围栏;第三层围栏由后外柱生成,绕舆一周,下折成另一侧的后外柱。高21厘米。下部结构为格軨式。由軹和轛捆榫卯而成。共3层,上下间隔1.3厘米,横截面扁圆形,宽1.5、厚1厘米,第二层轵的两端在门内栏柱内侧以90度夹角下折,榫卯在后轸上。轛28根,圆柱形,直径0.6厘米,主要分布在粗细立柱之间,上端榫卯在第一层轵的下侧,透穿第2、3层轵,下端与轸榫卯,与立柱的交汇处均用皮条捆绑固定。格軨高8.2厘米。

茵由茵框与茵板榫卯而成。平面与轸框形状相似。茵由直径1.8厘米的圆木条用宽1厘米皮条编联而成。横长126、宽83厘米。

护栏位于舆上沿。平面圆角长方形。用圆形木条煣成外框,设3组6根横木条,宽2.3、厚1.8厘米,中间等距榫卯29组竖桯,每组3根,间隔0.6厘米,直径0.6厘米。竖桯上下端榫卯在外框内侧,横木条中间为穿榫,竖桯纳入其中,护栏固定在四角柱外侧,护栏与舆交界处的外侧,安装铜质小壁插一排,与围栏上下相对应,这些壁插可能是起捆绑固定作用,在壁插内残存有木条,壁插内的木条应是与护栏的壁插相连接,可能有拆卸功能。护栏后侧设有缺口,与舆门对应,宽52厘米。横长140、宽97、高27厘米。舆后设窄门,安有格軨式扉,由框、桯与格軨榫卯而成,外框用宽2.4厘米扁木煣成“”形,下部有两根横桯与外框榫卯,中间纵横各榫卯两根1厘米宽木桯,形成扉框别架,框内侧由轵与轛榫卯而成格軨,轵14层,椭圆形,宽1.4、厚1厘米,上下间距3.2厘米,轛10根,圆柱形,直径0.6厘米,间距3.5厘米。在清理的过程中未发现门扉与门柱的固定方式,但从其结构和断裂现象分析,门扉应固定在右门柱上,由左向右开启。扉宽52、高66厘米(图版七)。

图版七 6号车(CH2∶6)扉结构

靷绳皮质,已炭化,深褐色,由前轸下引出,舆下结合关系不明,沿辀两侧前引,前端套环与轭内軥相套。外露部分残长186厘米。

伞出土时撑于车舆上,由于腐烂较严重,仅见痕迹(见图版六)。伞面直径210厘米,由伞斗、盖弓、盖弓帽等部件组成,清理时在伞盖弓周围发现炭化丝织物腐迹,推测为丝织伞面。伞斗位于伞盖正中,圆形,中部略有下凹,经解剖伞斗下未发现伞柄。直径12厘米。盖弓呈放射状排列伞宝四周,从腐烂的痕迹看,为竹质。盖弓横截面圆形,径1厘米,共18根,末端套有铜盖弓帽,其中一根盖弓中部有捆扎痕迹,长13厘米,推测可能为折断后修补的痕迹。

车通体髹深褐色漆,素面。

(四)8号车(CH2∶8)

位于2号车马坑北端,北为坑壁,南为7号车。

格軨棚顶窄门舆,舆外沿设轓,后室设棚架,无辀无轮。该车仅见舆,而不见辀、衡、轭、轴等部件(图七、八;图版八)。由于压力的原因,舆略有下陷现象,其结构清楚。舆平卧于坑底,分上下两部分,下部分为舆,为格軨式,上侧外沿设轓,东半部的后侧设有窄门,上部分为格棚式遮阳棚架,棚上设圆角方形四面水盖顶,茵腐烂严重,仅见少量痕迹。

图七 8 号车(CH2∶8)平、剖面图

图八 8号车(CH2∶8)复原透视图

车舆由舆、棚、轓等部件构成。舆长方形,由舆、轓、棚架等部件榫卯或捆绑而成,形成格軨棚架舆(图版九)。轸框长方形圆角,长214、宽123厘米,围栏高51厘米。轸横截面长方形,宽6厘米,厚4厘米。轸下设桄木9根,桄木宽4、厚2.5厘米。桄木上承茵。门设于舆在后栏正中,窄门,门柱由栏柱生成,门宽60、高90厘米。轸框上榫卯不同形制的立柱和栏柱41根。

立柱17根,独立成柱。等距离分布在舆前半部的侧栏和前栏内侧,下端与轸框榫卯,与围栏交汇处用皮条捆绑。直径2、高46厘米。外侧用3层木条横向进行捆扎,形成格軨式车舆。

图版八 8号车(CH2∶8)全景(西→东)

图版九 8号车(CH2∶8)侧轓与棚轖

图版一〇 8号车(CH2∶8)舆结构

栏柱24根,由棚架横木条以90度夹角下折而成,两端与轸框榫卯。外侧用3层木条横向进行捆扎,形成格軨式棚架,棚架顶部设四面坡盖顶。

车舆分为前后室,两室相通,前室横长方形,无轼,横长123、进深78厘米,面积0.96平方米,后室长方形,横长123、进深130厘米,面积1.6平方米,两侧和后侧两边设有轖,轖由栏柱煣成,下端榫卯在轸框上,侧轖前后共18根,后轖两边各3根,外侧上下捆绑3层围栏,形成格軨状棚架,通高45厘米,棚架上盖有遮阳顶,盖顶四面坡,棚架横长126、进深136、高20厘米。舆前后通长254、左右通宽192厘米,前栏高52厘米,棚架通高116厘米。

茵仅残存部分茵条痕迹,茵条直径0.8厘米,其结构不明。

轓位于舆上沿外侧,由纵横木桯捆扎而成,平面圆角长方形。轓框用直径1.5厘米的木条煣成,两端榫入舆后侧的第一层围栏上,外框与第一层围栏之间前后设3根木条,两侧各设5根,宽1.5、厚0.4厘米,纵横木条交汇处用进行捆绑。轓前后宽22厘米,两侧宽33厘米,中间等距捆扎42根宽1.5厘米的横桯。轓木条下端捆绑在围栏相对应的立柱或栏柱上,轓后侧设以门相对应的缺口,宽96厘米。轓横长254、宽193、高14厘米(图版一〇)。

车没有发现髹漆痕迹。

四、出土车马器

2号车马坑出土车马器77件(套),其中铜质73件(6号车未统计),另有4件为漆木器朽痕,因无法提取,未给编号。器形有铜车軎、衡末饰、轭帽、门柱帽、壁插、环、盖弓帽和木伏兔、金柅等。

(一)铜质 73件。

车軎 14件(7对)。均附辖。根据軎身形状,分为单箍云纹軎、单箍素面軎、十二棱形軎三种。

单箍云纹軎,2件。圆筒形身,饰一箍,末端平直,无透穿,辖穿上方有一圆凸形箍,沿底平直。CH2∶7-6,浅绿色,铜质,表面光洁,内残存有轴木,沿有轻微的磨擦痕迹,沿厚1.55厘米。辖穿长方形,长1.55、宽0.8厘米。辖身扁条形,辖首作倒立伏虎状,末端有一椭圆形插销孔,辖通长6.75、宽1.6、厚0.65厘米。车軎身饰二方连续龙纹和勾连云纹,箍饰云纹,底侧边饰二方连续勾连云纹,辖首虎身饰云纹,辖末端饰漩涡纹和圆圈纹。末端径2.8、轴端径5.8、通高9.2厘米(图九,1;图版一一,1)。

单箍素面軎,10件。圆筒形身,饰一箍,末端平直,正中有一圆形穿孔。CH2∶3-1,末端穿孔,孔径1.3厘米,沿面略斜,厚0.85厘米,辖穿长方形,穿长1.65、宽0.7厘米,内插梯形兽面辖。辖身扁条形,下侧外凸,末端有方形梢钉孔,辖通长6.8、宽1.3、厚0.5厘米。沿底刻“人”字。末端径3.25、轴端径6、通高7.8厘米(图九,3;图版一一,3左)。CH2∶3-2,末端径3.4、轴端径6、通高7.9厘米(图九,4;图版一一,3右)。

十二棱形軎,2件。圆筒形身,横截面十二棱,饰一箍。CH2∶6-2,沿厚0.8厘米。辖穿长方形,宽1.3、厚0.65厘米。辖身扁条形,有小方梢钉孔,通长5.7、宽1.1、厚0.5厘米。末端饰点纹一周,中部饰三分卷云纹和圆点纹,軎身饰二方连续龙纹和勾连云纹,箍饰云纹,底侧边饰二方连续勾连云纹。末端径2.7、轴端径5.4、通高7.45厘米(图九,2;图版一一,2右)。车軎内残存轴木,轴呈圆锥体,有辖孔,长2.5、宽1.3、厚0.8厘米,轴木残长5.7、末端径1.9、辖处径3厘米。CH2∶6-1,形制大小基本同于CH2∶6-2(图版一一,2左)。

衡末饰 2件。形制基本相似,葫芦形,置于衡末端,内残存有衡末,铜质,粉绿色锈,铸造精美,通身错银施纹。CH2∶7-1,末端无穿,束颈鼓腹,束腰。末端饰漩涡纹和圆圈纹,颈上部饰带纹两周,颈、腹部饰二方连续龙纹和勾连云纹间圆点纹,下部饰二方连续勾连云纹。末端径2.45、衡端径3.9、腹径4、内径2.4、通长7.5厘米(图一,1;图版一一,4)。

轭帽 2件。形制相同,与衡帽相似。葫芦形,置于轭顶端,铜质,粉绿色锈,铸造精美,通身错银施纹。CH2∶7-2,末端无穿,束颈鼓腹,束腰。末端饰漩涡纹和圆圈纹,颈上部饰带纹两周,颈、腹部饰二方连续龙纹和勾连云纹间圆点纹,下部饰二方连续勾连云纹。末端径2.5、轭端径3.8、腹径3.9、内径2.2、通高7.6厘米(图一〇,2;图版一一,5)

门柱帽 2件。形制基本相似。竹节形,铜质,铸造精美,通身错银、错红铜。CH2∶5-7,粉绿色锈,末端平顶,有圆形穿孔,径1.6厘米,末端斜边,上部有两道圆凸箍。末端饰三分龙纹和勾连云纹,箍上饰绹纹,上部饰二方连续勾连云纹,下部饰二方连续龙纹和三角形勾连云纹。末端径3.8、柱端径3.5、内径3、高5.9厘米(图一,3)。

图九 出土铜车马器

1.单箍云纹軎(CH2∶7-6) 2.单箍十二棱軎(CH2∶6-2) 3、4.单箍素面軎(CH2∶3-1、3-2) 5.梯形壁插(CH2∶5-8) 6.扁形壁插(CH2∶7-7) 7.半圆形壁插(CH2∶7-18) 8.小单环(CH2∶5-4) 9.盖弓帽(CH2∶6-18) 10.双环(CH2∶5-14) 11.大单环(CH2∶5-2)

图一〇 出土铜车马器

1.衡帽(CH2∶7-1) 2.轭帽(CH2∶7-2) 3.柱帽(CH2∶5-7)

图版一一 出土铜车马器

壁插 25件。铜质,模制。分为梯形壁插、扁形壁插、半圆形壁插三种(图版一一,7)。

梯形壁插,3件。铜质,灰绿色锈。模制,表面光洁。形体较大,横截面梯形。同出一乘车。安装在侧栏外侧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横木之上(左侧栏1件,右侧栏2件),扁钮固定在上下两层横木之上,用丝线进行捆扎。壁插内残存扁木条。CH2∶5-8,位于舆右侧栏前段。上大下小,中空,两端有插孔,上部孔内空长2.4~2.6、宽1.2厘米,下部孔内空长2~2.3、宽1厘米,内壁两侧侈出对称扁钮,外壁中部有一大长方形镂孔。素面。高20.8厘米,上端外宽2.8~5.1、厚1.5厘米,下端外宽2.3~4.7、厚1.4厘米(图九,5)。

扁形壁插,2件。铜质,墨绿色锈。模制。横截面扁形,形体小巧。安装在左右门柱外侧,扁钮固定在轵上,用丝线进行捆扎。内残存轓插榫,插榫扁方形,近末端有一凹窝,与外侧的壁插孔相对应。CH2∶7-7,捆绑在左门柱外侧的第十一层和十二层轛之间。上大下小,中空,两端有插孔,孔上大下小,内空长1.2、宽0.6厘米,内壁两侧侈出对称扁钮,外壁下部有一椭圆形镂孔。素面。高4厘米,上宽1.4~2.2、厚0.9厘米,下宽1.2~2厘米,厚0.4厘米(图九,6)。

半圆形壁插,20件。铜质,模制。横截面半圆形,形体小巧,形制结构基本相同。安装在舆外侧上部的轛之间,扁钮固定在轵上,用丝线捆扎。内残存轓插榫,插榫呈半圆形。CH2∶7-18,青褐色。上大下小,中空,两端有插孔,内空长1.1、宽0.5厘米,内壁两侧侈出对称扁钮。素面。高3.6厘米,上宽2.1、厚0.8厘米,下宽2、厚0.7厘米(图九,7)。

环 10件。分双环、大单环、小单环三种。

双环,1件。双环,位于衡上。灰绿色,模制。圆形,横截面扁圆形,两环相套。CH2∶5-14,单环直径4.2、内径3.3厘米。通长7.8厘米(图九,10;图版一一,9)。

大单环,5件。大单环。圆形。铜质,表面光洁。素面。CH2∶5-2,位于前轸下辀右侧。灰绿色。直径7.3、内径6.1厘米(图九,11;图版一一,9左)。

小单环,4件。小环,形体较小。CH2∶5-4,位于车舆左侧与车轮之间。灰绿色,表面有锈蚀痕迹。直径1.6、内径0.9厘米(图九,8;图版一一,9右)。

盖弓帽 18件。模制。圆筒形,形状结构基本相似,大小略有不同,大部分表面光洁,小部分较粗糙,大多数内残存弓木(图版一一,6)。CH2∶6-18,有锈蚀,粉绿色锈。口大底小,中空,在近口处的一侧铸有倒钩状的弓爪,钩内侧的弓体上有小圆形梢钉孔。高6.8、口外径1.3、内径1.1、底径0.9厘米(图九,9)。

(二)木质 4件。

伏兔 2件。木胎已朽,仅存漆皮。形状与规格相同。平面长方形,纵剖面矩形,横截面梯形,顶外部有一凹缺,宽4.5、深2厘米,轸置其上,露于轸外5厘米。在深褐色地漆上涂红漆,素面。通长32.8厘米,宽6.6~8.3、高5~6.5厘米(见图版四)。

金柅 2件。木胎已朽,仅存漆皮。在伏兔顶部约0.5厘米处榫入,两件形状与规格相同。CH2∶5,方形圆角,体薄扁平,内侧中部有榫入伏兔部分的凹缺,缺长3.9、宽1.7厘米。在深褐色地漆上涂红漆,素面。长13.2、宽10.2、厚1.3厘米(见图版五)。

五、结语

九连墩M1、M2号墓车马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东周时期楚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车马坑,1号车马坑陪葬33乘车,72匹马;2号车马坑陪葬8乘车,16匹马。车马坑与主墓在一条中轴线上,呈东西分布,主墓头东足西,而车乘是衡西舆东,以墓主人面向朝西看的方向保持一致。而车乘均为南北横向并列摆放,1号车马坑为两排,2号车马坑为一排,马匹侧卧于辀的两侧,一侧的马一律顺向,背朝辀。1号车马坑中还出土两乘无轭小车,车型为格軨舆和格栏舆两种,而在2号车马坑中有一乘无輈车,车型为格軨棚架舆。从车乘结构上看,九连墩车乘可分为格軨宽门舆、格軨窄门舆、格軨棚架窄门舆和格栏宽门舆、格栏窄门舆等五种,从辀的形状上可分为条形直颈辀、条形钩颈辀、龙形直颈辀、龙形曲颈辀等四种。而这些车的摆放方式应与当时车马出行的阵列有关。这些车形的发现,对我们研究古代车乘的结构、制造工艺、阵列的摆放方式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附记:九连墩墓葬发掘由王红星领队;刘国胜负责工地现场指挥;黄文新负责1号墓及周边的勘探和车马坑的清理。参加二号车马坑清理的人员有丁家元、易泽林、符德明、李天智、陈秋红、鲍友桂。

车马坑现场绘图由李敦学、宋秋、胡志华、符德明、李天智负责完成;线图与复原图由符德明完成。

摄影:余乐 黄文新

执笔:黄文新 孙军 黄帆

考古
以考古佐证历史,从历史沉思考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