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三地组辽代墓群发掘简报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克什克腾旗博物馆
(原载《草原文物》2022年第1期)
【摘要】三地组辽代墓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合意村三地组西北侧约500米。2021年,为配合内蒙古光大矿业有限公司尾矿库建设工程,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此共发掘墓葬9座。因早期被盗严重,只出土铜钱5枚及少量篦点纹灰陶片和白釉瓷片。根据墓葬的形制及出土器物可初步判断此墓群为辽代中晚期。三地组辽墓的发掘,丰富了辽代中晚期墓葬形制、丧葬习俗的研究资料。
【关键词】克什克腾旗 三地组 辽代墓群 发掘
一、地理位置及发掘概况
为配合内蒙古光大矿业有限公司尾矿库建设工程,2021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克什克腾旗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尾矿库建设用地范围内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地表有盗坑多处,盗坑四周散落有泥质灰陶饰篦点纹陶片。经上级文物管理部门批准,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文物局、克什克腾旗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于2021年11月-12月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三地组墓群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合意村三地组西北侧约500米的一处山谷中(图一)。山谷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有一石梁将其分隔成两个簸箕形山洼,墓群位于东侧山洼地带,东、西、北面山势高峻,向南逐渐开阔并形成缓坡,海拔高度1350米。山洼向南有东西向的大兴安岭余脉与此相望,下有一条东西向季节性河流。据目前调查和发掘情况看,墓群南部有两座墓葬被一条现代排水渠打破。
因时间紧迫,联合考古队发掘了早期被盗掘的九座墓葬(编号为M1-M9),均分布在三地组西北山谷,当地称炒米锅沟(图二)。
图二 墓葬分布位置图
二、墓葬形制
(一)石室墓
共5座。平面呈“甲”字型,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
M1 位于整个墓群东北靠山洼的中上部。墓葬地表平坦,未见封土痕迹。开口于表土层下,墓圹内用不规则石头砌筑墓室。墓顶距现地表1.8米,墓底距现地表3.7米,全长11米。为一座石筑单室木椁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 (图三) 。
图三 M1平、剖面图
墓道 朝向西南,方向200°,总长5.5米。上半部斜坡状,斜度为18°,长2.6米。两侧壁向内倾斜,呈上宽下窄形。上口宽1.1、底部宽0.75~0.81、最大垂直深度1.9米。内用夹杂石子的黑灰色黏土填实,土质致密。下半部以较为平坦的黄土夯实地面,长2.9米,此部分墓道内用较大不规则石块夹杂棕褐色土填实,土质致密且黏性较大,厚度达0.8~0.9米(图四)。
图四 M1墓道内填石及墓门封门石
图五 M1墓室内人骨及尸床
墓门 南壁中间辟门,上横置长方形条石,墓门两壁最底层基础为长方形石块,向上均以大小不等的石块、石板垒砌而成,由下向上逐渐内收,正立面为梯形,面阔0.48~0.86、通高1.1米。
甬道 前接墓门,后通墓室,长0.72~0.86米。两壁底部由大长条石做基础,厚0.55米,向上用薄厚不一、大小不等的石块、片石对缝砌成。顶部由三块宽窄不一的石板铺就成平顶。
墓室 顶部有直径约1.3米的盗洞。墓室内前宽后窄呈圆角梯形状,南北直径2.8米。墓室南壁东西直径3.0米,北壁直径2.4米,残高1.9米。墓室四壁用大小不等的石块砌筑,大石块之间用小石块填垫找平,四壁砌筑工艺较为粗糙。大体砌至第2层后向上叠涩内收形成墓顶。墓室地面用五花土夯筑而成。在墓室靠北部发现一残存高0.25~0.85米的长方形木椁,南北直径1.9米,东西直径1.8米,不见椁盖,可能被破坏。木椁四角以交接咬合的榫卯结构连接。木椁内北侧清理出东西向两具人骨,仅存下肢,且未被扰动。尸骨下面用大小不一的石板铺垫成与木椁等长的长方形尸床。经清理可见,尸骨与尸床之间残存有一层木板,应为木椁的底板(图五)。由于墓室内被盗扰严重,淤土中仅清理出四枚铜钱及两枚铁钉。从椁内保存原位的下肢骨朝向可判断,人骨应为头东足西的仰身直肢葬。
M2 位于M1西南约13米处。墓葬地表平坦,未见封土痕迹。开口于表土层下,用不规则石头砌筑墓室。由地表向下 1.3米即见墓顶,墓底距现地表3.2米,全长8.7米。为一座石筑方形单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图六) 。
墓道 辟于墓室南壁偏西侧。朝向西南,方向183°,总长4.2米。墓道整体呈斜坡状,坡度21°。两侧壁倾斜呈上宽下窄形。墓道上口宽1.05米,底部宽0.7~0.8米,最大垂直深度0.75米。内用不规则大块石头夹杂黑灰色黏土填实,土质致密,后接墓门。
墓门 正面用两块大石板左右封堵,石板高度0.72、宽0.58、厚0.06米。发掘时发现墓道里放置有上下三层石头,可能有类似于封门石的作用。墓门上窄下宽, 两壁最底层基础为长方形石块,向上均以大小、薄厚不一的石块、石板垒砌而成,面阔0.6~0.7米,通高0.6米。墓门上横置长方形条石一块,象征门楣,长1.2、 宽0.6、厚0.16~0.28米(图七)。
甬道 前接墓门,后接墓室,长0.6~0.64、宽0.78、高0.76米。两壁底部由长条大石做基础,向上用薄厚不一、大小不等的石块、片石对缝砌成。顶部由三块宽度不一的石板铺就成平顶。
图六 M2平、剖面图
图七 M2墓门封门石全景
图八 M2墓室封顶石近景
墓室 顶部东北角有直径约0.9米的盗洞。墓室呈长方形,东西长2.3、南北宽1.9、通高1.7米。墓壁用不规则石块砌筑,底部用巨大条石做基础,上部为大小、薄厚不一的片石砌筑,大石块之间用小石块填垫,墓壁筑砌整齐。立壁高0.85米。其上用片石逐步向内起券形成穹窿顶,顶部留有直径0.4米的孔,正中用一块凿有两个石窝的长方形大石板封顶(图八) 。紧挨着北壁地面垫铺一层石板,可能是尸床,由于破坏严重无法确定南北宽度。
墓室内淤土中清理出人头骨和其他部位的骨骼以及棺床木构件(图九)。从头骨特征可知墓主人是一位六十岁左右的男性,因为被严重扰动,葬式不明。
M3 位于M2西侧6米处,与M2几乎平行。墓葬地表平坦,未见封土痕迹。开口于表土层下,用不规则石头砌筑墓室。由地表向下1.8米即见墓顶,墓底距现地表4.2、全长10米。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组成(图一〇)。
墓道 呈斜坡状,墓向南偏东143°,长4.45 米。两侧壁向内倾斜,呈上宽下窄形。上半部较为平坦,长1米,两壁稍向下斜收,上口宽1.02、底部宽0.75米。下半部呈斜坡状,长3.5米,倾斜度23°。两壁向下斜收,上口宽1.1、底部宽0.87、最大垂直深度0.75~1.85米。墓道尽头有长方形遗迹现象出现,目前不确定是否与该墓葬有关或有其他用途。墓道以灰褐色夯土和石块重叠封堵,厚度达0.3~1米,南北分布长度2.1米,土质致密。
图九 M2墓室内出土棺床木构件
图一〇 M3平、剖面图
图一一 M3墓道填石
图一二 M4平、剖面图
墓门 在墓室南壁偏西,用较大石条和不规则石块封堵(图一一)。墓门高1.2米,上窄下宽,宽0.56~0.76米,高度1.05米。两壁最底层基础为长方形石块,向上均以大小不等、薄厚不一的石块、石板垒砌而成,由下向上逐渐内收,正立面呈梯形。
甬道 前接墓门,后接墓室,长0.86米。两壁底部由长条大石做基础,再向上用薄厚不一、大小不等的石块、片石对缝砌成。顶部由三块宽度不一的石板铺就成平顶。
墓室 平面呈方形,以不规则石头砌筑石室。长、宽各2.45米,通高2.05米。墓室四壁砌筑平整,由五层石头垒砌,高度1.15米,石头缝隙用小石片或石块找平。从第六层开始逐渐内收,叠砌至九层逐步形成穹隆顶,顶部留有直径约0.6米的圆孔,用一大块封顶石板(被扰动)封盖。墓室地面用不规则石头铺砌,凹凸不平。紧贴墓室内北侧后壁,在石头铺砌的地面上再用一层厚度约0.15米的不规则石块铺砌东西向的棺床,南北宽1.45米,东西长2.45米。棺床东北角的一块石头被扰动,斜置于一旁。从出土少量腐蚀较为严重的木构件分析,墓室内应放置有棺椁。
墓葬早期被盗,盗洞自地表斜打在墓室的左上方,将顶部东北角石头凿开一洞 , 故墓室内淤满土。墓顶盗洞处扰动土内及墓室淤土里出土下颌骨和三个人头骨及其他部位骨骼,从头骨特征判断墓主人应是两女一男,葬式不明。出土一枚“太平通宝”铜钱和几块篦点纹陶片。
M4 位于M3南侧约3米处,地势低于M3。墓葬地表平坦,未见封土痕迹。开口于表土层下,用不规则石头砌筑墓室。略呈长方形,填土为五花土。墓顶距现地表1.1米,墓底距现地表3米, 是一座石筑方形单人单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 ( 图一二)。
墓道 大部分已被破坏,朝向东南,方向 150°,残长2、宽0.7、深0.5~0.7米,内用较大石块夹杂棕褐色土填实,土质致密,后接墓门。
墓门 上窄下宽,两壁最底层基础为长方形石块,向上均以大小不等、薄厚不一的石块、石板垒砌而成,由下向上逐渐内收,正立面呈梯形,面阔0.65~0.75米,通高1米(图一三)。
甬道 前接墓门后通墓室,两侧立壁用石块砌筑,顶部由三块宽度不一的石板铺就成平顶,高1、面阔0.65~0.75、进深 0.9米,底部无铺石,用黄泥土夯成地面。发掘时甬道内已被施工时的填土填满,在近底部的填土中发现白釉陶片和篦点纹灰陶片。
图一三 M4墓门近景
图一四 M9平、剖面图
墓室 内呈长方形。东西长2.3、南北宽1.9、通高1.95米。墓壁用不规则石块砌筑,大石块之间用小石块填垫找平,大体砌至第 6层后开始内收,逐步形成穹窿顶,墓顶有直径约南北宽0.8、东西长0.5米的盗洞。墓室四壁砌筑平整,高0.9米,石墙缝隙里可见黄泥。地面用黄土夯筑而成,未见尸床痕迹。因盗扰严重,人骨紧贴墓室东壁集中堆放,墓主人是一位六十岁左右的女性。葬式葬具不明。
图一五 M9墓室近景
图一六 M5-M8分布图
M9 位于M4东南侧约10米处。开口于表土层下,早期被盗,墓顶和石墙均被破坏,墓室内淤满花土。
墓道 被破坏殆尽,朝向东南,方向 150°。残存墓顶距地表1.4米,墓底距现地表3米,是一座石筑方形单室墓( 图一四)。
墓门 东壁斜立一较大石板,应为封门石,由于被破坏严重,墓门通高及封门石封堵状况均不可知。残高0.65、宽0.4米。
甬道 前接墓门后通墓室,两侧立壁用石块砌筑,顶部已被破坏严重,故其形制和通高也已不明。现可知进深0.72米。
墓室 平面略呈方形,长、宽均为2米。墓壁用薄厚不一的片石错缝砌筑,片石之间用小石块找平,大体砌至第5 层后开始叠涩内收,其墓顶形制推测与上述墓葬类似逐渐收成穹隆顶,顶部用大石板封顶。仅出土有篦点纹陶片,不见人骨(图一五)。
(二)骨灰墓
M5-M8为骨灰墓。均分布于M3的西南侧。距地表0.5米,用不规则石块围成圆形或长方形(图一六),内放置骨灰,同时出土较多篦点纹陶片,疑为骨灰罐残片。
三、出土遗物
因墓葬被盗扰严重,出土遗物仅有5枚铜钱、2枚铁钉及少量白釉瓷片和篦点纹灰陶片。铜钱 有四枚保存完整,一枚残,均锈蚀,年代分别为唐代和北宋(图一七)。
开元通宝 1枚。M1:1,保存完整。直径 2.3、厚0.2、外郭宽0.9厘米。
太平通宝 1枚。M1:2,直径 2.5、厚0.2、外郭宽1厘米。
开元通宝 1枚。M1:3,保存完整。直径 2.5、厚0.2、外郭宽1厘米。
图一七 M1、M3出土铜钱
图一八 M1出土铁钉
开元通宝 1枚。M1:5,保存完整。直径 2.5、厚0.2、外郭宽1厘米。
太平通宝 1枚。M3∶7,保存完整。直径2.5、厚0.2、外郭宽1厘米。
铁钉 2枚。M1:4,均残。锈蚀,圆锥体。残长分别为4.2、3.7厘米,直径分别为0.5、0.7厘米(图一八)。
四、结 语
此次发掘出土的陶片均为篦点纹灰陶,篦点纹是辽代陶器纹饰的典型特征之一,据此推断三地组墓群的时代为辽代。其墓葬形制为方形(长方形)单室穹隆顶石室墓,朝向为南或西南。形制与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北山2号辽墓①、林西县刘家大院辽代墓地②的墓葬形制几近相同。因为没有出土完整陶器、鸡冠壶等典型器物,所以目前只能从墓葬形制和出土白釉瓷片等遗物分析,初步判断其为辽代中晚期墓葬。
三地组辽代墓群的发掘丰富了辽代中晚期墓葬的形制,为研究辽代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
附记:本次发掘得到了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政府、克什克腾旗文物局和博物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发掘领队:宋国栋
参加人员:李权 娜和娅 路景天 张卫红 韩立新 李长青
资料整理:娜和娅 张煜鹏 韩立新 李权 娜和娅 路景天 张卫红 韩立新
绘图摄影:路景天 王岩 张煜鹏
执笔:李权 娜和娅 路景天 李长青 张煜鹏
注 释
①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辽宁法库县叶茂台北山2号辽墓发掘报告》,《北方文物》2021年5期。
②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林西县刘家大院辽代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16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