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合水唐魏哲墓发掘简报
2010年6月,甘肃合水县肖咀乡肖咀村村民在基建盖民房时,发现了一座唐墓,当地政府及时报告了县文物管理部门。经甘肃省文物局批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甘肃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共同对墓葬进行了清理。经清理知,此墓为唐右监门卫将军魏哲之墓,编号2010HXXW,现将清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历史背景及墓葬地理位置
合水属古雍州。西周时为义渠戎国属地。秦灭义渠国后,置北地郡,并建义渠县,今合水为其辖域。两汉沿袭秦制。东汉末年,合水被羌胡占领。三国时又被匈奴屠各部占领。西晋初年,西晋与匈奴交替占领合水地。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刘聪占领长安,建立汉国,后更名前赵,辖今合水。十六国时期,合水地域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国属地。北魏统一北方后,合水分属赵兴郡、襄乐郡、西北地郡。北周分属赵兴郡、西北地郡。隋初属弘化郡,开皇十六年(596年)废弘化郡,设庆州,始置合水县,辖今合水。大业八年(612年)改庆州为弘化郡。义宁元年(617年),自合水县析置乐蟠县,治西华池。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弘化郡为庆州,武德六年(623年)改合水县为合川县,并从合川县析置蟠交县,废乐蟠县,天宝元年(742年)改庆州为弘化郡,改蟠交县为合水县,治今合水老城镇。
该墓位于合水县城东南25公里的肖咀乡肖咀村。
二、墓葬形制
该墓为长斜坡墓道单室砖墓,坐北朝南,方向180°。墓葬由墓道、天井、过洞、甬道、墓室等组成,整个平面呈刀形(图一)。因墓道南段接近公路,故未全部清理,墓道底距现地表深9.1米。
墓道 位于墓室南侧。平面呈梯形斜坡状,南端稍窄,北端略宽。墓道两壁修整得十分平直。从清理情况看,墓道由3个天井、3个过洞组成。
过洞 3个。均为长方形拱顶土洞,大小不同。从南往北,第一过洞长 1.7、宽 1.2、高 1.8 米。第二过洞长 2.24、宽 1.14、高 1.9 米。第三过洞长1.4、宽1.18、高 1.6 米。
天井 3个。形制基本相似,大小不同。从南往北,第一天井水平长 2.62、宽 1.3、高 2.4米。第二天井水平长 2.14、宽1.3 ~1.36、高1.9米。第三天井水平长2.62、宽1.36、高1.42米。
甬道 连接墓室与墓道,略偏东侧。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部(南)为平面长方形拱顶土洞,长 3.74、宽 1.5、高 1.38 米。后部(北)砖砌,平面长方形券顶,两壁及顶部砖砌,地表无砖,入口处被破坏。长3.3、宽1.24、高 1.5 米。
墓室 平面近方形,穹窿顶。四壁及墓顶均砖砌,砖面抹一层泥皮。墓室长、宽各约4、高3.56米。南壁东侧开门,西壁下砌一棺床,上置木棺及人骨(图二)。
三、葬具及葬式
棺床 长方形砖砌,长 3、宽 1.96、高0.26米。棺床北头与墓室北壁平齐,西壁依墓室西壁。
棺床上置人骨三具,残存棺木痕迹。西侧两具人骨保存较为完整,可辨明者为仰身直肢葬。东侧一具仅存一堆碎骨,葬式不明。中间一具人骨,骨架较大,西侧人骨尺寸小于中间一具。从墓志中知,人骨为一男两女。
四、壁画
墓室四壁均抹有一层厚约0.2厘米的草拌泥,其上再涂白粉,上绘制壁画,但因墓室十分潮湿,壁画多已脱落,残存可辨识的仅有树木等。
顶部壁画 仅见不规则无形状的墨点。
墓壁壁画 四壁在距地表高约1.86米处开始绘制壁画。每壁都为屏风式。赭红色颜料沿四周绘制出界格,之下每壁分为不同的条屏。北壁为三条小屏风与一大屏风,西侧为三小条屏,现每条屏上残存树木(图三,3)。东壁仅见两大条屏的红色界格线(图三,4)。西壁由6条屏构成,每条屏中仅残存树木(图三,1)。南壁在墓门西侧壁面上绘制3条屏,现可辨识的仅有树枝(图三,2)。
五、随葬品
随葬品数量较多,共计99件。主要有陶器、铜器、玻璃器、漆器、蚌器、料器等,其中玻璃器数量较多。甬道口放置墓志1合,墓门两侧各1陶罐,右侧出土有陶俑1件。其它遗物主要集中置于墓室东部。
1.陶器 3件,主要有陶俑、陶罐。
陶俑 1件。立俑,无头,右臂弯曲于腹前,左臂下垂,腹部突出,穿交领衣。通体施红彩。HXXW:2,残高 14.8、最宽处 5 厘米(图四)。
陶罐 2件。较为完整。黑灰色,陶质细腻,轮制。口略侈,方唇,卷沿,细颈鼓肩,下腹内收,平底,上腹部饰双耳。肩部饰一道弦纹,腹上画圆圈纹。HXXW∶3,口径 11.2、底径 9.6、腹径19.2、高 27.2 厘米(图四,1)。HXXW:4,口径14.4、底径 10.4、腹径 22、高 33.6 厘米(图五,2)。
2.铜器 较少,主要为铜镜1件,铜器残片2件。
铜镜 1件。四兽葡萄镜。圆形,厚胎,高缘,伏兽钮。双线联珠纹高圈将镜背分为两区,内区四瑞兽同向攀援葡萄枝蔓,瑞兽姿态各异,瑞兽间饰以葡萄串。瑞兽均作匍匐状,脊背外露,尾部游摆。外圈较宽,叶瓣与累累的葡萄串错综交缠,其间饰以展翅欲飞、栖立等形态各异的三足乌。镜缘饰以枝叶。铜镜出土时镜面残留有丝织品,说明其埋葬时有包裹物。HXXW:68,直径10、厚1、底径10.4 厘米。
3.玻璃器 共72件,均为同一器形。翠绿色,通体透明。侈口,直壁,凹底,器身及器口呈六瓣瓜棱状。外表面瓜棱相交处镶有鎏金铜条。因墓室潮湿,且有大量瘀土,出土时器物位置均移动,且玻璃器表面钙化现象较为严重。器物用途不明,推测为大型帐构上装饰物。标本HXXW:23,口径 3.4、高 1.7、铜条宽 0.2 厘米(图六)。
4.银器
银钗 1套。银质叉,铜套,套残,仅见头钗部分。标本 HXXW:12,钗长10.5、宽 1.6 ~4.4、套残长 7.8、宽 0.5 厘米(图七)。
5.料器 共6件。主要为料珠。外表绿色,中间穿孔。质地较软。
6.漆器 共6件。出土时较为残碎,可辨器形的有漆盒、奁等。
7.蚌器 残毁。
8.墓志 1合。置于砖甬道内,接近墓室口。出土时盖身相扣。志盖为盝顶形,顶边长50、底边长67、厚10厘米,顶面中央篆刻“大唐故绮将军墓志铭”三行九字。字周围及四斜刹刻波浪式卷草纹。志身边长67、厚11厘米,上书32行,满行31字,共计945字,界格清楚(图八)。墓志为青石质,正方形。志文楷书,结构严谨,字体秀丽(图九)。志身四周立面上阴线刻十二生肖及装饰纹样。正面中间起首刻鼠,顺时针雕刻十二生肖。各生肖间以阴刻界线分隔(图一〇,1、2、3、4)。现将魏哲墓志志文转录如下:
大唐故绮将军墓志铭
大唐故右监门卫将军魏公墓志铭并序
公讳哲字知人河阳都尉之孙通议大夫之子山廷月角河目龟文参兽蔚其光/芒天狼焯其符彩公明绮日即览星图平叔龆时悬知战册雷警笔海长鲸由是/暴鳞日薄情峰高鸟为之回翼尹翁归之茂实道光文武杜元凯之英声材兼将/相若夫投笔从戎之岁弹冠筮仕之年将军校尉之名建国承家之号谅以街谈/巷议布在甿谣直笔方书详于帝箓太宗以英雄立隧神武开阶集丹浦以陈/兵指青丘而顿纲天子之剑代锷燕锋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公体仁成勇资父事/君来干肉食之谋即预戎衣之业宏图远略气慴千夫考绩论功荣参五校昔者/朝称多士非无白首之郎年号得人犹有青溪之隐是以群公下辟驰鹤板而征/贤大帝临轩御鸿都而荣秀公才优上席学富中经宣室宾王承明谒帝祢衡/无愧四门之誉克彰朝错当仁三道之名允洽天街北望月竁西临玄塞百重黄/沙千里寒胶甫折遂闻鸣镝之喧夜魄初圆仍听哀笳之响公扬旌马窟按剑龙/堆一战而扫天山再举而穷地络璿衡台上恒沉朔野之气玉树宫前永灭幽都/之火 乘舆以风云律吕河洛图书稽作乐之遗尘按升中之往事历吉日协灵/辰封太山禅梁甫公荣登上将秩亚通候亲陪日观之祠躬睹云封之庆岂若文/园既没可叹时乖太史犹存终悲礼隔日壑扶桑之野天津析木之墟杖深谷以/缨城凭太山而举斧箕子之余风歇灭宁有八条汉家之旧迹推移曾无四郡公/登坛拜将出阃行师击战鼓者雷奔驰兵车者云集一夫之隘指麾则山岳崩颓/三板之危啸咤则城隍圯坼叙彝伦于旧国用轻典于新邦文德载覃夷哥成颂/山标左镇行辞复道之功星裂东蕃坐见云台之像以总章二年春三月乙未薨/于安东都护府之官第越咸亨元年冬十一月壬寅与夫人马氏王氏祔于宁州/襄乐县之平原礼也惟公大才邻圣上德参玄元者善之长亨者嘉之会肃肃如/宗庙之器森森若武库之兵郤诜则严桂一枝和峤则岭松千丈事亲以礼屡回/曾子之车事君以忠每叱王尊之驭清虚直置与荘老而悬符方略天然共孙吴/而暗合依依柳叶帷碎珧弓灼灼桃花绶分金埒远标铜柱唯余马援之勋长想/玉关非复班超之望已矣哉春日竟兮秋风翻秋风罢兮春日暄寂宾阶兮寥客/位荒竹林兮芜果园烟归柏寝月吊松轩千龄兮万代共尽兮何言其铭曰/
惟王建国周宅天下惟帝设官魏分茅社制礼作乐裁风韵雅荀氏八龙于公驷/马星精发贶雷气腾符剑则千里兵惟万夫高谈玉振丽藻琼敷鹤鸣山屺鸿渐/云衢 天子闻鼙将军受律长毂横野高旗蔽日雁塞尘归狼河雾失紫泥凝/涣丹书启祑古往今来生荣死哀不闻哥管犹识池台烟愁泛滥月思俳佪天命/如此心伤以摧
六、结语
墓主人魏哲,史书无记载。《全唐文》194卷中唐代大文豪杨炯为其撰写《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根据墓志及《神道碑》知,公讳哲,字知人,唐右监门卫将军。巨鹿阳曲人,河阳都尉之孙,通议大夫之子。七代祖靖非,任前秦征北大将军,镇北地上郡,其后子孙因此居于宁州襄阳县。祖父魏唐,为隋天水郡丞河阳都尉。父亲魏宝,担任皇朝通议大夫总管府司兵参军事。
魏哲贞观十五年起家补国子博士。十六年敕授左翊卫北门长上,禄赐同京官,仍令为飞骑等讲礼。二十年诏除游击将军右武侯信义府右果毅都尉。显庆二年以内忧解职。(显庆)三年诏除左卫清宫府左果毅都尉,寻圉谷府折冲都尉,又以应诏举对策甲科迁左骑卫郎将。(显庆)四年诏为铁勒道行军总管。武德元年诏迁左骁骑中郎将,寻检校右监门左武卫将军。乾封元年诏加明威将军,本官如故。同年又诏为辽东道行军总管。(乾封)二年诏加上柱国,仍检校安东都护。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春三月乙未薨于安东都护府之官第,终年54岁。越咸亨元年冬十一月壬寅,与夫人马氏、王氏祔于宁州襄乐县。长子瓜州司仓择木、次子右卫亲卫元封。
魏氏一生,其主要业绩在武功方面,戎马一生,守北门,平铁勒,两次出征高丽,终于安东都护之职。墓志内容除记述魏哲生平外,多为绮丽夸赞之辞,且对于其生平的介绍与传世文献《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相比显得较为简略。但“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不见实物,此墓志的出土,就显得较为重要,以实物印证了历史文献,并相互补充,使我们对魏哲及其家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地方史的编篡也补充了新材料。
随葬品中出土了大量的玻璃器,虽然对其用途还不甚清楚,但大量玻璃器的出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目前所知,此类遗物在固原南郊史诃耽夫妇墓、西安唐代总章元年(668年)李爽墓、西安东郊唐温绰夫妇合葬墓中也出土过[1]。对于隋唐玻璃器来源、制作工艺等,安家瑶、齐东方都作过深入的研究[2],齐东方分析指出出土玻璃的墓主人都是皇族,或出身官宦之家,说明玻璃的使用还主要在上层社会。同时入华的中亚粟特等族也是玻璃器的拥有者[3]。魏哲相继拜为右监门左武卫将军、辽东道行军总管、安东都护等职,官高位重。玻璃器的出土与其身份相符。出土玻璃器晶莹润泽,色彩翠绿,器身镶鎏金铜条,显示出较高的制作水平。对于此类玻璃器用途的认识还需更多材料的发现。
该墓有明确纪年,且是陇东地区正式发掘的唐墓,较为重要,为甘肃唐墓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发掘:张存良 贾延廉 李永清 杨才学 吴荭
绘图:张存良 孙明霞 李彩霞
拓片:李永清 郭亮亮
执笔:吴荭 张存良
[1]a.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博物馆.固原南郊隋唐墓地[M].文物出版社,1996.b.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博物馆,中日原州联合考古队.原州古墓集成[M].文物出版社,1999.c.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羊头镇唐李爽墓的发掘[J].文物,1959(3).d.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东郊唐温绰、温思暕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2(12).
[2]a.安家瑶.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J].考古学报,1984(4).b.齐东方.唐代玻璃及其东来西传[C]∥西域文史(第一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3]同[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