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焦村蒙元墓葬发掘简报

百科   2025-02-01 07:46   湖北  

陕西西安焦村蒙元墓葬发掘简报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原载《考古与文物》2024年第7期

关键词:奉元城,蒙元墓葬,傅元明

摘要:2008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长安区焦村发掘了3座蒙元时期墓葬。墓葬形制较完整,出土墓志、石函、陶俑、模型明器等遗物,较为丰富。其中一座墓葬的墓主为蒙古帝国都总领傅元明,纪年为蒙哥汗四年(1254年)。墓葬位于蒙元时期奉元城,属于家族墓。此次发掘为关中地区蒙元早期墓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08年8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为配合西安航天基地隆基硅材料公司项目,发掘了3座蒙元时期墓葬,编号M10~M12。发掘区位于凤栖原,地势高爽,东邻神舟四路,北邻航天中路,西邻工业一路,东南1.2千米为今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焦村(图一)。M11出土的一方墓志记有“葬于城南焦村”,可知蒙元时期已有此地名,位于奉元城南郊。M11、M12形制较完整,出土遗物较丰富。M11墓主为大蒙古国都总领傅元明,纪年为蒙哥汗四年(1254年)。M10距M11、M12较远,可能不属于同一家族。兹将M11、M12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焦村蒙元墓葬地理位置示意图

一、M11

(一)墓葬形制

M11为台阶墓道带一个天井的双砖室墓。墓葬坐东向西,方向270°。由墓道、天井、甬道、封门及前、后墓室组成。墓葬墓道、天井遭破坏。墓葬东西水平残长9.95、前室底部距地表9.1米(图二)。

图二 M11平面、剖视图

墓道平面呈长方形,下带台阶。内填五花土。残长3.8、宽0.56、残深6.1米。台阶长0.56、宽约0.22、高约0.34米。

天井位于墓道东端,开口破坏严重,平面略呈梯形。内填五花土。底长2.02、西端宽1、东端宽 1.32、残深6.1米。

甬道为砖券顶,底部未铺砖。封门位于甬道西口,系条砖错缝平铺,表面规整,保存较好。甬道宽0.8、进深0.3、高1.3米(不含砖壁)。封门宽0.8、高1.3、厚0.16米。全墓所用青砖皆素面。砖长0.3、宽0.16、厚0.05米。

前室砖砌,平面为横长方形。四壁上部和下部用条砖错缝顺砌,中部壁面砌法有所不同。其中靠近墓门的西壁和连接后室的东壁,大致皆以洞口为中心对称砌筑,在宽立砖之间砌斜立砖,作仿木直棂窗状,上框一层条砖抹边。南北两壁皆是正立砖与侧立砖相间砌筑。砖券拱顶,自1.2米高开始起券。券顶用一层侧立的顺砖砌筑,每道拱之间以石灰泥浆粘接。前室除墓门内侧墓志附近为土面外,皆为砖铺地。东西长2.1、南北宽2.5、高2.2米。

后室位于前室东侧,底面比前室高0.25米,平面呈长方形。砖券顶,后壁留有拱顶涂抹的白灰泥浆痕。南北壁用顺砖错缝平砌,自0.8米高开始向上渐收成券顶。东壁用顺砖错缝侧立砌筑。长条砖铺地。东西长1.5、南北宽0.9、高1.5米(图三)。

图三 M11墓室平面图
1.陶辕马 2.陶车 3、5.陶男立俑 4.陶烛台 6、37.陶女立俑 7~10、59、60、65~68、70.陶盏托 11、12、14、16、29~31、40、44、63、64、69、72~74.陶碗13.瓷碗 15、18、42、48、49、54、61、62、71.陶盘 17.陶匜 19、55.陶盆 20.陶鸡21、24.陶双耳壶 22.陶三足炉 23.陶盒 25.陶狗 26~28.陶碟 32~36.陶盖罐38.陶灶 39.陶罐 41.陶盆形器 43.陶单耳杯 45、46.陶荷叶口瓶 47.陶玉壶春瓶50.铜仿汉连弧纹镜 51.墓志 52.石函 53.陶盏 56.陶勺 57.陶海棠形长盘 58.陶象头

(二)葬具与葬式

该墓为三人合葬墓。前室有木棺2具,已朽,仅有木痕及残块。从棺痕可知,2木棺均南北向,并列放置。人骨腐朽严重,应为仰身直肢葬,头向南。棺长1.8、西棺南宽0.6、北宽0.54、东棺南宽0.54、北宽0.4米。

后室放置石函一具,东西向,内有烧骨。函为长方体,带盖,前挡下有圆孔。盖为长方形石板,前部略呈盝顶。石盖前方和左右侧边稍打磨,其余各面及石函内外较粗糙。前挡圆孔径4厘米,盖上底长130、下底长134、宽72、厚20厘米,函长130、宽66~68、高26~35厘米,函内净长112、宽53、深22~24、壁厚6~13厘米,通高46~55厘米(图四)。

图四 石函(M11:52)出土情形

(三)出土遗物

共计74件(套)。均出于前室。有陶立俑、陶马车、陶动物俑、陶器、瓷碗、铜镜和墓志等,后室遗物仅有石函。

1.陶立俑 4件。有男、女立俑。胎质为黄褐陶,表面呈灰黑色,体腔中空。

男立俑 2件。头戴后檐帽,后檐较长,身着交领右衽长袍,腰腹部略鼓,腰间系带。下着裤,足着长靴,裤脚扎于靴内,立于削角长方形踏板之上。根据姿态不同,分为二型。

A型 1件。标本M11:3,袍长及膝,腰带系结腹前,别于腰后右侧。右手四指并拢,伸向侧前方,左臂垂于身侧,手隐袖内,身体前倾较甚。高25厘米(图五,1;封三,1)。

图五 M11出土陶立俑
1.A型男立俑(M11:3) 2.B型男立俑(M11:5) 3.A型女立俑(M11:6) 4.B型女立俑(M11:37)

B型 1件。标本M11:5,袍长及踝,腰间系革带,腹前系带扣,带末端别于腰后两侧。双手笼于袖内,置于胸前,足着靴,身体略前倾。高28厘米(图五,2;封三,2)。

女立俑 2件。面相丰润。上着襦衫,外罩交领左衽半袖,胸系带,下着及地长裙,裙带长垂,足尖外露。双手笼袖,置于腹前,身体前倾,立于削角长方形踏板之上。根据发型不同,分为二型。

A型 1件。标本M11:6,头发左右分梳,于脑后挽双螺髻。高27厘米(图五,3;封三,3)。

B型 1件。标本M11:37,头梳盘龙髻。高28.8厘米(图五,4;封三,4)。

2.陶马车 由辕马和车组成(图六)。

图六 陶马车(M11:1、2)

辕马 1件。标本M11:1,额上一撮鬃毛前垂,颈部两侧披鬃毛,马尾长垂至底板,马背施鞍鞯,贴塑有腹带、鞧带,立于束腰切角长方形踏板之上。长26.1、高17.7厘米(图七,1)。

图七 M11出土陶马车
1.辕马(M11:1) 2.车(M11:2)

车 1件。标本M11:2,由车厢、车架(车辕和底板)、车轮和车轴各部分组装而成。车盖为四角攒尖穹窿顶,顶尖有塔刹形顶珠,前后出檐较长。车厢左、右、后三面围板,左右两侧上部开长方形的“望”,其下护栏外表阴刻交错的直条与横条。车箱底板为长方形,四周为方木边框,方框前后外接阴刻竖条和横条的底板,上带车辕。车辕两端装饰上翘的螭首,车辕上系车轭。圆形车轮,轮毂外凸,轮辐9根,辐中间有一道凹槽。中间贯穿车轴,两端有圆形辖孔。轮径16.4、车通长51.5、通宽23.5、通高32厘米(图七,2)。

3.陶动物俑 2件。有狗和鸡。胎质为黄褐陶,表面呈黑褐色。体腔中空。

狗 1件。标本M11:25,仰天伸颈,侧首向右,短尾前贴于右侧,四肢弯曲伏卧于不规则形底板之上。长13.5、高8.9厘米(图八,1)。

图八 M11出土陶动物俑
1.陶狗(M11:25) 2.陶鸡(M11:20)

鸡 1件。标本M11:20,头冠高扬,翘尾,尾羽向下弯曲,身躯直挺,栖卧于上为圆形下为六边形的束腰高台座上。长10.8、高18.6厘米(图八,2)。

4.陶器 62件(套)。有泥质灰陶和黄褐陶,表面为灰黑色。

灶 1件。标本M11:38,由灶台和釜组成。灶台方形,拱形灶门,与灶门正对一侧有方筒形烟囱与火膛相通,圆形火眼,下为平底,上置一带盖釜。釜盖盖面下凹,盖钮尖圆形,边沿略上弧。釜口微敛,短颈上带数道凸弦纹,肩上凸起一圈宽沿,架于灶台之上,深圜底。釜盖径9.9、高1.8厘米,釜口径7.2、高8厘米,灶面长16.7、宽15、灶台高10厘米,通高12.4厘米(图九,24)。

图九 M11出土陶、瓷器
1.陶盆形器(M11:41) 2.陶海棠形长盘(M11:57) 3.A型陶盆(M11:19) 4.B型陶盆(M11:55) 5.陶盏托(M11:65)6.黑瓷碗(M11:13) 7.B型陶盘(M11:62) 8.A型陶盘(M11:48) 9.A型陶盖罐(M11:35) 10.B型陶盖罐(M11:36)11.陶匜(M11:17) 12.陶碟(M11:26) 13.陶双耳壶(M11:24) 14.陶三足炉(M11:22) 15.陶单耳杯(M11:43-1)16.陶盒(M11:23) 17.陶象头(M11:58) 18.C型陶碗(M11:40) 19.B型陶碗(M11:12-1) 20.A型陶碗(M11:14)21.陶勺(M11:56) 22.陶盏及盏托(M11:7、M11:53-2) 23.陶罐(M11:39) 24.陶灶(M11:38) 25.陶烛台(M11:4)26.陶玉壶春瓶(M11:47) 27.陶荷叶口瓶(M11:46)

罐 1件。标本M11:39,平沿,圆唇,短颈,圆肩,鼓腹,平底内凹。口径11.3、腹径16、底径7.5、高17.5厘米(图九,23)。

盖罐 5件。由盖及罐组成,形制大小基本相同。罐直口,方唇,短颈,圆肩,鼓腹,平底微内凹。罐内原装粮食,已碳化。根据盖形不同,分为二型。

A型 1件。标本M11:35,弧顶罐盖出斜沿,两节式尖圆钮。盖高6.6、径13.6、罐口径10.2、腹径18.8、底径9.1、通高20厘米(图九,9)。

B型 4件。形制相同。罐盖为弧顶,上有尖圆纽,出平沿。标本M11:36,盖高6.1、径11.4、罐口径9.9、腹径17.2、底径7.4、高14.4、通高19厘米(图九,10)。

双耳壶 2件。形制相同,大小相若。直口,方唇,长颈微束,颈部两侧贴塑对称竖耳,口颈、器身呈椭圆形,圈足外撇。通体纹饰自上而下分为五周,中间以条带相隔。颈部上下各饰一周雷纹,间饰一周云纹,腹部及圈足各饰一周云纹。其中壶颈中部、壶腹部两面正中各饰一兽首纹,腹部及圈足对称装饰有花叶纹。标本M11:24,口长径5.8、短径3.9厘米,腹长径8.6、短径6.4厘米,足长径8.2、短径6.1厘米,高17厘米(图九,13)。

荷叶口瓶 2件。形制略同,大小相若。口沿由五片翻卷下垂的荷叶组成,长直颈,圆肩,斜腹,喇叭形高圈足,足上围绕一圈凸棱。标本M11:46,口径11.4、腹径12.5、底径12.4、高32.4厘米(图九,27)。

玉壶春瓶 1件。标本M11:47,敞口,圆唇,长细颈,溜肩,圆垂腹,矮圈足。口径6.3、腹径15.4、底径8.3、高26.4厘米(图九,26)。

匜 1件。标本M11:17,圆形,口微敛,圆唇,口沿外伸出短流,浅圆弧腹,平底内凹。带流口径18.4、底径7.5、高4.5厘米(图九,11)。

盆 2件。分为二型。

A型 1件。标本M11:19,大敞口,宽平沿,沿外缘略凸,斜腹,平底。口径29.1、底径15.7、高6.8厘米(图九,3)。

B型 1件。标本M11:55,直口微敞,圆唇,宽带形口沿,腹稍深,圈足。口径26.2、底径14、高11.3厘米(图九,4)。

盆形器 1件。标本M11:41,宽沿,沿口下折,方唇,深直腹,平底,内底中心有一空心小圆柱。外沿下饰数周阴弦纹,外底一周有修胎刮削印痕。口径28.3、底径22.1、高15.6厘米(图九,1)。

盘 8件。大敞口,尖圆唇,平底微凹。可分二型。

A型 5件。形制相同,大小相若。浅腹斜收。标本M11:48,口径18.4、底径11.1、高2.9厘米(图九,8)。

B型 3件。浅弧腹。标本M11:62,口径14.9,底径10.1,高2.3厘米(图九,7)。

盘杯组合 1组3件。由海棠形长盘与两单耳杯成组使用(图一〇)。标本M11:43、43-1,单耳杯。形制相同,纹饰成镜面对称。杯口为八边形,直口,螭首形单耳,螭口大张,长角上翘,与杯口相连,弧腹,平底。内壁近底处模印一周三角形尖瓣纹,内底模印折枝牡丹纹。口长7.9、宽6.2、带耳宽9.7厘米,底长4.5、宽3.5厘米,高4.5厘米(图九,15)。标本M11:57,盛盘。四曲海棠形,盘面扁长,宽平沿,口沿边缘凸起,浅腹,平底。口沿长径30、短径15厘米,底部长径20.2、短径10厘米,高2厘米(图九,2)。

图一〇 陶盘杯组合(M11:43、43-1、57)

碟 3件。形制相同,大小有异。敞口,圆唇,浅弧腹,矮圈足。标本M11:26,口径11.2、底径4、高2.8厘米(图九,12)。

碗 18件。分为三型。

A型 5件。直口,方唇或圆唇,直腹,矮圈足。标本M11:14,方唇。口径11、底径5.2、高5.3厘米(图九,20)。

B型 8件。敞口,圆唇,弧腹,矮圈足。标本M11:12-1,口径13.7、底径5.2、高5.3厘米(图九,19)。

C型 5件。口微敛,圆唇,圆弧腹,矮圈足。标本M11:40,口径17.4、底径7.8、高6.2厘米(图九,18)。

盏及盏托 2套。形制相近,大小相若。标本M11:7与M11:53-2可配为一套。盏折沿,尖圆唇,斜弧腹,矮圈足。浅盘托,中空,托口内敛,方唇,圈足较高。盏口径9.5、底径3.2、高3.3厘米,盏托口径6.7、托盘径10.9、底径4.8、高5.8厘米,通高8.5厘米(图九,22)。

盏托 9件。形制相同,大小略异。浅盘托,托口内敛,方唇,圈足较高,中空。口径7.2~11.2、托盘径15.3~20、底径9.8~13.2、高4.5~5.8厘米。标本M11:65,口径11、托盘径20、底径12.7、高5.5厘米(图九,5)。

勺 1件。标本M11:56,浅斗,平面呈椭圆形,长柄弯曲,柄部断面呈扁圆形。长10.5、高2厘米(图九,21)。

盒 1件。标本M11:23,圆形,由盒盖与盒身组成。盒盖顶部鼓起,盒身子口微敛,尖圆唇,直腹,平底。盖径9.8、高2.7厘米,盒口径7.8、底径9.3、高4.5厘米,通高6.6厘米(图九,16)。

烛台 1件。标本M11:4,上有小灯盘,盘心有一小孔,下带上细下粗的竹节形长柄,体腔中空,与盘心不通。圆盘座,座中间一周凸棱,外缘凸起,宽沿形平底。口径7.8、底径11.9、高23.4厘米(图九,25)。

三足炉 1件。标本M11:22,宽平沿,方唇,矮直颈,扁圆腹,圜底,下贴三矮锥足。口径9、腹径9.5、高9厘米(图九,14)。

象头 1件。标本M11:58,仅有头部,稍残。长鼻下耷,面部下方各有一圆孔,原应插接象牙,贴附器物上。残长6.1、宽6.4、高5.6厘米(图九,17)。

5.黑瓷碗

1件。标本M11:13,胎质粗糙,胎色泛红。施黑褐釉,外壁施釉不到底,内底有涩圈。敞口,圆唇,斜腹,矮圈足。口径20、底径7.7、高7.5厘米(图九,6)。

6.铜仿汉连弧纹镜

1件。标本M11:50,圆形,平顶圆钮。并蒂连珠纹钮座,素缘宽平。纹饰分内外两圈,内为一圈仿汉八连弧纹,外区为篆隶变体的“清白”铭文圈。镜钮穿孔残存铁芯。铭文已漫漶,尚依稀可辨“洁清白而事君志沄之弇明玄锡之流泽恐疏而日忘美人可承可兑□”。清、泽二字处有圆点。直径14、钮高0.9厘米(图一一)。

图一一 铜仿汉连弧纹镜拓本(M11:50)

7.墓志

1方。标本M11:51,石质。长方体,无盖。楷书,竖写22行,共217字。志石长74、宽32、厚13厘米(图一二)。录文如下:

图一二 M11出土墓志拓本(1/5)

大朝故总领傅公墓志/

傅氏之绪,由来久矣。系出/福州风流县,后徙居西京/天城县。高曾之祖,失其家/谱,莫之名焉。父授福州盐/场大使。公讳元明,授/都总管万户府都总领。公/之性恭谨宽厚,教子以法,/交友以诚。乙未岁,迁长安。/甲寅岁四月初三日,以疾/卒于正寝,享年五十有四。/有子四人:长曰楫,袭职授/都总管万户府合扎翼千/户;次曰僧家奴,次寿安,次/福安,俱幼未立。女二人,长/适田春,次适王玮。以是年/闰六月初三日,妻王氏、男/楫、侄孙汝楫、婿田春、王玮等/卜葬于城南焦村之新茔。/侄寿,授镇抚军民都弹压,/居其次穴也。骊山骆天骧/摭实为之记。戴志安刊。/

二、M12

(一)墓葬形制

M12为台阶墓道带一个天井的双室土洞墓。墓葬坐东向西,墓向270°。由墓道、天井、甬道、封门、前室、小龛和后室组成。墓葬墓道、天井上部遭破坏。墓葬东西水平残长10.96米,前室底部距地表8.6米(图一三)。

图一三 M12平面、剖视图

墓道平面呈长方形,底部由西向东共有13个台阶。内填五花土。残长2.9、宽0.56米,台阶长0.56、宽0.2~0.26、高约0.3米。

天井位于墓道东端,开口破坏严重。平面呈梯形,口大底小。在南壁靠近西壁处残存一个三棱锥形的脚窝。内填五花土。底长2.3、西宽1.12、东宽1.96、距地表8.6米。

甬道位于天井和墓室之间,拱顶已残,平面呈长方形。封门位于甬道内,用条砖封闭。两侧以丁砖砌出门框,最下六层平铺丁砖,南侧用侧立砖填缝。第七层和第八层为侧立丁砌,仅存南侧局部,其余残缺。甬道宽1.52、进深0.38、残高0.76米。封门宽1.52、厚0.3、残高0.56米。青砖素面,墓室用砖皆同。砖长0.3、宽0.14、厚0.05米。

前室位于甬道的东端,土洞室,顶部坍塌严重,形制不详。平面大致为方形。地面顺长对缝平铺青砖,边长2.5米,残高1米,底面比天井高0.05米。

前室南、北两壁的东端下方各开一小龛,拱顶已坍塌,下铺砖。平面皆呈长方形。面宽0.6、进深0.3米,高度不详。

后室位于前室东侧,土洞室,拱顶已坍塌。平面略呈长方形。地面平铺一层条砖,比前室高0.15米。西侧入口平铺丁砖一排,接着平铺顺砖一排,最东侧亦平铺顺砖一排,之间皆为对缝平铺的丁砖。东西长2.68、西宽1.94、东宽1.84、残高1米(图一四、一五)。

图一四 M12墓室平面图
1.铜猪 2.陶鞍马 3.铜牛 4、42.陶烛台 5.陶盆 6、13、29、39、51、52.陶碗 7、31、35.陶玉壶春瓶8~10.陶梢马 11、17、19、36.陶女立俑 12、16.陶男立俑 14.陶辕马 15.陶车 18.陶灶 20.陶壶 21.陶簋22.陶簠 23~27.陶荷叶形盖罐 28、37、38.陶盏及盏托 30.陶单耳杯 32.陶三足炉 33.陶盒 34.陶匜40、41、46、47.铁棺饰 43.双耳黑瓷罐 44.铜耳挖簪 45.铜镜 48、49.陶盘 50.陶盏

图一五 M12墓室清理后情况(西—东)

(二)葬具与葬式

后室可见2具木棺的朽痕,为东西走向,南北并列放置,发现有散落的铁棺环。木棺平面为梯形。根据木棺痕迹可知,头向东。葬式均为仰身直肢葬,骨架已朽成粉末。南侧木棺长2、西宽0.7、东宽0.82米,北侧木棺长1.8、西宽0.5、东宽0.7米。

(三)出土遗物

共计52件(套)。大部分随葬品出土于前室,少量出土于后室。有铜镇墓俑、陶立俑、陶车马、陶马、陶动物俑、陶器、瓷罐、铜器和铁棺环等(图一四)。

1.铜镇墓俑 2件。猪和牛。均为铜铸,左右合模,中部可见清晰范缝痕迹,腹腔中空。

猪 1件。标本M12:1,头平伸,四蹄站立于长框形底座上,形体肥硕。身长7.9、高5.8厘米,重270.03克(图一六,1)。

图一六 M12出土铜镇墓俑
1.铜猪(M12:1) 2.铜牛(M12:3)

牛 1件。标本M12:3,昂首,头顶两侧斜立圆柱状长角,长尾下垂,四蹄站立于长框形底座上,形体肥硕。身长8、高6.8厘米,重233.03克(图一六,2)。

2.陶立俑 6件。有男、女立俑。均为灰黑陶,体腔中空。

男立俑 2件。髡发,头顶中部剃发,剪发形状稍异。圆脸,双眼斜立。身着交领右衽长袍,长及地面,下摆宽大,两侧有褶皱。双手笼袖,合抱胸前,立于八边形踏板上。头前倾,姿态谦卑,身形较矮,神态有所不同。标本M12:12,齐额剪发,表情呆滞。高26.1厘米(图一七,1;封三,5)。

图一七 M12出土陶立俑
1.男立俑(M12:12) 2.A型女立俑(M12:11)3.B型女立俑(M12:36)

女立俑 4件。脸型较瘦,丹凤眼前凸,双目圆睁,面目较凶。身着交领左衽长袍,足尖外露,腰系带,衣带长垂。双手笼袖,合抱胸前,立于八边形踏板上。头多前倾,身形较矮,体态谦卑。根据发饰不同,分为二型。

A型 3件。头顶包巾,呈桃心形。头多前伸,有平视者,也有抬头挺胸者。标本M12:11,抬头挺胸。高24厘米(图一七,2;封三,6)。

B型 1件。头发左右分梳,于脑后挽双螺髻。标本M12:36,低首,躬身略前倾。高23.2厘米(图一七,3;封三,7)。

3.陶马车 由辕马和车组成。

辕马 1件。标本M12:14,头微左侧,额前鬃毛呈八字形下垂,颈部长鬃分披两侧,身上阴刻长毛,四蹄站立,短缚尾。头戴辔,颈戴脖套。前有攀胸,后有两条鞧带。上施鞍鞯,下系腹带。长25.4、高18.2厘米(图一八,1)。

图一八 M12出土陶马车
1.辕马(M12:14) 2.车(M12:15)

车 1件。标本M12:15,由车舆、车轮和车轴各部分组装而成。无盖,车舆长方形,三面有壁。两侧輢板低矮,作阶梯形,其外通体阴刻竖条,上沿阴刻边线。后部靠板较高,作尖拱形,两翼翘角。内外阴刻交错的直条与横条,翘角外饰云纹。车箱底板为长方形,前后外接阴刻竖条的底板。双辕前端较长,饰螭首,上带穿孔,后端较短,饰缠枝纹。舆底贯车轴,中为长方体,两端为圆柱形,插于轮毂中。轮毂外凸,两轮各有8根辐条。轮径14.5、通长44.8厘米,通宽23.3、通高23.9厘米(图一八,2;图一九)。

图一九 陶马车(M12:14、15)

4.陶马 4件。有鞍马和梢马。

鞍马 1件。标本M12:2,扭头向左,额前鬃毛呈八字形下垂,颈部长鬃分披两侧,四蹄站立,马尾下垂,长甩至左后蹄处。头戴辔头,前有攀胸,后有两条鞧带。背施鞍鞯、障泥,鞍桥前高后低,下垂一对马镫。马鞯刻云纹,马身通体绘白彩,鞍鞯、障泥上绘蓝彩,攀胸、鞧带施赭黄彩。身长27.2、高25厘米(图二〇;图二三,1)。

图二〇 陶鞍马(M12:2)

图二一 陶簋(M12:21)

图二二 陶簠(M12:22)

图二三 M12出土陶马
1.鞍马(M12:2) 2.梢马(M12:9)

梢马 3件。形制略同。短立耳,三角眼,额前鬃毛呈八字形下垂,颈部长鬃分披两侧。身躯端正,或向左倾斜,其上阴刻长毛,四蹄站立,短缚尾。头戴辔,颈上部缠绕缰绳,下部戴脖套。标本M12:9,身躯略向左倾斜。身长23、高18.2厘米(图二三,2)。

5.陶器 31件。均为泥质灰陶,表面灰黑色。

灶 1件。标本M12:18,圆形灶台,拱形灶门,无烟囱,圆形火眼,上置一釜,下无底。釜为圆形,敛口,圆唇,口沿下凸起一圈宽沿,架于灶台上,圜底。釜口径7.8、宽沿径13.5、高8.1厘米,灶面直径17.1、灶台高9.4厘米,通高11厘米(图二四,5)。

图二四 M12出土陶、瓷器
1.陶簠(M12:22) 2.双耳黑瓷罐(M12:43) 3.陶簋(M12:21) 4.陶盘(M12:49) 5.陶灶(M12:18) 6.陶匜(M12:34)7.陶盒(M12:33) 8.B型陶碗(M12:29) 9.陶单耳杯(M12:30) 10.A型陶碗(M12:6) 11.陶盏及盏托(M12:37)12.陶壶(M12:20) 13.陶荷叶形盖罐(M12:23) 14.陶盆(M12:5) 15.陶三足炉(M12:32) 16.A型陶玉壶春瓶(M12:35)17.B型陶玉壶春瓶(M12:7) 18.陶烛台(M12:42)

簋 1件。标本M12:21,由盖及簋身组成。平顶圆盖,下带方形子口。簋身圆柱形,口外圆内方,口沿四边各有一小圆孔,平底,圈足。盖径17、高6厘米,簋腹径20.6、底径14.8、高29厘米,通高33.6厘米(图二一;图二四,3)。

簠 1件。标本M12:22,由盖及簠身组成。平顶方盖,下带圆形子口。簠身方柱体,口外方内圆,口沿四角各有一小圆孔,平底,圈足。盖边长20.8、高7.1厘米,簠边长20.5、底径17、高22.2厘米,通高37厘米(图二二;图二四,1)。

荷叶形盖罐 5件。形制大小相同。荷叶形盖,顶部笠状,上带小圆钮。罐大口微敛,圆唇,鼓腹,平底。标本M12:23,罐内原装粮食,已碳化。盖径11.6、高4.8厘米,罐口径9、腹径16.3、底径7.2、高13厘米,通高16厘米(图二四,13)。

壶 1件。标本M12:20,大口,方唇,直颈,溜肩,腹部微鼓,圈足外撇。口径7.8、腹径12.6、底径10.7、高16.8厘米(图二四,12)。

玉壶春瓶 3件。圆唇,束颈,溜肩,圆垂腹,矮圈足。壶身有轮制形成的弦纹。根据口沿的不同,可分二型。

A型 1件。标本M12:35,敞口。口径5.2、腹径12.7、底径9、高20.5厘米(图二四,16)。

B型 2件。形制略同,其中一件口沿残缺。标本M12:7,子口外敞。口径5.9、底径11.8、高23.8厘米(图二四,17)。

匜 1件。标本M12:34,直口,方唇,浅腹,平底,口沿外伸出槽形短流。口径13.3、带流口径16.3、底径9.2、高4.4厘米(图二四,6)。

盆 1件。标本M12:5,宽平沿,外缘一周凸棱,弧腹,平底。上施白衣,底部不施。口径21.1、底径12.4、高6厘米(图二四,14)。

盘 2件。形制大小相同。敞口,宽平沿,外缘有一周凸棱,方唇,浅弧腹,平底微内凹。标本M12:49,口径15.1、底径10、高1.8厘米(图二四,4)。

碗 6件。敞口,或微敛,圆唇,弧腹,矮圈足。根据腹部形态,可分二型。

A型 4件。腹部较浅。标本M12:6,口微敛。口径11.7、底径5、高3.4厘米(图二四,10)。

B型 2件。腹部较深。标本M12:29,口径13.3、底径5.8、高4.9厘米(图二四,8)。

盏及盏托 4套(其中一套缺盏托)。形制大小相同。由盏与盏托组成。盏口微敛,圆唇,斜弧腹,矮圈足。盏托圆筒形,托口微敞,外壁中部出盘形宽沿,底部圈足。标本M12:37,盏口径9.2、底径4.2、高3.2厘米,盏托口径6.1、盘径10.8、底径6.2、高3.3厘米,通高5.8厘米(图二四,11)。

盒 1件。标本M12:33,盒盖圆形,平顶,顶缘有一周切削斜棱。盒身圆形,子口内敛,直腹,平底微内凹。盖径13、高2.4厘米,盒身口径10、底径12.8、高3.8厘米,通高5.7厘米(图二四,7)。

单耳杯 1件。标本M12:30,直口微敛,圆唇,浅弧腹,平底,口沿下一侧贴附菱花形耳,沿耳廓刻单阴线。耳尖稍残,耳下及下腹有粘接抹刮痕,原应有把手。口径9.7、带耳口径12、底径6.5、高4厘米(图二四,9)。

三足炉 1件。标本M12:32,宽平沿,外缘微凸,方唇,短颈,扁鼓腹,圜底,下有三个圆锥状足。口径12.7、腹径14.2、足高4.2、高12.1厘米(图二四,15)。

烛台 2件。形制略同,其中一件灯盘残缺。标本M12:42,圆形敞口小灯盘,上细下粗的圆柱形灯柄,圆盘底座,边缘凸起,平底。烛台上带小圆孔。盘径5.4、底径10.5、高17.4厘米(图二四,18)。

6.双耳黑瓷罐

1件。标本M12:43,直口,方唇,短颈,肩颈上有对称竖耳,鼓腹,矮圈足。黑釉,釉层较薄,施釉不均匀,闪酱黄,内外壁皆施釉不到底。胎质较粗,胎色发黄。胎体厚重,器表旋坯痕明显。口径8、腹径12.5、底径5.2、高10.8厘米(图二四,2)。

7.铜器

带柄“湖州”铭铜镜 1件。标本M12:45,镜面圆形,带长柄,镜柄中间下凹。镜心有条形铭文押,字迹模糊,可辨识为“湖州真石三十郎家照子”。直径10.3、柄长8.4、柄宽1.9厘米,重154.02克(图二五,1;图二六)。

图二五 M12出土铜、铁器
1.带柄“湖州”铭铜镜(M12:45) 2.铁棺饰(M12:40)3.铜耳挖簪(M12:44)

图二六 带柄”湖州”铭铜镜(M12:45)

耳挖簪 1件。标本M12:44,簪首作耳挖勺,簪体呈长条形薄片状,上端稍宽,挺端尖圆。长16.8厘米,重10.49克(图二五,3)。

8.铁棺环

4件。形制略同。标本M12:40,圆形棺环,下套双股铁钉,棺环下原装饰有葵形铁面页,固定于铁钉四周,葵饰及钉已残断。环径12.5、葵径15.6、钉残长5.6厘米(图二五,2)。

三、结语

(一)墓主身份与墓葬年代

M11出土了一方墓志,其上有墓主身份和明确纪年。据墓志记载,墓主傅元明任“都总管万户府”下统领数翼千户的“都总领”,卒于“甲寅岁四月”,葬于“是年闰六月”。查陈垣《二十史朔闰表》,蒙元时期“甲寅”岁六月为闰者,乃蒙古帝国蒙哥汗四年。梳理相关发掘资料可知,M11为目前发掘的关中地区最早的蒙元纪年墓葬。

M12没有出土可以确定年代的纪年材料。但从其出土位置来看,M12位于M11的西北隅,两者之间最近直线距离仅7米,且两墓形制大体相同,方向一致,判断应为同一家族墓。傅元明墓志记有“侄寿,居其次穴也”,推测M12可能是傅寿之墓。亦为蒙元早期墓葬。傅寿任“镇抚军民都弹压”,职位似与傅元明之子傅楫袭职的“都总管万户府合扎翼千户”品级相当。故M11和M12的墓主身份皆颇高。

(二)墓葬形制与烧骨葬

带天井是西安地区蒙元墓葬的典型特征,但M11和M12天井形制较特殊,直接与墓道相连,前面不见过洞。双室墓在关中地区元代墓葬中并不稀见,是有一定等级的人物使用的墓葬形式。至于在墓室设置小龛,系蒙元墓葬的常见做法。

M11墓室为仿木构建筑,是宋金墓葬形制的特征,蒙元时期的关中地区仍然可见此类墓葬形式。不过,M11的仿木构形式已变得较为简单。

M11设有后室,内置石函一具,与刘黑马墓、刘元亨墓[1]的做法相同。以石棺为葬具,是辽金女真人石函烧骨葬的做法。而傅元明墓采用这种葬俗,应与傅氏家族曾徙居“西京天城县”,并随刘黑马屯兵驻守的经历有关。

(三)随葬品组合

M11和M12的随葬品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组合。

镇墓压胜组合。M12出土铜牛、铜猪,为堪舆压胜之用。墓葬中葬铁牛、铁猪,在唐代中晚期长安、洛阳地区流行,至宋元时期仍然延袭此法。《大唐新语》卷十三《记异》:“墓欲深而狭,深者取其幽,狭者取其固。……铸铁为牛豕之状像,可以御二龙。”[2]《大汉原陵秘葬经》“盟器神煞篇”中记载有“金牛铁猪”的安置方位[3]

出行车马及男女侍俑组合。蒙元早期沿袭前代随葬陶车、马及男女侍俑等表现出行内容的器物。M12出土的陶俑与西安地区其他年代稍晚的蒙元墓出土者形象有明显区别。其中男俑袍服下缘垂地,隐去双足,男女俑的衣服下部均呈喇叭状,而其他元墓陶俑腰部较圆,衣服下缘略收,男俑袍服几乎不见垂地喇叭状。侍俑的眼睛刻划也明显不规整,相貌稍怪异,而非比例适当且周正[4]

属祭礼器的簋、簠组合。M12出土一组簋、簠。有学者认为此组合即为宋代聂崇义《三礼图》中的簋、簠祭器,反映了当时的复古风潮[5]

仓、灶等模型器。蒙元早期,五谷仓的容器仅见陶罐和茧形壶,与其后流行的圆柱形陶仓模型明显不同[6]。两墓出土罐内皆放置有谷物,应为“五谷仓”的象征。M11的陶罐和陶灶皆放置在墓室西南角,M12的陶罐在前室中部并成一排,陶灶放置在前室南壁的小龛附近。显示此时五谷仓和陶灶的随葬位置尚不确定,尚未形成仓灶分置墓室两侧或对称小龛的作法。

生活用具组合。两墓出土的陶盏及盏托、长盘及龙首柄的单耳陶杯、玉壶春瓶、荷口瓶、匜等组合也可见于陕西蒲城洞耳村元墓(1269年)壁画中的墓主宴饮图以及献酒图[7],生动地表现了这些茶酒具的组合及使用场面。同时,墓中出土的陶炉、烛台、盘、壶等亦为蒙元墓葬极为普遍的随葬品。

此外,M11出土的墓志志文内容也可补史料之缺,并对墓主傅元明与西安地区汉人世侯刘黑马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所载诸人职官及其家族变迁等对研究蒙元前期西北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附记: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研究所郭永利老师、硕士生辜雪梅、许婧、天水师范学院化工学院文物保护系张睿祥老师等参与资料整理。

领队:张全民

发掘:郭永淇 王喜刚 赵俊英 张晓铭 张朝军 杨斌强

摄影:蔡涛 郭永淇

绘图:张蕊侠 郭瑞 王喜刚

拓片:张新汉

执笔:张全民 郭永淇 吕帆


参考文献

[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元代刘黑马家族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10,75.

[2]刘肃.大唐新语:记异第二十九(第1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195.

[3]张景文.大汉原陵秘葬经[G]∥永乐大典:十九庚(第819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3828-3829.

[4]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南郊元代王世英墓清理简报[J].文物,2008(6).诸如此类元代陶俑资料已经有较多刊布。

[5]袁泉.洛渭地区蒙元墓随葬明器之政治与文化考[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10).

[6]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安曲江缪家寨元代袁贵安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6(7).

[7]刘恒武.陕西蒲城洞耳村元墓壁画[J].收藏家,1999(2).

考古
以考古佐证历史,从历史沉思考古。
 最新文章